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单位: ZT11JL21-03 编号:2005-001
序号 | 作业 活动 | 引 起 事 件 原 因 | 危险源 | 重大危险源 | 可导致的事件 | 辨识方法 | 评价方法 | 现 行 措 施 | 计 划 措 施 | |||
不符合法律法规 | 曾发生事故(外部信息) | 直接观察到的 | 定量评价(LEC)法 | 评估法 | ||||||||
1 | 高 处 作 业 | 高处作业平台、走道、斜道、脚手架超载 | b | 坍塌、坠落 | √ | √ | 制度、措施 | 管理方案 | ||||
2 | 高处作业移动电焊设备、设施 | a | 物体打击 | √ | √ | 教育、安全带 | 同左、挂网 | |||||
3 | 高处作业时抛掷 或失落料具 | a | 物体打击 | √ | √ | 教育、安全带 | 同左、挂网 | |||||
4 | 在脚手架加工修整石块等材料 | a | 物体打击 | √ | √ | 教育、自检 | 专职检查 | |||||
5 | 安全网上杂物未及时清理 | a | 物体打击 | √ | √ | 教育、自检 | 专职检查 | |||||
6 | 脚手板上有探头板 | b | 高处坠落 | √ | √ | 教育、自检 | 专职检查 | |||||
7 | 不系安全带或不正确使用安全带,未截安全帽或不穿防滑鞋 | k | 高处坠落 | √ | √ | 教育、自检 | 专职检查 | |||||
8 | 作业区域 的孔洞、通道口、预留口等未装盖板或防护栏或安全网 | I | 高处坠落 | √ | √ | 教育、防护 | —— | |||||
9 | 高处物质、设施(建筑构件、钢梁、管道等)作业人员需行走的方向未设水平安全防护绳 | I | 高处坠落 | √ | √ | 教育、设防护绳 | —— | |||||
10 | 作业区未按要求装设防护栏及档脚板,安全网装设不符合要求 | I | 物体打击 | √ | √ | 教育、防护 | —— | |||||
11 | 脚手架搭设及拆除 | 作业人员无证操作 | a | 坍塌、坠落 | √ | √ | 教育、培训 | 持证上岗 | ||||
12 | 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佩戴不全 | k | 高处坠落 | √ | √ | 教育、自检 | 专职检查 | |||||
13 | 施工前未进行技术交底 | a | 坍塌 | √ | √ | 教育、自检 | 技术交底 | |||||
14 | 脚手架搭设不合格 | a | 坍塌 | 教育、重搭 | 按规程操作 | |||||||
15 | 脚手架拆除未按顺序施工 | a | 坍塌 | √ | √ | 教育、按规程操作 | —— | |||||
16 | 搭设、拆除时随意抛料、物品 | a | 物体打击 | √ | √ | 警示、绳子系吊 | 按规程操作 | |||||
17 | 施工方案不合理,无验收手续 | a | 坍塌 | √ | √ | 修改方案 | 按规程操作 |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记录表
编制单位: ZT11JL21-03 编号:2005-002
序号 | 作业 活动 | 引 起 事 件 原 因 | 危险源 | 重大危险源 | 可导致的事件 | 辨识方法 | 评价方法 | 现 行 措 施 | 计 划 措 施 | |||
不符合法律法规 | 曾发生事故(外部信息) | 直接观察到的 | 定量评价(LEC)法 | 评估法 | ||||||||
18 | 特殊形式脚手架搭设及拆除 | 挑式脚手架超负荷使用 | a | 坍塌 | √ | √ | 教育、承重限度 | —— | ||||
19 | 脚手架无避雷装置 | I | 触电 | √ | √ | 自检、加避雷装置 | —— | |||||
20 | 吊笼使用 | 作业人员乘坐吊笼上下或超载使用 | a | 高处坠落 | √ | √ | 制度、措施 | 管理方案 | ||||
21 | 临时爬梯使用 | 作业人员携带工具上下爬梯或未使用工具袋 | a | 高处坠落 | √ | √ | 教育、垂直运输工具 | —— | ||||
22 | 基础 开挖 | 邻线来车、未停止作业和撤离现场 | a | 车辆伤害 | √ | √ | 设安全员 | —— | ||||
23 | 施工未进行技术交底 | a | 坍塌、物体打击 | √ | √ | 停工交底后施工 | —— | |||||
24 | 作业人员攀登支撑上下 | I | 坍塌 | √ | √ | 设临时爬梯 | —— | |||||
25 | 掏挖作业 | a | 坍塌 | √ | √ | 技术交底 | —— | |||||
