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红山文化、红山玉文化与中华民族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19:46
文档

红山文化、红山玉文化与中华民族魂

红山玉文化与中华民族魂——揭秘牛河梁朱成杰一、红山玉文化的形成红山文化的重心可以说就是玉文化。三十年代红山文化发现之初,乃至五十年代尹达先生命名红山文化的时候,红山文化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那时还未发现红山文化玉器。直到70年代初三星它拉玉龙的出世才引发了红山玉文化的诞生。接着,1973年胡头沟玉器出土,79年东山咀出土双龙首玉璜。牛河梁三官甸子出土十几件玉器。1981年牛河梁遗址群的发现和发掘才确定了等级分明的唯玉而尊是红山文化的核心特征。从此,红山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以玉文化为重心的发展阶段,以
推荐度:
导读红山玉文化与中华民族魂——揭秘牛河梁朱成杰一、红山玉文化的形成红山文化的重心可以说就是玉文化。三十年代红山文化发现之初,乃至五十年代尹达先生命名红山文化的时候,红山文化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那时还未发现红山文化玉器。直到70年代初三星它拉玉龙的出世才引发了红山玉文化的诞生。接着,1973年胡头沟玉器出土,79年东山咀出土双龙首玉璜。牛河梁三官甸子出土十几件玉器。1981年牛河梁遗址群的发现和发掘才确定了等级分明的唯玉而尊是红山文化的核心特征。从此,红山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以玉文化为重心的发展阶段,以
红山玉文化与中华民族魂

                        ——揭秘牛河梁

朱成杰

一、红山玉文化的形成

红山文化的重心可以说就是玉文化。三十年代红山文化发现之初,乃至五十年代尹达先生命名红山文化的时候,红山文化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那时还未发现红山文化玉器。直到70年代初三星它拉玉龙的出世才引发了红山玉文化的诞生。接着,1973年胡头沟玉器出土,79年东山咀出土双龙首玉璜。牛河梁三官甸子出土十几件玉器。1981年牛河梁遗址群的发现和发掘才确定了等级分明的唯玉而尊是红山文化的核心特征。

从此,红山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以玉文化为重心的发展阶段,以牛河梁为中心,辐射整个红山文化地域,上承8000年的查海兴隆洼玉器,使红山玉文化在8000年到5000年这个3000年玉文化发展链条中,处于核心地位。

红山文化的研究也从仅仅是对器物材质——“玉器”的研究而上升为包涵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文化传统起源、等重大课题的红山玉文化研究。

杨伯达先生从文物学的视角在世纪之交提出中国玉文化、玉学理论框架,提出玉文化四大板块说,从而使红山玉文化成为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玉学架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学术研究体系。

而在红山玉文化体系中,牛河梁玉文化具有核心地位。揭开牛河梁玉文化的神秘面纱,就等于解读了牛河梁的核心秘密,也可以诠释中国玉文化的深层本质内涵。

二、古老民族魂的探索

最早在考古界思考并提出古老民族魂概念的是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苏先生在临终前最后一部著作《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提出双接轨,即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接轨、古与今接轨的新课题。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同五千年文明古国相称的现代化。这就自然而然提出,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民族灵魂是什么?精华是什么?精神支柱又是什么?我们要继承什么?发扬什么?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苏先生随后写道:“近来我曾反复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天、地、君、亲、师’的崇拜与敬重,是中国人传统信仰的最高、最集中的体现。……我国古人对‘天’‘地’,赋予了超自然的属性。这里的‘天’是一种抽象的权威象征,一种不可抗拒的超自然正义力量。

看来,苏先生是把民族传统信仰作为民族魂考虑的,其中‘天’‘地’所蕴含的超自然正义力量是最高崇拜对象。苏先生说:“明清两代的天坛,就是皇帝同天对话的神圣之地,可是在祈年殿里并没有设置一般宗教庙宇里的那种偶像。这是由于任何偶像都不足以代表天的伟大。……对于‘地’的崇拜,反映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对‘君’的崇拜,则反映着对社会秩序化即国泰民安的追求。对于‘亲’的崇拜,我看至少包括祖先崇拜以来至现实生活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内容,是维系、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对‘师’的崇拜,则是要求对文化、知识的尊重与继承。

在谈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苏先生强调“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中国拥有这方面的完整材料。我们有能力用考古学材料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将有利于世界各国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尤其提出“老子《道德经》五千字,无时间、地点、人物,是超时空的科学,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涵盖宇宙。如果儒学从周公时起,道学是后起的,道学的哲学理论原比儒学更精练。”

正如苏先生的学生已故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序言里所提到:“苏先生的这些思考被《明报月刊》选择回归的日子发表,足见古兆申先生把秉琦师对中国考古学的认识是放在同民族灵魂相关的重要地位上来考虑的。这正是秉琦师最后年代思考的精髓。……他此时是把寻找中华古文明的民族灵魂和精神支柱,作为思考的重心。……他正在寻找的古今文化的内在联系,触及到了考古学最根本的价值,深入到了考古学生命之树的根系。秉琦师的研究境界,又开始了再一次的升华。”

杨先生在《巫玉之光》序言中指出,研究玉文化“应该把目光指引到史前巫的信仰系统和行为系统。”杨先生依据牛河梁红山文化冢、坛、庙遗址及积石冢所出的玉器,提出“巫——玉——神”整合模式,通过巫玉神三者的关系可以从巫的信仰系统和行为系统中寻找到中华民族原始信仰的本来面貌。

