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科 论 文
题 目:红色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韶山为例
学 校:
院 系:
专 业:
姓 名:
指导老师:
二00九年十月七日
红色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韶山为例
[摘要] 韶山红色旅游具有深度开发的显著优势,也面临着新的良好发展机遇,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红色旅游的深度发展。本文阐述了韶山红色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以及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对韶山红色旅游景区的乡村旅游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红色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红色旅游 ;乡村旅游模式;保障措施
Red scenic spot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 in Shaoshan, for example
[Abstract] Shaoshan Red Tourism in-depth development of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is also facing new and better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but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 are a number of issues have seriously constrained the dep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Shaoshan red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ourism, as well as China'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Shaoshan red scenic spots of the rural tourism model analysis and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scenic rural tourism safeguards.
[Key words] red tourism; rural tourism model; safeguard measures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中国旅游业正在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兴起的乡村旅游,作为中国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红色旅游也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优势迅速窜红全国,但是红色旅游在进行政治教育、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还只突出一个“红”字,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协调发展都不十分理想,而这些却都是制约红色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1]。韶山是伟大领袖同志的故乡,是著名的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是全世界人民心中向往和敬仰的圣地。但韶旅游产品单一、无序且主题不突出;且区域形象不明朗,资源利用率低,旅游创汇效益不高,游客过于集中在韶山冲景区;城市旅游环境美化程度不高,设施建设落后[2]。为了保持韶山的持久的旅游吸引力,借鉴国内外开发成功的旅游地,韶山应在树立“红色旅游”品牌的同时,大力倡导乡村旅游,走“红”、“绿”结合的旅游发展道路[3]。
论文阐述了韶山红色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以及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对韶山红色旅游景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红色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措施。
一、红色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红色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红色旅游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专项旅游产品,是以圣地和纪念地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品接待文化性不强、资源整合和开发程度差、区域合作不明显等一些问题,在红色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使游客在参观游览、接受熏陶、了解历史的过程中也愉悦身心、享受自然[4]。红色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可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接待能力,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景区经济收入,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我国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旅游从风景名胜区发展到各种乡村区域,并深入到小镇和村庄,变得更加乡村化。各国的国情不同,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也各有千秋。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萌发于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我国乡村的地理特点和国情,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可概括为民俗风情型、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景区依托型、度假休闲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和旅游小城镇型[5]。下面分别作简单的介绍:
1、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
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是指以农村民俗风情为载体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民俗风情的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和风物,如岁时、节日、婚姻、生育、寿诞、民间医药、丧葬、交际、礼仪、服饰、饮食、居住、器用、交通、生产、职业、民间工艺、宗教、社会、娱乐、信仰、祭祀、巫卜、禁忌等。这种模式,承载了古村落、新文化村落、新经济村落等不同阶段农村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物化与意化的认知和体验功能。民俗风情旅游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吸引未来旅游者。其中最典型是贵州省江口县云舍村,云舍土家族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民族风情习俗,民族传统节日很多。浏览云舍,可见农耕农作,土家织锦,手编工艺,土法造纸,水排作坊;可观“冲傩”、“还愿”、“祭祀土王”、“祭风神”、“摆手舞”、“花灯”、“农灯”;可听“打闹”、“建房礼词”、“哭嫁”、“闹丧”、“上梁歌”、“土歌”、“情歌”、“盘歌”、“打溜子”、“金钱杆”、“猴儿鼓”、“八宝铜铃”;可品腊肉酸菜、香甜米酒[5]。
