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1、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反复吟诵,领会重要词句;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预习案
【创作背景】
《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通过诗词可以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意苦闷”到“乐观坦然”再到“超然豁达”。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诗人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借题发挥所写,《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基础知识】
1、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同行( ) 吟啸( ) 一蓑烟雨( ) 料峭( )
2、字词释义
芒鞋:
吟啸:
料峭:
【整体感知】
1、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2、请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苏轼身居谪居之地,途中遇到大雨,也不觉得狼狈,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洒脱、旷达的生活态度。
探究案
赏析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1、整首词写词人在雨中冒雨前行,那这雨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明确:雨骤风狂。“莫听穿林打叶声”
2、仔细体味“莫听”“何妨”“ 吟啸徐行”“ 轻”“谁怕”“ 任”这些词语,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风雨,苏轼是怎样的心态?
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4、“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赏析下阕,回答下列问题: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词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①阳光总在风雨后。
②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④失败乃成功之母。
2、“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合作探究: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在《定风波》中,作者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定风波》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