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主观幸福感综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7:09:50
文档

主观幸福感综述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结构等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相关的理论。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方向,虽然人格能解释相当数量的主观幸福感的变异,但是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因果联系还没有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Abstract:ThearticledescribedtheconceptionandstructureofSubjectiveWell-being,focusingontheimpact
推荐度:
导读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结构等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相关的理论。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方向,虽然人格能解释相当数量的主观幸福感的变异,但是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因果联系还没有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Abstract:ThearticledescribedtheconceptionandstructureofSubjectiveWell-being,focusingontheimpact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结构等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相关的理论。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方向,虽然人格能解释相当数量的主观幸福感的变异,但是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因果联系还没有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d the conception and structur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focusing on the impact of the personalit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t the same time, it introduces some related theories about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e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researches. Although personality factors could explain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the variabilit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not a causal link.  That has been confirmed. This provides future researche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人格因素

Key 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 factors

1.引言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人格也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最可靠的预报因子之一,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幸福感有关。例如,乐观、自尊、归因方式等都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关。Costa和McCrae (1980)通过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总结认为,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人格,人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因此,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预测指标。

2.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2.1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很多,在不同的领域,人们使用了很多相似术语,如:快乐、高兴、幸福、自我实现、成就感等来概括主观幸福感。通常概括起来,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通过与外界对比来评定幸福感。这种观点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而不是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2)根据内在情绪体验为标准界定主观幸福感。认为幸福就是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3)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的幸福感,即认为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综合评价。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

目前国内外的心理学家大多都认同Diener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简称SWB)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这是从操作层面上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界定,研究者认为幸福感是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与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因此,主观幸福感既是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主观感受、评价和体验,是主观心理体验与客观的心理功能状态的统一。

2.2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目前,许多学者都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 (2) 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感受,通常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二者相对,其影响因素并不相同,拥有积极情感并不等于消极情感就少,拥有消极情感并不说明积极情感就少,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既要减少消极情感,又要增加积极情感(Bradburn,1969;  Diener,1985 ) 。另外,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

情感方面认知方面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整体生活满意度特殊生活领域满意
欢喜

振奋

满意

骄傲

幸福

极乐

羞愧

悲伤

焦虑、担扰

气愤

压力、紧张

忧郁

妒忌

想要改变生活

对目前生活满意

对未来生活满意

别人对被试的生活满意

满意度的观点

工作

家庭

健康状况

经济状况

自我

所属群体

资料来源: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5 (2),276~302.

2.3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是人们的内心体验,Diener (1984 )提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1)主观性,它存在于个体的经验之中。对自己是否幸福的评价上要依赖于个体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尽管健康、金钱等客观条件对幸福感会产生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感的内在的和必不可少的部分。每个人做出评价的结果可能相同,但他们心中发生的一系列的评价过程,他们依据的评价指标,评价中的方方面面的衡量却是各不相同的。(2)相对稳定性,指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情境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研究证实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证明,主观幸福感有跨情景的一致性。(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它不仅仅是指没有消极情感的存在,而且还必须包含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是对某个生活领域的狭隘评估,还包括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价。

3、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心理机制

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是由人格特质、生活事件、认知因素等因素所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外界的环境刺激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情感体验需要环境刺激的诱发才会产生,所以如果环境中没有不断的积极刺激的作用,外倾者也似乎不可能稳定地比内倾者体验到更高的积极情感水平。同样,如果环境中没有不断的消极刺激的作用,神经质者似乎也不可能稳定地比情绪稳定者体验到更高水平的消极情感。因此,只强调某一种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不合适的。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结合了人格特质、生活事迹、认知因素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综合模型。见图1:人格特质、生活事件、认知因素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综合模型。

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

↓ ↓

人格特质→生活事件→即时情感反应→情感信息记忆→生活满意度

图1:人格特质、生活事件、认知因素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综合模型

其次, 这一模型在Schimmack等人提出一个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整合的调节--缓冲模型(The Integrated Mediator-Moderator Model)[1]中得到了支持。Schimmack在研究中将人格的测量放在愉悦感的测量和生活满意感的评价之前,所以整合模型虽然不能确定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肯定了人格影响主观幸福感而非主观幸福感影响人格的方向。Schimmack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中的人格成分(外倾性和神经质)与情感成分有密切关系,人格(外倾性和神经质)对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受情感成分调节。外倾和神经质作为情感维度影响人们生活中的大量愉快与不愉快的经历(Costa&McCrae,1980;Diener&Lucas,1999),但这种关系不被文化所缓冲,即在所有文化中相关都存在。因为在许多国家外倾和神经质对SWB的预期是一致的,另外一些国家的研究也证实了SWB的泛文化遗传基础。