2、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
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发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凭此开展旅游活动。这种模式承载了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等功能。另一种是产业庄园,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比较成熟的有葡萄酒庄园、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这种产业庄园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农场庄园型乡村旅游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而我国起步较晚,其雏形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奉贤区申隆生态园,申隆生态园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培训为一体的世纪花园[5]。
3、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
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乡村旅游。这是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的一种附属产品,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的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如江西井冈山的公社食堂、湖北随州观光农业区等,也有部分风景区内的村庄,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景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5]。
4、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
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即“农家乐”型发展模式,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的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这种发展模式,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廉价的价格吸引市民,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其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在我国城市郊区,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增长很快,“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的“农家乐”游戏,大受国民青睐。其中成都的“农家乐”是这一发展模式的代表[5]。
5、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是指在村镇的范围内,依托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其中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在以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发面卓有成效[5]。
6、现代农村展示型发展模式
现代农村展示型发展模式,是指以新农村形象为旅游吸引物的乡村旅游。这种农村必须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知名度较大,同时要处理好发展旅游与发展其他产业的关系,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活动。我国各省区都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以“新”为特点,在住宅、街巷、道路和生态环境、产业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成为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和江苏省江阴县华西村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发展模式[5]。
7、旅游小城镇型发展模式
旅游小城镇型发展模式,是指把旅游开发与农村乡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建设成为旅游小城镇。一般来说,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小城镇,多数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量适中,易于集散,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古镇就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小城镇[5]。
二、韶山红色旅游景区开发乡村旅游的条件
(一)旅游资源优势
韶山是伟大领袖同志的故乡,是著名的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是全世界人民心中向往和敬仰的圣地。主要由故居、滴水洞、韶峰、黑石寨、银田、狮山、清溪等七大景区构成;资源种类丰富,自然与人文景观、红色与绿色资源、山水与民俗资源、古迹与现代娱乐相互依存,优势互补[6]。
(二)良好的区位优势
韶山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的湘中丘陵区,位于湘乡、宁乡、湘潭交界处、靠近长株潭城市群,区位条件优越,旅游市场广阔。具有便利的交通系统,107、320两条国道相邻而过,省道S208线穿越市中心区域,与上瑞高速连接的韶山高速也已动工。公路交通东可至湘潭、株洲市,北可通长沙、益阳、常德、张家界,西可达娄底、邵阳,南可往衡阳、直下两广;有专线铁路与湘黔线相连,共有铁路里程21.42公里。距长沙市黄花机场约100公里,一小时车程即可到达。
(三)引领红色旅游景区的二次开发
红色旅游的资源公有性与事业公益性决定发展红色旅游要强调“韶山一号”工程正式开始,历经四年的投资与建设,韶山核心景区已完成新一轮提质提档,旅游设施的通达性和容纳力得到全面增强。建设的主要项目有同志铜像广场改扩建工程、新建遗物馆、改造同志纪念馆、建设韶山高速公路与核心景区南北绕行公路、建设景区四个停车坪等景观及配套设施。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进行了改进,建设完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治安防控体系、城市绿化环卫交通标志等公共设施及城市夜景亮化工程。同志铜像广场已扩建完工,遗物馆已经投入使用,“韶山高速”也于08年底开通。“韶山一号”工程建设的完满竣工,迎来了韶山红色旅游发展的新历程[6]。
(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实验区带来的机遇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正式启动,为韶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产、生活消费的源头预防污染的产生和生态的破坏,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而旅游业本身就是资源消耗低,环境破坏少且对环境要求高的产业,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整体区域优势的形成,为韶山红色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如“韶山高速”的建成开通,正是韶山在“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指导下的红色创新之路[6]。
三、韶山开发乡村旅游的模式