“我国史前原始宗教——巫教还未创造出玉的供崇拜的人物神灵像,……这远远落后于泥塑和石雕的‘神像’。但那些泥、石之像是否是天上的神灵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所以,我们今天仍不能确证已见的泥、石之‘神像’就是天地神灵之化身和寓体。”杨老认为以前出土的玉质人物造像,其身份为巫觋像。也就是说,在巫觋信仰系统中,还没有把天地具象为人物形象来表现,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言:“任何偶像都不足以代表天的伟大”。

在《玉神物解》一文中,杨先生对神的内涵有专论,认为:“玉神”不是西方宗教学命名的“物神”的拜物教的崇拜对象,而是我国史前的从石神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的神灵或精灵,其玉物体与玉的神性是互为表里,是一致的,这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很可能是远离玉的另一境界的神,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值得重视。杨先生曾与笔者多次讨论巫觋信仰的核心是“天”,“神”的含义也是天的化身,而没有人格特征。“是超自然力的无形代表,又是大自然万物和现实社会的双重主宰。”这些思考都与苏秉琦先生不谋而合。

我国著名宗教学者于锦秀先生认为:“神物是宗教学上的‘灵物’(fitish),实质是超自然力(灵性)及其载体(灵体、灵魂)观念的物化形态;又是人们与超自然力交往的必要物质媒介和实物手段,是概括的形象思维”(《玉与灵物崇拜——中国玉文化的原始宗教学研究》)。于先生也认为超自然力是“神”的本质含义。

以上诸位前辈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传统信仰的内涵,其实质也是对古老民族魂的一种探索。

三、红山玉文化的本质即民族魂的载体

从考古学文化中,通过史前遗存结合中国文献学、寻找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的起源,也就是苏秉琦先生探寻的古老民族魂,完全可以从牛河梁红山玉文化的本质内涵中找到答案。

(一)红山文化至上圣者——巫觋身份考

杨伯达先生在《巫玉之光》前言《返璞归真,恢复史前玉文化的本来面貌——以“巫书”释巫玉》一文中认为“在研究破译出土史前文化玉器这一点上,其最佳文献应是《山海经》,而不是《周礼》!鲁迅先生考证《山海经》为‘巫书’,如果不是用‘巫书’释巫玉就永远不能抓住史前玉器的内涵和要害”。杨先生通过对“玉神物”及“巫以玉事神”这一由来以久的说法提出,“通过对巫的信仰系统和行为系统的研究可以恢复其史前原貌”。杨先生是这样解释巫的:“巫是早期人类社会中聪慧而又有智慧的少数群体,她(他)们统治着野蛮的史前民族部落或社会。由于我国巫赋予玉以‘神物’的物神性能,使玉与一般的物质加以区别,并把神玉雕琢成玉神器,与天界沟通。所谓天界即巫觋创造‘神灵’居住的虚幻境界,它位于昆仑之上、昆仑之虚为帝之下都,  山、钟山产玉膏,瑾瑜供黄帝、鬼神所食所飨,由此直冲云霄,便是天都(见于《山海经》)。巫事神,行傩舞,施法术,媚神、飨神,领受神的旨意,统治部落之众。此时巫实际上是最高统治者。巫——玉——神三者垂直互动,上下沟通就是其统治模式。”

杨先生认为“西王母、黄帝等神话人物都是巫或觋,也是各方的统治者,又是神,受人膜拜,这种信息为后人传递演变为《山海经》上的人兽合一的怪诞形象。”“巫在原始宗教的地位是崇高的,绝对的,她(他)不仅掌握了神权,还控制着物权、族权、政权和军权,至少在原始宗教发达的时代的巫很可能是集神、物、族、政、军等五权于一身的大权独览者,在兴隆洼,牛河梁等大墓出土的玉器都是十分有利的物证。

宋兆麟先生认为史前时代的巫师,不仅是祭祀和巫术活动的主持者,也是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保存、传播和整理者,特别是祭司,是当时解释世界的精神领袖(《巫觋》P9)。

红山文化遗址,唯玉为葬的特殊人物,就是具有以上崇高而神圣地位的大巫。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地位,是因为他们通晓天文地理,知天时,明阴阳,通天地,不但是高级知识分子,而且还是有素,具有特殊异能的神秘人物。

牛河梁第二地点和第五地点中心大墓,随葬成套玉器的人物就是这样的身份。尤其是16地点,工程浩大,在山岩下深凿五米随葬玉人玉凤。特别是玉人的头部眉心有一个明显立起的凹陷,像后世佛家所说的天眼、天目,以及双手的姿式,更说明他是一个可以洞悉天地宇宙秘密并可通神的大巫。这个有明确天目造型的玉人,以确切的出土地点,证实了佛教的天眼,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而且说明了史前大巫的身份地位的取得,是与他们具有的超能力——通神有直接关系。[见图1]

      图1                      图2                 图3

2007年五一长假,我院的研究人员一行四人,由院长雷广臻教授带队,对内蒙古早期红山文化诸多遗址进行了考察,这次对我收获最大的是,翁旗政协文史办吴甲才先生为我们提供的几处红山文化岩画遗迹,这些刻在巨大岩石上面的人物形象都是在眉心处带有一个圆形天眼[图2],最重要的是吴先生在去年赤峰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上报道出的,北斗七星岩画石下面仍然还有这种眉心带天目的人物头像[图3]。