另外,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也是一种内在的比较过程,这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处于不同领域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满意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体验。当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是目标得以实现就会产生幸福感。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高,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就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样会使人缺乏信心而失去继续奋斗的勇气;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低就会使人产生轻敌的心理,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会产生幸福感。

4.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SWB变化很少部分。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如个人气质特点、认知方式等对SWB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格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人格因素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

4.1人格的本质特征

4.1.1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多复杂的关系。与SWB有关的特质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Costa和McCraer的研究发现,社会性、充满活力等特质产生积极情感,而焦虑、担心等特质则产生消极情感。这两组特质分别构成成了外倾性和神经质。Watson和Clark指出,具有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天生敏感性[2]。外向型与神经症等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外向型分数与幸福感分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高,内向不稳定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低。另外,许多国内研究也证明了,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相关,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唐洁和孟宪璋(2002)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这些研究都表明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就是大三人格和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艾森克对人格的分类,即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向三个维度来研究人格与幸福感。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有关,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能够降低幸福感。Costar和McCrae根据现代“大五”(Big Five)人格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外向性、一致性、自觉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种特质。并调查得出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显著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能够降低幸福感。此外还有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大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4.1.2自尊与主观幸福感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情感体验。对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进行了研究。张雯等[3]、陈丽娜等[4]的研究等都得到相同的结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尊越高的人体验到的幸福越多,自尊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此外,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在各种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变量中,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最高。Campbell和Diener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维度的相关程度最高。高的自尊可以使其获得更高的总体主观幸福感体验,具体表现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多的积极情感,更少的消极情感。个体的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高自尊的个体有着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体验。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强的预测功能。

4.1.3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它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等)的知觉和主观评价,这种知觉和评价来自于个体的经验和对环境的认知。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在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乡差异显著,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正相关[5]。杨昭宁,孔详军(2006)分析了不同自我概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得出结论: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相关(P<0.01),并且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自我概念组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6]。这与国外的研究一致。由此说明,自我概念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4.1.4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

佟月华、谭雪晴(2008)的研究都认为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呈显著正相关[7]。其认为,因为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这种较高自信心会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可见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快乐感体验越多。

另一项关于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它们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在不同的自我效能水平上,有不同的主观幸福感。

4.2人格的非本质特征

人格的另外的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SWB有关系。

4.2.1目标与主观幸福感

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Emmons(1986)指出个体目标的各种特征(如重要目标的存在、向此目标的接近和不同目标之间的冲突),对情感的和认知的幸福感都有重要的含义。其他研究者,如Cantor,Higgins,Sheldon等认为个体向目标接近的方式影响SWB。而且,研究者(如Donahue等,1993;Sheldon等,1997)认为个体对自己的人格有一致的感觉,根据这一人格采取的行动与SWB有正相关[8]。

另外,目标还要与个人生活背景相适应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生活背景最重要成分之一是个人生活的文化背景。Cantor和Sanderson认为:当个人实现被其文化或亚文化高度评价的目标时,主观幸福感会增加;文化影响人们选择目标,从而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9]。

4.2.2需要和主观幸福感

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比如和个体真实的自我、兴趣一致的自由是很多人的目标,自由的同时也满足了基本的心理需要,获得了主观幸福感。相反,控制了自由,兴趣得不到满足,自我深层价值得不到实现,心理需要受到抑制,等于阻碍了主观幸福感的产生和提升[10]。

动机理论认为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Moskowitz的研究结果认为:需要决定着行为的形态以及事件引发的情绪反应。当个体期望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即实际成就没有期望的成就高时,自感深层价值没有实现,也会影响主观幸福感[11] 所以个体选择改变期望值,缩小期望和目标之间的差距,稳中求进步,对维持和提高主观幸福感有很大帮助。

