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7:13:03
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内涵上:①从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从外延上:①狭义上说,马克思主
推荐度:
导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内涵上:①从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从外延上:①狭义上说,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内涵上:①从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从外延上:①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上说,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②马克思主义在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认识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及其二者各自的发展形态

划分标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态:

唯心主义的发展形态:

7、哲学当中的两种斗争及其关系

两种斗争: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关系:①二者是最根本的斗争;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8、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像、反映。

1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科学物质概念,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而且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也是物质的;

4物质是可以认识和反映的。

9、认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伟大意义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0、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时物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时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

11、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点: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12、如何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时候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1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事物发展的主要作用 

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的主要作用: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的主要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7、事物的质、量、度的概念及其认识度的意义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认识度的意义:要掌握适度,防止过犹不及。

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9、意识的本质、作用是什么?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客观规律的条件;

③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出发点。

2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各是什么?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①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①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的间接经验;②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

2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条件:①必须从实践出发,做的理论联系实际;②需要经过一定的路线、方针、等中介环节;③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25、真理的客观性含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①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②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③它们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26、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真理?

在实践中,我们应认识和发展真理。

27、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划分标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8、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缺陷是什么?

基本观点:①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否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精神看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夸大个别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②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③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9、社会存在及其构成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0、社会意识的相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3)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社会的实质和根源:A、实质是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B、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②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A、社会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B、社会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C、社会不否认和排斥社会改良的作用。总之,社会是“历史的火车头”;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准备;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34、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5、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7、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内涵上:①从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从外延上:①狭义上说,马克思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