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
[背景]: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给英语教学理念带来很大转变,课堂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教师从单纯讲解、传授走向启发、发现、探究,学生由被动听讲死记硬背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些变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了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小组讨论,即Group Work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在课堂上形成你说、我说、大家说的热闹活跃气氛,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欢迎。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这是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新课程推进实施,在英语教学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的背景下,组织有效的英语小组合作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让学生在协作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提高个体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案例描述]:
我上的是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1 Unit2 Growing Pains中的reading部分,这一课依托了美国著名电视系列剧《成长的烦恼》中的剧情,描述了一段关于家庭矛盾的短剧,让读者了解该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当前正在各电视台热播的情景剧《家有儿女》,有人就曾称这部剧就是中国版《成长的烦恼》。于是我呈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采用该剧第一部第30集的部分片段,让刘星、夏雨这些人气小明星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并调动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其身临其境,在欣赏中走入课文。
这不是一节公开课,所以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比较真实的氛围中展开。从上课的前两、三分钟,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Growing Pains的主题曲As Long As We Got Each Other的视频,随着画面的变化,学生的面部表情也各不相同,好多学生陶醉在优美的画面中。看得出来,我课前的精心准备,使得导入卓有成效。有了这个铺垫,接下来的展开的师生回答也算顺利。比较自然地,课堂转入另一个环节,这也是我们老师事先通常有意设置的一个Discussion(小组讨论)。但这节课的讨论环节却使我感触颇深,收到很多启发,在这里写出自己的一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1.设置话题
Home With Kids is very popular which tells a story about three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Can you tell us the problem between them in this part?
2.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我注意到,有的小组讨论很热烈,但也发现不少小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因为英语基础差就干脆用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有学生翻看后面的词汇表,忙着查单词,更有一位则空坐着,不知道要干什么;还有一组同学,则两女生相互交谈着,两男生头也不回,只顾自己讨论,小组合作氛围差。
3.遭遇难题
T:Time is up. Thank for your discussion. I ’m sure you’ve good ideas. Let’s share your wonderful ideas. (下面一片寂静,我选了英语成绩较好的一组)
S:(停顿了一会)The three children are very glad to see their parents go on holiday because they can be free at home.
接下来我又选了两组同学来做Report,非常遗憾的是有一组没人愿意起来做Report。另一组的同学站起来说:“I agree with her.”我脸上开始露出不满情绪,接下来的课堂气氛沉闷,尽管我笑容依旧,但是有这次“讨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一直存在,下课也是草草收场。
4.寻求改进
于是接下去的一节课中,我改变了问题提出的方式。由于第一堂课设置的讨论话题的范围太大,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讨论这个问题。这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几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
T:Have you ever had the kind of experience when your parents had to go away and leave you alone or with a pet?
S:Yes.
T: what did happen?
Could you handle all the responsibility and keep everything clean and safe?
使话题具体化,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
四人小组讨论开始,结果与前一节课效果很不一样,学生从他们自身的经历开始讨论,然后到如何应对自己在家的情况。组里的四个同学各有分工,从不同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不错。
[案例评析]:
在新课改开始以后,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丰富活跃课堂。Discussion这种方法频繁呈现于课堂,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可以说伴随着Discussion而来的自由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和效果。然而,形式化的、低效的讨论(如我的第一堂课)也较多地充斥于我们的一些课堂中。面对两堂课出现的不同效果,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小组讨论课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1.学生存在的问题:
其一,学生的合作不到位,教师布置了一个话题由学生讨论,结果学生谈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其二,学生的合作不主动,有些学生只顾自己思考,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使讨论流于形式。其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讨论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小组内不可避免地出现能力强的学生控制小组的局面,这阻碍了全组成员平等参与小组活动。其四,角色的落实不到位,对话题进行分工合作时,有些小组成员很少采取轮换制。
2.教师存在的问题:
其一,活动分组时,教师没能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生能力,分组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机动相结合的特点。其二,关于话题,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使话题缺少关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趣味原则。
[反思与建议]: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改变了中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合理运用,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合作意识,在增强与人交往的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了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为了让小组活动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我建议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讨论话题明确、具体
出现第一堂课的现象,我认为是我设计的讨论话题的范围太大,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讨论这个问题。所以讨论的话题应尽可能具体一点,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避免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是当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到同学们中观察是不是每个人都在按布置的话题在发言,特别是让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多些发言,尤其不能偏离话题的焦点,让他们多些参与讨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任务设计难度适中
如果活动任务较难,小组活动会出现冷场或混乱,学生会不自觉地用母语交流。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语言能力进行难易编排,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避免偏难,一般从以理解为主的活动过渡到有控制的表达活动,最后进行有真实意义的交际活动,当然,也不能太简单,这会失去讨论的意义,不能真正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任务的连贯性,即一连串活动形成一个序列,因为后面部分活动的完成有赖于前面部分任务的完成。
像第二堂课,在我对学生提出Have you ever had the kind of experience when your parents had to go away and leave you alone or with a pet?时,问他们下一个问题what did happen? Could you handle all the responsibility and keep everything clean and safe?
这样就能把问题更具体化、形象化,能激起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
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教师要把语言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采访、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设计相关的任务,以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真正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产生真实的体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才可能得到提高。
4.讨论避免两极分化
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亲密程度、语言学习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避免出现成绩好的同学争着发言成绩较差同学成为陪衬。如果分组不当,往往会造成好的更好,而差的更差,形成两极分化。
为解决此问题,今天这堂课的讨论,我在不同班级设置了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其他人听,补充、再讨论,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种做法充分兼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生能力。一般来说,英语成绩好的学生都乐于承担内容较复杂的角色,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组员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认为在新课改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多些思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项交流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营造一个活泼的、平等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理解,寻找真理。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所讲授的每堂课,思考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完成对英语教学理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