这就明确说明了这种人的身份,就是通晓天文,能与神灵沟通的大巫。我还在民间收藏品上发现了这种带有天目的蚌塑人物头像。[如图4]这就证实了杨老说的,史前人物形象不是代表天地的神灵,而是通天地的巫像。更说明了巫的地位神圣,但是七星要刻在巨石正对着天的上面,人像要刻在星斗下面的巨石侧底部。这也就同时佐证了苏秉琦先生的著名论断,“任何偶像都不足以代表天的伟大”。把头像与北斗七星同刻在一个巨石上。天眼作用是沟通宇宙、天地自然的通道,因此他只能是巫觋像,还不足代表天地自然。所以带有天眼的巫像不是神像。但可以是至            图4

上圣者,具有崇高的人间地位。

那么这些大巫是以怎样的方式与天地沟通的呢?杨先生指出“过去对巫的研究成果往往多限于文明时代或民族资料,对史前期巫的信仰系统和行为系统很少过问,这大大地制约了我们对巫的历史功绩及其地位的正确认识。”(《巫玉之光》P258)

(二)巫觋的行为系统——以玉事神

通过巫觋行为系统,可以知道巫玉神三者的关系。《说文》对巫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此说巫为祝,并以舞降神、悦神。另一种是《说文》在释“灵”字时说:“巫也,以玉事神,从玉”。段注云:“巫能以玉事神,故其字从玉”。杨伯达先生认为古人释巫大体就是以祝舞悦神和以玉事神两种,这可能分别代表了贫玉区和富玉区这两种不同地区通神、悦神、事神以至飨神的不同方式。其二者并不矛盾,将两地区之通神方式合在一起也就是我国史前巫的职责。(《巫玉之光》P230)

可以说,巫的行为系统的核心就是以玉事神。

杨先生在《玉神器说》(《巫玉之光》P98)一文中指出“巫与神沟通时也离不开玉,巫用玉事神,也就是向神献玉,以之享神、媚神、敬神等等,所以,在特定的时代里,以具有神物功能的玉制造事神用的器物,这种玉器可以称为‘玉神器’。广义的玉神器包括巫事神所用的标志与法具以及享神所用的玉或玉器等。以红山文化玉器来说,巫事神时所用的玉勾云形器、玉齿饰兽面纹勾云器,玉龙首玦、玉发箍、玉丫形器,玉龙、玉龟(鳖)以及玉边刃圆形器等都可以称为玉神器”。

“玉神器,是巫的身份标志,通神用的法物和享物,举行一定仪式时,巫的事神、卜兆、史祝及歌舞等活动所用之玉或玉器可以统称为玉神器。”也就是说,被巫用以事神的玉器被称为玉神器,巫的行为就是以玉神器事神。

同时,杨先生在阐述巫的行为系统时还认为“巫既是玉神器的催生婆,又是玉神器的创造者、加工者、占有者和使用者。在某些地方的巫很可能既是聪明出众的神职人员,同时又是技艺超群的琢磨玉器和治理神器的工艺大师。这就把巫与玉的关系从玉神器的产生开始,就绑定在一起,从选玉、制玉到用玉、验玉,贯穿始终。

那么为什么巫的行为系统要以玉做为物质表现呢?这就要进一步考证巫的信仰系统了,也就是本文的核心。

(三)巫的信仰系统——神的本质内涵

为了揭开中华民族原始信仰中最核心的本质内涵,我们就应该结合古文献资料和考古遗存,再加上神话学的口碑传颂等来综合考察。

1.文献学考证

我们可以先从“神”这个字的造字本意理解古人。《说文》对神的解释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又解释申字,“申,神也”。从《说文》的解释来看,“神”特指“天神”,它能够“引出万物”,是没有人格特征的,加上“示”偏旁,特别强调了“天”这一“所垂之象”,万物皆由此而生,而且能带给人吉凶祸福。[图5]

《说文》释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由此看来,无形是神的一种特点。正如《易系辞》中讲:“阴阳不测为神”,是一种神秘莫测,可以化生万物的自然之力。                                                   图5

我们再从字形上看,构成“神”字的主体是“申”,而申字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写法,字的主体都是一个S形曲线[如图6]。

那么这个S形曲线和能够“引出万物”的“无形的”自然力量有什么联系呢?笔者曾于1998年发表《红山文化与易学探源》一文,对此做过深入探索,文中指出:“‘S’线的本质应该是在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经赤道一年所经过的轨迹。这也是24节气的来历。”因为太阳直射点的S形运动造成了地           图6

球上的一年四季和万物生长。同时也导致了有些植物的茎叶,人的形体、脊柱等等也呈现了S形状,这是宇宙全息地影响着地球生命的结果。造成阴阳寒暑的太阳与地球运动,是引出万物的原因。

古人阴阳观念的产生,就是对太阳运动规律的体验。如寒热冷暖、白天黑夜。阴阳的原本是阴(暗)、阳(光明)。光的运动形态是波,其实质还是S曲线。这是阴阳本体论。

当然,对光的波形和太阳直射点的认识,古人不会像今人一样借助于仪器,而是借助于观察。观察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太阳等天体运动的观测;二是通过人体的机能,采用内省内视的方式方法,类似后世宗教中的天眼神通。

另外,伏羲八卦中也有S太极线。

《周易·系辞》这样说:“古者包牺氏(又称伏羲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现代易学的研究表明,关于伏羲作八卦的传说,可以证实到七八千年。从现有的伏羲八卦图来看,按照卦序从1到8,把八卦符号连起来,也会得到一个S曲线[如图7]。其中震和巽,即4和5 之间是S线的中心,连接了四个阳卦和四个阴卦。

虽然现存的这个伏羲八卦图,出现很晚(宋代)。但是关于先天八卦的方位在《周易》里有这样的记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相涉”(马王             图7