26 | 人、机混合作业 | a | 坍塌、机械伤害 | √ | √ | 设专人指挥及安全员 | —— | |||||
27 | 陡坡、悬崖、滑体等情况下施工 | IV | 坍塌 | √ | √ | 专职人员观测 | —— | |||||
28 | 桩基 施工 | 井口无标志 | a | 高处坠落、淹溺 | √ | √ | 安设井口标志、设围栏 | —— | ||||
29 | 无防护栏杆 | I | 高处坠淹溺 | √ | √ | 增设防护栏杆 | ||||||
30 | 水中作业无救生设备 | I | 淹溺 | √ | √ | 购置救生设备 | ||||||
31 | 登梯安全绳不全 | q | 高处坠落 | √ | √ | 安装加固安全绳 | —— | |||||
32 | 人工挖孔、井口无防、排水设施 | a | 坍塌、淹溺 | √ | √ | 井口设围栏、有备用抽水泵 | —— | |||||
33 | 围堰漏水或外部水位变化 | a | 坍塌、淹溺 | √ | √ | 草袋围堰、改沟流水 | —— | |||||
34 | 围堰底部排水出现故障 | IV | 坍塌、淹溺 | √ | √ | 打桩固围、加强排水 | —— |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记录表
编制单位: ZT11JL21-03 编号:2005-003
序号 | 作业 活动 | 引 起 事 件 原 因 | 危险源 | 重大危险源 | 可导致的事件 | 辨识方法 | 评价方法 | 现 行 措 施 | 计 划 措 施 | |||
不符合法律法规 | 曾发生事故(外部信息) | 直接观察到的 | 定量评价(LEC)法 | 评估法 | ||||||||
35 | 钢筋工程 | 作业人员沿钢筋笼、网等攀登、行走 | a | 坠落、物体打击 | √ | √ | 搭脚手架 | —— | ||||
36 | 电力线路附近加工钢筋时防护措施不全 | I | 触电 | √ | √ | 加强防护 | —— | |||||
37 | 模板组装和拆除 | 模板堆码超高 | 坍塌 | √ | √ | 技术交底 | —— | |||||
38 | 作业人员沿模板上下 | a | 高处坠落 | √ | √ | 戴安全绳 | —— | |||||
39 | 模板废钉、紧固件未清理 | a | 物体打击 | √ | √ | 戴安全帽、手套 | —— | |||||
40 | 未按顺序拆除模板 | a | 物体打击 | √ | √ | 技术交底 | —— | |||||
41 | 模板拆除前未制定安全措施 | a | 物体打击 | √ | √ | 安全绳 | —— | |||||
42 | 拌合机操作、检修、清理 | 无证操作 | a | 机械伤害 | √ | √ | 培训、持证上岗 | —— | ||||
43 | 使用前后无检查 | a | 机械伤害 | √ | √ | 专业人员检查 | —— | |||||
44 | 检查时不拉闸,无人监护 | a | 机械伤害、触电 | √ | √ | 专人监护 | —— | |||||
45 | 斗下站人 | f | 机械伤害 | √ | √ | 专人管理、警示 | —— | |||||
46 | 检修未挂警示牌 | a | 机械伤害 | √ | √ | 专人管理、警示 | —— | |||||
47 | 砼拌合与振捣 | 砼未达强度拆除模板 | a | 坍塌 | √ | √ | 技术交底 | —— | ||||
48 | 作业人员未站在工作平台上 | j | 高处坠落 | √ | √ | 安全措施 | —— | |||||
49 | 串筒、溜槽连接不牢 | a | 物体打击 | √ | √ | 技术交底 | —— | |||||
50 | 砼予留孔洞(走道口、电梯口等)警告牌不齐 | a | 高处坠落 | √ | √ | 设牌警示 | —— | |||||
51 | 涵洞顶涵施工 | 改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如人工开挖改成机械开挖) | a | 车辆伤害 | √ | √ | 专人管理、警示 | —— | ||||
52 | 春融、解冻、汛期施工无防护措施 | IV | 淹溺 | √ | √ | 加强防护 | —— |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记录表
编制单位: 编号:2005-004
序号 | 作业 活动 | 引 起 事 件 原 因 | 危险源 | 重大危险源 | 可导致的事件 | 辨识方法 | 评价方法 | 现 行 措 施 | 计 划 措 施 | |||
不符合法律法规 | 曾发生事故(外部信息) | 直接观察到的 | 定量评价(LEC)法 | 评估法 | ||||||||
