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JG-005
工 程 名 称 | 时 间 | 2008.5.14 | |
作 业 内 容 | 防汛防台手册 | 地 点 | 项目部会议室 |
交底内容:(详见《防汛防台工作手册》) 一、防汛、防暴雨、防台风目标及标准 根据水文气象资料,本工程河段处于长江口潮汐河口,潮汐为非正规半日浅潮。受地形和长江径流影响,潮位、潮差沿程发生变化。年最高潮位通常出现在台风、天文大潮和上游大洪水三者或两者遭遇之时,其中台风影响较大。结合招标合同文件,特制定本年度在无超标台风(风力等级≤8级)情况下以确保工程施工设备、人员安全为重点,突出抗洪、抗台保安全的主导思想;若台风等级超过8级,属不可抗力,突出以确保人员、主要施工设备的安全为重点。 1、防汛目标及标准 施工临时围堰为4级临时建筑物,设计标准为全年二十年一遇(P=5%)的水位▽5.69m。防汛的目标及标准:出现设计标准内的水位确保围堰安全,基坑内安全施工;出现超出设计标准的水位,确保基坑、人员和主要设备安全。 2、防暴雨目标及标准 暴雨前及暴雨过程中,重点做好防雷击,杜绝雷击造成伤亡,防止暴雨对围堰及大堤边坡造成冲刷坡坏,在确保大堤、围堰安全的前提下,暴雨过后将基坑内的轻型井点、管井及周边明沟设置的水泵满负荷运行,确保暴雨后2h之内将基坑内积水降至开挖面以下50cm。 3、防台风目标及标准 台风期间确保人员、设备安全,其中6级(含6级)以下台风,停止船只水上作业、管桩、基础处理、塔机高空作业;6级~8级(含8级)以下台风,停止现场一切施工,施工人员撤出施工区,待台风过后恢复施工,确保施工人员、设备安全;出现8级上以上台风时,拆除塔机、旋喷机、管桩施工等主要设备,人员、车辆全部撤出施工区,切断供电电路,停止一切作业。 二、组织指挥 1、组织机构 为保证汛期人员、设备安全和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确保安全渡汛,现成立中能建设总公司上海青草沙水库及取输水泵闸工程防台、防汛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图如下: 1.1 项目部防台防汛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1.2 防台防汛办公室 主 任: 副主任 成 员: 1.3 值班室: 主 任: 成 员: 1.4 技术组: 组 长: 成 员: 1.5 后勤保障组: 组 长: 成 员: 1.6 安全组: 组 长: 成 员: 1.7 宣传组: 组 长: 成 员: 1.8 抢险突击队: 队 长: 第一小组:(21人)
1.12相关涉外职能部门 (1)海事处: (2)指挥中心 (3) (4)医院急救中心:120
(5)供电公司: 2、各部门职责 2.1防台、防汛指挥领导小组职责: (1)主动与当地水文气象部门、海事部门取得联系,收集相关信息,正确指导防台度汛工作; (2)加快施工进度,保证2008年6月30日前完成度汛断面的结构施工及防台、防汛配套设施建设; (3)按本预案要求配置足够的防台度汛器材、设备和劳动力; (4)负责对防台、防汛办公室日常事务的安排布置和检查落实; (5)预案启动期间做好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工作。 2.2防台、防汛办公室: 防台度汛领导小组下设防台、防汛办公室,设在工程技术科。 (1)负责防台防汛日常工作管理,实行全天24小时值班; (2)与气象、海事部门联络,及时掌握实时气象信息,在主汛期增加天气预报频次,分析预报的性质,预测天气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并按规定的处置程序,组织指挥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迅速采取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3)负责了解险情现场全面情况及其变化、需要抢救人员、设备数量和抢救地点、危险程度,并向各抢险突击队布置具体抢险任务,组织现场疏散、抢救和抢险工作; (4)协调好防台防汛体系各部门、各单位,做好任务布置、车辆调配和现场调度,及时向上级报告开展情况,对外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好工作等,做好上传下达。 2.3值班室 对重点防护部位专人24小时巡逻,专职5人,经统一培训后组成防汛巡逻小组,并配备望远镜和手提探照灯等对大堤、围堰的稳定性、水位变化、船舶进港避风情况、设备防风措施、输电线路防风措施等进行巡逻检查,发现情况及时报告防台、防汛办公室处理。 2.4技术组 根据台风预警及汛情,迅速制定抢险技术方案,并负责险情控制中的技术工作。 