另外,幸福感的“缺失因素平衡论”认为,获得和保持平衡的幸福感,需要补偿幸福缺失的个别因素或者提高低幸福因素的作用程度。个体不但要保持均衡的特质、实现自我价值、达到预期目标、满足需要,还要和外在社会关系、整体文化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

我们认为无论研究者研究人格的特质因素还是非特质因素,都要避免根据SWB和人格的相关数据做因果推论。绝大多数人格同SWB的研究都是相关研究,虽然研究者常常假设稳定的人格特质肯定会影响更为短暂的幸福感,但同时也有证据表明短暂的感也可能会影响人格。因此,研究者必须弄明白人格同SWB关系的因果方向:即是人格引起SWB还是SWB改变了人格或者是两者相互作用?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搞清SWB和人格相关的中介过程,并且需要开展追踪研究。

5.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相关理论理论

5.1关于主观幸福感的人格理论

个体在人格和SWB上的差异在生命早期就已经显现出来,相对稳定,并且具有遗传成分。这些发现使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与生俱来的心理倾向决定的。但一些学者对主观幸福感进行长时间的追踪观察,发现生活事件和生活变迁对主观幸福感也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无论个体差异的本源是什么,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者发展出有力的理论以解释为什么某些个体长期地比其他个体高兴,也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理论主要集中于主观幸福感三个方面的个别差异:(1)情感的和认知的主观幸福感的基准水平,(2)情绪反应,(3)对情绪信息的认知加工。

5.1.1动力平衡模型

Headey和Wearing(1992)提出动力平衡模型。该模型提出,该模型认为个体具有独特的幸福基准水平,这个基准水平是由人格所决定的,具体的说,他们认为具有特定人格的个体可能会经验特定类型的事件——外向者比内向者更有可能结婚或得到一份较高地位的工作——这些事件会影响到个体幸福感的平均水平,但虽然不寻常的事件能够提高或降低这个基准水平,个体的基准水平都最终回到原来的状态。遗憾的是,此类研究并不能说明生物因素是否真正决定了适应效应,人们的适应行为是由于在反应时生物调整点的作用还是人们改变了目标并且运用了应对策略[12]? 

5.1.2情绪反应差异理论

一些研究者认为幸福感的平均差异是由于情绪反应差异造成的。例如,Rusting & Laren(1997)说外向者与内向者相比,对积极的情感刺激的反应更积极,神经质个体同非神经个体相比对消极的情感刺激反应更为积极[13]。但虽然个体反应性的差异已经得到实验室研究的支持,但现实世界中的研究所获得的证据却相互矛盾,令人困惑,并且已经发现的反应性的差异较小,并不足以解释人格同主观幸福感之间全部变异。

5.1.3情绪性信息加工方式

可能解释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最后的变量是人们加工情绪性信息的方式。还有一个可能会解释人格同SWB之间关系的气质性变t是人们处理情绪信息的方式。Rusting(1998)指出:在加工情绪性内容时,外倾和神经质的人格特质、长期的情感的特质和短暂的情绪状态与个别差异有联系。现已有证据表明人们更可能觉察、注愈、记忆那些情绪与情感一致的信息和同特质相吻合的信息,与内向者相比,外向者把注意力从奖赏刺激转移开来的速度要慢,外向者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能更快地将事件同自己的动机联系起来,而内向者在消极或平淡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这样做。例如,Derryberry和Reed(1994)发现与内倾者相比,外倾者从报酬刺激上将注意力转移开来得慢一些Tamir,Robinson,& Clore发现外倾者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能较快地将事件与动机相联系,而内倾者是在消极的或中性的情绪状态时,能较快地将事件与动机相联系[14]。

5.2人格与SWB关系的理论模式

尽管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己经一再得到确认,但在人格特质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这一问题上,研究者提出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格特质直接影响积极和消极情感体验,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人格特质通过间接的方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5.2.1直接效应模型:气质理论

