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艳
一、课标内容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7年级的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小说等文学作品,对唐三藏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但是小说中的人物毕竟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另外、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贡献及优秀品质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让学生参与讲、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和玄奘西行。三部分内容中,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唐与新罗的关系介绍了新罗与唐朝政治、科技、文化的交流,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学习这三部分内容,目的是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搜集资料、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五、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唐人街导入
这一组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唐人街”
唐朝时的中国不仅国力强盛而且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唐朝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影响深远,并逐渐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因此,世界各地华人聚居的地区都被称为“唐人街”。
唐朝对外交往为什么如此活跃?唐朝又与哪些国家往来密切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板书)
首先请大家看一下这一课的课标要求,基于课标要求我们制定的本课的学习目标是(齐读)
出示,指引学生学习。
带着目标学习可以事半功倍,好的预习是成功的开始。
自主学习(展示)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任务(一):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唐与各国通过商业贸易,互派使者,加强交流与联系,使中国的文明、友谊传向世界,唐朝逐渐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提问:日本为什么向中国派遣遣唐使。
生: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师: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这些方面,同学们可以课下查阅资料,图片,找出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学习本节课的两个重要人物,鉴真和玄奘,了解他们在中外交往中的贡献。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填写表格,说出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相同点及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在进行探究前,我们先认识一下鉴真和玄奘。鉴真: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这尊坐像是鉴真弟子在他生前为他塑造的,目前珍藏在日本的唐招提寺,被日本定为“国宝”。
玄奘(602年~6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他曾经说:“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
设计意图:表格展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老师再给大家讲下鉴真东渡的故事。鉴真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鉴真通过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
第一次唐玄宗时期(742年)
鉴真和弟子21人从扬州出发,被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第二次(743年)
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药品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船出长江口,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四次
第3次因官府出面阻拦,第四次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第五次(748年)
遇狂风巨浪,境况险恶。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此次东渡中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第六次(753年)
754年,终于到达日本。时年66岁。763年,逝世,安葬在唐招提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鉴真六渡日本的事迹有所了解,并让他们从中感受到鉴真百折不挠的精神。
出示问题:
《西游记》唐三藏的故事与历史中唐三藏的故事一样吗,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
相同处:他们都西游取经,历尽艰难险阻,最后获得成功。
不同处: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以及他们与神仙妖怪之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而玄奘的经历则是真实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小说与史实的不同。
师: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当时佛教经义众说纷纭,难得定论,决心往西方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取真经。从长安出发,沿汉代的“丝绸之路”进人印度半岛,当时称作“天竺”,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后,又遍游天竺各地,后返回长安。玄奘在苍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没有路标,光有从前走过的马匹、骆驼留下的粪便,或是一堆堆的尸骨。沙漠里不仅没有水,喉咙还渴得发痛,连眼皮也睁不开,甚至浑身焦躁难以忍受。困难不断,但是并未阻挡玄奘前进的步伐。到了今哈密县,当地王苦苦相留,可是玄奘决意西行。就派了几个人送玄奘到印度。后来几个护送被冻死在山上。但玄奘没有失去信心,历经险阻最终到达印度。
他从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一直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印度史学家阿里就说,“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PPT出示问题:1.填写表格,说出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相同点及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出示表格让学生完成。
生:做事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2.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材料一: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材料二:唐朝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材料三:
学生合作探讨,回答后,教师总结。
1、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唐采取对外开放的。
3、海陆交通发达。
拓展延伸:
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给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何启示呢?
◆我们必需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
◆提高自身索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让学生从历史中学到经验教训。
(3)课堂小结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蓄的开放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则是中外交流的典型实例,既显示了中国对外友好的态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4)知识结构
【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5)、课后作业
完成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