堆帛书《易传》载,是最早版本)。每组都是相对而言的。史载,伏羲时代所画的八卦为《连山》易,黄帝时代为《归藏》,到了周代发展为《周易》。可惜《连山》、《归藏》现已失传。《尚书序》曰:“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三坟”即指《连山》与《归藏》而言。济南大学中文系赵宗来先生在《从古“三坟”到〈周易〉》一文中论证《汉魏丛书》所载“古三坟取象歌”非伪书,并阐述了它与《周易》的渊源关系。赵先生根据对《取象歌》的研究,得出《连山》、《归藏》(即古三坟)都首重乾坤两卦,这与《周易》是相同的。乾坤代表天与地,阳与阴,日与月。从古三坟到《周易》都是以阴阳为最基本的概念,阴阳学说是易学的核心。赵先生经过对多种文献的考证得出如下结论:“《连山》为伏羲先天易,纯用太阳历……”。这说明了三坟易时代即伏羲黄帝时代,已有了太阳历法,同时伴生对太阳的崇拜观念。因此“我们可以断言《连山》是天人之学,是大道之源,是易学之开山,是中华文化之肇始。”赵先生对《连山易爻八宫分宫取象歌》的系统研究,认为《取象歌》虽难排除后人整理的可能,但必是深谙“古三坟”之旨者所为,所以不会使其原貌完全泯灭。《取象歌》中的八纯卦之命名,即与太阳运动相符,将八纯卦与先天八卦对照来看,也非常符合。这些都指向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现存的伏羲先天八卦图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与“古三坟”即言大道的先天易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尤其先天八卦的方位完全符合太阳运动规律,与古文献记载完全符合[见图8]。

图中震巽为一气,为什么呢?因为震是太阳将出未出之时,巽是太阳将落未落之时,震为动,巽为入之象便从此而来。震为列山,即指日将裂地而出;离为连山,即指日之初升,犹与地山相连;兑名叠山,即指日渐上于天山之间;乾名崇山,即指日上天地至高处,此是阳气渐盛的过程。巽名兼山,即指日将落与大地万物相并;坎名潜山,即指日将潜入于水地;艮名藏山,即指日深藏地下;坤名伏山,即指日潜伏地下,这是阴气渐盛的过程。伏羲先天八卦是以日渐升起之象的震离兑乾为阳,以日落后的巽坎艮坤之象为阴;以阳气逆行,阴气顺行正相符合。《取象歌》的八纯卦之名也正与太阳运行相符。伏羲                               

创《连山》以太阳运动为依据,并以此创                 图8  

立了太阳历法,而且盛行于夏,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夏历。《资治通鉴》云伏羲氏“有甲历王运”,注引《周髀算经》曰:“庖牺立周天法度”,又引马总《通历》云:“太昊始有甲历五运,又曰伏羲历,始于甲寅”。《元包数总义》卷一二张行成《原序》云:“《太玄》日始于寅,义祖《连山》”。

南宋朱元昇撰《三易备遗》,称《连山》以乾位配夏代之气候。《夏小正》非常著名的便是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气与候的概念正是中国历法中的阳历成份。《连山》创于伏羲,盛行于夏,为太玄所祖,其所据历法当也不相悖。从《取象歌》看,《连山》八纯卦皆以太阳运行而命名,以“崇山君”为天,以“连山阳”为日,以“象君日”说明日在天象中的崇高地位。《连山》之名的由来,盖与“连山阳”也不无关系。《续汉书·律历志》云:“宓羲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所以得出《连山》为伏羲先天易,纯用太阳历的结论。(郑彝元《律历与〈易经〉》,见《周易研究》第19期60页)

那么以上典籍中提到的甲历甲寅是何意呢?甲寅乃木也。《取象歌》中的震巽两卦为一气属木,乃指日出,日落,始于甲寅,即始于震。如果按先天八卦方位理解,震为东北,巽为西南。为什么东北方代表日出,西南方代表日落呢?关于这个问题困惑了笔者将近十年,也就是此文形成之前不久,距这次玉文化国际论坛正好一个月的6月22日,恰好是夏至日,笔者用GPS罗盘指针实际观测了朝阳地区所在纬度的日出方位,正好是东北方,日落是西北方,此日昼最长,阳气最盛。至此笔者才恍然大悟,那么巽位就不是指这一天的日落,而是指冬至日那一天的日落,那天昼最短,夜最长,阴气最盛!这个日出日落方位是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方位。先人对太阳运动的观察太伟大了,用一个夏至的日出,冬至的日落把全年的阴阳二气与太阳的关系说的明白无误。从而震巽两卦也就非常合理地称为四阳卦和四阴卦的代表,是联系八卦中阴阳两组卦系的纽带。因而成为伏羲八卦由1到8按卦续连接而成的S线的中心主体。这个S线就代表了一年中的阴与阳,从1到4四阳卦(乾兑离震),从5到8四阴卦(巽坎艮坤),震3、巽4正好是1到8的中间数,是统领阳与阴的核心。同时,在这一年之中,万物从生到灭,从荣到枯,皆在一阴一阳之间。可以说,是太阳与地球运动造成的阴阳二气,引出了万物,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S线构成了“申”字的主体,也就是“神”字的本原涵义了,就是说能够引出万物的是天地阴阳,是太阳和地球运动的客观规律。