53 | 路基路面施工 | 晚间施工照明不足 | IV | 车辆伤害、机械伤害 | √ | √ | 加强照明 | —— | ||||
54 | 无证操作土石方机械设备 | a | 机械伤害 | √ | √ | 持证上岗 | —— | |||||
55 | 设备维修保养滞后 | II | 机械伤害 | √ | √ | 定期维修、保养 | —— | |||||
56 | 隧道施工 | 支护不合格 | a | 坍塌 | √ | √ | 按设计施工、加强支护 | —— | ||||
57 | 空车未到达井底装渣人员提前离开壁护洞 | f | 车辆伤害 | √ | √ | 专人管理、警戒 | —— | |||||
58 | 空车未停随车调度人员提前跳车摘挂作业 | a | 车辆伤害 | √ | √ | 专人管理、警戒 | —— | |||||
59 | 作业人员在出渣口下站立 | f | 物体打击 | √ | √ | 专人管理、警示 | —— | |||||
60 | 通风机口有作业人员 | f | 机械伤害 | √ | √ | 专人管理、警示 | —— | |||||
61 | 交未检查车辆 | a | 车辆伤害 | √ | √ | 专人管理、警示 | —— | |||||
62 | 非操作人员操作机械 | a | 机械伤害 | √ | √ | 专人管理、持证上岗 | —— | |||||
63 | 施工人员未穿戴防护用品 | k | 中毒、物体打击 | √ | √ | 管道式通风、戴防护用具 | —— | |||||
洞内明火作业与取暖 | a | 火灾、爆炸、灼烫 | √ | √ | 严禁明火作业与取暖 | —— | ||||||
65 | 隧道内未及时检测空气成分、粉尘、浓度 | a | 尘肺 | √ | √ | 制度、措施 | 管理方案 | |||||
66 | 注浆、治水人员直接开关电闸 | a | 触电 | √ | √ | 警示、手上浆水擦干 | —— | |||||
67 | 进洞电力线路不规范 | a | 触电 | √ | √ | 警示、规范线路 | —— | |||||
68 | 洞口、平交道等无警示牌或不全 | a | 车辆伤害 | √ | √ | 设警示牌 | —— | |||||
69 | 工作台、跳板承重无标识 | a | 坍塌 | √ | √ | 警示、承重限度 | —— | |||||
70 | 模板台车未挂缓行标志 | a | 坍塌 | √ | √ | 警示、挂缓行标志 | —— | |||||
71 | 排水设施不全 | II | 淹溺、坍塌 | √ | √ | 备足排水设施 | —— |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记录表
编制单位: ZT11JL21-03 编号:2005-005
序号 | 作业 活动 | 引 起 事 件 原 因 | 危险源 | 重大危险源 | 可导致的事件 | 辨识方法 | 评价方法 | 现 行 措 施 | 计 划 措 施 | |||
不符合法律法规 | 曾发生事故(外部信息) | 现场观察 | 定量评价(LEC)法 | 评估法 | ||||||||
72 | 爆 破 作 业 | 爆破作业未按规程操作 | a | 爆炸 | √ | √ | 制度、措施 | 管理方案 | ||||
73 | 放炮后无检查或松动土石未清理彻底 | a | 物体打击 | √ | √ | 专人负责 | —— | |||||
74 | 爆破用品使用前未检查 | a | 爆炸 | √ | √ | 专人检查 | —— | |||||
75 | 爆破作业未经批准 | a | 爆炸 | √ | √ | 停止作业,经批准后按规定操作 | —— | |||||
76 | 爆破器材存储、使用、回收无专人管理 | a | 爆炸 | √ | √ | 库房看守使用审批回收跟踪 | ||||||
77 | 爆破器材混装、混存 | a | 爆炸 | √ | √ | 禁止混装、雷管、炸药两库分开 | ||||||
78 | 堆放超高 | a | 爆炸 | √ | √ | 硝铵垛高不超1.8m、胶质炸药垛高不超1.5m | ||||||
79 | 爆破工无上岗证 | a | 爆炸 | √ | √ | 培训、持证上岗 | —— | |||||
80 | 瞎炮处理方法不宜 | m | 爆炸 | √ | √ | 起爆药包重新起爆或打平行眼 | —— | |||||
81 | 爆破作业未设警界区及警界人员 | a | 物体打击 | √ | √ | 离爆破200m、警界 | —— | |||||
82 | 电焊作业 | 高处火花飞溅 | I | 灼烫 | √ | √ | 戴护目镜、手套 | |||||
83 | 作业人员没穿戴防护用品(护目镜、电焊手套等) | III | 灼烫 | √ | √ | 戴护目镜 | ||||||
84 | 切割作业 | 高处火花飞溅 | I | 灼烫 | √ | √ | 戴护目镜、电焊手套 | |||||