2.5后勤保障组 负责抢险中的物资和材料供应,负责车辆及相应工具的供应,避险人员生活和医疗保障;汛前联系好长兴供电公司,明确紧急情况下停电程序和责任人,确保指令下达后10分钟内完成拉闸断电。 2.6安全组 对施工生产区、营区、道路、装备、供电线路、通讯设备进行定期检查,遇紧急情况要突击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整改、消除隐患,确保人员、设备的安全。 2.7宣传组 负责应急预案的宣传讲解工作;灾害发生后人员思想的稳定工作;救灾现场的鼓动和宣传,先进人物的采访和报道等。 2.8九中队抢险突击队 (1)第一小组主要负责预案启动期间施工现场的警戒工作;要明确紧急预案启动时施工区域的警戒方案,保证抢险及撤离时施工区域的畅通和有序,防止闲杂人员出入施工现场。明确警戒范围;明确各部位警戒人员及负责人,明确各自职责;明确指挥程序,防止忙乱。 (2)第二小组主要负责新建北堤的5.50m~6.0m高程部分外露充泥管袋的保护工作,包括土工布的铺设及袋装碎石的压载;以及预案启动期间大堤护坡结构的巡查等。 2.9 1#工区抢险突击队 负责新建北堤工程的现场巡查,情况汇报;施工人员、设备的组织撤离,现场情况汇报;负责九中队抢险第二小组的技术指导。 2.10 2#工区抢险突击队 负责台、汛期间临时围堰工程的现场巡视,情况汇报,现场防台、汛技术指导;组织临时施工围堰区域现场人员、设备的有序安全撤离。 2.11 3#工区抢险突击队 负责台、汛期间基坑基础处理施工的现场巡视,情况汇报;施工人员、设备的组织撤离。 3、指挥程序 坚持分工区管理、分级响应、分部门负责的原则,以防台、防汛办公室为防台防汛的信息、管理中枢,实行各部门领导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值班室、技术组、后勤保障组、安全组、宣传组及各抢险突击队受防台、防汛办公室统一调度。同时与设计、业主、监理各单位防台、防汛指挥部门紧密配合,与气象部门、海事局等密切联系,保证指挥的统一、协调和高效,建立一个完整的防台防汛应急联动体系。 三、保障体系 1、水文气象信息保障体系 为确保水文气象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和传递渠道的畅通,项目部建立信息采集发布网络。横向,积极与上海气象局、海事局联系,构建气象信息采集绿色通道,实行点对点联系,由项目部负责信息的接收和咨询。汛期中坚持每天收集两次未来24小时预报和一次中长期天气预报。在主汛期中,根据汛情、风情调整信息接收和咨询频次,频次不得低于6次/天。 纵向,防台、防汛办公室指派专人负责,保证采集到的信息必须在15分钟内通知到防台、防汛办公室负责人及防台、防汛领导小组成员,以便防台、防汛指挥领导层在第一时间做出决策。 对防台、防汛指挥领导层作出的决策,防台、防汛办公室派专人,通过短信息群发、电话告知、对讲机呼叫、局域网发布或文件传阅等途径,保证信息在15分钟内发布到值班室、技术组、后勤保障组、安全组、宣传组及各抢险突击队。 在紧急情况下,从信息采集到位至信息发布至各部门、突击队时间不得大于50分钟。 2、技术保障体系图 3、设备、材料保障 (1)防汛、防台设备材料由物资装备科按照防汛、防台所需材料表准备到位,防汛、防台物资分为设备、材料、工具类,其中建筑材料、设备统一堆放于施工现场1#平台,小型材料、工具入库保管,严禁防汛、防台物资用于施工,物资装备科和后勤保障组定期对防汛、防台物资进行检查,确保材料充足、设备完好。 (2)预案启动后,后勤保障组及时将防汛、防台物资发放给各抢险小组。 4、生活保障 (1)生活保障由物资装备科、办公室和后勤保障组负责落实,落实项目部和协作分队的生活保障; (2)项目部负责协调解决所有施工人员撤离施工现场后的临时住所,高峰施工现场长住施工人员约500人,协作单位自身租住的营区可解决200人临时住宿,项目部食堂、会议室、办公室及宿舍可容纳200人临时住宿,另在创建村租赁民房一套可解决100人临时住宿。 (3)防汛办公室建立天气预报信息平台,通过文件传真和手机短信方式接收并收集天气预报,及时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若遇连续暴雨或台风天气时,由物资装备科、办公室和后勤保障组负责组织未来三天生活必须品储备。 5、医疗救助保障 (1)项目部配备卫生员,备用一些日常药品,抢险过程中若发生皮肤檫伤、感冒、感染等,先采取自救措施; (2)与当地庆德医院建立医疗救助保障体系,一旦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请求医院帮助。 四、度汛措施 1、度汛阶段划分 度汛阶段划分为汛期和非汛期,其中汛期5~10月,非汛期11~4月;其中汛期又分汛期结构施工期5~6月,安全度汛期7~10月。 