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终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2:53:35
文档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终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庞朴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重点1、品味关键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透彻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在含义。2、领悟全文的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的深切感受。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认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在新时代的环境中正确对待传统
推荐度:
导读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庞朴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重点1、品味关键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透彻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在含义。2、领悟全文的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的深切感受。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认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在新时代的环境中正确对待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庞朴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品味关键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透彻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在含义。

2、领悟全文的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的深切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认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在新时代的环境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以及关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现象。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到文化二字,似乎是一种很高深的层次,其实不然,文化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儒墨道法,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红楼水浒......这一切都可以被冠之以文化之名。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精髓,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根源。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状况如何呢?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情况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后,外流文化让我们目不暇接,外来技术的先进性,外来管理的科学性,外来物质的丰富性,让部分人产生了眩晕,以致有人认为“月亮还是外国的圆”,他们全盘接受外来文化,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少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他们针对改革开发以来出现的享乐、、道德沉沦等现象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当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著名学者庞朴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细致的分析。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庞朴先生的见解和观念。

二、作者介绍

 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公孙龙子研究》《浅说一分为三》等。

三、题解  文体:本文属于一篇学术论文(根本要求就是论证的严密),表述方式:也是一篇关系性议论文(分辨两种事物或概念的区别,弄清两者的关系)。

四、字词积累(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生字词及成语,写在黑板上,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问题)

媲美   应运而生  时过境迁  与时俱进  抱残守缺  明日黄花  重振雄风   生不逢辰  昙花一现  销声匿迹  孤芳自赏  日积月累  一蹴而就 互相攻讦 面目全非  不堪设想 钳制思想 拒之千里 斑驳陆离  徒劳无功 有史可稽

五、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弄清文章脉络

1、浏览课文,在课文空白的地方写出文章提纲  

(估计学生初读课文找不出,可由老师给出答案,学生记忆,课后对照分段读书思考)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第4—7段),论述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一层(8—9段)是对于概念的界定。

第二层(10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层(11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14—19段),总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利与害。

2、从提纲看,本文在总体上采用了哪种论证结构?(总——分——总)          

传   传统文化       两

                       重

统   文化传统       性

六、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七、作业布置   1、作者介绍   2、生字词抄写三遍   3、成语解释

八、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庞朴

媲美   应运而生  时过境迁  与时俱进  抱残守缺  明日黄花  重振雄风   生不逢辰  昙花一现  销声匿迹  孤芳自赏  日积月累  一蹴而就 互相攻讦 面目全非  不堪设想 钳制思想 拒之千里 斑驳陆离  徒劳无功 有史可稽

        

传   传统文化       两

                        重

统   文化传统       性

    

    总--------分--------总    

九、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学生默写生字词及成语

2、学生介绍作者

二、阅读第一部分,理解文本。

1、齐读第一节

2、弄清一些词句的含义(先自由组合讨论,老师提示,再班级交流)

(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鸦片战争以来。)

(2)“社会实验”指什么?

(指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 新民主主义直至社会主义。)

(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

(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

3、齐读第二节   学生得出结论:由过去引出传统

4、齐读第三节   学生得出结论:由传统引出文化

思考: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5、齐读第四节  因为传统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引出两个概念: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蜜蜂和蜂蜜一样,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里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6、思考:文章如何提出问题的? 

事件——教训(真理)——过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区别)                                               类比论证的手法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7、结合讲解,集体朗读第一部分,消化吸收。

8、接下来每部分都有小标题,如果给第一部分一个小标题,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传统与文化

三、作业

1、第一部分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四、板书设计

传统与文化

事件——教训(真理)——过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区别)                                               类比论证的手法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学生复述上节课内容

二、阅读第二部分,深入理解文本。

1、集体朗读第二部分第一节

2、完成表格(一名黑板完成,其他学生写在默写本上)

传统文化

全称落脚对应内容成分举例
传统的文化文化当代文化

外来文化

文化实体

文化意识

物质

制度

精神

民族服饰

生活习俗

古典诗文

忠孝观念

3、老师讲解表格,修正学生完成的表格内容。(内容和成分较难填,内容可通过抓中心词的方式,内容写出后,成分也就自然而然知道了。)

4、学生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如:旗袍、裹小脚、中山装、诗词、吃饺子、吃月饼等等

5、齐读第二部分第二节,得出传统文化的特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6、学生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学生爆炸思维,随意而谈)

如:时代性:君王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    裹小脚   等等  

    民族性:各民族的服装   等等

7、齐读第二部分第三节,思考本节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种情况。

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抱残守缺,化为明日之花;

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8、齐读第二部分第四节,思考本节内容是什么?

