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桥梁的布置及孔径的划分
本设计经方案比选后采用三跨一联预应力混凝土等截面连续梁结构,全长270m。跨径为45米。
上部结构根据通行双向8个车道要求,采用单箱单室箱型梁,桥梁为分离式断面,分为上下两幅,单幅宽19.55m,两幅互相,其间间隔1.4m总体布置如图所示。
图3.1连续箱梁桥跨布置图(单位:cm)
3.2主梁尺寸拟定
(1)主梁高度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主梁高度与起跨径之比通常在1/15~1/25之间,标准设计中,高跨比约在1/18~1/19,当建筑高度不受时,增大梁高是比较经济的方案。可以节省预应力钢束布置用量,加大深高只是腹板加厚,增大混凝土用量有限。根据桥下通车线路情况,并且为达到美观的效果,取梁高为3.0m,这样高跨比为3.0/45=1/20.0,位于1/15~1/25之间,符合要求。
(2)细部尺寸
在跨中处顶板厚取30cm,底板厚取28cm,腹板厚取60cm;顶板宽19.55m底板宽度9.75m,悬臂长3.9m,悬臂板根部厚65cm。
图
支座截面
3.3 恒载内力计算
根据梁跨结构纵断面的布置,并通过对移动荷载作用最不利位置,确定控制截面的内力,然后进行内力组合,画出内力包络图。
计算上部结构毛截面面积
毛截面的面积
A1=1175×300-100×235-[855×(300-30-28)+35×105+(20+105)×(300-65-35-40)+20×40]+(65+20) ×390
=130765(㎝2)
3.3.2恒载集度的计算
主梁自重
=130765×0.0001×24=313.84 (KN/M) (一期恒载)
防水混凝土:
=0.08×18.55×22=32.65 (KN/M)
沥青混凝土:
=0.02×(19.55+0.2×2)×23=9.18 (KN/M)
栏杆:
=[9.5×38+0.5×(20+38) ×25.5+0.5×(15+20)×48] ×0.001×24=4.66(KN/M)
恒载集度:
= +++=313.84 +32.65 +9.18 +4.66 =360.33(KN/M) (二期恒载)
3.3.3 解算二次超静定结构
取基本体系
列出力法方程:
作影响线MP图:
顶点竖标q=g
M1影响线图
其中:δ11=2L/3EI δ12=L/6EI
δ22 = 2L/3EI δ21 = L/6EI
Δ1p =729668.25L/12EI Δ2p =729668.25L/12EI
代入并整理得:
8X1+2X2+729668.25=0
2 X1+8X2+729668.25=0
解得:X1 = X2=-72966.825(KN·m)
用已求得的多余约束力,可以求出全部支座的反力,然后求出其余支座的反力,列出各计算截面的内力方程并求各内力值。
取左边跨为研究对象则:对右端点取矩,则左支座反力为85.94KN
剪力方程:Fx=85.94-360.33x
弯矩方程: Mx=85.94x-0.5×360.33x2
取中跨为研究对象则:对右端点取矩,则左支座反力为8107.40 KN
剪力方程:Fx=8107.4-360.33x
弯矩方程: Mx=-8107.4x+0.5×360.33x2+72966.825
取右边跨为研究对象则:对右端点取矩,则左支座反力为9728.91KN
剪力方程:Fx=9728.91-360.33x
弯矩方程: Mx=-9728.91x+0.5×360.33x2+72966.825
恒载内力计算 | ||||
边 跨 | 中 跨 | |||
截面 | 弯矩(KN m) | 剪力(KN) | 弯矩(KN m) | 剪力(KN) |
左端点 | 0.000 | 85.94 | -72966.83 | 8107.40 |
L/8 | 30782.88 | 4459.08 | -33063.24 | 6080.54 |
L/4 | 501.70 | 2432.23 | -4560.71 | 4053.69 |
3L/8 | 58145.44 | 405.37 | 12540.75 | 2026.83 |
L/2 | 54725.12 | -1621.49 | 18241.14 | 0.000 |
5L/8 | 39903.73 | -38.34 | 12540.75 | -2026.83 |
3L/4 | 13681.28 | -5675.20 | -4560.71 | -4053.69 |
7L/8 | -23942.24 | -7702.05 | -33063.24 | -6080.54 |
右端点 | -72966.83 | -9728.91 | -72966.83 | -8107.40 |
取公路Ⅰ级荷载,根据规范,均布荷载为:q=10.5kN/m;集中荷载为:P=340kN;根据新规范可知,在求剪力时,集中力要乘系数1.2,故:P'=340×1.2=408kN.