2、相应度汛阶段工程需达到的形象面貌要求 为满足度汛目标,大堤和围堰土方工程必须在汛前达到设计高程,汛期结构施工期(6月30日前)必须完成以下项目: (1)大堤及围堰内外护坡结构; (2)围堰高喷防渗墙完成,围堰闭气; (3)基坑排水→基坑-2.5m以上开挖→基坑降水→基础工程施工→地下连续墙施工→结构混凝土施工。 3、各度汛阶段重点防护部位的进度计划 (1)大堤内外护坡结构进度计划:5月底完成5.5m以下护坡结构施工;6月30日完成堤身全部结构工程。 C20砼格埂工程: 4月12日---4月30日(19天) 抛石工程(长江侧): 4月12日---4月30日(19天) 灌砌块石工程: 4月20日---5月20日(30天) 肋条安装工程: 5月1日---5月31日(31天) 6.4m高程以下护坡工程: 4月12日---5月31日(49天) 6.4m高程以上护坡工程: 6月1日---6月30日(30天) (2)围堰内外护坡结构进度计划:6月底围堰完成所有护坡结构施工。 抛石工程(东侧迎水面): 4月22日----5月28日(36天) 护坡工程(东侧迎水面): 4月22日----5月28日(36天) 护坡工程(西侧): 5月8日---6月28日(50天) 防浪墙: 5月18日---6月28日(40天) (3)基坑降排水:计划于5月5日开始试排水,5月13日完成基坑排水,5月30日前完成-2.5m以上基坑开挖及轻型井点布置,5月底前完成基坑周边明沟设置及水泵安装;6月10基坑完成降水; (4)基础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从5月中旬至9月中旬完成; (5)地下连续墙:7月中旬至8月下旬; (6)结构混凝土:2008年6月下旬至2009年2月底完成高程9.05m以下结构施工。 4、汛期各重点部位的防护 (1) 钢板桩围堰东西两侧圆弧段部位冲刷防护 在钢板桩围堰东西两侧圆弧段部位存在着较大的冲刷问题,在汛期水位、流量、流速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笼防护,目前正在施工,计划在汛前施工完成。汛期,项目部将安排专人对此进行监控,如果发现现有钢筋笼抛石护脚可能不能满足防汛要求,或已发生冲刷崩塌,立即组织抢险,使用预先准备好的大块石、尼龙网块石袋等进行抛填防护。 (2) 大堤、围堰外江侧冲刷、塌坡等的防护措施 大堤、围堰外江侧冲刷和塌坡方面,由于大堤围堰外江侧结构部分设计大部分为抛石和灌砌块石,主汛期水位可达到5.69m,因此防止水流冲刷而引起的塌坡应引起高度重视。在围堰、大堤顶部每隔200m放置部分袋装碎石、块石,如出现塌坡现象,将在塌坡部位采取抛块石护坡、压脚等措施使其稳定。 (3) 围堰坡脚、基坑开挖面管涌、滑坡失稳处理 如果发生临时围堰高喷防渗墙及钢板桩围堰渗漏严重的现象,则围堰坡脚、基坑开挖面存在着管涌隐患,项目将对坡脚及开挖面渗漏水源出漏点高程、基坑内水位及围堰外江水位进行观测记录,以供综合分析,从而预测判断基坑开挖过程中开挖边坡稳定性。 为避免管涌和滑坡,采用打木桩和铺设土工布、碎石反滤加压砂袋等措施,保护边坡稳定。在围堰合适部位放置部分袋装碎石等处理材料,出现管涌和滑坡迹象时,立即处理。 (4)围堰内排水系统渗漏处理 基坑初期排水、基坑降排水等排水系统可能出现渗漏现象,在排水管进水口加闸阀,若出现排水管接口漏水,将闸阀开关关闭,若出现管壁处填土渗漏,在迎水面倒土堵漏,背水面反滤压坡滤水。 5、超标潮水的应急预案 5.1启动时机 预案启动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预警阶段(潮位达到高程5.0m);第二阶段为启动阶段(潮位达到高程5.5m)。 5.2具体措施 (1)值班报告制度:工地现场设置防汛值班室,汛期安排防汛值班表,值班人员每天定期注意观察高潮位,汛期加密观测,做好防汛值班记录,根据钢板桩围堰外侧设置的水位标尺判定潮位,当潮位达到高程5.0m还处于上升趋势时,应迅速报告(手机或高频电话)防汛办公室,防汛办公室将汛情和预案报告防汛领导小组,当潮位达到高程5.5m时,由防汛领导小组会同监理、业主共同下达启动防汛预案; (2)巡查制度:汛期每日定期巡查,当处于预警阶段时,现场加强巡查,防汛值班员协同当日值班首长有权调动现场一切资源组成巡查小组,沿线巡查水位变化对围堰和大堤造成的影响,若出现紧急情况,如出现管涌、滑坡等,报告至防汛办公室后可提前启动预案; (3)围堰、大堤结构未按计划达到度汛要求或汛期提前 在围堰、大堤汛前未达度汛要求的堤顶部位备用袋装碎石和反滤土工布,根据潮汐表和天气预报情况,在汛期来临前将暴露部位的充泥管袋边坡用反滤土工布和袋装碎石进行临时防护,在低潮时拆除临时防护,检查充泥管袋是否破损,若破损及时缝补,在大潮来临前完成结构施工。 (4)围堰钢板桩和防渗墙渗水量超过预期估算量 基坑开挖和降水期间在基坑内外侧设置若干观测井,通过观测井观测确定渗水集中点,利用布置在围堰上的2台旋喷钻机在渗水集中点防渗墙外侧另补充一排防渗墙,减小渗流量;若出现多处渗水,且渗水量巨大,基坑内已配置的抽水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影响到围堰的安全使用时,停止基坑内施工,撤出主要施工设备,向基坑内充水,减小基坑内外水位差,确保基坑稳定,待基坑防渗完善后再抽水。 五、防暴雨措施 1、暴雨的等级划分 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黄色、橙色、红色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降雨量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降雨量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降雨量达100mm以上;或者已达10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2、重点部位的防护措施 (1)围堰、大堤防冲刷边坡:围堰、大堤护坡在暴雨来临之前对未完成护坡结构的部位采取临时防护,对已破损的充泥管袋进行缝补,铺设反滤土工布,用袋装碎石压载。 (2)开挖基坑暴露面防护:在暴雨来临之前对开挖基坑暴露面铺设反滤土工布,压袋装碎石或袋装砂。 (3)防基坑外来水淹没:基坑施工过程中在基坑周边分布80套轻型井点和24套管井,另布置5台NL150-15抽水泵站,由于该基坑为砂土,透水性强,暴雨期不可能造成坑内积水,但暴雨会造成地下水位抬升,根据所配抽水设施的抽水能力,抽水强度可达2.5万m3/h,暴雨过后将基坑内的轻型井点、管井及周边明沟设置的水泵满负荷运行,确保暴雨后2h之内将基坑内积水降至开挖面以下50cm。 (4)防雷击:暴雨前及暴雨过程中,重点做好防雷击,围堰四周已布置避雷网,暴雨前及暴雨过程中现场人员撤出雷击区。 3、应急措施 (1)启动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加强对围堰、大堤边坡进行巡查,对薄弱部位进行防护,混凝土浇筑仓位做好防雨施工措施,高空作业、临边作业人员撤出雷击区。 (2)启动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加强对围堰、大堤边坡进行巡查,围堰内侧、大堤临江侧未施工的护坡结构进行临时防护,做好混凝土停仓准备,所有人员撤出施工区。 (3)启动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对围堰、大堤、基坑开挖暴露面进行全面防护,检查所有抽水设施的完好率,停止一切作业,关闭施工电源,做好抢险准备。 六、防台风措施 1、台风的等级划分及预警标准 1.1等级划分 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分为四种: 热带低压: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小于8级(风速小于17.2m/s)。 热带风暴: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达8至9级(风速17.2 m/s~24.4 m/s)。 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达10至11级(风速24.5 m/s~32.6 m/s)。 台风: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达12级或以上(风速32.7 m/s或以上)。 1.2预警标准 台风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蓝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黄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7级以上,或阵风8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7-8级,或阵风8-9级并可能持续。 橙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红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2、不同等级台风的处理措施 依据不同的风力等级及本工程设计抗风强度,处理措施分Ⅰ、Ⅱ两级:Ⅰ级为风力大于6级小于等于8级;Ⅱ级为风力大于8级。每级处理措施包含低级别应急相应的所有内容。施工现场新建北堤与临时围堰接头处配备风速仪以便准确测定实际风力等级。