韶山是以韶峰山脉和韶河、石狮江两水为骨架,构成西部隆起,往东及东南倾斜的地势,山、丘、岗、平原齐备,群山青翠,树木参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4.29%,具有典型的乡村气息。因此,在韶山开发乡村旅游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根据韶山的地理优势及独特文化,其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有:
(一)以参观果园式的农场庄园型模式
韶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夏热期长,严寒期短。其园地面积7.08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3.4%。其中:果园1.04平方公里,茶园2.38平方公里,其他园地3.66平方公里。这些资源优势使韶山适合发展以参观果园为基础的农场庄园型乡村旅游,游客可“瞻伟人,游故居,听故事”后再参观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同时亲手采摘一些香甜可口的新鲜水果并带回家中享用。
(二)借“红”带“乡”式的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
韶山是一个典型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旅游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一直经久不衰,风景旅游业已经成为韶山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韶山旅游资源丰富,已有和待开发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60多个,且韶山交通方便、道路通达,群山环绕、树木参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借韶山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切实可行。
(三)农家乐式的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
韶山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23.6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1.2%。其中:城镇1.12平方公里,工矿用地2.60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19.35平方公里,特殊用地0.55平方公里。在农村居民点的四周天蓝、水清、树绿、气爽,具有典型的田园风光和乡土气息,且居民住房大都有农村住房的特色:简单、舒适、宽阔、恬静、温馨,适合城市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和休闲度假。这些都证明,韶山适合发展农家乐式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
(四)体验为主的现代农村展示型发展模式
韶山是10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1],也是同志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活动的地方。这里是中国“红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有同志青少年时期用过的农具、玩过的游戏、嬉戏过的池塘,这些资源为游客体验同志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提供了基础。到韶山参观的游客以集体组织的学习考察团老年人中青年夫妇及其子女为主,他们大都有“毛式”情结和红色精神来韶山是为了瞻仰伟人、学习精神、体验艰苦朴素的生活。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现代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基础。以时期的农具为基础结合现代农村的生产技术发展体验为主的现代农村展示型乡村旅游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重要措施。
四、红色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措施
(一)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商品市场
韶山是以故居为依托,由纪念地发展起来的旅游目的地,由于其在政治上的独特地位,半个世纪以来依然是以观光接待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单一。要发展乡村旅游丰富韶山旅游产品结构就要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将韶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蕴含于其旅游产品中,赋予其生命。同时,完善旅游商品市场,对旅游商品进行整体策划、规划和整理,杜绝居民抢客、拉客现象。
(二)“红”“乡”结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韶山有秀美的山水,而其资源的优势仍然是在人文。游客除了瞻仰伟人,其他人文景观对有人基本没什么吸引力,因此,韶山应当紧紧抓住这个“红色”的象征进行旅游品牌构建。“红色”是韶山旅游的特色和优势,要以“红色”为主线,突出“绿色”为辅线,大力发展以红色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改变游客“游在韶山,住在长沙”的旅游格局。
(三)提高韶山居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市场监管
韶山居民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整体素质较差,导致抢客、拉客现象随处可见,市场紊乱,游客对景区产生反感心理。任何旅游目的地都有其生命周期,红色旅游景区要发展乡村旅游,延长景区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性,就必须协调好当地居民与、旅游开发商、旅游中间商、旅游者之间及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当地居民的经营范围并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同时,对当地居民进行服务岗位培训,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
(四)完善旅游大环境,强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韶山人杰地灵,这里不仅诞生了一代伟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还产生了毛迪秋、彭公达、彭绍辉等一批中国党的早期领导人和人民将领,具有很高的城市知名度。但韶山仍受到邻近同类旅游目的地的挤压,如花明楼、乌石、将军之乡----浏阳等。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旅游大环境,一方面,韶山要打造城市主体,加强水厂、电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城市干道的拓宽、亮化和美化,另一方面 ,要抓住长株潭一体化和湘潭打造休闲产业中心的机遇,将韶山建设成为长株潭的后花园。新建一批有特色的休闲、会展场所,抓好韶山旅游服务中心(太阳广场)旅游停车厂等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尽快建设好核心景区门楼,组建旅游环保车队,真正实现韶山旅游产业格局的调整,从而为韶山发展乡村旅游创造必要条件。
五、结论
韶山具有独一无二、博大精深的伟人文化,因遗迹众多,韶山与井冈山、遵义、延安同被列为中国四大纪念地。韶山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韶山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延长了游客逗留时间,增强了韶山的综合竞争力,加速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韶山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为其他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也为红色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