气质模式的拥护者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生物决定论,其中有动力平衡模型和心理生物学观。见上。另外,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气质解释来自于Gray的情感易感性理论(1981),该理论认为个体差异主要是由两个基本的脑动力系统的差异造成的:行为激活系统(BAS)对奖励和非惩罚性信号敏感,通过奖励调节和控制行为倾向;行为抑制系统(BIS)对惩罚和非奖励性信号敏感,通过惩罚调节和控制行为倾向。在反应模式中,反应本身是由人格所控制的,外倾者可能会比内倾者更快乐,因为外倾者比内倾者对积极刺激的反应更强烈.但Gray的模式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形成了这种易感性。Derryberry&Reed(1994)的证据说明外倾者对奖赏刺激的敏感来自于他们对环境中的积极和消极刺激的不同的注意力偏见。

5.2.2间接效应模型:工具观和人格x情景交互作用理论

尽管人格特质与幸福感的相关一再得到验证,但人格特质并不能解释幸福感的全部变异,完全否认情景因素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智(Heller,Watson和llies,2004)。因此,除了人格与情感幸福感之间这种直接的联系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人格特质通过间接的机制导致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上的差异。

5.2.2.1工具观

一些研究者提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例如人格影响个体所经历的生活事件,进而影响幸福感。该理论认为个人与情境的适合能够说明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只有当人们的人格与情境相适应时个体才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幸福感。这一模式能够解释外倾者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例如外倾者在社会情境中更幸福,如果外倾者住在修道院或尼姑庵,将比内倾者更不幸福。.Kette(199l)发现,外倾的囚犯不如内倾的囚犯幸福.Diener和他的同事(1992)发现,外倾者独居的人少,在社交性职业中工作的多。然而,Diener等(1984)对人与情境的匹配模式提供了不同的证据。他们发现外倾者无论是独处还是与他人在一起,无论是工作在社交性职业中还是非社交性职业中都比内倾者快乐。因此,虽然环境与个人的人格匹配使人们有时会反映更积极,但人格对SWB的效应并非一致模式所能完全解释。

己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和应付方式都是情感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Dineer,2000),然而,这些变量都与外倾和神经质相关(Beryr&Hanesn,1996;Watson et al,1992)。研究表明(Argyle,2001),外倾人格特质可能是社交活动与幸福感相关的基础,社会交往的频率、时间长短、甚至是在社交活动中的愉快水平可以有力地从外倾中预测出来。DeNeve和Cooper(1998)指出,外倾性与人际关系的数量相关,并因此而导致了外倾者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另外,Dineer(1996)提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幸福感之间的关也可能是人格倾向的结果。特别是外倾,可能会影响社会支持,并因此而影响积极情感,而神经质则可能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并因此而影响消极情感。

5.2.2.2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人格特质对情绪的影响可以被情境削弱或强化,因而其影响超出直接的主效应;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Diener等人提出三个主观幸福感交互作用模型,即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动力模型、人格影响情境从而增加或减少主观幸福感的模型。

5.2.2.3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s)

认知模式提出,人们加工奖赏和惩罚信息的方式,而不是对这些刺激的生物敏感性决定了幸福感。这种模式的早期理论之一是过分乐观者原则(Pollyanna PrinciPle,Matlin&Gawron,1979),该原则认为人们加工愉快信息比不愉快的信息更准确和有效。这种倾向于积极思维的普遍趋势能够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报告了积极水平的SWB(Diener&Diener1996)。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快乐者原则上存在个体差异,那些能够回忆更多积极刺激的人更有可能报告他们是幸福的,或许人们加工愉快信息和不愉快信息时精确性和效率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水平的幸福感。

5.2.2.4目标模式(Telic Models)

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它影响情绪,影响主观愿望和快乐,检验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行为。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有赖于人们的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与主观幸福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关联的。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

然而,在目标与SWB关系中把目标视为SWB的原因仍然存在问题。有可能个体的目标和所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都是由广泛的人格特质决定的。Diener&Fujita(1995)发现即使在控制了人格特质后,资源和努力也影响了SWB。Dienerctal(1999)认为,人格、目标和资源间的关系必须从纵向得到更充分的检验,在界定原因的结论之一前原因的模型应提前设计出来。

