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实际情况分类与计算步骤
注:1.分正循环和反循环两种情况计算;
2.文章中除了标识 的是最后计算需要的公式,其余的都是推导过程的公式;
(1)正循环
符号表1(不含中间量):
序号 | 符号 | 指标名称 | 变量名 | 单位 | 算法 | 计算公式 | |
1. | τy/μp | 动塑比 | Pa/(mPa·s) | 输入 | 按(1)取值 | ||
2. | τy | 动切力 | Pa | 计算 | τy=(τy/μp) μp | ||
3. | D | 钻孔直径 | mm | 输入 | 无 | ||
4. | Dp1 | 钻杆内径 | mm | 输入 | 无 | ||
5. | Dp2 | 钻杆外径 | mm | 输入 | 无 | ||
6. | Ds | 渣土当量直径 | mm | 输入 | 无 | ||
7. | ρs | 渣土颗粒密度 | g/cm3 | 输入 | 无 | ||
8. | ρm | 泥浆密度 | g/cm3 | 调用 | 根据设计的密度 | ||
9. | Q | 泥浆排量 | L/s | 输入 | 根据表1的推荐 | ||
10. | va | 泥浆在环空内的平均上返流速 | m/s | 计算 | (2) | ||
11. | μp2 | 泥浆塑性粘度的上限 | mPa·s | 计算 | (5) | ||
12. | μp1 | 泥浆塑性粘度的下限 | mPa·s | 计算 | (9) | ||
13. | μp | 泥浆的塑性粘度 | mPa·s | 计算 | (10) |
(1)
泥浆上返速度、雷诺系数和岩屑净化系数的计算
正循环回转钻进时,泥浆沿钻杆与孔壁间的环空上升返回沉淀池,形成正循环排渣系统。计算环空的雷诺数和环空的岩屑净化率。
环空内平均上返流速va
(2)
式中,va—泥浆在环空内的平均上返流速,m/s;
Q—泥浆流量,L/s(输入);
D—钻孔(头)直径,mm(输入);
Dp2—钻杆外径,mm(输入)。
环空内泥浆雷诺数Re
对于宾汉塑性流体,是根据雷诺系数Re的大小对流态进行判断的。
1、泥浆在环空内有效粘度
(3)
式中,μea —泥浆在环空内有效粘度,mPa·s
τy —动切力,Pa(式1);
Dp1—钻杆内径,mm(输入);
va —泥浆在环空内的平均上返流速,m/s(式2);
μp—塑性粘度,mPa·s。
2、环空内宾汉流体雷诺数临界情况
(4)
式中,Rea —环空内的宾汉塑性流体雷诺数;
D—钻孔直径,mm(输入);
Dp2—钻杆外径,mm(输入);
va —泥浆在环空内的平均上返流速,m/s(式2);
ρm—泥浆密度,g/cm3(调用,根据泥浆护壁条件);
μea—泥浆在环空内的有效粘度,mPa·s(式3)。
将(3)代入(4)则(塑性粘度的上限,将μp符号改为μp2)
(5)
其中τy/μp为动塑比,根据式(1)输入
环空内岩屑净化系数LC
1、环空内岩屑沉降速度
(6)
将(3)代入(6)(塑性粘度的下限,将μp符号改为μp1)
(7)
式中,vsa—渣土颗粒环空中的沉降速度估算值,m/s;
μea—泥浆的有效粘度,mPa·s(式3);
Ds—渣土颗粒当量直径,mm(输入);
ρs—渣土颗粒的密度,g/cm3(输入);
ρm—泥浆密度,g/cm3(调用,根据护壁条件确定)。
2、环空内岩屑净化临界情况
(8)
式中, LCa—环空内岩屑净化系数;
va—泥浆在环空中的平均上返速度,m/s(式2);
vsa—渣土颗粒在环空中的沉降速度估算值,m/s(式5)。
(7)代入(8)
(9)
所以 μp1<μp<μp2 (10)
表1 正循环回转钻进冲洗液量选择表
地层情况与钻进方法 | 孔 径D(mm) | ||||
400 | 600 | 800 | 1000 | ||
泵 量Q(L/s) | |||||
上部无不稳定地层 | 刮刀或牙轮钻进 | 5.67~6.50 | 8.33~13.75 | 16.50~24.75 | 26.00~38.83 |
钢粒钻进 | 2.25~5.00 | 3.33~7.5 | 4.50~10.00 | 5.67~12.58 | |
上部有不稳定地层 | <2.00 | <4.67 | <8.33 | <13 |
选择牙轮钻头、正循环回转钻进成孔的方法进行成孔,无不稳定地层,具体参数如下:
钻孔(头)直径D= 600 mm
钻杆内径 Dp1=150 mm;钻杆外径 Dp2=168 mm
渣土当量直径 Ds=5 mm;渣土颗粒密度 ρs=2.5g/cm3
泥浆密度 ρm=1.2g/cm3
动塑比 0.36
解:根据钻进条件和规格,选择泵的型号BW-600/30,泵量Q = 36 m3/h=10 L/s
则泥浆在环空内上返速度
(m/s)
μp1<μp<μp2
(2)反循环
符号表2(不含中间量):
