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7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 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39:39
文档

2017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 含答案】

2017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窗”是古诗词中的常见物象,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咏“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临窗抒发着晚年寂寞的情怀;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寄托对妻子(或友人)的思念。(4)李白登上金陵凤凰台,远眺时看到的自然景观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推荐度:
导读2017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窗”是古诗词中的常见物象,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咏“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临窗抒发着晚年寂寞的情怀;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寄托对妻子(或友人)的思念。(4)李白登上金陵凤凰台,远眺时看到的自然景观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2017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窗”是古诗词中的常见物象,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咏“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临窗抒发着晚年寂寞的情怀;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寄托对妻子(或友人)的思念。

(4)李白登上金陵凤凰台,远眺时看到的自然景观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诗句中,哪两项蕴含的哲理最相近(     A     )(         D    )(3分)

A.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好友在一次重大考试中受挫,你想要送他一句话,下列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B     )(2分)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D.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8题。(16分)

(1)目前国内网络微电影由于生存形态和创作动机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纪实微电影、剧情微电影、广告微电影和实验微电影。无论是哪种类型,网络微电影这一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影像小品文”,是除网络外无法通过其他媒体或以其他方式体验的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是艺术发展尤其是影像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中国古典艺术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孕育的成果。从表面上,看网络微电影与中国古典艺术相距甚远,两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网络微电影既然被称之为艺术,就包含在艺术体系之中,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有必要接受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艺术因素,并将之内化于自身的创作美学。

(3)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艺术发展中,绝句因其简洁的篇幅、巧妙的审美思维、高效的情感表达,一直深受诗人们的宠爱。凡诗人者,无不工绝句,这一现象甚至有些像当今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网络微电影。绝句的创作秉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特点,于方寸间见意象、以有限中表无限,一般结尾意味无穷却又能合情合理。绝句以四句为体,正应了叙事的“起承转合”,于时空转换中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如柳宗元的《江雪》中所舒:“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面两句“千山”“万径”描述环境,类似于影视视听语言中的“大全景”的运用,于第三句镜头推进,由“孤舟”的全景至“蓑笠翁”的中景人物描写,最后聚焦到特写——“独钓”这一具体动作上,最后一句“独钓寒江雪”表达出的钓鱼翁的孤寂,虽无声却意味深长。由此可以看出,绝句通常在构思上将互相冲突、互相对立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将事物的远近、大小、情思的刚柔、虚实相互融合,体现的是一种“阴阳相成”的创作美学。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反观网络微电影所呈现的以视觉消费为主的创作目的,着实难以实现具有思辨目的的深度审美。除此之外,绝句因其体裁特点与微电影的创作美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成为微电影创作的选题资源。

(4)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有一种主张笔墨凝练、形象赋予意趣、创作随性率真的即兴绘画形式——小品画。小品画通常突出神情,其艺术效果强调形简而神生、笔简而意赅。_______,小品画造型特点通常不会囿于写实,对形象的处理多用变形、抽象的艺术加工手段,以实现高度概括的目的。网络微电影其叙事强调概括,其视听强调凝练,____________往往忽视概括和凝练以外神情意趣的追求。______________小品画对神情意趣的追求,这一独特的绘画形式才能走入千家万户,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闲情逸致也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普遍审美心理。

(5)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微电影的创作应考虑用户的接受习惯,应注重视听语言的高度概括、画面信息的有效。微电影《一维》采用剪辑动画的形式,巧妙地融合了中国水墨画的神韵以及皮影艺术的元素,以古喻今地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但从《一维》中也可以看出,以凝练的形式表达深奥的内容似乎是失败的。对微电影来说,由于观众的接收习惯,不适合通过繁杂的信息量来探讨宏大的主题,叙事元素也应同形式一样化繁为简。

(6)中国传统文化外援下的中国传统审美内涵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特征决定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标准与纬度。学者何乃英在其著作《东方文学概论》中提到东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即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趣味中的意境和神韵。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3.第(5)段的“叙事元素”在文中的含义是作品内容/主题(2分)

4.第(4)段空格处依次选择的词语是(  C     B     A     )(2分)

A.因为                        B.然而               C.因此           D.虽然

5.第(3)段中不属于“有意味的形式”是(  B     )(3分)

A.叙事的“起承转合”。

B.既有审美功能,又启人思考。

C.能将对立和冲突熔于方寸之间。

D.有蒙太奇的镜头的多角度切换。

6.第(5)段中举微电影《一维》为例,对其目的分析明确的一项是(      A     )。(3分)

A.说明微电影不适合用繁杂的信息探讨宏大的主题。

B.说明微电影可以巧妙地融合中国其它艺术的元素。

C.说明微电影可以以古喻今地探讨人性的善恶。

D.说明微电影的形式一定要简洁,为观众们所接受。

7.上文的题目最合适的选项是(        D    )(3分)

