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一部分:语言基础
1.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求恩同志支持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事迹在中国 家喻户晓。
B. 正是凭着这种对群众负责和对案件 精益求精的坚定信念,十年来,她经手的三百余件案件,无一起错案。
C. 有了乐于吃苦的理念和心态,就不会在工作中 拈轻怕重。
D. 张先生如往常一样 漠不关心地上网核对前一天下午买的五注双色球机选号码。
2.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狭 隘(yì) (jiě) 微不足道(wēi)
B. 殉职(xùn) 极 端(duān) 拈轻怕重(zhān)
C. 鄙 薄(báo) 纯 粹(cuì) 漠不关心(mò)
D. 热 忱(chén) 派 遣(qiǎn) 冷冷 清清(qīnɡ)
3.对这段文字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主义者的精神。
A. ①②/③—⑨/⑩ B. ①②/③-⑦/⑧⑨/⑩
C. ①-⑦/⑧-⑩ D. ①②/③-⑩
4.对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 赞扬并号召学习白求恩不利已专利人的精神.
B. 叙述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
C. 叙述白求恩同志的必要性.
D. 批评"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错误态度恶劣.
5.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栋梁(dòng) 干 涸(gù) 坍塌(tān)
B. 遮拦(zhē) 呼 啸(xiào) 缝隙(féng)
C. 溜 达(da) 戳坑(chuō) 微 薄(báo)
D. 酬劳(chóu) 乍看(zhà) 鲜 嫩(nèn)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海拔废嘘地毯沉默寡言 B. 毅力敬佩干躁源源不断
C. 富饶滚烫硬朗刨根问底 D. 水渠流淌帐蓬不毛之地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B.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C.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D. 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8.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9.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酷热(kù) 厌 倦(juǎn) 暮色(mù)
B. 附 和(hé) 突 兀(wù) 嘲笑(cháo)
C. 哭 泣(qì) 呻 吟(yǐn) 凌乱(línɡ)
D. 警告(jǐnɡ) 犹 豫(yù) 抽 噎(yē)
10.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突兀:高耸的样子。
B.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恍惚:不停地摆动。
C.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滑稽画:“漫画”的旧称。
D.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形容非常劳累。小心翼翼: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11.以下句子中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 )
A. 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紧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
B.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C.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D. 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
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非淡薄无以明志 B. 非宁静无以至远
C. 淫慢则不能厉精 D. 险躁则不能治性
13.给句中画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盛夏的北京,一走上街头,就能感觉一股zhuó ______ 人的热浪扑鼻而来。
我往下看,感到阵阵 晕 ______ 眩。
“我们走吧!”有人附 和 ______ 着。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yē ______ 了一下。
上面长着 参差 ______ 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1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汉字。
16.用《诫子书》原句填空。
(1) ______ ,意与日去 ______ , ______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明心立志”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______ , ______ 。
(3)文章中有一句话表现了“躁”的危害,这句话是:“ ______ ”。
(4)全文围绕“ ______ ”这句话展开议论的。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屋里的环境?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2)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18.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皎洁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里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噌噌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1)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语境,揣摩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3)本文与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有区别。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它们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山就这么高》:
《走一步,再走一步》: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赏析性文字。(80字以内)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45.0分)
19.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夫君子之行( )
(2)俭以养德(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5)多不接世(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1.(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边加横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
②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
③夫君子之行( )
④险躁则不能治性( )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成语的辨析运用能力。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成语意思,则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解答】
A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A正确。
B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B正确。
C拈轻怕重: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C正确。
D项中“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不符合语境,可改为“漫不经心”。故D错误。
故选D。
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字音和字形的能力。A项中“隘”的读音应为“ài”;B项中“拈”的应为“niān”;C项中“薄”的读音应为“bó”。故选D。
3.【答案】
【小题1】A | 【小题2】A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能力。要仔细读文章,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分析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然后再根据分析划分层次,对应题干所给各项,选出符合条件的选项。本段第①②句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的精神,为第一层;第③——⑨句细致分析进一步突出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值得学习,为第二层;第(10)段,号召每一个党员都需要学习白求恩精神,为第三层。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仔细读文段就发现,本段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分论点,就是号召大家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5.【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A项中“涸”的读音应为“hé”;B项中“缝”的读音应为“fènɡ”;C项中“薄”的读音应为“bó”。故选D。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解答此类题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审音法,即通过正确的朗读,发现书写错误;②辨义法,即通过理解、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形;③定形法,即通过形旁确定字形;④结构辨析法,即借助词语语法结构、词义对应来判断字形。纠正错别字一般有形旁分析法、声旁分析法、据义定形法、语境辨析法等。
【解答】
A项中“废嘘”的“嘘”应为“墟”,故A错误。
B项中“干躁”的“躁”应为“燥”,故B错误。
C项正确。
D项中“帐蓬”的“蓬”应为“篷”,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标点符号的考查,有两个特点:单项考查多集中在问号、括号、引号、书名号、顿号等易错、易混之处;综合考查多集中在引号与冒号、逗号、句号的混合运用,括号与书名号、引号、句号的混合使用,顿号与逗号、分号、句号的搭配编排等。学生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解答】
