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赤壁赋》练习题及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42:41
文档

《赤壁赋》练习题及解析

赤壁赋1、下列加粗的字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桂棹(zhào)    枕藉(jí)    流觞曲水(shāng)    放浪形骸(hái)B.愀然(qiǎo)    匏樽(páo)    临文嗟悼(dào)    孤舟嫠妇(lí)C.庐冢(cǒng)    蜉蝣(fú)    无物相之(xiàng)    山川相缪(liáo)D.酾酒(shī)    横槊(shù)    舳舻千里(zhú)    江渚之上(zh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推荐度:
导读赤壁赋1、下列加粗的字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桂棹(zhào)    枕藉(jí)    流觞曲水(shāng)    放浪形骸(hái)B.愀然(qiǎo)    匏樽(páo)    临文嗟悼(dào)    孤舟嫠妇(lí)C.庐冢(cǒng)    蜉蝣(fú)    无物相之(xiàng)    山川相缪(liáo)D.酾酒(shī)    横槊(shù)    舳舻千里(zhú)    江渚之上(zh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赤壁赋

1、下列加粗的字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桂棹(zhào)     枕藉(jí)     流觞曲水(shāng)     放浪形骸(hái)

B.愀然(qiǎo)     匏樽(páo)     临文嗟悼(dào)     孤舟嫠妇(lí)

C.庐冢(cǒng)     蜉蝣(fú)     无物相之(xiàng)     山川相缪(liáo)

D.酾酒(shī)     横槊(shù)     舳舻千里(zhú)     江渚之上(zh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渺沧海之一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露横江     B.挟飞仙以遨游

C.凌万顷之茫然     D.望美人兮天一方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甩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的协查请求并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不免感慨系之:“他们没义务反馈,我们没权利去过问。有些情况就不了了之,有些线索就浪费了。”

B.党员要做到勤俭节约,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一是要把好思想关,谨防自腐蜕变;二是要把好情感关,谨防情随事迁;三是要把好小节关,谨防穴蚁毁堤。

C.同样的探索,不同的命运,多少反映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尴尬:用来看病,涉嫌违规;用来买房,沧海一粟。

D.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日益发达的互联网让这些声音时常响起,不绝如缕。

6、下列对有关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三十为晦。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与"人生常离别,动如参与商"中的"参""商"相同,都是星宿的名称,前者是"斗宿"和"牛宿";后者是"参星"和"商星",后者因为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常用来比喻亲友难以相见。

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与"将子无怒"中的"子"同,与《核舟记》中"虞山王毅淑远甫刻"中的"甫"也相同。

7、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一种旷达、超然的洒脱,请根据下面文段的具体语境,模仿画线句子,再写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排比。

   人能做到旷达,实在不简单。旷这是对人生的感悟,是对世界的乐观,是对时代的热爱,是对生活的迷恋。胸怀浩大,但不是野心膨胀;目光深远,但不是肆意贪婪。旷这是崇高的思想修养与伟大人格的自我表现,是内在美的外在花环。

   旷达不是山野豪气,山野豪气是草莽间个人主义的放大;            ;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从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泛舟的快乐,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 , 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的在攻破荆州之后,舰船连绵、旗帜遮天的景象。

4.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5.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①,眼乱行看择婿车②。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③新湿字如鸦。 

【注】①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②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③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诗人自己身穿简陋的粗布衣服,但是满腹诗书,气质高华。

B.颔联“厌伴””“强随”表明了董传的志向,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C.诗歌巧用典故,“寻春马””“得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巧妙化用。

D.尾联承接上两句,诗人进一步想象董传金榜题名、扬眉吐气的情景。

2.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 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 《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拭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拭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 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11、苏轼被贬黄州,却凭借《赤壁赋》实现了对生命的反省与超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丰碑,请从“反思与超越”的角度,谈谈你对人生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项,“藉”读“旧”。C项,“冢”读“zhǒng”。D项,“槊”读“shuò”。

     

2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C项,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介词,相当于“于”。D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3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项,“徘徊”古义为“停留”,今义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项,“于是”古义为“在这个时候”,今义为“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C项,“美人”古义为“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古人常将其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为“美貌的女子”。

     

4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B项,古今义均为“漫游,游历”。C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D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有隐喻君王或美好理想的意思。今义:美貌的女子。

     

5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不合语境,此处应为“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A.感慨系之:感慨的心情联系着某件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B.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D.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6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将子无怒”中的“子”在古代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7答案及解析:

答案:旷达不是玩世不恭,玩世不恭是肓目中自以为是的迷失;

旷达不是醉生梦死,醉生梦死是繁华中生命价值的贬损;

旷达不是自在逍遥,自在逍遥是失意时人生烦恼的掩饰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例句以“旷达” 为话题,采用“旷达不是……,……是……”的句式,揭示“旷达”和与其相关联的某种心理状态的不同。要写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排比。

     

8答案及解析:

答案:1.徘徊于斗牛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5.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瞬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徘,徊;(2)苇,顷;(3)舳,舻,旌,蔽;(4)壑,蛟,嫠:(5)蜉,蝣,渺,沧,粟;(6)曾,瞬。

     

9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①对友人由衷的赞美之情。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费美友人气度光彩照人:“厌伴老儒”强随举子”赞美友人志向远大。②对友人深情的鼓励。用“寻春马”“择婿车”的典故鼓励友人不要被眼前处境所难倒。③对友人衷心的祝福。结尾以金榜题名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说诗人自己”错,应是说友人“董传”。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题目、注释、诗歌内容,结合背景及作者情况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情感。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分析。对友人的赞美:“腹有诗书气自华” 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意思是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对友人深情的鼓励:“寻春马”“ 择婿车”两句是勉励董传身处贫穷也要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对友人衷心的祝福:结尾句意思是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以金榜题名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C; 3.A; 4.(1)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

(2)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解析:1.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经史”“千言”“贾谊陆贽书” “庄子”“吾”“ 口”“书”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经史”为名词,作“博通”的宾语, 其后断句,排除A项;“见”为名词,作“有”的宾语, 其后断句,排除B项;“是书”是“这本书”的意思, 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项

2.“《春秋》……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有误,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文中说“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选项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

4.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 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栻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 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 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 “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溢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 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 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 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 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在朝廷中安然任职。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

人生因反思而超越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正因为他在这次赤壁之游中领悟到事物“变与不变”的哲理,才实现了自我的精神突围,从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先驱地位。人生因反思而超越,超越自我的痛苦,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力所能及的生命极致,生命也因超越而达到精神的永恒。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治国理政之时不忘反思,为后世留下《沉思录》这部思想经典;荷兰画家伦勃朗拒绝迎合世俗的喜好,忍受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磨难,追求自己的艺术风格,留下《夜巡》等一幅幅旷世杰作;鲁迅从学校放映的纪录片中看到了国人的麻木,从此弃医从文,成为文坛一生领呐喊的精神领袖。纵观古今,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够超越自我和现实的藩篱,追求生命中可以永恒的东西。我们虽不是伟人,但是也要学会在现实中不断思考,不能庸庸碌碌、随波逐流。

解析:

    

文档

《赤壁赋》练习题及解析

赤壁赋1、下列加粗的字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桂棹(zhào)    枕藉(jí)    流觞曲水(shāng)    放浪形骸(hái)B.愀然(qiǎo)    匏樽(páo)    临文嗟悼(dào)    孤舟嫠妇(lí)C.庐冢(cǒng)    蜉蝣(fú)    无物相之(xiàng)    山川相缪(liáo)D.酾酒(shī)    横槊(shù)    舳舻千里(zhú)    江渚之上(zh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