A.论中国古典艺术与网络微电影的关系

B.网络微电影包括的中国古典艺术元素

C.论网络微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D.中国古典艺术对网络微电影创作美学的启示

8.有人认为第(6)段与全文关联不大,你如何理解?(3分)

有关联。强调中国传统审美的特性与标准(标准与纬度),与前面的网络微电影创作美学(第三段的内容)相呼应/指出网络微电影的发展方向。(3分)(对段落的内容概括1分/后面的两点中任意答到1点给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福山路3号:沈从文先生故居

(1)我上午就要离开青岛,我必须去一趟。于是早晨6点多钟出门,打车来到小鱼山,寻找沈从文故居。

(2)洁净的沥青路面,坡地延伸,两旁欧式的老建筑,随着自由的花草树木,仿佛置身在欧洲小城。那些早起的人们,匆匆地催促孩子上学去。卖早点的摊子,也摆在了门口。我见一个年轻女人走过,便上前问她:请问沈从文故居在哪?她默想一会,用手指了指,不确定地说,恐怕在上面吧,你再问问别人。

(3)又往前走,见到一个老人。我对他说,请问沈从文故居在哪?老人似乎耳背了,他说,什么丸?我大声对他耳朵说,沈从文!老人沉默了一会。他很想帮助我,可终于无奈地摇了摇头。

(4)我心下决定:再也不去问人,我一定能自己找到。在走过几条路――鱼山路、恒山路和芝罘路――之后,我终于见到福山路。我大步向上走去,拐过几个路口,终于见到了那个门牌:福山路3号;对,还有那一块黑底金字铭牌:沈从文故居。

(5)一座斑驳的铁门半掩着,半边有青藤披纷下来。迎门一堵石墙,同样被青藤所覆。无人,院子里静静的。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悄声说:沈先生,我来看您了!一踅身,进门横折一溜石阶,屑步拾阶而上。

(6)这是一座花园,树木扶苏,可是并不热闹,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冷清。一棵大的紫薇开满了缎子一样粉红的碎花。一幢两层的老楼掩映在这些树木花草之中。几棵椿树,几棵常青树,两棵柿子树,结着青咯哒的小柿子。前院还有一处种了玉米,枝叶全枯,仍挺立着。走到后院,一棵枫树倚着高坡。南瓜藤铺张着,爬得到处都是,开着大大的黄花,结着大大的南瓜。登楼的石阶是弧形的,那石阶的扶手上,也摆了几盆花:一盆蟹爪莲,几盆雏菊。还有几盆苦瓜低垂着,有的已经腐烂,仍垂在那里。还有一盆竟是辣椒,上头结了许多朝天椒!

(7)这是一座花园么?是一座破败的废园?它还是一畦菜园?它仿佛很有点人间烟火味,又似乎有那么一点典雅浪漫,可是显然很久没有人收拾过它了,有那么一点荒凉。这是沈从文故宅当年的模样么?

(8)小院静寂着,没有一个人,为什么呢?可是我又多想没有一个人啊!千万不要有人进来,我可不是小偷!不信,我背一段《边城》给你听。你住在这里,你难道不知道翠翠么?

(9)让我坐下来,同沈先生说说话:沈先生,我读过无数遍《湘西》和《湘行散记》。有一本“开明文库”的《湘行散记》小册子,我一直随身带着,还在扉面上记了“河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那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大爷”还好么?我可是去过永顺、保靖、泸溪和凤凰……沅河的水和吊脚楼……翠翠是您在崂山北九水见到的那个姑娘么?

(10)我自语了半天,没有听到一点声音。是我慧根不到么?侧耳去听,恍惚在那紫薇丛中,沈先生的圆圆脸庞一闪,眯眯笑着。沈先生!我差点叫出声来!可那脸庞只一闪,便不见了。

(11)我又默坐了一会,站起身来,悄悄走上台阶门口,屋里有说话声音!还有倒水声!我赶紧后退了几步。好了,沈先生,我走了――这里是有人给您看房子的。我放心了。

(12)我走出了门,又回过头来,看了看那半掩着的斑驳的铁门。我凑近去读那铭牌上的字: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31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青期间完成了《从文自传》、《三个女性》、《月下小景》和《三三》等文学名著。

(13)我走了几步,又蓦地一回头,目光正好落在掩映在青藤下的蓝色门牌上:福山路3号。 

9.文章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寻找故居的过程,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3分)

表达作者对沈从文的仰慕(憧憬)之情;人们对沈从文的不熟知或不关注;作者对上述现象的遗憾(失落、惋惜)。(3分)(一点一分,意思答对即可)

10.请对第(6)段的描写进行赏析。(4分)

