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教学设计 | ||||||
课题 | 《合欢树》 史铁生 | 课 型 | 公开课 | 执教 | 朱仁秀 | |
教材 任务分析 |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名篇,教授关键在于让学生了解象征手法,体会作者与母亲之间浓浓的母子之情。通过对文章学习,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爱。在体会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后,从自身出发,领悟母爱! | |||||
教学对象分析 | 目标群体 | 高二年级学生 | ||||
学情分析 | 1、学习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 2、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学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所以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完成教学。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1、走近史铁生,感悟他对生命的理解。 2、筛选文章内容,感受母子之间深深的情感,珍惜亲情。 3、了解象征和对比的作用。 |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在学习方式上,通过让学生阅读、向学生提问、师生、生生间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完成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2、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点拨法”、“讨论法”“课件展示法”三步立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亲情。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爱。 2、在体会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后,从自身出发,领悟母爱! | |||||
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 |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独特情感。 2、品味作者附着在合欢树上的复杂心情。 | ||||
教学难点 | 1、合欢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
教学 方法 |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课件展示 | |||||
授课班级 | 高二(21、24)班 | |||||
授课日期 | 2015年5月13日 | |||||
及过程分配 |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 教学 方法 | ||||
组织教学 (1分钟) 引入新课 (4分钟)
讲授新课 (35分钟) 课堂总结 (2分钟) 布置作业 (1分钟) | (播放合欢树的图片、导入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在上课前让学生先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为何叫合欢树?为何让你们听这首歌?”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发泛起了霜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 春秋冬夏,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著名作家史铁生笔下的大爱之作《合欢树》。 一、走进作者(图片导入) 1、他的一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代表作 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哲理性长篇小说 :《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奖对史铁生的颁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二、、课文探究 (一)课文初探: 诵读课文1--6段,认真思考: 1、史铁生回忆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在这些回忆中,母亲和我有着怎样的特点?我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所在 段落 | 人生 节点 | “我” | 母亲的反应 | “我”的反应 | 母亲的状态 |
1 | 十岁 | 作文比赛得第一 | 急着说她自己 | 扫兴/装作不注意 | 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 | |
2,3 | 二十岁 | 双腿残废 | 为我治病 鼓励我写作 抱了希望 | 一心只想写小说/不在乎自己这条命 | 不年轻,有了白发 | |
4 | 三十岁 | 第一篇小说发表 | \ | \ | 已不在人世 | |
4 | 另一篇小说获奖 | \ | 心烦,躲出去 迷迷糊糊听到回答,得到一点安慰 | 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
我由当初的倔强、与母亲怄气到最后想念母亲,内心对母亲怀有一种愧疚之情。
2、透过这些事,你感觉作者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聪慧,坚强,执着,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
诵读课文7-12段,用心感悟并思考:
1合欢树是怎样来的?母亲是怎样培育它的?
段落 | 年龄 | 合欢树 | 母亲的反应 | “我”的反应 | 母亲的状态 | |
8 | 二十岁 | 被认为是“含羞草”,其实是合欢树 | 为我找工作,在路边挖了棵“含羞草” | \ | \ | |
第二年没发芽 | 叹息,舍不得扔 | \ | \ | |||
第三年长叶茂盛 | 高兴,常去侍弄 | \ | \ | |||
第四年移栽窗前 | 念叨何时开花 | \ | \ | |||
第五年搬家被遗忘 | \ | 悲痛,忘了小树 | 过世 | |||
7 | 三十岁 | 开花 | \ | 心里一阵抖 | 已不在人世 | |
10 | 年年开花,长到房高 | \ | 后悔没自己摇车去看看 | 已过世多年 | ||
合欢树 | 母亲 | |||||
被认为是“含羞草”,其实是合欢树 | 为我找工作,在路边挖了棵“含羞草” | |||||
第二年没发芽 | 叹息,舍不得扔 | |||||
第三年长叶茂盛 | 高兴,常去侍弄 | |||||
第四年移栽窗前 | 念叨何时开花 | |||||
第五年搬家被遗忘 |
明确:合欢树的成长与作者本人的成长何其相似,合欢树就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意义)
3、母亲过世后,我对合欢树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是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合欢树又象征什么?
明确:(1)忘记了合欢树—--不是遗忘,而是无法面对母亲去世的事实
不敢去看合欢树—怕赌物思人,怕陷进无尽的悲伤中
很想去看合欢树—想念母亲,与母亲有关的物让我觉得
母亲似乎在身边,悲伤也成了享受。
(2)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之物,是母亲活在世上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4、文中在7、9、10自然段提到小孩看树影,通常情况,小孩不会对一棵树关注太久,小孩为什么会不哭不闹瞪眼看树影?孩子通常看见谁才会不哭不闹?这个小孩眼中,合欢树又象征什么?
明确:合欢树=天下所有母亲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5、通过合欢树由来的介绍及其引发的思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母亲对我的爱
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老师朗读11、12两节,在作者独自静思默想中,对合欢树、对母亲、对命运的感怀交织在一起。
我想先请同学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段落 | 原文 | 学生理解 | 教师点拨 |
第11节 |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 沉浸在对母亲的回忆中,独自咀嚼悲伤,品尝回忆中的母亲的一点一滴的爱。 | 心情在悲伤与安慰中交替。在哀恸与丧亡的阴霾之下,人最接近真实的自我。 |
第12节 |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是怎么种的。” | 羡慕那个孩子,能看着那棵树 孩子不知道,强调的是作者的刻骨铭心 爱的传递 | “生命”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慢慢老了,对于把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爸爸妈妈我们要心怀感恩,请以《爸爸/妈妈,您辛苦了》为题,写一篇400字的作文,说出你想说的话。 | 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简单了解 掌握记忆 点拨法,诵读法 重点讲解 学生先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学生在书中找出 学生互相讨论、思考并回答 学生先自行进行总结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 学生讨论、思考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