85 | 采暖锅炉压力容器运行 | 锅炉、压力容器爆炸 | m | 物理性爆炸 | √ | √ | 经检验后使用 | —— | ||||
86 | 未定期检查 | m | 物理性爆炸 | √ | √ | 定期检验 | —— |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记录表
编制单位: ZT11JL21-03 编号:2005-006
序号 | 作业 活动 | 引 起 事 件 原 因 | 危险源 | 重大危险源 | 可导致的事件 | 辨识方法 | 评价方法 | 现 行 措 施 | 计 划 措 施 | |||
不符合法律法规 | 曾发生事故(外部信息) | 现场观察 | 定量评价(LEC)法 | 评估法 | ||||||||
87 | 冬雨季施工 | 道路、跳板、走道无防滑措施 | k | 高处坠落 | √ | √ | 穿防滑鞋 | —— | ||||
88 | 雷暴雨天气未切断电源 | a | 触电 | √ | √ | 设跌落保险 | —— | |||||
防冻、排水设施不全 | I | 坍塌、车辆伤害 | √ | √ | 先做现场调查备齐设施 | —— | ||||||
90 | 起重运输(吊装作业) | 需临时加固的无加固措施或临时加固不牢 | a | 起重伤害 | √ | √ | 设第二套保险绳 | —— | ||||
91 | 悬吊物品长时停止运行 | a | 物体打击 | √ | √ | 运行前检查 | —— | |||||
92 | 千斤绳的夹角过大 | a | 起重伤害 | √ | √ | 调整到合适角度 | —— | |||||
93 | 起重过程装卸材料 | a | 起重伤害 | √ | √ | 设安全防护措施 | —— | |||||
94 | 其中工作区域内和起重臂及吊物的下方有无关人员停留、逗留或通过 | h | 起重伤害 | √ | √ | 专人管理 | —— | |||||
95 | 起重机械的操作 | 非专业人员操作 | a | 起重伤害 | √ | √ | 持证上岗 | —— | ||||
96 | 钢丝绳的 使用 | 钢丝绳的安全系数小 | a | 起重伤害 | √ | √ | 使用前计算准确 | —— | ||||
97 | 钢丝绳的打结或扭曲 | a | 起重伤害 | √ | √ | 加缓冲物 | —— | |||||
98 | 吊装 卡具 | 使用自制卡具 | a | 起重伤害 | √ | √ | 作好设计核算 | —— | ||||
99 | 施工 指挥 | 指派未经培训人员从事特殊工种人员作业 | a | 起重伤害、机械伤害 | √ | √ | 持证上岗 | —— | ||||
100 | 安全防护设施缺乏条件下,强行施工 | a | 高处坠落、起重伤害 | √ | √ | 教育、有安全防护措施 | —— | |||||
101 | 对作业违章现象不予制止 | a | 高处坠落、起重伤害 | √ | √ | 教育、严格操作规程管理 | —— | |||||
102 | 施工操作 | 未经培训进行特殊工种作业 | a | 起重伤害、机械伤害 | √ | √ | 培训、持证上岗 | —— | ||||
103 | 不懂操作规程或不具备安全操作技术 | a | 高处坠落、起重伤害 | √ | √ | 教育、培训 | —— |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记录表
编制单位: 21-03 编号:2005-007
序号 | 作业 活动 | 引 起 事 件 原 因 | 危险源 | 重大危险源 | 可导致的事件 | 辨识方法 | 评价方法 | 现 行 措 施 | 计 划 措 施 | |||
不符合法律法规 | 曾发生事故(外部信息) | 现场观察 | 定量评价(LEC)法 | 评估法 | ||||||||
104 | 施工用电及供电(施工用电缆敷设或线路架设) | 电缆外皮破损 | I | 触电 | √ | √ | 包扎并设护筒 | ---- | ||||
105 | 电缆接头处不防水 | I | 触电 | √ | √ | 加防护设施、封闭 | —— | |||||
106 | 电缆接头处漏电 | I | 触电 | √ | √ | 加绝缘 | —— | |||||
107 | 沿沟筑物敷设未加PRS保护管 | I | 触电 | √ | √ | 加PRS管 | —— | |||||
108 | 电缆直接绑在脚手架,钢筋等金属结构上 | a | 触电 | √ | √ | 电杆架空 | —— | |||||
109 | 电力线路架设不符合规范 | a | 触电 | √ | √ | 按规范整改 | —— | |||||
110 | 配电箱、开关箱的安装及维护 | 配电箱无箱、无门、无锁 | I | 触电 | √ | √ | 制度、措施 | 管理方案 | ||||
