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2:47:45
文档

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

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课题组 一、广州文化产业的现状 据统计,到1999年底,广州市拥有文化产业单位2579个(指核算的法人单位,未包括旅游);从业人员149076人,营业总收入154.95亿元(未包括旅游);全市旅游2000年营业收入400亿元,实现增加值111.96亿元,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6%。广州文化产业单位按隶属关系分,省属有166个;地方属有2542个;按地域分,海珠区文化产业单位最多,达623个;其次是越秀区,382个;东山区332个,位居第
推荐度:
导读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课题组 一、广州文化产业的现状 据统计,到1999年底,广州市拥有文化产业单位2579个(指核算的法人单位,未包括旅游);从业人员149076人,营业总收入154.95亿元(未包括旅游);全市旅游2000年营业收入400亿元,实现增加值111.96亿元,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6%。广州文化产业单位按隶属关系分,省属有166个;地方属有2542个;按地域分,海珠区文化产业单位最多,达623个;其次是越秀区,382个;东山区332个,位居第
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课题组 

  

一、广州文化产业的现状 

  

 据统计,到1999年底,广州市拥有文化产业单位2579个(指核算的法人单位,未包括旅游);从业人员149076人,营业总收入154.95亿元(未包括旅游);全市旅游2000年营业收入400亿元,实现增加值111.96亿元,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6%。 

广州文化产业单位按隶属关系分,省属有166个;地方属有2542个;按地域分,海珠区文化产业单位最多,达623个;其次是越秀区,382个;东山区332个,位居第三。按文化产业行业分,单位数最多的是印刷业,672个,其次是娱乐服务业386个,广告业325个,位居第三。各文化产业单位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一  广州市文化产业单位情况                       单位:个 

行  业  类  别 

合  计 

按隶属关系分 

地方属 

省  属 

合计 

2579 2542 166 
出版业 

 83 49 
印刷业 

672 660 21 
图书报刊批发、零售业 

90 87 13 
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 

326 325 
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 

193 193 
艺术业 

56 56 13 
文物保护业 

18 18 
图书馆、档案馆 

18 18 
群众文化业及其他文化业 

50 50 
广播电影电视业(含新闻) 

79 76 13 
体育 

68 68 13 
娱乐服务业 

386 384 
摄影及扩印业 

139 139 
园林业 

70 69 
广告业 

325 316 21 
(数据来源:广州市统计局社会处)[1] 

 广州的文化产业在全国发育较早,发展较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一大批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文化设施,构成广州市一道道亮丽风景线,如广州电视台、广州购书中心、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美术馆、星海音乐厅、广州雕塑公园、正在投建的广州歌剧院、广州报业文化广场等。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主体、多门类、多层次、多功能的报业结构,和以新华书店(集团)为主体、多种发行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形式的发行已初步形成。这一切,为进一步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扼要地再分别给出部分数据: 

 1、新闻出版方面:从1992年至1998年,我市的图书发行量从7182万册增至10万册;全年出版报纸从140076万份猛增至190571万份;全年出版图书从2436种增至3681种,达32343册;全年出版杂志刊物从241种增至254种,从16775万册猛增至21127万册。作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确立了“一业为主,综合经营、扬长避短,多元发展”的经营方针,在认真办好和搞好党报的前提下,发展了10种系列报刊。其中《足球报》期刊发行数达200万份,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性体育类报纸。广州日报广告收入达16亿元,总资产40亿元;总收入23亿元,自费订阅和零售达81.4%;覆盖广州市区52%,省内43%;发行量达160万份。他们投资14亿元建设气势恢宏的广州报业文化广场。投资1.2亿美元建成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暨印刷博物馆,每小时印报300万对开张;可在2.5小时印刷报纸100万份,每份20版,双面彩色。为21世纪广州报业集团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文化局系统方面:据有关部门统计,广州市区从1992年至1998年图书馆从12间增加至15间,公共图书藏书从560万册增至770万册,博物馆从19座增至23座;目前已有档案馆25个(藏档案218万卷);卡拉OK厅816间、歌舞厅46间、舞厅37间;电影放映单位226个;艺术表演团体18个(省属10个、市属9个),营业性演出队伍88个;演出经纪公司10家(省属6家、市属4家),艺术表演场所44间。 

 3、广播电视、广告方面:电视台5座,提供7套节目,电视覆盖人口率已达99.21%(市区内达100%);平均周播放719小时56分。有线电视发展入网用户100万户,在广州地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拥有广播电台8座,节目16套,平均日播音为251小时23分,广播覆盖人口率99.63%; 1998年,广州电台总收入达3485万元(财政拨款796万元),缴纳税费223万元,总资产达1.03亿元。到1999年末,广州市有广告公司2369户,注册资金50.01亿元,广告公司全年广告经营额12.46亿元,全市有广告经营单位(包括个体、私营和国有户)3161户,从业人员3.99万人,比上年增长23.72%和41.55%,全年广告经营额1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7.55%。 

 4、旅游方面:1990年至1998年,广州地区旅行社营业总额,从4.96亿增长为21.36亿,年均增长20.02%。至1998年底,广州市共有旅行社116家,宾馆(酒店)1960座,客房11.93间,其中星级酒店95座,旅游景区景点65个,旅游业从业人员30多万人。200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实现旅游业增加值111.91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6%,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11.19%。居全国前列,旅游业已成为广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广州已初步形成了文化娱乐市场、书报刊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和文物字画、工艺美术品市场等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化市场。与此同时,广州市较早地开始了文化系统的改革探索。 

  