处理措施的下达应依据现场实测风速及气象部门发布的大风预警信息综合考虑。 当风力小于等于6级情况下,工程正常施工,值班室要加强对钢板桩围堰圆弧段及大堤临水面等重点部位的巡查力度。九中队第二小组做好抢险突击准备。 2.1 Ⅰ级处理措施 2.1.1启动时机 当气象部门发布蓝色或黄色预警信号时启动Ⅰ级处理措施。 2.1.2具体措施 (1)防台、防汛办公室接到气象信息后立即向防台、防汛领导小组汇报。防台、防汛领导小组下达台风Ⅰ级预警信号。防台、防汛办公室必须在接到命令15分钟内将命令传达至各部门、各突击队; (2)防台、防汛指挥领导小组坐镇指挥部署防台工作; (3)船只做好防台和起锚撤离施工现场的各项准备,由防台、防汛办公室向作业船舶下达进港避风指令,进入长兴岛与青草沙交界水道避风,抛设防风锚; (4)一些大型的高架设备应紧急停止作业,特别是现场的旋喷灌浆设备应先切断电源,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倒塔作业。明确备用电源(柴油发电机)开启时机,在确定撤离设备时,立即断开所有设备电源,回收电路设施,开启备用电源;明确紧急时期断电供电程序,每台机明确指挥人、实施人,明确责任人,确保断电、供电时有条不紊,杜绝忙乱,防止触电亡人等安全事故发生; (5)施工人员在防台、防汛值班室人员的协调下逐步逐级撤离现场,一般施工人员先行退场,救护人员紧随其后,指挥人员最后离场。各协作队伍应制定好撤离现场的具体措施,各队的成员要积极协助和指挥,确保安全有序的疏散人群; (6)防汛值班室检查大堤、钢板桩围堰圆弧段受海浪冲刷部位,一旦发生险情,立即报告防台、防汛办公室组织突击队使用预先准备好的大块石、钢筋石笼、袋装碎石等进行抛填防护; (7)防汛值班室检查现场架空线路稳定情况,现场调度室电工负责对各箱变拉闸断电; (8)防汛值班室对检查发现的险情必须10分钟内报告防台、防汛办公室由办公室统一调度组织抢险; (9)技术组、后勤保障组、安全组、宣传组分别归口负责本部门工作,积极配合防台、防汛办公室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Ⅱ级处理措施 2.2.1启动时机 当气象部门发布橙色或红色预警信号时启动Ⅱ级处理措施。 2.2.2具体措施 (1)防台、防汛办公室接到气象信息后立即向防台、防汛领导小组汇报。由防台、防汛领导小组与业主、设计、监理等相关部门沟通共同商讨超标情况应急方式。同时,防台防汛办公室通知各施工队做好设备、材料、人员撤离准备并立即通知长兴乡供电所对通往施工现场输电线路断电处理。待防台、防汛领导小组下达台风Ⅱ级预警信号,防台、防汛办公室通知各部门、各突击队进行设备、材料、人员的撤离工作; (2)当在限定时间内设备未能撤离,调度室利用现场高音喇叭,发布人员撤离警告,防台、防汛值班室派巡逻人员现场督促; (3)后勤保障组负责将撤退人员妥善安置于安全场所,并备足食物、水源等生活必需品保证基本生活。 2.3情报解除 各施工队及个人,应及时根据防台、防汛办公室下发的情报解除信号重新组织施工,任何人不得制造、传播虚假信息,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七、综合不利气候条件下的处理措施 1、高潮位与大风天气叠加 根据本工程设计标准及汛期达到的进度计划,当高潮位与大风天气叠加情况,将防风作为处理重点。停止施工、人员撤退、设备人员撤退命令的下达也将以风力等级为主要依据,大风作用的下的高潮位作为次等级依据。当风力达到6~8级现场停止一切施工生产,船舶进港避风。当气象信息显示未来风力大于8级,则按照防台、防汛信息采集发布程序及指挥程序规定,第一时间向业主、设计、监理汇报,召开决策会共同商讨应对措施,同时现场防台、防汛办公室通知各部门各突击队做好设备、人员、物资撤退准备(具体措施详见第六章第2节)。 此种情况下现场安全防护的重点为:围堰、大堤临水面的冲刷情况,现场巡查人员要及时向防台、防汛办公室汇报情况,遇到险情,根据防台、防汛办公室下达的指令及时组织抢险。 2、暴雨与大风天气叠加 基坑施工过程中在基坑周边分布80套轻型井点和24套管井,另布置5台NL150-15抽水泵站,由于该基坑为砂土,透水性强,暴雨期不可能造成坑内积水,但暴雨会造成地下水位抬升,根据所配抽水设施的抽水能力,抽水强度可达2.5万m3/h,暴雨过后将基坑内的轻型井点、管井及周边明沟设置的水泵满负荷运行,确保暴雨后2h之内将基坑内积水降至开挖面以下50cm。但考虑到大风天气对抽水设备、施工用电的破坏,所以暴雨与大风天气叠加应急措施考虑以大风因素为主。具体措施参见第六章第2节。 3、高潮位、暴雨与大风天气叠加 通过上述两种情况分析,可见大风天气为主要影响因素。但由于在三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将会出现很多不可遇见的危险,且危险源增多,防护范围广,故当三种不利天气因素叠加时,对各不利天气因素提升一个等级进行预防。