3.4.1冲击系数的计算
冲击系数的计算采用以结构基频为指标的方法。桥梁结构的基频反映了结构的尺寸、类型、建筑材料等动力特性内容,它直接反映了冲击系数与桥梁结构之间的关系。不管桥梁的建筑材料、结构类型是否有差别,也不管结构尺寸与跨径是否有差别,只要桥梁结构的基频相同,在同样条件的汽车荷载下,就能得到基本相同的冲击系数。
桥梁的自振频率(基频)宜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对于连续梁结构,当无更精确方法计算时,也可采用下列公式估算:
(3.1)
(3.2)
(3.3)
式中 —结构的计算跨径();
—结构材料的弹性模量();
—结构跨中截面的截面惯矩();
—结构跨中处的单位长度质量(),当换算为重力计算时,其单位应为();
—结构跨中处延米结构重力();
—重力加速度,。
当
当
当
计算连续梁的冲击力引起的正弯矩效应和剪力效应时,采用;计算连续梁的冲击力引起的负弯矩效应时,采用。
取l=45m,利用CAD的查询命令可得Ic=5.414m4
荷载集度g=360.33kN/m 故
故取0.05
3.4.2活载增大系数的计算
鉴于箱梁截面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大,则荷载作用下梁发生变形时可以认为横截面保持原来形状不变,即箱梁各个腹板的挠度也呈直线变化。因此,通常可以将箱梁腹板近似看作等截面的梁肋,先按修正偏压法求出活载偏心作用下边腹板的荷载分配系数,再乘以腹板总数,这样就得到箱梁截面活载内力的增大系数。
活载内力增大系数计算公式为:
(3.4)
式中:n—箱梁的腹板总数:
β—抗扭修正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3.5)
式中:γ—刚度参数
G—主梁剪切模量 E—主梁抗扭模量 =0.425
--主梁抗扭惯矩 I—主梁抗弯惯矩
=47.53
则:
=
可得 =
求得了边腹板的荷载分配系数后,即得活载内力增大系数ζ
=
3.4.3活载作用下各截面弯矩的计算
第一跨
(1)L/8截面处弯矩影响线
求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如图
查表计算得L/8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3.45,左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77.56,右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3.44
最大正弯矩为:
(KN m)
求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情况如图
查表计算得L/8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0.34,中跨的影响线面积为10.13
最大负弯矩为
(KN m)
(2)L/4截面处弯矩影响线
求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如图
L/4截面处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L/4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6.00,左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135.06,右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6.68
最大正弯矩为:
(KN m)
求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情况如图
查表计算得L/4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0.675,中跨的影响线面积为20.25
最大负弯矩为
(KN m)
(3)3L/8截面处弯矩影响线
求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如图
图3.14:3L/8截面处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3L/8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8.397,左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188.93,右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13.57
最大正弯矩为:
(KN m)
求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情况如图
查表计算得3L/8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1.35,中跨的影响线面积为40.5
最大负弯矩为
(KN m)
(4)L/2截面处弯矩影响线
图3.16:L/2截面处弯矩影响
求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如图