清代学者胡煦的论述,更能帮助我们理解震巽两卦在八卦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易函书》云:“木兼气形,故中处焉”。又云:“万物之生,始于气而终于形……伏羲八卦雷风之始始于气也,山泽之形终于形也,在中者皆雷风之气,在外者皆山泽之形,以示万物俱由中起,气始形终,生中生外。”万物就是由“中”引出,这个“中”就是阴阳之中,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雷风之气”“雷风相搏”,是震巽两卦所代表的阴阳和合后的“中和之气”,这是形而上的无形之气,也就是《说文》释“巫”字时说的“女能事无形”中的无形之气。这促使我们进一步地认识与思考“中”字的造字本意。《说文》释“中”为:“内也,从口︱上下通。”笔者曾一度困惑,为什么中不是方位的中间,而是“内也”?后来读过胡信田先生的《黄帝大道经》,胡先生对“中”的解释是,类似小孩子玩的魔方块,在那个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都能转动的立方体内部中心,有一个方块是永远不动的,那个方块就是“中”,即“内也”!笔者曾很受启发。现在对这个“中”是“内也”有了新的认识。为什么《说文》解释中为“内也”之后,又强调了“上下通”呢?上下通就是上通天,下通地,就是通阴阳二气,并且由阴阳和谐运动相互交感后,形成“中和之气”,这个“中和之气”应是“中”的本意,它在有形的、运动的事物内部,处于无形、永恒不动的状态,它能化生万物(包括动植物)。

如果我们从甲骨文、金文的“中”字造型看,更应该理解“中”的这个涵义了[如图9]。上下两组横置的波浪形短线,分别代表天地阴阳之气,由“︱”上下贯通而为“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应该是“神”字的进一步诠释,“中”就是本质意义上的“神”。

那么在先天八卦中,先哲告诉我们,天地定位后,阴阳始分;山泽通气、水火相涉(为                       图9

有形);只有雷风相搏同属一气(为无形),是联系从水到火的中间环节。雷风相搏的过程就是阴阳二气交合而形成“中气”的过程,所以“神”由此出,万物由此化生。后来五行学说产生也是考虑了这个先从无形,再到有形的生成过程。《周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责之。”后人解释为圣人伏羲根据《河图》创画了八卦,而《河图》与八卦的关系一直是史书的一个记载,成为中国文化起源问题上的千古不解之谜。但是依据1996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第八版,发表了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易学课题组的《易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千古〈河图〉与八卦关系的解译》一文,破译了这个千古之谜。该文得出结论认为:“《河图》中确实蕴含着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河图》与八卦生成图是统一的,二者结合起来方可揭示出《河图》与八卦的关系之谜。”《河图》给出了五行生成之序: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水为一,火为二,在五行之序中排在最前面,所以清代胡煦《周易函书》曰:“须知阴阳五行俱是先气而后形,水火以气用,故居先;土金以形用,故居后;木兼气形,故中处焉,其坚而实者形也,而渐大则气也。”这就说出了为什么震巽两卦处于“中”的原因,他们是连接无形到有形的中间环节,是无形(无极)之“中”,是引出“万物”的太极(S)之“神”。

以上我们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对“神”的内涵进行分析而得出的认识。那么,我们回到红山文化中,看看红山先民是如何认识那个神秘的“S”曲线的呢? 

2.考古学实证——牛河梁的易学架构

首先,我们看一下红山文化彩陶礼器上的典型纹饰[如图10],就是标准的S线。它来自两种古老的传统:一个是从八千年前出现的之字纹,直到七千年的赵宝沟文化陶尊上的                  图10

四灵图案[图11];另一个是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瓣的图案[如图12]。红山文化正是这两种文化碰撞而产生的,这是从微观上我们看到红山人在彩陶祭器上已使用了成熟的S图案。

                                 图11

图12

其次,从宏观上看牛河梁遗址的布局,准确采用了伏羲八卦中震巽两个主体方位,并且中间用标准的S形太极曲线相连,[如图13]其中的8个遗址点都是精心选择在高

图13

度大致相近的高岗上,而最西南的巽位(第13地点),恰是为符合这个理念而人工构筑的土石高地,即金字塔型土石建筑遗址;S线的东北端,恰是最重要的第一地点,即女神庙和大型方台。这两个遗址左右侧翼都有遗址,在这两个地点之间有第2、3、4、5、10、11、12七个地点,布局在这条S线上,而且大多是出土玉器的积石冢群,这就从整体布局上体现了伏羲八卦的设计理念。而第一地点的女神庙是遗址的重心之一,里面供奉七尊大小不一的女神像,其中主室最大一尊为真人三倍大,而且女神庙庙址造型为“十”字形,构成甲骨文“甲”字的造型主体。前文已述,“伏羲历始于甲寅”,即始于震。在《易·说卦传》中有一段话,“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这段资料历代学者大多不解其义,关于中国“帝”的含义,研究者颇多。朱熹的《周易本义》曰:“帝者,天地之主宰。”有人从“禘”字入手理解“帝”字,“禘”始见于《春秋经》僖公八年:“禘于大庙。”汉许慎《说文解字》道:“禘,谛祭也,从示,帝声。”“帝”在殷周思想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殷周卜辞以及文献资料表明,帝是现实社会中的王在人的思想中的投影,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张荣明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宇宙生成原型》一文中,通过考证甲骨文与金文的“帝”的写法,分析帝是“天上创造世界的最高神灵”,“‘十’字(或类‘十’字)型是古代文化中的一种象征,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原型’,它象征着宇宙的生成和演变模式,暗示着人类对那造就宇宙的绝对精神的向往。远古圣贤在创造‘帝’字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利用了人的共同的心理模式,用以表示创造并主宰世界的最高神灵,这大概是‘帝’字所‘会’之意的真实内涵。”如果把太阳运动造成的阴阳化生万物的观念视为“神”的内涵的话,那么“帝”也可以理解为像女神庙中供奉的女神就是可以生产出人类的“帝”,对女祖的崇拜就像崇拜太阳可以生出万物一样。

