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8月30日(星期日) | 地点 | 现代办 | 主持人 | 韩和英 | ||
参加人员 | 全体 | ||||||
缺席人员及原因 | 无 | ||||||
活动内容 一、本学期重要活动:教育技术督导检查、教研室督导检查、组内公开课。 二、本学期教研组活动为每周五上午7:30-9:30 三、认真学习教学“六认真”的30条建议: (一)认真备课 集体备课不等于一人操刀集体受益。将集体智慧转变成个人智慧才是集体备课的目的。 (二)认真上课 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有学生的尊严,学生有学生的尊严。纠缠于学生知识的某个差错,就是不顾学生的尊严;一人生“病”全班“吃药”,便是不顾几十个人的尊严。 (三)认真设计、布置和批改作业 作业处理应该做到“发必收、收必批,批必评,错必纠,纠必正”。 (四)认真组织复习测试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法宝不用,不成其宝;法宝滥用,必废此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没有信度、效度、区分度的分,无疑是送学生的“命”。 (五)认真辅导学生课内外学习和活动 从时间上讲,“课外”等于“课前”加上“课后”,从空间上看“课外”等于“校内”加“校外”。 活动活动,顾名思义,是“活物”就要“动”,只要“动”才能有“活”力。 (六)认真参加教学研究和业务进修 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本。教书人不读书,天理不容! 根据木桶原理,业务进修的重点最好是补那块“最短的板”。 考个驾照还要先考理论,更别说教育这么复杂的工作。除了实践之外,请学点教育理论。 多一点教学反思,便能少一点教学反复;多一点教育反悔,便能少一点教育后悔。 |
时间 | 9月7日(星期二) | 地点 | 现代办 | 主持人 | 张伟 | ||
参加人员 | 全体 | ||||||
缺席人员及原因 | 无 | ||||||
活动内容 专题讨论: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首先,在教育教学领域,目前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变化最快、讨论最多的可能就是教育技术。近几年教育技术领域的论文发表非常多,基本上是按指数形态增长,这就反映了这个领域是非常活跃的。 第二,信息技术对我们国家教育领域的战略决策的落实有基础性的支持作用。比如,在基础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两个战略性决策: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教育技术在促进薄弱校跨越式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信息技术参与进来,可能就会很快把差距从30年缩短到5年,这就是跨越式发展,当然,完全消除差距不太可能,但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尽量缩短差距,那就是跨越式的发展。 第三,信息技术变革了课程的表现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能改变的不仅仅是教材,甚至可以改变课程内容结构,传统需要依赖于记忆的东西慢慢都要消失到历史长河中去。比如,我们现在在小学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实验,让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打字,很多传统的教研员就坚决反对,他们担心,写字写不好怎么办?当然这是现实,打字会影响写字,但是我们站在发展的角度看,2000年前,读书人要求要写一首漂亮的毛笔字,现在,写毛笔字是艺术家的事情,我们只需要会写钢笔字就行了,那么几十年之后呢,可能根本不需要写字,电脑可以完全搞定,或许写钢笔字也成为了艺术家的事情了。 第四,信息技术改变了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研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和内涵;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提高。 第五,信息技术还能改变评价方式,真正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发展性评价。现在,都要求给学生建立档案袋,如果用纸来记录,一个班级的孩子的信息搜集起来都很困难,何况一个老师要教几个班?但是如果有了信息网络技术就不一样了,可以真正地实现即时记录。 |
时间 | 9月14日(星期二) | 地点 | 现代办 | 主持人 | 张伟 | ||
参加人员 | 全体 | ||||||
缺席人员及原因 | 无 | ||||||
活动内容 一、校园数字电视的校本课程方案确定下来 二、督导检查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落实 三、专题讨论: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怎么走 梁华说:从模仿开始 公开课是每一位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了上好一次公开课,教师不知花费多少心血去精心备课、反复修改,似乎凭这一节课就能和特级教师一样一举成名。要知道,特级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其长期实践、不懈探索的结果。犹如我们写字临帖一样,先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本字帖,从字形、结构开始描摹入帖,直至完全吃透其精神风格,然后想办法再出帖。教学也一样,先向一位自己特别喜欢的特级教师学习,从点滴的教学方法到严谨的课堂结构,乃至独到的教学风格,然后再转益多师,水到渠成,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周新说:从网络开始 教师除了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外,网络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它可以把远隔千里的老师聚在一起,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且在大家的交流中,往往还会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高文蓓说:从课题开始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非常值得一线教师们采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王震说:从读书开始 作为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但更需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时间 | 9月21日(星期二) | 地点 | 现代办 | 主持人 | 张伟 | ||