序号 | 符号 | 指标名称 | 变量名 | 单位 | 算法 | 计算公式 | |
1. | τy/μp | 动塑比 | Pa/(mPa·s) | 输入 | 按(11)取值 | ||
2. | τy | 动切力 | Pa | 计算 | τy=(τy/μp) μp | ||
3. | D | 钻孔直径 | mm | 输入 | 无 | ||
4. | Dp1 | 钻杆内径 | mm | 输入 | 无 | ||
5. | Dp2 | 钻杆外径 | mm | 输入 | 无 | ||
6. | Ds | 渣土当量直径 | mm | 输入 | 无 | ||
7. | ρs | 渣土颗粒密度 | g/cm3 | 输入 | 无 | ||
8. | ρm | 泥浆密度 | g/cm3 | 调用 | 根据设计的密度 | ||
9. | Q | 泥浆排量 | L/s | 输入 | 根据表2的推荐 | ||
10. | va | 泥浆在环空内的平均上返流速 | m/s | 计算 | (13) | ||
11. | vp | 泥浆在钻杆内的平均上返流速 | m/s | 计算 | (12) | ||
12. | μp2 | 泥浆塑性粘度的上限 | mPa·s | 计算 | (16) | ||
13. | μp1 | 泥浆塑性粘度的下限 | mPa·s | 计算 | (21) | ||
14. | μp | 泥浆的塑性粘度 | mPa·s | 计算 | (22) |
(11)
钻杆内平均上返流速vp
按最大过流面计算,根据钻杆内最大截面计算
(12)
式中,vp —泥浆在钻杆内的平均上返流速,m/s;
Q—泥浆流量,L/s(输入);
Dp1—钻杆内径,mm(输入)。
环空内泥浆流速
(13)
式中,va—泥浆在环空内的平均上返流速,m/s;
Q—泥浆流量,L/s(输入);
D—钻孔(头)直径,mm(输入);
Dp2—钻杆外径,mm(输入)。
空内泥浆雷诺系数的Re
对于宾汉塑性流体,是根据雷诺系数Re的大小对流态进行判断的。
1、泥浆在环空内有效粘度
(14)
式中,μea —泥浆在环空内有效粘度,mPa·s
τy —动切力,Pa(式11);
Dp1—钻杆内径,mm(输入);
va —泥浆在环空内的平均流速,m/s(式13);
μp—塑性粘度,mPa·s。
2、环空内宾汉流体雷诺数临界情况
(15)
式中,Rea —环空内的宾汉塑性流体雷诺数;
D—钻孔直径,mm(输入);
Dp2—钻杆外径,mm(输入);
va —泥浆在环空内的平均流速,m/s(13);
ρm—泥浆密度,g/cm3(输入,根据泥浆护壁条件);
μea—泥浆在环空内的有效粘度,mPa·s(式14)。
将(14)代入(15)则(塑性粘度的上限,将μp符号改为μp2)
(16)
其中τy/μp为动塑比,根据式(1)输入
钻杆内岩屑净化系数LC
1、泥浆在钻杆内的有效粘度
(17)
式中,μep —泥浆在钻杆内有效粘度,mPa·s
τy —动切力,Pa(式11);
Dp1—钻杆内径,mm(输入);
vp —泥浆在钻杆内的平均上返流速,m/s(式12);
μp—塑性粘度,mPa·s。
2、钻杆内岩屑沉降速度
(18)
将(17)代入(18) (19)
式中,vsp—渣土颗粒在钻杆内的沉降速度估算值,m/s;
μep—泥浆的有效粘度,mPa·s(式17);
Ds—渣土颗粒当量直径,mm(输入);
ρs—渣土颗粒的密度,g/cm3(输入);
ρm—泥浆密度,g/cm3(调用,根据护壁条件确定)。
钻杆内岩屑净化临界情况
(20)
式中,LCp—钻杆内岩屑净化系数;
vp—泥浆在钻杆内的平均上返速度,m/s(式12);
vsp—渣土颗粒钻杆内的沉降速度估算值,m/s(式18)。
将(19)代入(20), (21)
所以 μp1<μp<μp2 (22)
表2 反循环回转钻进冲洗液量选择表
钻杆规格
(外径×内径,mm) | 孔 径D(mm) | |||
600 | 800 | 1000 | 1200~2500 | |
泵 量Q(L/s) | ||||
168×150 | 35.28~43.33 | 35.28~70.56 | 35.28~70.56 | 35.28~70.56 |
219×200 | 不宜采用此规格钻杆 | 62.78~76.39 | 62.78~124.00 | 62.78~125.56 |
选择219×200钻杆,反循环回转钻进成孔的方法进行成孔,具体参数如下:
钻孔(头)直径D= 800 mm
钻杆内径 Dp1=200 mm;钻杆外径 Dp2=219 mm
渣土当量直径 Ds=5 mm;渣土颗粒密度 ρs=2.5g/cm3
泥浆密度 ρm=1.2g/cm3
动塑比 0.36
解:根据钻进条件和规格,选择6PN泥浆泵,泵量Q = L/s
则泥浆在环空内流过的速度
(m/s)
泥浆在钻杆内的上返速度
(m/s)
所以 μp1<μp<μ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