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20:37
文档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摘要:2013年党的召开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步伐也随之加大,更有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挂牌成立,一切都昭示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市场在进一步拓宽。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历凸显。市场经济下的利率市场化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不容小视,尤其是当我国的商业银行面对外国的商业银行冲击的时候,国外的市场经济起步早,相应的国外的商业银行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利率风险管理就比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加科学和稳定。本文就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
推荐度:
导读毕业设计(论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摘要:2013年党的召开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步伐也随之加大,更有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挂牌成立,一切都昭示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市场在进一步拓宽。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历凸显。市场经济下的利率市场化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不容小视,尤其是当我国的商业银行面对外国的商业银行冲击的时候,国外的市场经济起步早,相应的国外的商业银行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利率风险管理就比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加科学和稳定。本文就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
毕业设计(论文)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摘  要:2013年党的召开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步伐也随之加大,更有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挂牌成立,一切都昭示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市场在进一步拓宽。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历凸显。市场经济下的利率市场化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不容小视,尤其是当我国的商业银行面对外国的商业银行冲击的时候,国外的市场经济起步早,相应的国外的商业银行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利率风险管理就比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加科学和稳定。本文就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具体对策以及避险机制进行阐述。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Summary: After 2013 the party's 18 held the pa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also will increase, more listed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was established, everything is clear to the market in China's market economy further widened. However, the ensuing problems calendar highlights. Interest rate market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to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he impact can not be overlooked, especially whe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face the impact of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when foreign market economy started early, corresponding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for interest rate market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than the more scientific and stability.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on the next interest rate market,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on how to deal with risks arising from interest rate market, the specific measures and hedging mechanisms. 

Keywords: interest rate market; market economy; reform and opening up

前言:

对于利率风险的管理,是商业性质的银行对资产负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资产利率的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在控制各种金融风险的同时,完成预期的盈利目标而对其所有资产和债务设计的资金的动向、水平、期限和成本及收益进行统一计划和控制。

在利率市场化中,风险始终伴随着商业银行的整个运营过程。同时,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更加突出,与以往的利率风险管理中采用的长期的缺口模型分析方法进行不同,虽然经过修订的长期期缺口和凸度缺口模型允许商业银行总资产和总债务的利率水平不平衡,也允许资产和债务的波动水平不同,但其仍是一种内在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与之相比较的是在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工具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加强的今天,远期利率的协议、期货、期权和获得利率互换在我国陆续出现。因此,本文旨在针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

1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之路

1.1我国利率市场化背景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利率管制体系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利率市场化慢慢成为世界各大商业银行进行利率改革的方向。很多发达国家在1990年前后就已经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并建成了完整的监管。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看到利率市场化的好处之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利率市场化之路。

我国之所以要进行利率市场化,一方面是在现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主题下,利率市场化是必然之路,二是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效率,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是在为人民谋福利。在利率市场化的今天,市场购买能力的需求是通过货币的流向来表现,货币流向预示着资源的流向。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经济系统中的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由市场经济体系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人民也享受了较之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但是货币资本的价格,也就是利率的形成在整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动力商品价格那样具倍竞争力,因此由资本引导的资源配置速率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资本的利用率还需要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需要发掘。在经济的两大系统之间是共同促进。实物体系的价格中大多数在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体系的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可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当然也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必然方向。

1.2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人民币利率一直实行的是管制利率。

在1986 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允许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能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为基础适当的上浮。

在1996年开放各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业务和国债发行的利率市场化。在1998年开始改革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

在1999年开始统筹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波动幅度。

到了2000年决定进一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

并于2003年12月再次调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波动幅度。

在2004年10月的时候,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借贷利率几乎达到了上限放开和下限管理的阶段,并第一次允许存款上限下浮。

到2004 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总共开放了对114种利率的管理,但仍对 34 种利率实施管理。

在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第一次和美元脱离关系,汇率改革正式开始。

到现在为止,包括国债和金融债券在内的非存贷款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其中包括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以及贴现和再贴现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甚至包括外国货币汇率市场也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管理。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下幅度,巩固了商业银行贷款的自主管理能力。

2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2.1 利率风险概述

1997年,由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利率风险被定义在银行的财务状况暴露在利率的变化之中,从具体的方面上来说,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由市场因素所致使的利率波动的不稳定性,这样会使商业银行的收入和业绩带来的风险。