详细描写了花园里的各种植物。树木是茂盛却也显出冷清,如写“前院还有一处种了玉米,枝叶全枯,仍挺立着。”等等。通过这些植物细节描写呈现了或许是多年前主人的生动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同时显出沈从文先生生后的冷寂,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失落。(4分)(手法:环境、细节、景物描写1分,结合文本概括内容,举两例以上1分,对景物的氛围的概括1分,作者的情感1分可写:失落、感伤、惋惜、追念,这一点答为下文的抒发了失落、感伤、惋惜、追念等感情做铺垫也给分)

11.第(9)段写作者“自言自语‘同沈先生说说话’”,请说明这些话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回忆了沈从文先生的经典作品,由此表现对对沈从文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的)熟识和喜爱,更好地表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仰慕。(4分)(段意概括1分,对作品的熟识喜爱1分;内容对抒情的促进作用1分,对人格的仰慕1分)

12.文章第(12)(13)段,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对此进行分析。(4分)

12.⑿段叙述沈从文的生平和成就,看似客观冷静,但与前面描写沈从文身后的冷寂对比形成反差,更加强烈地体现出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推崇和敬仰。⒀段以“福山路3号”结尾,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路名和号码,但是因为它与沈从文先生相联系便显出其非凡的意义。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4分)(朴实平淡/淡而有味的文风/白描的手法1分,在文中找出能够说明这种文风的具体事例——例如铁门的斑驳、凑近了看、两次回头等都可以1分,情感——对故居的留恋,对沈从文的敬仰、热爱、追忆、敬仰,效果1分——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不尽的回味1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题扬州禅智寺(1)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开成二年,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弟弟患眼病,寄居在扬州东北的禅智寺。杜牧赶去扬州给弟弟治病,病没治好,但假期已满。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他毅然放弃官位留了下来,此时写了这首诗。

13.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1分)

14.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颔联“青苔”、“白鸟”以冷色调从视觉角度来渲染气氛。

B.颔联“满”字写出青苔之盛和游人之多,极言繁盛之象。

C.颔联“故”字,运用拟人手法,小鸟徘徊,增环境之凄冷。

D.颔联“下”字极富动态,内含夕阳西下时的伤感落寞之情。

15.此诗首联和尾联的写作手法有相同之处,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通过听觉“蝉噪”和“歌吹”,以动衬静。“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冷寂;“歌吹”以乐衬哀,以歌舞升平的扬州来反衬禅智寺的冷清。反衬手法更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在生活境遇和官场不顺情况下的郁闷孤寂之情。(4分)(手法:反衬,能结合手法详细分析首联尾联各1分,作者的情感1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7分)

  (1)吴败齐师于艾陵之上,还师临晋,与定公争长(1),未合,边候乃至,以越乱(2)告。吴王夫差大惧,合诸侯谋曰:"吾道辽远,无会、前进(3),孰利?"王孙骆曰:"不如前进,则执诸侯之柄以求其志。请王属士,以明其令,劝之以高位,辱之以不从。令各尽其死。"

  (2)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灶,暗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中校之军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王亲秉銊,戴旗以阵而立。左军皆赤裳、赤髦、丹甲、朱羽之矰,望之若火。右军皆玄裳、玄舆、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带甲三万六千,鸡鸣而定阵,去晋军一里。天尚未明,王乃亲鸣金鼓,三军哗吟以振其旅,其声动天徙地。

  (3)晋大惊,不出,反距坚垒,乃令童褐请军,曰:"两军偃兵接好,日中无期。今大国越次而造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吴王亲对曰:"天子有命,周室卑弱,约诸侯贡献,莫入王府,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无姬姓之所振,惧,遣使来告,冠盖不绝于道。始周依负于晋,故忽于夷狄。会晋今反叛如斯,吾是以蒲服就君。不肯长弟,徒以争强,孤进,不敢;去君不命长,为诸侯笑。孤之事君,决在今日;不得事君,命在今日矣!敢烦使者往来,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童褐将还,吴王蹑左足,与褐决矣。

  (4)及报,与诸侯、大夫列坐于晋定公前。既以通命,乃告赵鞅曰:"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小则嬖妾、嫡子死,否则吴国有难;大则越人入,不得还也。其意有愁毒之忧,进退轻难,不可与战。主君宜许之以前期,无以争行而危国也。然不可徒许,必明其信。"赵鞅许诺。入谒定公,曰:"姬姓于周,吴为先老,可长,以尽国礼。"定公许诺。命童褐复命。

(5)于是吴王愧晋之义,乃退幕而会。二国君臣并在,吴王称公,前歃,晋侯次之,群臣毕盟。

(选自《吴越春秋》)

注:(1)争长:争当盟主。(2)越乱:指越国进攻吴国。(3)前:先。进:“晋”的谐音。

16.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晋大惊,不出,反距坚垒           (2)两军偃兵接好,日中无期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无会,前进,孰利?(D)