5.2.2.5情绪社会化模式

情绪社会化的研究检验诸如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学习和模仿学习过程中影响情绪的方式(Malatestal986)。通过社会化,母亲教会婴儿如何调节他们的情绪状态和表达行为以顺应文化模式。在一项研究中,Malatesta和她的同事发现从两岁半个月到七岁半个月的婴儿的正性情感表现出线性的增加及负性情感的减少。情绪社会化的差异可以解释个体情绪和文化的差异。因为情绪社会化会受到文化模式及母亲和婴儿的个体差异的影响。

6.未来的研究方向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6.1探究中介过程

本领域理论研究的另一个缺陷是已有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心理过程,因此,虽然我们知道人格及环境变量同SWB有相关,但与此相关的心理过程我们却只有猜测。如果这些中介变量能得到测f,我们将更有可能提出更有意义的关于人格同SWB关系的新理论模型。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 而上文所提及的影响因素和主观幸福感基本上是一种相关关系,即便是这种相关关系也并不像预想的那样简单,往往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所产生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ME)方法日趋成熟并被大量运用,这一方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程。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日趋成熟并被大量运用,这一方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程。

另外,早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一些影响其变化的客观因素(如事件、情景、人口变量等)的描述性数理统计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发现外在客观因素在主观幸福感中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从而转向对一些心理机制的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则放在主客观因素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来影响主观幸福感,即环境与心理的交互作用

6.2开展追踪研究

进行追踪研究,我们可以考察变量的时间效应并且可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在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及环境变量的关系领域盛行横断研究,它无法研究因果关系和中介过程,追踪研究恰好能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6.3更深入地测量主观幸福感

正如人格及其它环境变量的测量有许多缺陷一样,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也需要改进,虽然大规模的调查能够给我们提供较大的和有代表性的样本,但这些调查都有些肤浅。例如,在评价幸福感时,以前的研究往往给出“非常幸福”“相当幸福”或“不太幸福”诸如此类的选项让被试选择,这样的选择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丧失了许多信息。此外主观幸福感的报告会受到许多情景因素的影响,如当时是否高兴等等。

6.4应编制本土的测量工具

编制本土的测量工具十分必要,大多数主观幸福的心理模型是根据个人主义文化国家的研究建构的,但跨文化的幸福感的研究却发现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差异。因此,有必要编制中国本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研究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与特有的儒家文化背景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Schimmack,U.,Radhakrishan,P.,Oishi,S.,Dzokoto,V.,&Ahadi,S.(2002).Culture,personality,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tegrating process model of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2,582-593

[2] 黄立清、邢占军.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 2005年版,第29~33页。

[3]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 61-62.

[4] 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222-224.

[5] 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1) : 80-82.

[6] 杨昭宁, 孔祥军.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01) 

[7] 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4): 404-406.

[8] Diener,E.,Lucas,R.E.,& Oishi,S..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In C.R.Snyder and S.J.Lopez(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63-73

[9] 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23-28

[10] Paule,Miquelon,Robert,Vallerand,Coamotives,well-being, and physical health: happiness and self-realization as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under challenge. Motivational Emotion,2006.30:259~272.

[11] Christian Bjornskov,Nabanita Datta Gupta,Peder J.Pedersen. Analysing trend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15 European countries,1973-2002.Journal Happiness Studies,2008.09:317~330.

[12] Diener,E.,Eunkook,M.S.,Richard,E.L.,&Heidi,L.S..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276-302

[13] Rusting C L, Laren R J. Extraveration, neuroticism, and susceptibility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a test of two theoretical modul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997.(22):607-612

[14] Diener,E.,Oishi,S.,& Lucas,R.E..Personality,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s of Lif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3,in press

[15] DienerE. SubjectiveWell-Being. Psychology Bulletin[J].1984, 95 (3): 524-575.

[16] 郑雪,王玲,邱林,严标宾.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02) . 

[17] 邱林. 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 华南师范大学, 2006 .

[18] 尹海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 河南大学, 2004 . 

[19] 叶晓云.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 社会心理科学, 2010,(04) .

[20] 李志勇,吴明证.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3) .

[21] 王极盛,丁新华.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02)

文档

主观幸福感综述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结构等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相关的理论。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方向,虽然人格能解释相当数量的主观幸福感的变异,但是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因果联系还没有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Abstract:ThearticledescribedtheconceptionandstructureofSubjectiveWell-being,focusingontheimpact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