2.2 我国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呈“两步走”的态势:第一步,主要实现人民币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第二步,彻底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管制,并解决其他相关问题,最终形成并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之所以主要考察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是因为该利率是我国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利率品种。1996年6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已经走完了第一步。2004年10月以后,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并未停下来,然而始终未触及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或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因此,第二步尚未迈出。 

由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6年6月至2004年10月,主要成就是实现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和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第二阶段即为目前所处阶段,从2004年10月至日后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和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之一放开之时,这是走第二步之前的必要酝酿,是第一步和第二步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从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和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之一放开之时至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完成之日,这是利率市场化进程所走的第二步。

2.3 我国利率风险的原因

现阶段,中国的商业银行之所以会存在风险利率,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利率改革还没有完成,国内在利率风险监管方面的相关法规没有完善,导致利率风险管理的力度不足。

中国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根据相关货币法律规定的,中国现行所有人民币的利率是统一由银行制定。因此从大方向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的利率在06年以来的6次涨息和10年5月之后的多次上调存款利率的措施中体现得相当具体。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即使中国人民银行让各大商业银行拥有相当的利率调节权限,但是该权限还是比较局限,所以各大商业银行只能被动的去接受利率的变动,几乎不能由客户给银行带来的利益和信用风险等级的大小来进行适合自己的定价,这就让各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变成了不能预期的固定性的风险。

在缺乏资产债务管理是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情况下,再加上我国实行的利率管制方法的落后,中国的商业银行不能够对对中国人民银行利率进行准确的估计,更不能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的改变来调整本身的资产债务结构,使得这些商业银行在利率波动时受到损失。中国的商业银行资产债务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在在比率结构上,生息资产与生息债务之间没有保持适合的比例关系,这样就存在利率缺口等问题,会使商业银行出现利率风险;第二个是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债务在期限结构上比例不相匹配。

而中国国内的商业市场的完善不足致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能力发展受到很多制约,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以及创新上的利率风险的等级,最突出的是表内商业泛生工具的使用。中国国内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制工具只限于资产债务内部调整,不能利用商业泛生工具来阻止利率风险。这就让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制约时可以用到的手段非常的贫乏,很多时候都无法进行适当的利率风险管理和调节。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制约是一项非常具有技术的活计,利率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理论以及技术方法都是极为重要。中国商业银行界对于接受过利率风险系统培训人员的缺乏,还有巨大多数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对于利率走势的预盼和风险等级的处理能力不强,这些都着实际工作中利率风险管理的进展。外加上内部资产债务结构单调,流动性强的资产负债,诸如同业拆借、可上市债券、回购等,在银行全部资产负债中比例太小,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表外的金融衍生产品更是缺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推进困难重重。

2.4 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首先利率变化影响银行净利息收入。银行净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扣去利息支出后的余额)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净利息收入;其次利率变化影响银行的经济价值。利率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的经济价值,从而影响银行的经济价值。银行的经济价值指的是银行未来的净现金流按市场利率贴现的现值,因此银行的经济价值依赖于利率的高低。

再次存贷款利率调整的非均衡性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基差风险。存贷利差缩小会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另外,短期存贷与产期存贷利差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协调也会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

最后利率变动会引起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和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性风险。当利率调高时,存款者可能提取利率较低的短期、活期存款而转存为长期存款。当利率调低时,贷款者则可能提前偿还未到期的贷款转而重贷利率更低的新贷款,所以利率的上调和下调都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性风险。

3 利率风险管理方法

3.1 进行利率预测

对利率走势进行预测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由于商业银行进行定价时一般都采用名义利率进行定价,因此,商业银行所要预测的利率主要是名义利率。要预测名义利率,首先要了解其影响因素。  

一是实际货币供应量。一般认为,实际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成负相关关系,即实际货币供应量越多,利率越低。我国货币共划分成四个层次:M0、M1、M2、M3,一般的研究多采用M2来代表名义货币供应量。在计算实际货币供应量时,还应除以历年的累积通胀率。例如如果某时间序列数据的范围是从1995年到2009年,那么2009年的实际货币供应量就应该是2009年的M2除以自1995年以来的各年累积通胀率,即年通胀率第一,以便把M2还原至1995年的价格水平下,其它各年的数据也应作类似的还原。