当风力预报达到8级时,向业主、设计、监理汇报,召开决策会共同商讨应对措施,同时现场防台、防汛办公室通知各部门各突击队做好设备、人员、物资撤退准备(具体措施详见第六章第2节第2.2.2款)。 七、技术措施 7.1险情的分类 险情一般可分为:漏洞、管涌(泡泉,翻沙鼓水)、渗水(散浸)、跌窝等。 (1)漏洞 漏洞即集中渗流通道。在汛期高水位下,大堤(围堰)背水坡或堤脚附近出现横贯堤身或堤基的渗流孔洞,俗称漏洞。根据出水清可分为清水漏洞和浑水漏洞。如漏洞出浑水,或由清变浑,或时清时浑,则表明漏洞正在迅速扩大,大堤有发生蛰陷、坍塌甚至溃口的危险。因此,若发生漏洞险情,特别是浑水漏洞,必须慎重对待,全力以赴,迅速进行处理。 (2)管涌(泡泉,翻沙鼓水) 汛期高水位时,沙(堤身充泥管袋可能有漏洞)在渗流力作用下被水流不断带走,形管状渗流通道的现象,即为管涌,也称翻沙鼓水、泡泉等。出水口冒沙并常形成“沙环”,故又称沙沸。管涌一般发生在背水坡脚附近地面或较远洼地,多呈孔状冒水冒沙。出水口孔径小的如蚁穴,大的可达几十厘米。个数少则一两个,多则数十个,称作管涌群。 管涌险情必须及时抢护,如不抢护,任其发展下去,就将把地基或充泥管袋中的沙层掏空,导致大堤骤然塌陷,造成溃口。 (3)渗水 高水位下浸润线抬高,背水坡出逸点高出地面,引起管袋表面湿润或发软,有水泌出的现象,称为渗水,也叫散浸或洇水,是较常见的险情之一。当浸润线抬高过多,出逸点偏高时,若无反滤保护,就可能发展为冲刷、滑坡、流土,甚至陷坑等险情。 (4)跌窝 俗称陷坑。一般在大雨过后或在持续高水位情况下,大堤(围堰)突然发生局部塌陷。陷坑在堤顶、堤坡、戗台(平台)及堤脚附近均有可能发生。这种险情既破坏大堤(围堰)结构的完整性,又有可能缩短渗径。有时是由管涌或漏洞等险情所造成。 险情程度划分表 险情分析 险情分类 | 重大险情 | 较大险情 | 一般险情 |
漏 洞 | 贯穿的漏水洞 | 尚未发现漏水的各类孔洞 | |
管涌(泡泉、 翻沙鼓水) | 距堤脚的距离小于15倍水位差(或100m以内),出浑水;计算的水力坡降大于允许坡降 | 距堤脚100~200m,出浑水,出水口直径、出水量较大 | |
渗 水 | 渗浑水或渗清水,但出逸点较高 | 渗较多清水,出逸点不太高,有少量沙粒流动 | 渗清水,出逸点不高,无沙粒流动 |
跌 窝 | 经鉴定与渗水、管涌有直接关系,或坍塌持续发展,或坍塌体积较大;或沉降值远大于计算的允许值 | 背水侧有渗水、管涌 | 背水侧无渗水、管涌,或坍塌不发展,或坍塌体积小、坍塌位置较高 |
7.2.1漏洞险情的判别
(1) 漏洞开始因漏水量小,砂土很少被冲动,所以漏水较清,叫做清水漏洞。此情况的产生一般伴有渗水的发生,初期易被忽视。但只要查险仔细,就会发现漏洞周围“渗水”的水量较其他地方大,应引起特别重视。
(2 )漏洞一旦形成后,出水量明显增加,且渗出的水多为浑水。漏洞形成后,洞内形成一股集中水流,漏洞扩大迅速。由于洞内砂土的崩解、冲刷,出水水流时清时浑,时大时小。
(3) 漏洞险情的另一个表现特征是水深较浅时,漏洞进水口的水面上往往会形成漩涡,所以在背水侧查险发现渗水点时,应立即到临水侧查看是否有漩涡产生。
7.2.2漏洞险情的探测
(1) 水面观察。漏洞形成初期,进水口水面有时难以看到漩涡。可以在水面上撤一些漂浮物,如纸屑、碎草或泡沫塑料碎屑,若发现这些漂浮物在水面打旋或集中在一处,即表明此处水下有进水口。
(2) 投放颜料观察水色。适宜水流相对小的堤段。在可能出现漏洞且为水浅流缓的堤段分段分期分别投放石灰或其它易溶于水的带色颜料,如高锰酸钾等,记录每次投放时间、地点,并设专人在背水坡漏洞出水口处观察,如发现出水口水流颜色改变,并记录时间,即可判断漏洞进水口的大体位置和水流流速大小。然后改变颜料颜色,进一步缩小投放范围,即可较准确地找出漏洞进水口。
7.2.3漏洞险情的处理方法
(1)处理原则
处理原则是:“前截后导,临重于背”。即在处理时,应首先在临水侧找到漏洞进水口,及时堵塞,截断漏水来源。同时,在背水漏洞出水口采用反滤和围井,降低洞内水流流速,延缓并制止砂土流失,防止险情扩大,切忌在漏洞出口处用不透水料强塞硬堵,以免造成更大险情。
(2)处理方法
当知道漏洞进口的大致位置后,采用铺设土工膜盖堵。土工膜铺设时可沿临水坡肩部位从上往下,顺坡铺盖洞口,或从船上铺放,盖堵离堤肩较远处的漏洞进口,然后抛压袋装砂。
注意事项:用土工膜盖堵漏洞进口时,需防止盖堵初始时,由于洞内水流减小,外部水压力增大,洞口覆盖物的四周进水。因此洞口覆盖后必须立即封严四周,同时迅速用袋装砂封堵。否则一旦堵漏失败,洞口扩大,将增加再堵的困难。
7.3管涌险情处理
7.3.1管涌险情的判别
(1)管涌一般发生在背水堤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基坑内。距堤脚越近,其危害性就越大。一般以距堤脚15倍水位差范围内的管涌最危险,在此范围以外的次之。
