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对联规则及其基本要素:格律、结构、意境分别作了介绍。
对联的六要素:即:
字数相等 内容相关 (基础要素)
词性相当 结构相称 (语法要素)
节奏相应 平仄相谐 (声律要素)
对联是即景即事以简短对偶句写出所感所思的一种文体。对联的基本要素就是三个:格律相对(声律)、结构相同(语法)、意境相谐(内容)。现分别提炼一下三个要素的知识点。
格律相对---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所谓对,就是相反。针锋相对是也。其知识点有七:
1、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平仄相反。
2、同句间的格律按马蹄韵两两相对或按意节点平仄交替。
所谓马蹄韵格律,就是像马蹄那样两两交替。其中可以一三论,二四六分明。
按基本句式来看,
以单边五言、七言、十一言为多。其马蹄韵的格律是各有两种:
单边五言的:
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
单边七言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
单边十一言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都是上联的格律,下联则根据上联格律相反。依此类推,可以无限延伸。但是如单边超过30字的长联,也可以长联自对。如:
上联:听风而不止,春开杨柳,夏醉碧莲,秋染丹枫,冬醒红梅,浩浩汤汤流四季
下联:下笔自无羁,诗咏豪情,曲吟逸趣,词抒胸臆,赋歌山水,潇潇洒洒度今生
横批:风光无限
这联单边28字,加上横批,也属长联,就用了长联自对的手法,就是在本句间结构、格律、联意自对。这是更高层面的规则了。
提示:对初学者来说,把握基本句式格律就行了。
所谓意节点格律,就是有些难以分离的专有名词或成语,句式参差,不是基本句式的,则可以按意节点来定格律,但也必须平仄交替。
例如:上联:当年 /蒋介石 / 丧心病狂/ 剿共/,孤家/屡战 古韵
平平 仄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下联:今日/ /仁至义尽 /连台/,两岸/三通 古韵
下联则在意节点处与上联格律做到了相反。
这就是典型的按意节点来定平仄交替,其中人名和成语都是意节点。
需要注意的是:在马蹄韵中,是一三论,二四六分明;而在意节点定韵中,则是抓住意节点的最后一字来调节平仄,使其平仄基本上两两交替。
3、对联仄起平收,即上联尾字为仄,但不能出现三仄尾,下联尾字为平,但不能出现三平尾。
4、对联中,凡不符合格律要求的,在本句中叫失替,在上下联中叫失对。
5、格律用韵的标准:通用两种:平水韵(古韵),中华新韵(今韵)。一般用古韵的须注明。不注明的默认今韵。但为保险,无论今韵还是古韵,都以标明为好。
6、关于入声字。这是古韵入声,而今派入阳平和阴平的字。如果你用的是中华新韵,那就无碍。如你用的是古韵,就要记住这些入声字,是属于仄声。
入声字的优势是可以开阔思路和丰富词汇量,如滴、笛、洁、福等字,填词时碰到仄声处很用得着,用熟了反而不习惯用今韵了。
掌握入声字的方法, 其中有规律可循:
【1】、按你的地方口音读这个字,凡是发音短促的,一般就是入声字。
【2】、凡是发音中韵母有N或NG的不会有入声字。
【3】、最权威也是最快速的办法:网络平仄古今韵查询
【4】、经常吟诗填词作曲对联的朋友,建议用古韵。缘于三点:
一是填词的需要。 因“词询旧例”,所以韵押词韵,律依古韵;
二是熟能生巧。就会有语感了,一般就不需要字字去过律一下了。
三是一副联不能混用韵。当对联出句是古韵时,你也必须律依古韵。因为:古今韵可以通用,但在一副联里不能混用。
7、关于多音字,平仄查询网络无法识别,出来的是“通”。要看这字在句子中的词义,然后来定平仄。
例如:难,当它作为名词时,是仄声,如:大难,其格律就是仄仄;而当它作为形容词时,就是平声了,如:很难,其格律就是仄平。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这些字的不同格律呢?很方便,查汉典,看注解和读音。
词性相同----这是对联的核心要素。就是上下联在相同位置词和词性结构要属同一类别。否则,就叫句式失对。其知识点有五:
1、词的定义:词是对联中最小的语言单位。如家、风、雨、云等。也有两个字以上的,就是连绵词,如:蘑菇、葡萄等。但连绵词是并列结构的词组。对联中除了领字,其余所有都以词为最小单位。
2、词的分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3、词组和结构
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就是词组。词组的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这是本要素里最重要的知识点)
主谓结构:一般是名词+形容词或者动词为多。前词是主语,后词是谓语。如 :面熟
并列结构:一般是同类词性组成。或同是形容词,或同是名词等。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所构成。如:声音、朋友、、甘苦、好歹、恩怨、兴亡、难易等。特别提示:连绵词也是并列结构。
偏正结构:一般是名词或形容词+名词或动词为多。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前是偏义(修饰词),后是正义(中心词)。如:铁路、春风等。
动宾结构:一般是动词+名词为多。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如:游鱼、写字、看书、吟诗等。
动补结构:一般是动词+形容词为多。就是将后词来补充前词。如:鼓足、提高、答的好、看清、费尽、喝完等等。
4、关于对联的宽对和工对。
一是工对:指词性及其结构对仗严格的对联,也叫严式对。
二是宽对:就是词性对仗的通融。由于汉语的词类有些是相近的,且语法功能又是一样的,所以在创作对联时,也允许一定的通融、灵活。
可以通融宽对的有六方面:
1)、叹词、语气词、象声词之间有时候可以相对仗。
2)、名词与代词(代名词)完全可以相对仗。