A“一千二三百米”是约数,应删去“一千二、三百米”中的顿号。故A标点使用错误。
B标点使用正确。
C“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是选择问句,应把前一个问号改为逗号。故C标点使用错误。
D转述句,应把冒号改为逗号。故D标点使用错误。
故选B。
8.【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为主。D项中句中的“像”表示比较,而非比喻。故选D。
9.【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掌握拼读方法,区别容易混淆的声母和韵母,区别多音字和形近字的读音。本题A项中“倦”读音应为“juàn”;B项中“和”读音应为“hè”;C项中“吟”读音应为“yín”。故选D。
10.【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释词语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了解词语的含义,能根据选项进行正确的判断。本题B项中“恍惚”的意思是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故选B。
11.【答案】D
【解析】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环境描写;
D.心理描写。
故选:D。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
做本题时注意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及外貌描写的辨析。
12.【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书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注意对形似字、生僻字的写法,做到书写规范,不出错别字。A.句中“薄”应写做“泊”;B.句中“至”应写做“致”;C.句中“厉”应写做“励”;D.正确。故选D。
13.【答案】
【小题1】灼 | 【小题2】yùn | 【小题3】hè | 【小题4】噎 | 【小题5】cēn cī |
(1)“zhuó 人”应为“灼人”;
(2)“晕眩”的“晕”应读“yùn”
(3)“符和”的“和”应读“hè”;
(4)“抽yē”应为“抽噎”;
(5)“参差”应读“cēn cī”。
答案:灼;yùn;hè;噎;cēn;cī。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注意结合语境和音节写成正确的汉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汉字的写法。
注意不要和同音字与形似字混淆。
14.【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赏析和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在此基础上也要注意理解、赏析。此题中要注意“澹”“俭”“躁”这几个字的书写。
15.【答案】训 驯
耸 屹
凝 疑
缀 啜 辍
【解析】
略
16.【答案】(1)年与时驰遂成枯落将复何及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险躁则不能冶性
(4)静以修身
【解析】
(1)年与时驰 遂成枯落 将复何及(注意“遂 ”的书写)
(2)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注意“泊 ”的书写)
(3)险躁则不能冶性
(4)静以修身
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17.【答案】【小题1】
餐具、地板、猎、炉子,热汤。从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小题2】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寓意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小题3】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盖上泥土”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做了铺垫。
【小题4】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和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从选文第二段找出小屋环境的描写,通过收拾得很整齐、干净的屋子,能够看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的性格特点。
此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此类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此题考查赏析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无论是什么内容,在文章什么位置,其作用无非包含下面几点:情节结构上的作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根据本题,联系上下文,准确推测即可。
此题考查赏析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无论是什么内容,在文章什么位置,其作用无非包含下面几点:情节结构上的作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8.【答案】【小题1】
“我”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继续读书了。
【小题2】
(1)“攀”字表现了山的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2)“屹立”突出了这句话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小题3】
(1)有信心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2)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步来,就能逐步解决困难。
【小题4】
文中的父亲关爱儿子成长。儿子成绩不好想辍学,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学习须努力的道理。父亲勤劳,肯吃苦,重视子女教育,有耐心,而且注重言传身教。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及信息提取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研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的合适语句即可。本题要求提取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的信息,由文本可知,是因为“我”成绩非常不理想,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父亲想通过爬山教导“我”要有信心和勇气。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重点词语在文中作用的能力。重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先大概地理解词语所在的句意、段意甚至文章主旨。本题中,(1)句中的“攀”字表明山很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2)句中的“屹立”则突出了这句话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或产生的重大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应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理解内容,分析主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在父亲的指导下顺利地爬下了悬崖,从而懂得了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步来,就能逐步解决困难这个道理;本文中用父亲带他爬山这件事说明“有信心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的道理。
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文中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1)文中父亲关爱儿子成长。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儿子成绩不好想辍学,父亲想办法教育儿子,使他学有所成。(2)重视子女教育,注重教育方法,耐心,言传身教,能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学习需努力的道理。(3)父亲勤劳,肯吃苦,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
19.【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 2)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3)达到远大目标( 4)振奋精神(5)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注意“励精、接世”的正确解释。
20.【答案】(1)不清心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2)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3)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本题注意“静、广才、驰、去”的正确翻译。
21.【答案】【小题1】①介词,在;
②介词,因为;
③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
④副词,就。
【小题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要立德、修身
【小题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②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衰残老去,大多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只能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时,后悔哪还来得及!
【小题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中,注意“以”的解释。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类题应在读懂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据题干找准信息源。本题中,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通常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夫”“谦德”的正确翻译;翻译第(2)句时,要注意“驰”“枯落”“接世”的正确翻译。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对于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阅读文章内容可知,乙文中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