图3.17:L/2截面处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L/2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9,左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185.69,右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16.81
最大正弯矩为:
(KN m)
求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情况如图
查表计算得L/2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1.69,中跨的影响线面积为50.63
最大负弯矩为
(KN m)
(5)5L/8截面处弯矩影响线
求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如图
图3.20:5L/8截面处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5L/8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7.2,左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162,右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20.25
最大正弯矩为:
(KN m)
求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情况如图
查表计算得5L/8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2.025,中跨的影响线面积为60.75
最大负弯矩为
(KN m)
(6)3L/4截面处弯矩影响线
图3.22:3L/4截面处弯矩影响
求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如图
图3.23:3L/4截面处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3L/4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3.825,左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86.063,右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25.313
最大正弯矩为:
(KN m)
求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如图
查表计算得3L/4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2.531,中跨的影响线面积为75.94
最大负弯矩为
(KN m)
(7)7L/8截面处弯矩影响线
求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如图
图3.26:7L/8截面处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7L/8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1.575,左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35.44,右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30.375
最大正弯矩为:
(KN m)
求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情况如图
图3.27:7L/8截面处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7L/8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3.21,中跨的影响线面积为96.188
最大负弯矩为
(KN m)
(8)右端点处弯矩影响线
图3.28:右端截面处弯矩影响
求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如图
、
图3.29:右端截面处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右端点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1.15,右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33.82
最大正弯矩为:
(KN m)
求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情况如图
图3.30:右端截面处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右端点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3.6,左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135.07