(2)有的管涌点距堤脚虽远一点,但是,管涌不断发展,即管涌口径不断扩大,管涌流量不断增大,带出的沙越来越粗,数量不断增大,这也属于重大险情,需要及时抢护。
(3)管涌发生时,内水面会出现翻花鼓泡,水中带沙、色浑,可探摸是否有凉水涌出或在洞口是否形成沙环。
(4)背水侧地面隆起(牛皮包、软包)、膨胀、和断裂等现象也是产生管涌的前兆,只是目前水的压力不足以顶穿上覆土层。随着外江水位的上涨,有可能顶穿,因而对这种险情要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处理。
7.3.2管涌险情的处理方法
(1)处理原则
处理管涌险情的原则应是制止涌水带沙,而留有渗水出路。这样既可使沙层不再被破坏,又可以降低附近渗水压力,使险情得以控制和稳定。
(2)处理方法
在管涌口处用袋装砂抢筑围井,井内同步向围井内铺填袋装碎石,从而制止涌水带沙,以防险情进一步扩大。
围井面积应根据地面情况、险情程度等来确定,一般围井范围应大于管涌位置周边2~3m。围井高度应以能够控制涌水带沙为原则,但也不能过高,一般不超过1.5m,以免围井附近产生新的管涌。对管涌群,可以根据管涌口的间距选择单个或多个围井进行抢护。围井与地面应紧密接触,以防造成漏水,使围井水位无法抬高。
7.4渗水险情处理
7.4.1渗水险情的判别
(1)背水坡严重渗水或渗水己开始冲刷堤坡,使渗水变浑浊,有发生流砂的可能,证明险情正在恶化,必须及时进行处理,防止险情的进一步扩大。
(2)渗水是清水,但如果出逸点较高,易产生背水坡滑坡、漏洞及陷坑等险情,也要及时处理。
(3)因堤防浸水时间长,在堤背水坡出现渗水。渗水出逸点位于堤脚附近,为少量清水,经观察并无发展,同时水情预报水位不再上涨或上涨不大时,可加强观察,注意险情的变化,暂不处理。
(4)其他原因引起的渗水。通常与险情无关,如背水坡江水位以上出现渗水,系由雨水、积水排出造成。
7.4.2渗水险情处理
(1)处理原则
渗水的处理原则应是“前堵后排”。“前堵”即在临水侧做隔渗处理,从而减少水体入渗到堤内,达到降低堤内浸润线的目的;“后排”即在堤背水坡上做一些反滤排水设施,用土工织物做反滤设施,让已经渗出的水,有控制地流出,不让砂流失,增加边坡的稳定性。需特别指出的是,背水坡反滤排水只缓解了砂土流失的险情,而对于渗水引起的滑动效果不大,需要时还应做压渗固脚平台,以控制可能因背水坡渗水带来的脱坡险情。
(2)处理方法
复合土工膜截渗。在铺设前,将临水坡面铺设范围内被海浪冲来的杂物清理干净,以免损坏土工膜。土工膜顺坡长度应大于堤坡长度lm,沿堤轴线铺设宽度视堤背水坡渗水程度而定,一般超过险段两端5—10m,幅间的搭接宽度不小于50cm。每幅复合土工膜底部固定在钢管上,铺设时从堤坡顶沿坡向下滚动展开,土工膜铺设的同时,用袋装碎石或袋装砂压盖,以免土工膜随水浮起,同时提高土工膜的防冲能力。
背水坡贴坡反滤导渗。先将渗水边坡的杂物清除干净。然后,铺设土工布压载袋装碎石或袋装砂。
土工布铺设的顶部要求高出浸润线出逸点0.5-1.0m,顶宽出渗水区域2—3m,长度超过渗水段两端至少3m。
7.5跌窝险情处理
7.5.1跌窝险情的判别
(1)根据成因判别
由于渗透变形而形成的跌窝往往伴随渗透破坏,极可能导致漏洞,如抢护不及时,就会导致堤防决口,必须作重大险情处理;
其他原因形成的跌窝,是个别不连通的陷洞,还应根据其大小、发展趋势和位置分别判断其危险程度。
(2)根据发展趋势判别
有些跌窝发生后会持续发展,由小到大,最终导致瞬时溃堤。因此,持续发展的跌窝必须慎重对待,及时抢护。否则,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有些跌窝发生后不再发展并趋于稳定状态,其危险程度还应通过其大小和位置进行判别。
(3)根据跌窝的大小判别
跌窝大小不同对大堤(围堰)安危程度的影响也不同,直径小于0.5m,深度小于1.0m的小跌窝,一般只破坏大堤(围堰)断面轮廓的完整性,而不会危及大堤(围堰)的安全。跌窝较大时,就会削弱大堤(围堰)强度,危及大堤(围堰)安全。当跌窝很大且很深时,大堤(围堰)将至失稳状态,伴随而来的可能是滑坡,则是很危险的。
(4)根据跌窝位置判别险情
临(背)水坡较大的跌窝可能造成临(背)水坡滑坡险情,或减小渗径,可能造成漏洞或背水坡渗透破坏。
堤顶跌窝降低部分堤顶高度,削弱堤顶宽度。对于堤顶较大跌窝,将会降低防洪标准,引起堤顶漫溢的危险。
7.5.2跌窝险情的处理
(1)处理原则
根据跌窝形成的原因、发展趋势、范围大小和出现的部位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但是,必须以“抓紧翻筑抢护,防止险情扩大”为原则。
条件不许可时,可采取相应的临时性处理措施。如跌窝伴随渗透破坏(渗水、管涌、漏洞等),可采用填筑反滤导渗材料的办法处理。如果跌窝在水下较深时,可采取临时性抛填钢筋石笼措施处理。
(2)趴窝的处理方法