3)、有的形容词与动词可以相对仗。
4)、有时候形容词与数词可以相对仗。
5)、有的名词与量词可以相对仗。
6)、有的量词与数词可以相对仗。
5、特别提示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注意宽对的
有些特殊的词,如:数目类、实词类和表示动作的动词必须严格按照对仗要求。特别是动词,必须与动词相对,否则就会使上下联的句子结构不同,就是失对。
二是必须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 不要和古汉语语法混淆。
三是注意词性在句子中的变化。
联意相谐---这是对联的关键要素。 是灵魂, 其他只是对联的外衣和骨架。也就是说,结构是对联的骨架,格律是对联的外衣,而联意则是对联的灵魂或者神韵。
把知识点稍作提示和补充:
一、把握上下联的六种逻辑关系
并连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假设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选择关系
还有一种归纳法:
1】、正对: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类似于并连关系
2】、反对: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类似于选择关系
3】、流水对:也称串对。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共同构成一个复句。
类似于递进关系、条件假设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
4】、无情对:指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绝对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上下联风马牛不相及,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幽默效果。
如:
春江千水月
农户一窝蜂
这种无情对,看似无聊,其实不然,它是初学者练习词性及其结构的一种特别训练。对初学者来说,要练习词性结构工整,从无情对开始练起,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因为无情对只需要两个要素:格律和结构。你打好这两个基础,再追求联意就驾驭自如了。
二、把握对联的特征
一般通行的对联有如下几种:
1)、意境联
2)、机关联(词牌名、拆字、嵌字、人名、地名) 如:
要求:成联,散嵌“沧海明月”4字 单边7至21字。
畅游学海,往来岁月吟千句,独堪寂寞
难遇明君,今古春秋辨历朝,唯叹沧桑
机关联中词牌、拆字、人名、地名紫雨讲联里和对句里都有。此不赘述。
3)、意境联和机关联相兼
4)、喻意联(拟人语法)即以此物喻彼物。或者状物拟人。
如:苍茫万象呼春绿---呼春,就是拟人手法
又如:霜剑射乌云,这是比喻,把霜作为本体,把剑作为喻体。
5)、古诗重配: 即将古诗对偶句的上句作为上联, 扣住上句意境重对下联,并要押原诗下句韵部。很是古意盎然,可以体会诗家语和联意。
例如:古诗重配
出句.白鸥戏水追风月
原对句:野鹤穿塘破雨烟 烟部韵
重对句:野渡泛舟戏雨莲
6)、诗钟:诗钟是对联的特殊形式,诗钟对格律和词性结构要求特别严格。
一是格律一三五也论,除非是唱的需要,一般格律必须平仄两两交替。
二是如果用典,必须上下联都用典,不然就是哑钟。
诗钟形式主要有分咏体和嵌字体两种。上下联各七字。
分咏体就是给出两个字,然后用诗钟形式描写出其特征和形状,不能犯题字。
如:云、雪
千形万象无穷意 云
五岳三山不尽琼 雪
诗钟的嵌字体,一般由出题者任意出两字,然后要求在上下联中分别从第一字到第七字作嵌字对联,各有~~格名称。太复杂,初学者只要记住从一唱到七唱。诗钟还有其他的格式,不常用。
如: 诗钟“烟雨”一到七唱
一唱"凤顶格":
烟前翠叶黄昏至
雨后青山夕照明
二唱"燕颔格":
青烟出谷缘崖下
冷雨盈窗探梦来
三唱"鸢肩格":
柳岸烟前知客怨
桃颜雨后笑人痴
四唱"蜂腰格":
一缕云烟天际舞
连珠雹雨地间敲
五唱"鹤膝格":
尽赏西湖烟雾漫
方尝湿地雨霜侵
六唱"凫胫格":
人生寂寞尘烟滚
岁月蹉跎雪雨寒
七唱"雁足格":
繁红碎落阶前雨
嫩绿翻腾陌上烟 全古韵
7、根据古诗意境或看图成联,一般单边不少于7到11字且常有可犯题字多少的规定。
如:以“雁归人不归.秋红风雨夕”意境作成联.单边11字. 可犯题字四字
这就要先看懂古诗意境,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夕阳、雁、秋、人不归、又是风雨。恩,这古诗传递的意象是凄凉落寞,抒发的是思乡游子之情。
然后把这意境敷衍成联:
斜阳西落,凄风夜雨秋心老
归雁北飞,游子家书故里寒
8、回文联:也称回文格。就是对联倒读顺读都可以自成联意。如:
燕鹊啼风裁翠柳
箫笳漾月钓清江
注意四点:
1】、先看出句的特征
2】、注意出句的联眼或中心词
3】、注意规则重字和词性的变化
4】、注意对句和出句的联意相谐,不能有景隔、意隔、情隔以及合掌。
三、把握出句的意境,注意理解联意和遣词造句
这是决定对句成败的首要条件。如果望文生义,往往对句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里我再补充几点:
一是防止凑字。如:
万里乡关鸿引路
三分田地人种瓜
这对句从意境上看,两者之间关联度不大。上联是讲离人回乡,鸿又是传书的意象, 乡与鸿是联眼。而下联缺乏这种诗家语的灵动,这种问题,被称之为凑字。
二是读懂联的风格:
如:出句 :碧天无际翔高雁
对句 :丹桂有香入万家
这出句的风格是高远快意,又是秋景,所以对句也要呼应秋景,但又不能悲秋,因为自古逢秋便寂寥。而根据出句风格,要写出秋景的快意魅力,这样才能联意相谐。
三是注意出句中的兼语结构:如:
荷青蛙不寐---- 青既是荷的补语,又是蛙的形容词,这在语法上叫兼语结构。
所以对句也要兼语结构: 试试:
烟紫雾犹浓 紫字也是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