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受托者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起着举足经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防范风险的一项基本性制度建设,他的直接出发点就是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
近年来,内部控制制度越来越为我国企业所重视,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保护财产安全、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就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言,内部控制还有其局限性仍需提出有效的对策。
本文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认识出发,深刻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通过对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分析,论述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从控制环境、推动内部控制国家化、把握好授权度、加强风险意识、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研究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 局限性 内部控制环境 风险意识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定义如下: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一部分,并与经营管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凌驾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上,它保证经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监督企业经营过程的有效进行。内部控制只是管理的一种工具,并不能取代管理。
二、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1、内部控制客观环境的局限性
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对内部控制信息缺乏接受力,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力,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内部控制信息对外披露,可能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2、内部控制自身的局限性
任何“完美”的内部控制系统,都会因设计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水平的而带有缺陷,同时,执行人员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等,也可能使内部控制系统陷于瘫痪。各种控制程序是管理工具,但任何控制程序也不能发现和防止那些负责监督控制的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不正当使用权力。或者是出于欺诈的目的,或者是由于时间或成本不利因素的压力,存在着管理人员避开,或指示下属避开某些预定程序的可能性。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单位从控制的角度来看,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越严密复杂,相应的控制成本也就越高,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未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
很多国内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企业大多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
2、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诸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往往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产生了大量无为的内耗,无形中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3、管理权责不清
在我国的企业中权责不清现象严重,在企业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的“自由”区域,当这些区域出了问题以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无法追究责任,最终不了了之。而且由于期间的沟通不畅,常会发生资源的浪费和决策的失误。这都给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4、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我国企业控制活动中很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有效。无论我们的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内部控制环境它是一种氛围,塑造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影响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2、全力推动内部控制国家化
从国外的情况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多是一种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从内部控制制度的收益对象看,也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包括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如外部股东、债权人、等。在建立内部控制国家化之后可促使企业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一套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有效保证内部和外部相关利益人的权益,从而促使企业有效的开展活动。
3、把握好授权度
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在这里“量”上的度起决定作用,当量的变化到了极限时,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内控制度的量度界定也就成为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对于企业法人代表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利的量度界定是关键一环。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一套简单的出纳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用制度来管理规范行为。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
4、强调风险意识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其内部控制的执行也深受影响。风险影响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影响着其在产业中的竞争力及其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可见,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事务处理。
5、加大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力度
按照我国目前提出的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对发行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做出报告。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就是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帮助组织进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造,成为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建议管理当局建立有效内控制度 ,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
6、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前已述及,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系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的执行,并且保证良好的执行效果,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完成,或者两者结合。
结 束 语
应当指出的是,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健康发展,绝不能让内部控制成为阻碍企业进步的障碍。内部控制的加强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国家应该给企业塑造一种重视、开发和研究内部控制的宏观环境。我国的立法机关或其他职业团体对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的研究,或制定准则,或提出指南,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依据。此外,外界也可以给企业管理者以适当的压力和动力,让其自觉提高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一定意义上讲,控制是为企业经营导航,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对企业创新工程给予足够的支持,在支持中对创新过程实施控制,防止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产生舞弊行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减少其对企业经营业务的伤害是本文的写作本意。
参考文献
1.刘宗柳、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实务与案例》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0年
2.石爱中、胡继荣《审计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
3.张云亭《顶级财务总监——战略、资源、理财与控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陈铃《关于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思考》会计研究 2001年8月
5.陈朝晖、王自然《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要求 》财务与会计 2001年9月
6.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会计研究 2000年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