111 | 配电箱安装不牢固 | a | 触电 | √ | √ | 加固 | —— | |||||
112 | 外壳接地不可靠 | a | 触电 | √ | √ | 更换合格装置 | —— | |||||
113 | 沟通两电源的装置有缺陷 | I | 触电、设备损坏 | √ | √ | 更换合格装置 | —— | |||||
114 | 盘内设备缺损 | II | 触电 | √ | √ | 更换 | —— | |||||
115 | 进入线未加PVS保护管 | I | 触电 | √ | √ | 加PVS保护管 | —— | |||||
116 | 漏电保护器失效 | I | 触电 | √ | √ | 更换 | —— | |||||
117 | 箱内负荷开关无标牌 | I | 触电 | √ | √ | 测试并标明 | —— | |||||
118 | 插座未标明电压 | II | 触电或损坏设备 | √ | √ | 测试并标明 | —— | |||||
119 | 配电箱内电气破损,使用的保险丝不符合标准 | I | 触电 | √ | √ | 更换、使用合格保险丝 | —— |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记录表
编制单位: ZT11JL21-03 编号:2005-008
序号 | 作业 活动 | 引 起 事 件 原 因 | 危险源 | 重大危险源 | 可导致的事件 | 辨识方法 | 评价方法 | 现 行 措 施 | 计 划 措 施 | |||
不符合法律法规 | 曾发生事故(外部信息) | 直接观察到的 | 定量评价(LEC)法 | 评估法 | ||||||||
120 | 照 明 安 装 、 维 护 | 非操作人员,动用电器设备 | a | 触电或损坏设施 | √ | √ | 持证上岗 | —— | ||||
121 | 照明线路固定时不加绝缘子 | a | 触电 | √ | √ | 按规定加绝缘材料 | —— | |||||
122 | 电工使用工具和防护用具未定期检查 | a | 触电 | √ | √ | 定期检查 | —— | |||||
123 | 照明线路直接绑在金属构架上 | a | 触电 | √ | √ | 按规范架设 | —— | |||||
124 | 照明电线接触湿地 | a | 触电 | √ | √ | 按规定架空 | —— | |||||
125 | 金属容器内或潮湿地区照明不使用安全电压 | a | 触电 | √ | √ | 使用36V以下 | —— | |||||
126 | 室内使用小型发电机通风不良 | I | 触电 | √ | √ | 加强通风 | —— | |||||
127 | 使用移动式线轴 | 漏税电保护器失灵 | b | 触电 | √ | √ | 更换 | —— | ||||
128 | 开关、插座、插头、电缆破损 | I | 触电 | √ | √ | 更换、加强检查 | —— | |||||
129 | 噪声环境 | 无消音设施 | I | 职业病 | √ | √ | 制度、措施 | 管理方案 | ||||
130 | 汽车驾驶作业 | 无证驾驶 | a | 车辆伤害 | √ | √ | 持证上岗 | —— | ||||
131 | 违反交通规则 | a | 车辆伤害 | √ | √ | 教育、培训 | —— | |||||
132 | 未按规定进行维修、保养 | a | 车辆伤害 | √ | √ | 定期维修、保养 | —— | |||||
133 | 机械作业 | 机械振动 | I | 职业病 | √ | √ | 增加班次、减少工作时间 | —— | ||||
134 | 隧道作业 | 未按规程操作 | I | 中毒 | √ | √ | 制度、措施 | 管理方案 |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记录表
编制单位: ZT11JL21-03 编号:2005-009
序号 | 作业 活动 | 引 起 事 件 原 因 | 危险源 | 重大危险源 | 可导致的事件 | 辨识方法 | 评价方法 | 现 行 措 施 | 计 划 措 施 | |||
不符合法律法规 | 曾发生事故(外部信息) | 直接观察到的 | 定量评价(LEC)法 | 评估法 | ||||||||
135 | 食堂就餐 | 吃了有毒食品 | I | 中毒 | √ | √ | 加强检测 | ———— | ||||
136 | 取款 | 取途中被劫 | I | 被劫 | √ | √ | 专车护送 | ———— | ||||
137 | 保险柜 | 现金被盗 | I | 被盗 | √ | √ | 加强防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