二、广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广州市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不少条件与优势,如地理区位优势,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南沿海和珠江下游,毗邻港、澳,西临东南亚,外可接国际文化市场,内可辐射全国;二如文化市场优势,广州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市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已居全国十大城市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千多美元,年均经济增长率居全国十大城市之首,全市600万人口,170万流动人口,应具有充足的文化消费、购买力;再如我市拥有较先进的印刷设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彩印设备和印刷能力,具有一定文化生产技术优势;此外,优势十分明显,广州是目前我国大城市中开放程度较高、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框架正逐步确定和成熟。这也会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最后,广州具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深厚的岭南文化意蕴,浓郁的人文环境使广州具有特殊的文化魅力,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 

 但与此同时,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委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意识滞后。文化产业在我市还没有被当作一个产业来看待,认识上依然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把文化当作福利或纯意识形态对待的思想。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在90年代初已组织人力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制订21世纪初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而我市至今还没有一个宣传文化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我市应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尽早制定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若其他地区一旦形成明显的文化产业优势,由于洼地效应,资源就会流向他处。 

 二是文化产业组织形式滞后。由于观念上不把文化当产业看待,势必忽视这个领域里的市场化改革,整个经济方面的优势无法适用于这个领域,于是,我市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缺乏活力。我市至今没有比较系统的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缺少规模化、集约化的集团,缺乏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大型的文化项目,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三是人才机制滞后。文化产业是一种高智力的活动,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艺术经营、经纪人才,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领导人才只能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产生和得到确认的。目前我市大部分文化生产单位的人事制度依旧,导致各层次庸才在位。又由于一些单位、行业垄断经营可获取超额利润,在企业缺乏自我约束与积累机制的情况下,就为供养大批冗员提供了条件,也制约了文化生产的发展。 

 四是文化投资滞后。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的社会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大规模扩张的资本条件难以具备。 

五是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严重不足。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都在不断通过其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来开发、转变和引导市场消费热点,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广州文化产业单位的科技投入、产品的科技含量还很低,大大降低了产业自身的影响力,削弱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使大众的高层次文化消费热情受到抑制。如我市广播电视科技投入强度相当低,数字化水平不到10%。 

凡此种种都说明,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与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其发展还是自发的、散漫的,缺少产业指引和支持。这种局面应迅速扭转。 

  

三、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势预测和对策建议 

  

(一)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势预测 

 1、广州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将迅速扩大。这不仅是因为文化产业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朝阳产业,也是因为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开始起飞,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会迅猛增加。2000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383.07亿元,人均GDP已经突破了3.45万元人民币,折合4000美元。我市1999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19元,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44%。这说明广州已经从经济总量规模与人民生活水平两个领域跨入了文化消费的门槛,达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阈值。 

 2、中国加入WTO,广州的文化产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中美WTO双边协议的第二条“旅游及相关服务”中规定,中国一经加入WTO,符合条件的外商可在中国指定的渡假区内和在京、沪、穗、西安设立合资旅行社和旅游经营企业,提供服务。不迟于2003年1月1日,外资可控股,不迟于2005年1月1日,可设外商独资企业,协议中的第十二条“其他服务业”的第一条“广告服务”中规定,外商可“设立合资企业,不迟于2002年1月1日,外资可控股;不迟于2004年1月1日,可设外商独资企业。协议还规定,不迟于2003年1月1日,外国服务供应商可批发书、杂志等;外国服务供应商可在5个经济特区和京、沪、津、穗、大连、青岛以合资企业形式提供服务。 

  从以上的一些条款上看,中国加入WTO无疑使广州的文化产业面临重大挑战。但我市的文化产业从总体而言,无论在规模、运作方式、开发和制作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入世”后,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将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将出现各种类型的新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与文化产业及上的改革紧密相关。 

3、发展文化产业将广州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党、对广东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向交出一份满意的精神文明建设答卷,是我省我市跨世纪的新的重大课题。我市已确定了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战略目标,而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有利于产生强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城市服务业的完善,有利于改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广州文化产业将是广州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必要战略选择。 

(二) 发展广州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广州要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就必须具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基础和完善的文化市场功能。从长远看,到2010年,广州必须建成门类齐全规模庞大,基础设施和文化软件先进、能够辐射国内外文化市场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从近期看,广州要在5年内建成支柱性文化产业和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争取文化生产总量在全国文化市场占有更大的份额,并与国际接轨。为此, 

 ——广州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应从目前的2%,发展到2005年的占6%左右,文化产业的先进技术装备如数字化水平要接近其它国际中心城市90年代的水平,文化产业GDP的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新闻出版、印刷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文化娱乐业、广告、旅游业等支柱性文化产业分别占到同类文化产业总产量和产值的13-15%左右。至2010年,力争达到20%。 

 ——应基本形成与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以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娱乐业、广告业和旅游业为骨干支柱,全方位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广州文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若干文化为龙头,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构架。 

 ——基本形成与国内外高新技术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技术基础,增加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基本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系和法规体系;保障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显然,发展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广州特点的文化产业,是一项艰巨的世纪工程。因此我们建议,市主管领导出面组织宣传、文化、计委、统计、规划、财税、金融等部门对我市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目标、管理、经济、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符合广州实际情况,可操作性较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在近几年就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将其逐渐引上现代化增长的轨道。 

文档

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

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课题组 一、广州文化产业的现状 据统计,到1999年底,广州市拥有文化产业单位2579个(指核算的法人单位,未包括旅游);从业人员149076人,营业总收入154.95亿元(未包括旅游);全市旅游2000年营业收入400亿元,实现增加值111.96亿元,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6%。广州文化产业单位按隶属关系分,省属有166个;地方属有2542个;按地域分,海珠区文化产业单位最多,达623个;其次是越秀区,382个;东山区332个,位居第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