这样再来理解“帝出于震,齐乎巽”这段话,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把女神庙放在震位上了。而且主室是最大的女神,处于方位之“中”的核心位置。这就是说,女祖先能生万民,与生万物的天神是合一的。

女神庙的震位正是夏至日这一天,太阳初升的方位,这一天阳气最盛,阴气始生。而13地点的金字塔型建筑,是冬至日这一天太阳降落的方位,这一天是太阳阴气最盛,阳气始生,又一个阴阳循环的开始。

《系辞·上》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演进过程,道出了八卦产生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两仪,第二阶段是生四象,第三阶段是生八卦。牛河梁遗址的八卦核心方位,加上S太极曲线的设计布局,从客观上体现了“神”的阴阳化生万物的内涵。也反映了伏羲八卦太极生两仪的早期生成模式。

在微观上具体到每一个地点,也体现了阴阳合一以通“神”的理念。

我们在S线上已挖掘的第2、3、5三个地点的设计布局上看:

第2地点的整体布局最能体现阴阳和谐的设计理念。中心为圆形祭坛,东西两侧各有两座积石冢。西侧的两座为方形,东侧有4号冢和5号冢,5号冢在最东侧,整个平面呈日字形;4号冢靠近祭坛,其主体为北半部的两个圆冢。这样整个第二地点的布局呈东圆西方的形态,天圆地方,东方属阳,是日出方向,西方属阴,是日落方向。[图14]

                                       图14

尤其主体圆形祭坛,则特别使用红色岩石,围成三重圆环以突出红色象征太阳,或者(火)的理念。坛体中没有墓只是的圆坛。每层以0.3~0.5米高差由边向中心层层高起,每层台阶内侧都分别立置成排的筒形彩陶器。冯时先生在《天文考古学》中对此祭坛有精僻阐述,认为这是《周髀算经》七衡六间图的最早蓝本。如果是那样的话,此圆形天坛所代表的就是盖天宇宙观的天极北辰圈,东西两侧的阴阳布置正好是,表示阴阳相交合,与天合一的理念。

第三地点在第二地点正南200米的一座高岗上,此地点规模较小,只有一冢,平面圆形,直径17米,中心有一个土矿石棺墓(M7)。东西向,内葬单人,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随葬玉器3件,头下枕一马蹄玉箍,胸部置一玉琮形器,右腕戴一手镯。其它墓在冢南侧共8座。只有M3、M9有玉器出土,其它无玉。M3出玉边刃形器,玉环各一件,玉镯两件。M9出一对玉镯右侧出一弯板状玉饰,瓦沟纹饰精美,工艺十分精湛。

第五地点在S线9个地点的中心位置,分东西两个冢,冢间有一个方坛。东侧一冢可看出三层圆形石阶的总体结构。总范围直径在20米以上,该冢中心有一座大墓(牛5Z1M1)[图15]

                               图15

墓底石棺东西向葬50多岁男性,仰面直身,头向正东,葬玉七件。头两侧各置边刃形器,胸部勾云形玉佩和鼓形玉箍各1件,右腕戴玉镯,双手各握一玉龟,在大墓正东置一圆形石堆。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墓,有两对成对儿组合玉器随葬。

西侧一冢,似方形,边长约20米,中心墓破坏无存,中间是冢间祭坛,长方形,单层石块砌筑,不见石棺墓,是方形祭坛。

该地点所反映的理念也是东圆西方,表现阴与阳的组合。

以上从已挖掘的地点的晚期积石冢形制看出,用方与圆表达阴与阳,同时配西与东,日出与日落之象(晚期墓葬墓主人多男头朝东,女头朝西),表示阴与阳的理念已十分成熟。

还有从玉器的本身的造型上,红山文化晚期玉器尤其大型神器,已明显分出阴与阳的特征。关于这一点,这次与会的沈阳代表颜祥富先生提出的论文《阴阳和谐的红山玉文化》一文阐述十分详细。我认为这是个很难得的发现。这种微观到玉器形制上的阴阳理念,正好与牛河梁所体现的宏观上大到遗址布局,中到积石冢组合形制,构成一个阴阳和谐以通“神”的整体信仰观念。

此外,这种阴阳观念还体现在色彩理念中。这种观念通过不论是方或圆的积石冢,还是祭坛边砌筑整齐的台阶内侧所立置的彩陶筒形器,都统一在“中”字所表达的上下通天的理念上。无底筒形器上下贯通,红陶饰黑彩,红陶是故意加上红色陶衣,而非陶质烧制本色,与祭坛红色石块构成“阳”,象征太阳的观念;黑色彩绘象征着夜晚阴暗无光的阴的理念。阳与阴、红与黑两种色调代表天与地,表现在这种陶祭器上,表示通过阴与阳的和合,而实现贯通天地,天地人合一的理想。

阴与阳的观念在红山文化中,还体现在两种类别的动物的造型上,一个是水族崇拜物,代表了对地的崇拜;一个是飞禽类崇拜物,代表了对日(火)的崇拜。前者代表是玉猪龙、玉龟,泥塑猪龙(女神庙内);后者代表是玉鹰、玉鹄(玉凤)、玉鸱枭,泥塑猛禽(女神庙内)。