明确:作为后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

9、学生在上述表格后面补齐后面两节的内容。

特性发展中的几种情况后人对传统文化应持的态度

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时俱进,演化新内容、形式;

抱残守缺,化为明日之花;

播迁他邦,重振雄风;

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

明辨其时代风貌;

确认其历史地位;

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

10、老师讲解表格,修正学生完成的表格内容。

三、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结合表格,消化理解。

四、学生复述本节课内容,归纳总结。

五、作业:完成两个表格

六、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

全称落脚对应内容成分举例
传统的文化文化当代文化

外来文化

文化实体

文化意识

物质

制度

精神

民族服饰

生活习俗

古典诗文

忠孝观念

特性发展中的几种情况后人对传统文化应持的态度

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时俱进,演化新内容、形式;

抱残守缺,化为明日之花;

播迁他邦,重振雄风;

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

明辨其时代风貌;

确认其历史地位;

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

七、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一、导入

学生复述上节课内容

二、阅读第三部分,深入理解文本

1、齐读8、9两节,思考交流。(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

2、“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有什么区别?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所以,文化传统的特点之一就是无形。

3、齐读第10节,举例说明产生独特心理不被传统文化接受。

(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结合)

4、齐读第11节,思考:“文化传统”有怎样的变化特点?(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5、“文化传统”受外界文化的影响是怎样进行的?

(互相惊奇、彼此观望——互相攻讦、彼此拒斥——学习、交流——整合)

6、如何看待文化传统的“惰性力量”?

(一方面,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它是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民族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惰性也对交流与改变,进步与创新形成阻力。)

7、学生自己完成表格

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特点变化的特点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
文化的传统传统无形、惰性、变化缓慢、渐进互相惊奇、彼此观望——

互相攻讦、彼此拒斥——

学习、交流——整合

三、阅读第四部分,深入理解文本。  

弄清词句含义(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   

(1)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中的“包袱”和“财富”的含义。  

明确:传统文化是祖宗留给的丰富遗产所以说是财富;因为传统的惰性、保守等因素,束缚前进的步伐,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所以它又是包袱。

(2)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发展、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四、品读与探讨

   共同思考“品读与探讨” ,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五、作业布置

   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特点变化的特点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
文化的传统传统无形、惰性、变化缓慢、渐进互相惊奇、彼此观望——

互相攻讦、彼此拒斥——

学习、交流——整合

七、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一、自由讨论

1、认真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解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解释这两个概念。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

明确“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

作者试图说明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必须正确认识传统的作用。而传统是个大话题,传统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有两种方式: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本文的写作意图在于要剖析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和联系,为达此目的,用较大的篇幅来阐释这两个概念。

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这两部分中,文化传统也就是民族精神对现实的影响,在现实中的作用,对民族趋向的关系,都比传统文化重要得多。基于此,作者也就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这个问题。

2、阅读“文化传统”部分,以最后四个自然段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做到论证严密的。

  明确:这四段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接着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的两种倾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下一段再从正面分析传统为什么是财富也是包袱的道理,仍用比喻论证。接着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最后两小节进一步说明传统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阐明应取的正确态度和对策。

3、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传统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相当缓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决定的,而可变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如果一味迷恋传统,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一点也不能动,就会排斥外来文化,传统就成了包袱;如果正确认识传统,能辨识其积极的有意义的部分,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与自身融合到一起,传统就成了财富。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

二、自由辩论

文章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中指出:“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请结合当前被人们褒贬不一的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歌曲,超级女声……作一分析。

明确:①当前流行的东西被人接受.肯定有其合理的东西。②新事物的产生往往很幼稚,肯定有其不成熟的地方。③新事物的产生与传统的东西产生矛盾是合理的。④我们不能盲目“追风”,因为流行仅是一种外在形式,它不一定适合于你。

三、活动与探究

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却越来越淡漠,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

2、你认为如何才能保护并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作业布置

网上调查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出现的一些问题。

文档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终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庞朴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重点1、品味关键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透彻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在含义。2、领悟全文的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的深切感受。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认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在新时代的环境中正确对待传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