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1、运输作用 例:植物:蒸腾作用;动物:血液
2、参与化学反应:①反应物:三大有机物水解;ATP水解;光合作用
②生成物: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
3、化学反应的场所
无机盐:1、调节生命活动
2、细胞和生物体组成成分
3、维持稳定:①酸碱平衡 ②离子平衡
二、糖类、脂类的种类和作用
糖类:元素:C、H、O
种类:1、单糖:⑴五碳糖:①脱氧核糖 ②核糖
⑵六碳糖:①葡萄糖:不可水解 作用:主要能源物质
②果糖
③半乳糖:可通过细胞膜
2、二糖:⑴蔗糖 ⑵麦芽糖 ⑶乳糖(动物二糖)
3、多糖:⑴淀粉:植物储能物质
⑵纤维素: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⑶糖原:动物细胞储能物质;(肝糖原和肌糖原)
脂类:元素:C、H、O
种类:⑴油脂:水解终产物是甘油脂肪酸
⑵磷脂:生物膜的结构成分
⑶固醇:①胆固醇:构成膜结构的成分;运输功能
②维生素D:调节生命活动;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
③性激素:维持雌雄性的第二特征;促进生殖细胞的成熟
三、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元素:C、H、O、N
组成单位:氨基酸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⑴氨基酸的种类 ⑵氨基酸的数目
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⑷蛋白质中肽链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
蛋白质的功能:⑴细胞和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⑵催化作用(酶)
⑶运输作用(载体) ⑷免疫作用(抗体) ⑸识别作用(糖蛋白)
核酸:元素:C、H、O、N、P
基本单位:核苷酸
种类:脱氧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质
四、细胞的类型
原核细胞:无核膜,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如:蓝藻、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农杆菌、支原体
真核细胞:有成型细胞核
五、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成分:⑴脂质 ⑵蛋白质
2、结构模型:流动镶嵌型
3、功能:⑴保护内部结构 ⑵控制物质出入
⑶进行信息传递 ⑷ 催化生化反应
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双层膜) 功能: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2、叶绿体:(双层膜) 功能:进行光合作用
3、内质网:(单层膜) 功能:增大膜面积,起运输作用
4、核糖体:(无膜) 功能: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由核仁指导
5、液泡:(单层膜) 功能:维持细胞形态及酸碱平衡
6、高尔基体:(单层膜) 功能: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与动物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7、中心体:(无膜) 功能:与细胞有丝有关
8、溶酶体:(单层膜) 功能:消化进入细胞当中的营养和细胞代谢的残渣
七、有丝
过程: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中期:着丝粒排列在细胞,是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时期
末期:着丝粒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
后期:出现核膜、核仁
特点:⑴(间期 )染色体复制一次 ⑵(期)染色体平均分配
结果:亲、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
意义:保证了子细胞能得到和母细胞一样的一套遗传物质,从而保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八、细胞的分化
特点: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
干细胞:⑴全能干细胞:受精卵
⑵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
⑶专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九、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衰老特点:呼吸速率减弱;细胞水分减少;酶的活性降低
色素逐渐增多;细胞膜的透性改变
凋亡:细胞主动性死亡的结果
意义:⑴细胞自然更新
⑵清除变异及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⑶清除失去意义的组织器官:
十、细胞的癌变
特点:无繁殖
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十一、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被动转运: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不消耗能量
⑴自由扩散
⑵渗透:水的跨膜运输
⑶异化扩散:需要载体 例:葡萄糖进入成熟的红细胞
主动转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载体,消耗能量
例:离子、氨基酸进入细胞
胞吞、胞吐: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进入细胞
十二、酶的特性和作用
酶:概念:活细胞产生,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特点:高效性、专一性
影响酶的活性因素有:PH、温度
十三、ATP的特性和作用
结构简式:A-P~P~P
A - P ~ P ~ P
普通化学键 高能磷酸键
ATP与ADP的转化:
十四、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⑴场所:细胞溶胶,线粒体
⑵过程:第一:糖酵解(细胞溶胶)
第二:柠檬酸循环(线粒体)
第三:电子传递链(线粒体内膜)
总反应式:
无氧呼吸:⑴场所:细胞溶胶
⑵过程:第一:糖酵解
第二: (植物)
(动物)
十五、光合作用
1、过程:⑴光反应:①场所:类囊体膜
②物质的变化
③能量的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
⑵碳反应:①场所:叶绿体基质
②物质的变化
③能量的变化:AT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意义:①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有机物
②通过光合作用为需氧型生物提供氧气
③通过光合作用维持气体平衡
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⑴光照强度:(阳生植物)
⑵二氧化碳的浓度:浓度增加。光合强度增加
⑶温度:温度增加,光合强度增加
十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⑴自养型生物
⑵异养型生物:动物、人
异化作用:⑴需氧型生物:植物、动物、人
⑵厌氧型生物:乳酸菌 兼性厌氧型生物:酵母菌
十七、基因的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十八、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患病为伴性。
十九、伴性遗传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 遗传特点 | 实例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 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 色盲、血友病 |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 抗VD佝偻病 |
伴Y染色体遗传病 |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 人类中的毛耳 |
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
二十一、遗传物质的证据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二十二、DNA的结构