参加人员 | 张伟、高文蓓、王震、梁华 | ||||||
缺席人员及原因 | 周新——去南京出差 | ||||||
活动内容 技术前沿的学习:云计算时代的杂志 48个小时,完成一本杂志从策划、撰稿到排版、印刷的所有工序,《48小时》是第一个用云计算原理产生的媒体。它的大获成功也让自己成为最热门的商品。 5月14日,旧金山的一些书报亭里出现了一本新杂志的创刊号,这本名叫《48小时》的杂志的首期封面专题是“喧嚣时代”,全书共60页,定价10美元,图文并茂地收录了关于Lady GaGa和上世纪60年代摇滚潮的报道。作为一本新创刊的杂志,它没有附印大幅海报,但也享受了和《时代》并排摆放的待遇。这本杂志出街的新闻在当天登上了《早安美国》和CBS午间新闻报道,福克斯新闻网也随即跟上,并称它为“第一本属于云计算时代的杂志”。 48小时的工序 大部分人是通过Twitter知道《48小时杂志》的。从5月初开始,一个叫48HR magazine的账号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用户界面内,它只follow了6个好友,但却有4000多个人把它加入了关注对象。这个账号的简介让很多人不由得对它产生好奇,每个人都能在简介中清楚地看到,账号后面的那位老兄想要在48小时内做完一本60页的杂志,他会在北京时间5月8日公布自己的创刊号选题策划,然后接受来自全世界的文字与图片投稿,再用剩下的24小时完成编辑与排版工作,计划在5月10日让电子杂志上线,再在一周之内让杂志实体摆上书摊。 5月8日一大早,所有在Twitter上follow了48HR magazine的用户都接到了对方发来的私信:创刊号的主题已定为“喧嚣时代”,请在24小时内把图片和文字发往编辑邮箱。来自全世界的5000余名媒体记者和自由撰稿人按照对方留下的邮箱寄去了投稿。 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源于《连线》杂志的资深编辑亚历克西斯·马德里加尔,他目前也是《48小时》的临时主编,在公布这个计划时,他其实没有太大把握能吸引足够的撰稿人,因为这个计划多少显得一厢情愿。另一方面,《48小时》的固定成员只有4人,都是自由撰稿人和网络编辑,彼此之间从不见面,都在网络上通过不同的“云端”完成分内工作,马德里加尔也担忧,如果投稿者数量庞大,自己的团队无法在24小时内看完所有稿件,并完成编辑和排版印刷的工作。但互联网的威力很快显现出来,Twitter上不断有人给他留言,表示自己虽然无法抽出时间撰稿,但可以义务担任编辑,他抽选了40名来自《大西洋月刊》等主流媒体的记者,知会他们周末要腾出时间,随时到旧金山报道。 当5000余封投稿塞满信箱的时候,马德里加尔在Twitter上给每个待命编辑发了私信。次日,40名编辑乘坐飞机从四面八方赶往《48小时》在旧金山的临时编辑部,他们奋力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了杂志制作,《48小时》的官网第一次出现了内容更新。 |
时间 | 9月28日(星期二) | 地点 | 现代办 | 主持人 | 张伟 | ||
参加人员 | 张伟、高文蓓、王震、梁华 | ||||||
缺席人员及原因 | 周新——去南京出差 | ||||||
活动内容 专题讨论: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信息技术 梁华:信息检索技术—Google与Baidu 学生的好奇心永远是最强烈的,他们永远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而教师不可能无所不知,在信息层出不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必须终身学习。而教师在确定了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使用什么样的检索工具以及检索策略,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检索信息获取知识,便成了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学习技术。 高文蓓:实践反思技术—Weblog 教师的成长是需要个体庄反思中培养和提升的。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反思,学习与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教师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理性的反思者,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借助博客进行实践反思是教师必备之信息技术之一。 王震:探究教学技术—WebQuest 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模式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WebQuest模式往往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作为“任务”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信息查询与探索,通过对所获得信息的综合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完成“任务”。它不仅能使学习者使用网络资源来学习,同时又能使学生不用花费时间去收集信息资源,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使用信息资源上,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上,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网络迷航。作为一种探究教学技术,WebQuest有益于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益于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