那么具体怎样实现这种阴阳和合呢?为什么在这条S线上的墓主人都唯玉为葬呢?为什么只选取玉器作为这种通“神”工具呢?那就是玉本质的问题了!笔者也曾在2004年第四届大连国际会议上提交《从“玉神物”说来理解红山文化玉器的本质内涵》一文,阐述了“玉本质与水崇拜”的观点。玉器被巫觋专门选出来,做通神工具,是因为看中了玉的类水特性。实际上,先民把天上的太阳已看作神物之一,用以代表火(代表阳、代表天),若要与之对应,就应是地上的水,水是可以生万物的第一要素,离人的生存需要最近,是第一位的,可是地上的水,是无形的液体,不能以形永固,那么就需要找一个替代物,还要和天上的日(火)对应。

玉器不仅有类水特性(温润,清凉,纯净,细腻,深遂),而且是不易得到的、加工困难的稀有之物,因此被首选为神器的物质材料;再加上它的刚性,配水的灵性,本身也具备了刚柔相济的阴阳特性,还有玉被抛光后,可以反射出阳光一样的光泽,用之做成“神”器就最恰当了。作为事神之物容易取得天地合一,水火既济的效果。关于玉本质与水的这层重要关系,我们还可以从后世的甲骨文“水”字的造字字形上来寻找一下它们古老源头。                       图16

我院孙刚先生与笔者合写的另一篇论文《牛河梁遗址的“水”、“神”布局》一文指出:牛河梁各个地点布局又构成了“甲骨文”“金文”的“水”字造型[见图16]。这是不是当时以玉器表现“水”的“神”物功能这一观念延续到商代的一种表现呢?

这个S线在商以后,出现的甲骨文、金文等古字体中,成为“水”、“神”、“龙”、“雷”字的主体造型结构。[见图17] 在易经八卦中,震卦就代表(雷)。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明红山文化与商文明有极深的渊源关系。

综合以上,在牛河梁遗址中,可以用下表所列要素,表达了完整成熟的阴阳观念:                         图17

西龙、龟
火(日)凤、鸟
最后,用S形太极曲线代表最高天“神”,可以引出万物。用“中”的内涵(即通过阴与阳相交合的“中和”之气)通神,即实现与天地合一!

那么在这条S线上的那些唯玉为葬的特殊人物就是地位极高的男女巫觋,是当时统治社会大权独揽的巫觋集团的首脑人物。他(她)们通过独占祭祀大权(祭天地、祭祖先)实现人与自然在最高层面的合一,把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秩序化,然后再把这种秩序表现在现实社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那么可用以下顺序表现巫觋的信仰系统:

巫觋信仰崇拜女祖先(即生我者),与地同祭(与社神并),所以庙后有大型方台(方台是祭社神之所)。

巫觋的信仰指向天地合一“神”,而实现了这种合一的祖先,就是帝的所在。但是单独祭祖不用玉,而是在祭自然之“神”时用玉,即用玉实现天地、阴阳相合,水火既济的“中”的状态。这就是玉神器的本质内涵。也是巫觋的信仰系统的核心。

《说文》解释巫字:“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凡巫之属皆从巫。”其中重要的提示是:“与工同意”。那么我们再看《说文》如何解释“工”的:“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那么“巨”字《说文》又是如何解释的呢?“巨,规巨也,从工……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 古文巨”,也就是说,规巨有中正的意思。从古文巨也以看出,中正是以S线通天地之意。[见图18]        

                                                         图18

(四)、红山玉文化的本质内涵——大道和谐之魂

红山文化,通过对牛河梁遗址,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揭示,我们可以看出,牛河梁遗址经过500多年的岁月,在整个红山文化的晚期,形成的成熟的红山玉文化,已经完全具备了以易道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所提示的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的整体和谐观念,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连绵不断的文化传统与精神主脉。实现天地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精神信仰,是对人类与自然这一课题最古老、最究竟、最深刻的诠释。这种信仰的本质是最终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取得和谐,因为人类永远都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类永恒的母亲,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甚至崇拜自然,恪守自然规律,人类才不至于妄自尊大,破坏大自然,自掘人类文明的坟墓。

    那么,具体到什么才是古老的中华民族魂呢?

通过前面对牛河梁红山玉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民族魂就是一种最能代表一个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信仰传统,而且这种传统将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指向在一个强大的理性规范的观念之中。从而被广泛的民众所认同,把一个民族凝聚在一种精神世界中,从而注入无限的精神动力。那么红山玉魂所体现的,对天地的崇拜与敬重,实质上就是讲明人与自然的终级关系,也反映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人不能超越自然,人类应与自然取得和谐。

另一方面对祖先的崇拜,反映了人的伦理观念,尊重先人、长辈,包括孝道的内容。此外,等级之礼,反映了社会秩序和谐的理念。以上是人与人关系和谐的本质。

佩玉者的特殊身份,反映了人的修养品质和玉的关系。强调了人如何调整自身的身心和谐,从而有能力与天地祖先勾通,取得更大范围内的和谐。

以上这三个层次的和谐从个人内心到社会、自然,都可以用红山玉文化统一在一起。这样的信仰体系一直被中华民族的历代贤哲所传承,构成了民族精神的主体。所以说,红山玉魂即民族魂。

四、牛河梁与和谐奥运

我们前文已述,牛河梁玉文化以玉沟通和谐之“神”的理念,是通过彩陶礼器红色与黑色表示的水与火、天与地的阴阳和合、贯通天地来实现“中庸和谐”的。红色与黑色成为红山古礼和传统文化的两大色原,分别代表水火阴阳。

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就起源于彩陶艺术,彩陶的黑彩是用原始毛笔画上去的。在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多数中国画的基本色调就是先用黑墨画出底稿,再皴染些许红色。尤其是中国古印艺术诞生以来一直伴随着书法艺术,往往是在书法作品后,在边角落款处钤以红色印章图案,这样整个作品看上去才感觉舒服和谐。因此,古代称书画艺术为“丹青”。丹指红色,青指黑色。红与黑这两个神圣色元,从水与火的彩陶艺术演变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书画印”艺术,也即“丹青”艺术。“水”与“火”才是中国书法和中国印的灵魂。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29届奥运会会徽[图19],也许设计者只是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和印章,以此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未必想到这与古老的信仰观念——阴阳、水火、龙凤、天地紧密相关,而且这个会徽又竟然是采用和田玉制成的中国印,而会徽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的这种和谐观念,谁能想到在5000年前的红山玉文化中早已成熟!