1.核酸 核苷酸 核苷 含氮碱基:A、T、G、C、U
磷酸 五糖:核糖、脱氧核糖
2.结构
①(右手)双螺旋
② 骨架
③ 配对:A = T(U)
G = C
3. 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
③特异性:每个DNA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二十三、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间期。
2.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二十四、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
1.转录
(1)在细胞核中,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摸板合成mRNA的过程。
(2) ① 信使(mRN A),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上,是链状的;
R② 转运RNA(tRNA),三叶草结构,识别遗传密码和运载特定的氨基酸;
(单链) ③ 核糖体RNA(rRNA),是核糖体中的RNA。
(3)过程 (场所、摸板、条件、原料、产物、去向等)
2.翻译
(1)在核糖体上,氨基酸以mRNA为摸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实质: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3)(个)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其中AUG,这是起始密码;UAG、UAA、AGA为终止密码。
(4)遗传信息
① 狭:基因中控制遗传性状的脱氧核苷酸顺序。
② 中心法则:
二十五、基因重组
1.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 时间:减数第一次前期或后期
2.意义:①产生新的基因型
②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③对进化有意义
二十六、基因突变
1.定义: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 时间:有丝间期或减数第一次间期的DNA复制时
3.外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因:可变性
4.特点:①普遍性 ②随机,无方向性 ③频率低 ④有害性
5.意义:①产生新基因 ②变异的根本来源 ③进化的原始材料
6.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
二十七、染色体变异
缺失 猫叫综合症 果蝇的缺刻翅
结构的变异 重复 果蝇的棒状翅
易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倒位
数目结构的变异 : 个别染色体;染色体组的增加与减少
二十八、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常规育种 | 诱变育种 | 多倍体育种 | 单倍体育种 | |
处理 | P F1 F2 在F2中选育 | 用射线、激光、 化学药物处理 | 用秋水仙素处理 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 | 花药离体培养 |
原理 | 基因重组, 组合优良性状 | 人工诱发基因 突变 | 破坏纺锤体的形成, 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 诱导花粉直接发育, 再用秋水仙素 |
优 缺 点 | 方法简单, 可预见强, 但周期长 | 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 器官大,营养物质 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 缩短育种年限, 但方法复杂, 成活率较低 |
例子 | 水稻的育种 |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 无籽西瓜 | 抗病植株的育成 |
拉马克 :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 :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进化理论:基本单位:种群
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
形成物种:原材料:突变与重组
决定方向:自然选择
必要条件:隔离
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三十、物种的形成
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自然
选择
物种: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生殖
隔离
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地理
隔离
种群 小种群(产生许多变异) 新物种
三十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三十二、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素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三十三、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生理意义
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十四、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三十五、人脑各部分的基本功能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三十六、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的功能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
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增殖分化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增殖分化
记忆T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三十七、种群及其数量的变化
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三十八、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三十九、生态系统的结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四十、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四十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四十二、基因工程
原理:基因重组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性核酸内切酶
(1)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酶切割的DNA片段产生黏性末端
2. DNA连接酶:缝合磷酸二酯键。
3.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②具有一至多个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于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 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2.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法和 花粉管通道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3.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首先要检测 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 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是采用 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