A.谁              B.通“熟”,仔细         C.成熟    D.哪一个

(2)然不可徒许,必明其信。(A)

A.信用   B.确实   C.信封   D.同“伸”,舒展

18.翻译文言句子:(5分)

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灶,暗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

夫差在黄昏时命令将士们喂好马,让将士们吃饱饭,带上兵器,披好铠甲,套好马络头,让士兵们口衔行枚(忽略不计),把火种从灶里倒出来灭掉(忽略不计),在黑暗中行军挺进。吴国的战士都手持带有花纹的犀牛皮做成的长形盾牌和扁诸剑,排成了方形的队列前进。(5分)(秣马食士1分,服兵被甲1分,暗行而进1分,省略的动词手持盾剑1分,排列方阵1分)

19.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时(      A     )(3分)

(1)中校之军皆白裳  (2)天子有命,周室卑弱    (3)周室卑弱,约诸侯贡献

(4)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5)惧遣使来告,冠盖不绝于道(6)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7)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A.(1)(3)(4)(7)                      B.(2)(3)(5)(7)

C.(1)(2)(4)(6)                      D.(2)(4)(5)(6)

20.第(2)段划“     ”部分使用了整句,请分析其作用。(3分)

整句比散句能增强语势/加强节奏感,更好地表现吴军整肃的军容和进攻前的肃杀之气。也表现出吴王决定不顾越国侵扰,争夺中原霸主的决心。(3分)(基本作用1分,军容或士气、强大1分,吴王的1分)

 

21概括吴王的人物形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野心好武/好大喜功/野心勃勃/争强好胜,能战/有军事才能/英勇善战/善于治军,颇具口才/能言善辩,尊礼守义/(2分)(三方面任意答到两方面给满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4分)

答洪驹父书

黄庭坚

(1)驹父外甥教授(1):别来三岁,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虽晋城亦未曾作书也。专人来,得手书。审(1)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诸稚子长茂,慰喜无量。

(2)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3)。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如四渎(4)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

(3)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情懒,不能下笔也。外甥勉之,为我雪耻。

(4)《骂犬文》虽雄奇,然不作可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甚恨不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临书不能万一。千万强学自爱,少饮酒为佳。

(5)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5)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6)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注】(1)洪驹父:黄庭坚的外甥。教授:官职。(2)审:知道。(3)古人不难到也:古人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是不难达到的。(4)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5)安:妥帖。

22.请概述“慰喜无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3分)

做官不误讲学;生活安好;孩子茁壮成长。(3分)(扣住“在官不废讲学……诸稚子长茂”回答,全抄原文给1分)

23.作者嘱咐外甥跟古人学习章法,推荐读谁的作品?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司马迁、韩愈(2分)

2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 A )(3分)

(1)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            (2)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3)慎勿袭其轨也。                                            (4)更须治经,深其渊源。

(5)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                              (6)文章最为儒者末事。

25.第(2)段“但少古人绳墨耳”和第(6)段“又不可守绳墨”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3分)

 前边说“守绳墨”是指在学习写作的入门阶段要把学习古人的法度作为学习写作的前提。而后边说“不可守绳墨”是指当写作逐渐成熟以后,便可不受成法的约束,随心所欲,这样才能探索创新,达到高的境界。因此,“守绳墨”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不守绳墨”。(3分)(“守绳墨”、“不守绳墨”的解说各1分,两者关系1分)

26.对此文所提出的为文之法,历史上有不同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选择其中一点加以阐释。(3分)

(赞同者可有多项选择,如“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等;不赞同如“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等1分。说明理由2分)

可写观点补充:文中两句划线句;“虽取古人陈言入于翰墨……”;对于绳墨的辩证认识;不能有好骂的习惯,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找出观点1分——直接原文或者概述观点都可以;分析2分,同意不同意皆可,要求言之成理。

 

三.写作(70分)

27.作文(70分)

“表情包”是在社交软件活跃之后,形成的一种流行文化。是在移动互联网时期,用含有特定对象的符号、图片登来传情达意。对于“表情包”的流行,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

有人认为:作为一种民间符号,“表情包”体现出其强大的流行文化的力量,它能快速、直观、生动传递着使用者的多种情感,拓宽了任命表情达意的空间。

也有人认为:“表情包”的流行,形成人类交流“符号——文字——符号”的循环。文字的式微,意味着文明倒退。

……

对于“表情包”的流行,你如何看待?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文档

2017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 含答案】

2017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窗”是古诗词中的常见物象,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咏“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临窗抒发着晚年寂寞的情怀;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寄托对妻子(或友人)的思念。(4)李白登上金陵凤凰台,远眺时看到的自然景观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