上面红色的中国印,代表了热烈、喜气、张扬,加上中间有个舞动的京字,阳气十足;在下面的黑色中国汉简书法,则显得深静、肃穆、庄重、深遂、幽远、属阴。中国印与汉简书法上下组合在一起,正好代表了以易道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阴阳和谐。这种和谐理念,正是中国万年玉文化的核心内涵,下面配以五环标志,显示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百年现代奥运的碰撞与融合。它昭示着,百年奥运文化走进万年        图19

中华文明后将会受到一场水与火的洗礼!

以牛河梁红山玉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玉文化,通过奥运徽宝和奥运奖牌融入奥运会,是世界人民通过奥运平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视角。通过了解中国玉文化,就可以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华文化传统,从而使中国文化精神深刻地影响奥林匹克精神。

中华文明伴随着独特的玉文化绵延万年之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发生、发展系统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因为有玉文化这根主线,始终张扬着“和谐”这一人文精神,玉器成为中华民族这种和谐理念的精神符号 。所以,中国文化对和谐的追求也是全人类的梦想,它会带给奥运会一个和谐的灵魂。一个和谐、和美、和爱的世界也是奥林匹克的永远追求。《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不过这种对和谐的追求,却因为奥运文化的商业变异而难以实现。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口号,加之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商业文明融为一体,已经使这种竟技体育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心灵与肉体的和谐,只有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健康体育、思想才真正体现了这种身心和谐的生命渴望。

小到一个人个体身心,大到全人类的终级信仰,人类真的需要“更高、更快、更强”吗?就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孩提时代希望快长大,长大后可以体验更多人生乐趣,希望时间过得更快些;而长成中老年人后,他们更多地又想起再回到孩提时代,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希望慢些好。但无论你觉得过得快也好慢也好,一天24小时古人称12时辰,一年四季是不变的,它不加快,也不减慢。所以古人认为,只有取法于天地自然,把人的行为调整到与自然合拍,与天地自然和谐,实现天人合一,才能更大限度地实现灵魂与肉体的和谐。所以古人认为,人要“法于阴阳,合四时之序”并依据天体运行时间不快不慢永恒不变的原理推演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此来表达人生积极向上,奋斗不息的生命原则;同时又取象大地相对沉静不动,却可以孕育和承载一切生命的特性,总结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讲的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大德,与社会和谐则次之。厚德载物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比自强不息更重要。当然,二者兼顾才是中国文化追求的人生至高境界。所以清华大学以此为校训,而前文以述,中国玉文化的本质,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和谐理念。

而且玉文化这个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可以成为其它民族借助奥运平台了解古老中华的一个渠道。读懂玉文化,也就读懂了中华民族。这种根植于史前巫玉文化博大的无偶像终极信仰,有别于世界上所有偶像派宗教,可以普适全人类。因为没有哪个地区和国家的地球人,离得开以“水”与“火”这两样东西为代表的大自然,所以全人类的终极信仰回归到大自然,这是必然的归宿。因此,古老的“红山玉魂”所代表的“民族魂、中华魂”,也可以是全人类的“和谐之魂”。中华民族的红山祖先早在5000年前所创造的辉煌的精神文明,在21世纪一定会在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过程中,走向世界,被全人类广泛认同,牛河梁红山玉魂必将会成为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而牛河梁圣地也会由此而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三联书店,1999.6.

[2]杨伯达.巫玉之光——中国史前玉文化论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M].文物出版社,1997.9`

[4]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M].紫金城出版社,2005.9

[5]郭大顺.龙出辽河源[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9.

[6]朝阳市文化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遗址[M].学苑出版社,2004.4

[7]宋兆麟.巫觋——人与鬼神之间[M].学苑出版社,2001.12

[8]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

[9]赵宗来.文明肇始推伏羲,仰观俯察创《连山》——《连山取象歌》探奥之一[J].丹东师专学报,1997(4).

[10]赵宗来.文明肇始推伏羲,仰观俯察创《连山》——《连山取象歌》探奥之二[J].丹东师专学报,1998(1).

[11]张荣明.中国文化的帝与宇宙生成原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7(4).

作者单位;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

文档

红山文化、红山玉文化与中华民族魂

红山玉文化与中华民族魂——揭秘牛河梁朱成杰一、红山玉文化的形成红山文化的重心可以说就是玉文化。三十年代红山文化发现之初,乃至五十年代尹达先生命名红山文化的时候,红山文化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那时还未发现红山文化玉器。直到70年代初三星它拉玉龙的出世才引发了红山玉文化的诞生。接着,1973年胡头沟玉器出土,79年东山咀出土双龙首玉璜。牛河梁三官甸子出土十几件玉器。1981年牛河梁遗址群的发现和发掘才确定了等级分明的唯玉而尊是红山文化的核心特征。从此,红山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以玉文化为重心的发展阶段,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