二是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决定具有一般价格决定的共性,即由供给和需求同时决定。显然,货币供应量只反映供给,未反映需求。因此,需要引入一个新的变量来反映资金需求。笔者认为,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可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来衡量。在支出法下,GDP由消费、投资、购买和净出口四部分构成。其中,消费、投资、购买不论是采用现金还是转账的支付方式,都会形成对货币的需求:如果采用现金支付,就会形成对M0的需求;如果采用转账支付,就会形成对M2的需求。而净出口获得的外汇并不能在国内流通,因此出口企业需要把它换成人民币。出口企业把外汇换成人民币的过程,一方面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人民币的需求。在计算实际GDP时,应该在名义GDP的基础上除以历年的累积通胀率。 

三是通货彭胀率。以上两个因素形成对货币的实际利率,而名义利率还受通胀率的影响。一般认为,在实际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胀率越高,名义利率越高。根据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然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普遍不存在完全的费雪效应(这种现象称为“费雪悖论”)。因此,我们只能认为利率跟通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至于何种形式何种程度上的正相关尚难确定。通胀率一般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化(ΔCPI)来表示。 

以上三个指标基本上可以吸收各种影响利率的经济因素。例如银行的货币将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作用于国民经济,社会平均利润率被吸收在实际GDP的时间序列数据中,而经济周期也已经在实际GDP和ΔCPI的时间序列数据中被反映出来。 

综上所述,名义利率由M2/累积通胀率、GDP/累积通胀率、ΔCPI三个指标来表示。考虑到影响实际利率的只是货币供求的相对关系而非绝对数额,且各年累积通胀率计算比较复杂,因此可把前两个指标合成为一个指标:货币化比率。其推导是比较简单的:(M2/累积通胀率)/(GDP/累积通胀率)=M2/GDP。这样,在进行计量分析时,就只剩两个变量:M2/GDP、ΔCPI,从而获得了简化计算外的又一个好处:增加一个自由度,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3.2 利率的风险衡量

从理论上讲,如果每一种利率在每一个时期的波动能够被准确地预测,那么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被彻底消除,利率风险将不再是风险。然而,要对各种利率进行准确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笔者在前文中所提出来的利率预测模型,也远不是一种百分百精确的模型。因此,商业银行在对利率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大致的预测后,虽然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有所降低,但仍然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可能是纯粹风险,也可能是投机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还必须采取除利率预测外的其他措施来管理利率风险。从逻辑上讲,这包括利率风险测量和利率风险控制与经营两个环节。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36】,而重新定价风险是最重要最常见的利率风险。 

目前最常用的利率风险测量工具有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VaR模型和压力测试等。

3.2.1 美国花旗银行的利率风险衡量

花旗银行使用的一种百分比来表示净利息的收入波动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如下,当花旗银行的收入下降20个百分点时,就可以看作是银行在一年内允许净利息收入下降的最大限度,相较之下,营业时间加长,那么最大的下降幅度会被缩小为10个百分点。

当然,在花旗银行确定的利率变化幅度上下,花旗银行现阶段更加倾向使用某一固定的基准点,比如上升或者下降300个基准点的最大幅度。或者花旗银行也会根据市场利率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利率的波动幅度。比如,当市场的短期利率是4个百分点,花旗银行就会使用上限基准点为300和下限基准点是100的利率波动标准,但是如果短期市场利率为8个百分点,花旗银行有可能将利率的变化范围设定为300个基本点。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花旗银行在制定风险策略的时候会因银行本身条件的因素而定。所以,花旗银行通常会在观察市场趋势利于自己的情况下,有意的扩大利率相关资产和债务之间在相应时间段的缺口,等这一趋势改变后在缩小这种缺口,以缩小高额的利率差收入。具体的操作表示如下图。

相比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好。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最常用的利率风险测量方法,各商业银行一般会在其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把一定考察期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状况予以列示。以下是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一览(数据来源:各银行2009年财务报表附注;时点:2009年12月31日;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银行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利率风险,并且呈现两个特点:纵向看,银行越小,绝对缺口也越小;横向看,短期缺口普遍为负值(主要原因是活期存款比重较大),而中长期缺口普遍为正值。

3.3 利率内部的控制

在现阶段,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将利率的把手放开的时候,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还是要从内部的落实。

