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业结构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
二、产业分类
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产业往往是由于制造业的引发的一场导致三大产业全面变革。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等。
三、变化趋势
1、 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通过比较荷、英、法三国的经济现状与发展潜力后指出,荷兰之所以比较强大, 是因为它从事农业以外的经济活动的人口较英法两国多 ,从而其人均收人也较多 。因为 , 工业收益比农业多 ,而商业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20世纪40年代科林 ·克拉克在配第发现的基础上 ,对产业结构演进趋势进行了考察 ,提出了 “配第—克拉克定律 ” 。这一定律表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人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后来 ,库兹涅茨与钱纳里等人通过考察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 ,运用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一定律 ,并发现各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 ,产业结构变迁的这种规律是经济学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考察后得出的 。西方国家工业化遵循的是自发性的市场化渐进发展模式 ,而我国的工业化则是由国家推动的 ,所以 ,这种以西方国家为背景得出的规律仅可以作为一种我们发展的参考。
2、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趋势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三次产业结构示意图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3、工业内部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情况,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完全按照这种顺序去发展。例如,新中国建立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再回过来进行发展轻纺工业的“补课”,而现在则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4、农业内部结构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林业日益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其环境生态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受到重视;渔业日益从单纯依靠捕捞转向适度捕捞、注重养殖,其比重稳步上升。
四、中国产业结构现状
总体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正在向中高级阶段迈进 。虽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 ,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但是,中国的“两基一柱”即基础工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仍然较低三个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失衡 ,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 ,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慢 。
我国当前总体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有:
1、三个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失衡,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中国的第一产业比重偏高,高于同等收人水平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不仅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 ,而且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大低于同等收人国家和发达国家。
2、第一产业效率仍然很低。自动化程度低,基础不稳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基础设施投人不足,抗灾能力下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粮食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 ,农业基础相当薄弱 ,城镇化速度的缓慢决定了我国农业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第二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受传统因素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 ,我国第二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依然没有改观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务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基础产业成瓶颈 ,制造业比重偏高 ,轻纺工业生产严重过剩 ,加工业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 ,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不相称。
4、第三产业全面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明显改观。我国第三产业所 占 比重仍然很低 ,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尚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自然发育不足。
5、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慢。以第三产业为例,中国的第三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 ,批发零售及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而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等的比重较小 ,技术和 知识密集程度较低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当前的产业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总体上看,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前提下,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程度地存在。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档次低、产业素质低、产业增值能力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现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我国社会就业结构某种程度上的扭曲, 增大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方面,农业是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之中,并表现为相对过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不是市场的均衡结果, 而是产业结构的一种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整个经济的发展,了就业范围的扩大,无法大量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资源。
3、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能源、冶金、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引起的环境污染。
目前国内能源、交通、冶金、化工、建材等重污染产业仍然处于大发展时期,并且向乡镇企业蔓延,造成能源和资源消耗迅速上升,加剧了环境污染负荷。据有关专家估计。未来一段时期内,“以煤炭、石油、电力为代表的能源工业和以冶金、建材、化工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仍将得到优先发展。统计表明, 我国以煤炭为动力的电力生产占整个电力生产的8 0 %左右,电力工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有较大比重。
4、现有产业结构不利于资源的节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不合理的产业构成增大了资源消耗。由于我国服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加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对资源的消耗各不相同,使经济的发展付出较高的资源代价。另一方面,产业素质低,技术水平不高,加剧了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不到位,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削弱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后劲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加重了社会的就业压力,致使经济活动过度消耗宝贵的资源,我们必须正视现阶段发展道路上的这些不利因素,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有效解决。
五、调整方向
1、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3、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5、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面临现状: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领域的主要竞争优势,是立足于廉价劳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这种优势正在丧失。不少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如越南、印度与中亚各国都在中国后面学习与追赶。如果我们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此,国内有的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大量生产轻纺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从目前日益升级的贸易磨擦看,我国这种低成本渗透战略已基本走到了尽头。伴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提高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