处理跌窝险情首先应当查明原因,针对不同部位,选用不同方法。在处理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外江侧水情涨落变化,以免发生意外。严格遵循“前截后排”的原则,如跌窝位于堤顶或临水坡时,须用防渗性能好的材料,以利防渗;如位于背水坡则须用反滤料填筑,以利排渗。
在堤顶或临水坡铺设土工膜袋装碎石压载进行处理,要求封堵严密,避免从跌窝处形成渗水通道。在铺设土工膜前,将铺设范围内杂物清理干净,以免损坏土工膜。土工膜铺设范围一般超过趴窝险段边缘5—10m,幅间的搭接宽度不小于50cm。土工膜铺设的同时,用袋装碎石或袋装砂压盖填筑。
背水坡直接用袋装碎石或袋装砂填筑。
八、防台、防汛检查
在汛期到来前,安全组应对施工生产区、营区、道路、装备、供电线路、通讯设备、防汛物资储备、结构施工薄弱部位、医疗保障措施等情况进行检查,尤其是防台、防汛重点部位。遇紧急情况要突击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整改、消除隐患,确保人员、工程及设备的安全。
防台、防汛检查项目一览表
序号 | 检查项目 | 归口部门 | 参加人员 | 备 注 |
1 | 现场机械设备防台、防汛措施落实情况 | 安全组 | 检查工作必须于5月12日前完成,隐患整改必须于5月15日前完成;各归口单位负责督促相关部门对发现的隐患进行整改,明确责任人,形成闭环。 | |
2 | 大堤、围堰结构施工完成情况 | 技术组 | ||
3 | 船舶安全检查包括通讯设备检查、机电设备检查、消防设施检查等 | 安全组 | ||
4 | 疏散道路修整情况 | 值班室 | ||
5 | 防汛物资储备情况 | 后勤保障组 | ||
6 | 后勤保障 | 宣传组 | ||
7 | 营区、各施工队生活区安全 | 宣传组 | ||
8 | 医疗保障系统 | 宣传组 | ||
9 | 技术交底落实情况 | 技术组 | ||
10 | 供电线路防风加固情况 | 后勤保障组 | ||
11 | 交通设施维修保养 | 后勤保障组 | ||
12 | 值班员履职情况 | 办公室 |
为保证该防台防汛预案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快速启动、高效运作、起到实效,必须组织开展一次施工现场的防台防汛预案演练。演练时间拟定于5月中旬,演练前应严格落实预案物资储备,由防台防汛领导小组组长下达预案演练启动指令,相关机构、人员按既定预案展开避险、抢修工作。
预案演练应做到全程跟踪观察,对过程与结果做好分析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强调和解决,确保预案一旦正式启动后的可操作性、流畅性及高效性。
9.1撤退预案
根据气象部部门预报,未来12小将出现台风、暴雨、高潮位三种恶劣天气叠加现象,由业主主持,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等参与的决策会议,在接到决定全部人员、机械、材料撤退指令后,项目部立即按指令实施。
9.2撤退信息的发布
当发布撤退命令后,防汛办公室将利用架设在基坑四周及大堤中部的防汛高音喇叭进行通告,并发出警报声音,同时派出20人(预先从突击队中挑选出来,并对其防汛巡逻、检查培训)对施工现场进行快速巡查,保证撤退信息的完全传达。
9.3撤退保障
撤退由项目部防台、防汛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分四个突击队分头对人员、机械、材料沿着既定路线转移到安全地方,基坑内大型设备按原定的加固锁定方案实施锁定;抽水设备数量多,要抢先转移,减少淹没电机损失,以便在恢复生产时抽水能满足需要;作业船舶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避风港,并抛锚固定。
9.4撤退路线及物资
1#工区突击队:辖区内物资、设备、人员由新建北堤从东西两向分别撤离现场,撤退物资有砼浇筑小型器具、材料、电气设施和运输车辆等;
2#工区突击队:辖区内物资、设备、人员由临时围堰从临时进场道路撤离现场,撤退物资有砼浇筑小型器具、材料、电气设施和运输车辆等;
3#工区突击队:辖区内物资、设备、人员由下基坑道路经由临时进场道路撤离现场,撤离物资有抽水设备、空压机、砼搅拌机、电气设施、小型机具、运输车辆等;
九中队突击队:第二小组负责协助3#突击队物资、设备、人员撤离。
9.5撤退时大型机械设备加固措施
据预警信号将发生台风、暴雨、高水位潮水三种恶劣天气叠加现象,基础处理的大型起重设备需要进行加固。在大型设备两侧各预埋两根地锚,以备汛期使用。当撤退时,用四根钢丝绳将大型设备周围四个地锚连接固定,增强其稳定性。
9.6撤退时间
撤退时间表
接受交底人员签字:(见技术交底签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