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39页例6,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
4.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理入水中物体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 V=a3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Sh
同学们,生活中除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规则的物体,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无法直接计算出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物体无处不在,那么它们的体积究竟该如何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二、快乐导学
课件出示教材39页例6
(一)探索橡皮泥的体积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一块橡皮泥,提问:测量橡皮泥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交流讨论。
2、汇报:
生①: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量出长、宽、高,再计算。
生②:把橡皮泥捏成正方体,量出棱长,再计算。
小结:刚刚这两位同学的方法都是把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在我们数学学习中“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转化成能解决的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路!
(2)探索梨的体积计算方法。
1、师:那么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梨的体积计算。梨能不能像橡皮泥一样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不能)那又该怎么计算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举手回答:可以用把梨放入装有水的容器里,升高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师:你怎么知道升高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啊?(引导学生联系到“乌鸦喝水”的故事)呵,看来你是受到了这只乌鸦的启发啊!
1、师: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实验一下!(课件出示)
1先往量器里倒入200ml水;
2放入梨后,要记录水和梨的总体积是450cm3。
......
师:现在可以计算出梨的体积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计算出来!(点名个别汇报,并提醒把容积单位转化成体积单位。)
小结:当一个不规则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上升的水的体积正好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种方法叫做“排水法”,“排水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3、回顾与反思
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4、如果没有体积刻度,换成是长方体容器,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该如何算呢?
三、例题精讲
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1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完全浸没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V = abh = 2×1.5×0.2 = 0.6(立方分米)
答:这个土豆的体积是0.6立方分米。
例题变式题:
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1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完全浸没后,水面升高到1.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方法一: h = 1.2 - 1 = 0.2 (分米)
V = abh = 2×1.5×0.2 = 0.6(立方分米)
方法二: 2×1.5×1.2 =3.6 (立方分米)
2×1.5×1=3 (立方分米)
3.6 - 3 = 0.6 (立方分米)
四、我能行
1、一个长方体容器(厚度忽略不计),水深1.5厘米。放入一个铁块完全浸没后,水面上升了2厘米。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10平方厘米,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容器(厚度忽略不计),水深1.5厘米。放入一个铁块完全浸没后,水面上升到2厘米。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10平方厘米,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五、拓展思维
1、在一个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水缸中(玻璃厚度忽略不计),放入一块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铁块后,水面会上升多少厘米?
2、在一个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水缸中(玻璃厚度忽略不计),放入一块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铁块后,水面会上升到多少厘米?
六、课堂总结
思路:把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
排水法:物体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
上升的水的体积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下降的水的体积
溢出的水的体积
今天我们探究的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思路:把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的物体
排水法:物体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上升的水的体积
= 放入物体后水和物体的总体积-水的体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