中跨的影响线面积为101.25
最负正弯矩为:
(KN m)
第二跨
(1)L/8截面处弯矩影响线
图3.31:L/8截面处弯矩影响
求最大正弯矩时荷载的布置如图
图3.32:L/8截面处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L/8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0.3375,中跨的影响线面积为7.59右边跨的影响面积为12.504
最大正弯矩为:
(KN m)
求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情况如图
查表计算得L/8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3.794,左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
最大负弯矩为113.805
(KN m)
(2)L/4截面处弯矩影响线
图3.34:L/4截面处弯矩影响
求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如图
图3.35:L/4截面处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L/4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3.825,中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86.0625,
最大正弯矩为:
(KN m)
求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情况如图
图3.36:L/4截面处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L/4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3.095,左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92.846
右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8.404
最大负弯矩为
(KN m)
(3)3L/8截面处弯矩影响线
图3.37:3L/8截面处弯矩影响
求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如图
图3.38:3L/8截面处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3L/8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6.3,中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141.75,
最大正弯矩为:
(KN m)
求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情况如图
图3.39:3L/8截面处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3L/8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2.248,左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67.433
右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33.818
最大负弯矩为
(KN m)
(4)L/2截面处弯矩影响线
图3.40:L/2截面处弯矩影响
求最大正弯矩时荷载布置如图
查表计算得L/2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7.88,中跨的影响线面积为151.88,
最大正弯矩为:
(KN m)
求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情况如图
图3.42:L/2截面处最大负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查表计算得L/2截面处影响线竖标值为1.73,左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50.63
右边跨的影响线面积为50.63
最大负弯矩为
(KN m)
剪力计算
第一跨左端点处剪力影响线如图
求最大正剪力荷载布置如图
查表计算得左端点处影响线竖标为1.0,左边跨影响线面积为22.5,右边跨面积为0.768
(KN)
求最大负剪力何在布置如图
查表计算得中跨影响线竖标为0.08,中跨影响线面积为2.4
(KN)
第一跨右端点处剪力影响线如图
求最大正剪力荷载布置如图
查表计算的中跨影响线竖标为1.00,左边跨影响线面积为3.84,中跨面积为22.5
(KN)
求最大负剪力何在布置如图
查表计算的右边跨影响线竖标为0.128,右边跨影响线面积为3.84
(KN)
活载计算 | |||
截面 | 活载正弯矩值(KN m) | 活载负弯值(KN m) | |
第一跨 | L/8 | 2023.50 | -221.91 |
L/4 | 3528.30 | -442.13 | |