3.3.1 完善内部利率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要完善内控制度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并完善管理制度。在利率管制时代,各商业银行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以制定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其次要有先进的利率管理系统开发和利率管理人才的培训,因为这一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岗位和人员来承担利率风险管理的日常监控和反馈职能。

3.3.2 表内业务的管理

表外业务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发展表外业务或者通过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来缓解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的管理。虽然表内业务管理会降低利率风险但有时也会带来信贷风险、资本风险等其它风险。这时,开展表外业务的拓展管理不失为管理利率风险的另一种有效手段。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是十分成熟,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风险还存在很多障碍,但相信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衍生工具对利率风险管理进行管理。这些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利率协议交易 (远期利率协议是基于交易双方对未来利率不同的预期之上的)、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实质上后 3种利率衍生工具都是由于交易双方对利率变动不一致的预期而制定的一系列利率远期合约)。目前我国银行界成功应用金融衍生工具来管理利率风险的案例有 2006 年 2 月国家开发银行和光大银行完成的首笔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无论是表内管理方法还是表外管理方法,没有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适合于某银行管理某类型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要在对本行利率风险识别、测量之后,选择适合自身银行特色的管理方法,以便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

3.3.3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关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健全,目前,我国的金融立法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为主干的金融法律制度,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然而,随着金融深化进程的加快,现有金融法律制度的许多不适应之处也日益明显应7。应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实情相适应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以进一步规范市场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规避利率风险的方法,也有利于维持公平竞争的金融竞争环境,严厉惩处不正当竞争行为,避免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产生更多的利率风险。

3.3.4 完善国内商业市场的构建

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自主权以及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健全,一些西方的金融模型和理论在中国就很不适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就不能直接应用西方的一些管理经验,在风险的测量和评估的准确性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障碍。我国虽已建立起同业拆借、票据市场、债券市场等基础性金融市场,但是,这些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还非常有限。应大力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构建,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利用表外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3.3.5 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当今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美国监管当局的监管失利所致,因此我国应吸取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首先,监管当局应定期披露信息,对银行业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质量和方式等内容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以准确评估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其次,商业银行自身也应加强风险稽核的管理,准确评估当前利率风险和预测未来风险,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3.3.6利率监管的综合措施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往往不是单一的,银行的各种风险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在一定的情况下各种利率风险还会相互转化。例如资产证券化能够调整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比率进而缓解了利率风险,但是证券化后的资产只是改变了资产的流动性,贷款本身的信用风险仍然存在,一旦爆发了,贷款人无法偿还债务,资产证券化本身也就放大了信用风险,这对于降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再如,利率风险管理要同操作风险管理相结合,只有加大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减少银行工作人员在利率风险评估当中的失误,风险测量的数值才具有可信度,才能为更好地管理利率风险创造有利环境。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还在在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但是我国目前金融发展不完善,金融市场也不健全等因素都制约着利率风险管理研究。本章由于数据搜集方面的,以及笔者学识和能力有限,导致文章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够深入和未涉及的方面,还需要日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笔者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以弥补文章中的不足之处。

致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五年的时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这短短的五年是最真诚的青春,是最纯真的岁月,是最美丽的大学生活……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提升,我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不但丰富了知识;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

参考文献

[1]  艾迪.凯德著,王松奇,张云峰等译.银行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  艾洪德等著.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  布赖恩•科伊尔(英)编著,陈忠阳、闫同林、李丽译.利率风险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4 

[4]  郭奔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识别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 年第 11 期 

[5]  亨利.范.格罗,索尼亚.布雷约维克.布拉塔诺维克著.银行风险分析与管理 (第二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  黄建锋著.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  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 年第 1 期 

[8]  李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0 年第 9 期 

[9]  吕耀明、林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1999 年第 5 期

[10]  Basil Committee, The New Basil Capital Accord, 

http://www.bis.org/publ/cmtpubl.htm.2009 

[11]  Donald R. Fraser, Benton E. Gup, James W. Kolari. Commercial banking[M]. 

Ohio South-Westrn College Pub., 2001

文档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摘要:2013年党的召开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步伐也随之加大,更有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挂牌成立,一切都昭示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市场在进一步拓宽。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历凸显。市场经济下的利率市场化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不容小视,尤其是当我国的商业银行面对外国的商业银行冲击的时候,国外的市场经济起步早,相应的国外的商业银行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利率风险管理就比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加科学和稳定。本文就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