3L/8 | 4981.23 | -884.25 | |
L/2 | 5186.25 | -1106.23 | |
5L/8 | 4361.63 | -1326.38 | |
3L/4 | 2469.94 | -1657.88 | |
7L/8 | 1226.56 | -2101.37 | |
L | 746.76 | -2595.20 | |
第二跨 | L/8 | 325.74 | -2484.91 |
L/4 | 2204.16 | -2115.43 | |
3L/8 | 3630.38 | -1827.46 | |
L/2 | 4273.94 | -1651.33 |
正剪力 =652.32 KN 负剪力=-57.84 KN
第二跨左端点剪力
正剪力 =684.57 KN 负剪力=-92.55 KN
3.5 内力组合
根据规范,荷载组合公式如下:
(3.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于基本组合的效应组合设计值;
——结构重要系数,设计安全一级取1.1;
——第i个永久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取=1.2;
——第i个永久作用效应标准值;
——汽车荷载效应的分项系数,取=1.4 ;
——汽车荷载效应的标准值;
——在作用效应组合中汽车荷载效应、风荷载效应的其他第j个可变作用效应,去=1.1;
——当永久作用与汽车荷载和人群荷载组合时,人群的组合系数,取=0.8;
内力组合 | |||
截面 | 与活载正弯矩组合值(KN m) | 与活载负弯矩组合值(KN m) | |
第一跨 | L/8 | 39885.67 | 36616.36 |
L/4 | 65334.85 | 59553. | |
3L/8 | 77027.19 | 68487.06 | |
L/2 | 73221.32 | 059.47 | |
5L/8 | 54235.01 | 45953.27 | |
3L/4 | 20013.77 | 14003.66 | |
7L/8 | -26944.82 | -31790.28 | |
L | -872.91 | -91338.79 | |
第二跨 | L/8 | -39201.61 | -43293.92 |
L/4 | -2263.59 | -8552.92 | |
3L/8 | 20334.73 | 12388.12 | |
L/2 | 28112.23 | 19485.03 |
8696.38 KN
第二跨左端点剪力组合
10687.28 KN
荷载组合后的弯矩包络图如下:
3.6 预应力筋的设计与布置
根据包络图可知,支座处的弯矩绝对值最大,由此按支座处的弯矩估算预应力筋的面积,通长配置。
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规定,按构件正截面裂性要求估算预应力钢筋数量,预应力筋面积估算公式为:
(3.7)
其中: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短期效应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使用阶段预应力钢筋永存应力的合力
——预应力钢筋的合力作用点到截面重心轴的距离,假设
——构件混凝土全截面面积
—构件全截面对抗裂验算边缘弹性抵抗矩
拟定采用钢绞线,单根钢绞线的公称截面面积为
抗拉强度标准值,张拉控制应力取,预应力损失按张拉控制应力的20%估算。所需预应力钢绞线根数为:
(3.8)
根(取300根)
则总共所需钢绞线 :
取300根,拟定共30个预埋金属波纹管管道,则每个管道有钢绞线为10根,则。采用HVM15-8型锚具,金属波纹管成孔,预留孔道直径为85mm,管间距为80mm,通长配筋30束。第二跨支座处弯矩为由公式
(3.9)
得mm<600mm(底板厚度)
截面抗弯承载能力按下式验算:由公式
(3.10)
得>91338.79KNm
即满足设计要求。
在支座处通长配筋左右开始以10m的半径下弯,具体如预应力筋纵向布置图。第一跨支点处预应力筋布置,其中弯矩,设受压区高度。由公式3.8得
则:
此时3号预应力筋高度2480mm,,2号预应力筋高度20mm,,1号预应力筋高度2800mm,满足设计要求,其预应力筋布置如图3.44
图3.44第一跨支座处预应力筋布置图(单位:cm)
分析第二跨中截面:
此时预应力筋以半径30m的圆弧半径过度,此时1号预应力筋高度520mm,2号预应力筋高度为360mm,3号预应力筋高度为200mm,预应力筋的重心至底板高度为360mm,有效高度,
由公式4.7得:
mm<280mm(底板厚度)
由公式3.8得:
>28112.23KNm
满足设计要求,其预应力筋布置如图3.45
图3.45第二跨跨中预应力筋布置图(单位:cm)
分析第一跨跨中截面处预应力筋的布置,其中:M=73221.32KNm,此刻3号预应力筋高度200mm,2号预应力筋高度为360mm,1号预应力筋高度为520mm,满足设计要求,其预应力筋布置如图4.46
图3.46第一跨跨中预应力筋布置图(单位:cm)
3.7 非预应力筋的设计与布置
3.7.1 概述
由于预应力钢筋可以完全承担荷载产生的弯矩,所以非预应力筋的布置可按照构造要求布置,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规范,为了保证构件的安全和延性,宜采用较小直径及较密间距,按最小配筋率布置,同时变化段钢筋的直径不易小于10mm,其间距不易大于300mm,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不应小于配置钢筋的底板截面面积的0.3%,按构造要求,取用Φ18螺纹钢筋,As’=2.55cm²,箍筋采用10mm光圆钢筋,估算钢筋面积:
As=
(根)
3.7.2非预应力筋横向布置计算
首先分析顶板及翼缘的自重及上部作用下的力。
(1)顶板及翼缘自重,取宽的板带作为分析对象
已知顶板厚取,翼缘厚取,具体尺寸见下图:
图3.47 顶板受力简化图
(2)上部作用下的力
一列车作用为,其作用面积为,则在板上作用荷载大小为:
二期荷载纵向上,则在横向板上力大小为:
(3)当这些力共同作用时,求出其最大弯矩,根据最大弯矩配设横向钢筋,满足顶板的横向要求。
支座反力:
根据上面的数据可以求出弯矩,弯矩图如下:
图3.48 顶板弯矩图
其中:
取,则
由公式3.10得x= 3mm由公式
(3.9)
得
根据钢筋表选用,则,满足要求。
4桥梁下部结构设计与计算
4.1桥墩尺寸设计
由于主梁为单箱双室梁,桥墩柱直接支承桥体,主墩采用双柱式桥墩,基础采用两颗双排桩,外加承台。设计图如下:
图4.1 桥墩结构图(单位:cm)
4.2桥墩主要材料及地质资料
桥墩设计为圆形截面螺旋箍筋柱,采用混凝土,纵向钢筋采用螺旋钢筋,箍筋采用光圆钢筋。
地质情况:(自下而上)
(1)亚粘土
该层稠度为硬塑性,极限摩阻力为60Kpa,该层厚度为6.8m。 =0.4
(2)亚粘土
该层稠度为硬塑性,极限摩阻力为60Kpa,该层厚度为5.7m。
(3)亚砂土
极限摩阻力为60Kpa,该层厚度为49m。
(4)亚砂土
该层厚度为4.0m。
(5)亚粘土
该层厚度为4.1m
(6)亚砂土
该层厚度为3.5m
(7)亚砂土
该层厚度为3.5m
表4.1非岩石类土的比例系数和值
序 号 | 土 的 名 称 | m和m0(kN/m4) |
1 | 流塑粘性土IL≥1,淤泥 | 3000~5000 |
2 | 软塑粘性土1>IL≥0.5,粉砂 | 5000~10000 |
3 | 硬塑粘性土0.5>IL≥0,中,细砂 | 10000~20000 |
4 | 坚硬,半坚硬粘性土IL<0,粗砂 | 20000~30000 |
5 | 砾砂,角砾,圆砾,碎石,卵石 | 30000~80000 |
6 | 密实卵石夹粗砂,密实漂卵石 | 80000~120000 |
系数 | <0.5 | |
0 | 0 | |
1.5 | 2.5 |
支座处所承受的总轴力为:No=10687.28kN,
则每根柱墩轴力为:N=10687.28/2=5343.kN。
假定柱为轴心受压构件,柱高5m,半径R=800mm,采用C30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取d=50mm。=13.8Mpa,钢筋采用HRB335,,按普通箍筋柱计算(一端铰接一端固结)
柱计算长度: Lo=0.7L=0.7×5000=3500mm
Lo/2r=3500/800=4.3<7
查表所得φ=1.0,则有:
(4.1)
5343.×=0.9×1.0×(13.8××3.14+280)
=-77839.65,则柱采用最小配筋率配筋。
柱最小配筋率配筋:,
则柱的最小配筋面积为: =0.5%×3.14×=10048。
则HRB335钢筋(φ25,单根面积: 490.9)根数n
n=10048/490.9=20.46取21根
桥墩桩基设计:桩径d=1.8m采用C30砼,
墩柱与基桩的间设有承台:其尺寸:宽=2.8m、高=1.5m、长=8.0m
恒载计算:
墩柱的自重: 3.14××5×25=251.2kN
承台自重: 2.8×1.5×8×25=1080kN
灌注桩每延米自重(扣除水的浮力): 30.55kN/m
制动力T取一辆重车的30%:T=550×30%÷3=55kN
制动力作用点作用到车辆中心上,公路规范规定作用在桥面以上1.2m处,但计算墩台时移至支座中心处不计由此产生的竖向力和弯矩,支座厚度取10cm,制动力作用点在支座中心处距桩顶的距离为S=0.1/2+1.5+5=6.55m
桩基采用冲抓锥钻孔灌注桩(摩擦桩成孔直径d=2.0m)
4.4 桩长计算
单桩轴向容许承载力经验公式为
(4.2)
式中:U——桩的周长(m),若无实测资料,成孔直径可以按照下列规定采用
旋转钻:按照钻头直径增大30~50mm;
冲击钻:按照钻头直径增大50~100mm;
冲抓钻:按照钻头直径增大100~200mm;
——桩在承台底面或最大冲刷线以下的第i层土层中的长度(m);
——第i层土对桩壁的极限摩阻力(kPa);
——考虑桩入土长度影响的修正系数,取0.65;
——考虑孔底沉淀影响的清空系数,取0.8;
A——桩底截面面积,一般采用设计直径,A=3.14×=2.54㎡;
h——桩底的埋置深度,一般由冲刷线算起,由于灌注桩最大冲刷线以下深度的桩长为h,且无原始资料,假定一般冲刷线至最大冲刷线的距离为5m。
——桩底处土的容许承载力(KPa),取400KPa;
——桩底以上土的容重,多层土时按换算容重计算,取19.4kN/(扣除水的浮力);
——地基土容许承载力随深度的修正系数,取2.5;
基底最大垂直力为
5343.+251.2+1080/2+30.55h=30.55h+6134.84
由得 h=18.4m(取20m)
取20m,桩的轴向承载力符合要求。
4.5 桩的内力计算(m法)
确定桩的计算宽度公式:
(4.3)
圆形截面形状换算系数: =0.9;
受力换算系数:;
则=1.4m
计算桩土的变形系数
(4.4)
式中:;;
则:
桩的换算深度: =h=0.265×20=5.3m〉2.5m,按弹性桩计算
地面以下深度Z处桩身截面上的弯矩与水平压应力的计算:
作用在地面处桩顶上的外力:
5343.+251.2+1080/2+30.55×1.5=6180.665KN
=55KN
=55×6.55+55×1.5+0.25×5343./2=1110.71kN·m
桩身弯矩:
(4.5)
无量纲系数及由<<基础工程>>附录3附录7查得,值计算列表4.4
表4.4值计算
(KN.m) | |||||||
0 | 0 | 5.3 | 0.0000 | 1.0000 | 0.0000 | 1110.7 | 1110.7 |
0.75 | 0.2 | 5.3 | 0.19696 | 0.99806 | 40.730 | 1108.6 | 1149.3 |
1.51 | 0.4 | 5.3 | 0.37739 | 0.98617 | 78.030 | 1095.3 | 1173.3 |
2.26 | 0.6 | 5.3 | 0.52938 | 0.95861 | 109.46 | 10.7 | 1174.2 |
3.02 | 0.8 | 5.3 | 0.561 | 0.91324 | 133.49 | 1014.3 | 1147.8 |
3.77 | 1.0 | 5.3 | 0.72305 | 0.850 | 149.51 | 945.08 | 1094.6 |
5.28 | 1.4 | 5.3 | 0.798 | 0.68694 | 158.18 | 762.98 | 921.16 |
6.79 | 1.8 | 5.3 | 0.68488 | 0.498 | 141.61 | 554.12 | 685.73 |
8.30 | 2.2 | 5.3 | 0.53160 | 0.32025 | 109.92 | 355.70 | 465.62 |
10.57 | 2.8 | 5.3 | 0.26996 | 0.11979 | 55.810 | 133.05 | 188.86 |
13.21 | 3.5 | 5.3 | 0.05081 | 0.01354 | 10.510 | 15.039 | 25.549 |
桩身水平压应力:
(4.6)
无量纲系数及由<<基础工程>>附录1附录5查得,值计算列表4.5
表4.5值计算
(kPa) | ||||||
0 | 0 | 2.44066 | 1.62100 | 0.000 | 0.000 | 0.000 |
0.755 | 0.2 | 2.11779 | 1.29088 | 4.426 | 14.493 | 18.919 |
1.51 | 0.4 | 1.80273 | 1.000 | 7.535 | 22.468 | 30.003 |
2.26 | 0.6 | 1.50268 | 0.74981 | 9.422 | 25.254 | 34.676 |
3.02 | 0.8 | 1.22370 | 0.53727 | 10.230 | 24.128 | 34.358 |
3.77 | 1.0 | 0.97041 | 0.36119 | 10.141 | 20.275 | 30.416 |
5.28 | 1.4 | 0.55175 | 0.10793 | 8.072 | 8.482 | 16.554 |
6.79 | 1.8 | 0.25386 | -0.03572 | 4.775 | -3.609 | 1.166 |
8.30 | 2.2 | 0.061 | -0.09940 | 1.485 | -12.276 | -10.791 |
10.57 | 2.8 | -0.06902 | -0.10544 | -2.029 | -16.573 | -18.602 |
13.21 | 3.5 | -0.10495 | -0.05698 | -3.857 | -20.619 | -24.476 |
验算最大弯矩处(Z=2.26m)的截面强度,该处的内力值为:
M=1174.2 kN·m N=6180.665kN
桩内竖向钢筋按配筋率0.2%配置
3.14/4××0.2%=5.0868×㎡=5068.8
选用的钢筋,单根面积380.1,
则需钢筋的根数为:n==5086.8÷380.1=13.38根,取14根(间距40cm)
桩身砼取C30,,保护层厚度
桩的受弯计算长度:由于h=0.266×20=5.3m>4.0m。
则有。
偏心距
偏心距增大系数:
(4.7)
砼弹性模量;C30
砼截面惯性矩;
计算的纵向力; =6180.665kN
砼安全系数;取=1.25
-桩的工作条件系数;取=0.95
考虑偏心距对值的影响系数,按下式计算:
(4.8)
则有:
m;
;;
根据公式
(4.9)
假定试算后得:时,查《结构设计原理》表得到系数A=2.4215,B=0.4828,C=2.0181,D=0.8704计算得=0.184与=0.185接近。另设g=0.,,,此时
=(2.4215×13.8+2.0181×0.2﹪×280)×9002=27982.94KN
满足公式
(4.10)
此时
=(0.4828×13.8+0.8704×0.2﹪×0.×280)×9003=5173.31KN.m
满足公式
(4.11)
桩身材料强度满足要求,桩身裂缝不进行验算
图4.2 桩钢筋布置图
4.7 桩顶纵向水平位移验算
1.桩在地面处的水平位移和转角(,)计算:
(4.12)
当,z=0时,查表得:,
<6mm 符合要求
(4.13)
当,z=0时,查表得:,
2.墩顶纵向水平位移:
由于桩露出地面部分为变截面,其上部墩柱截面抗弯刚度为(直径为),下部桩截面抗弯刚度为EI(直径为d),假设,则墩顶的水平位移公式为:
(4.14)
式中:
, (4.15)
(4.16)
水平位移容许值:
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