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知识的海洋
:这里是快乐的天地
:老师们、
:同学们:
:大家中午好!
:欢迎来收听今天的广播站的内容,今天为您编播的是501班的编播小组。 本期的主题是“尊老敬老”。我是播音员(马佳怡)。
我是播音员(沈斌 )
:沈斌,你知道上周星期六是什么日子吗?
: 知道,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呗!我们登高望远,感觉天是那样的蓝,山是那样的青,大地到处是金灿灿的丰收景象。置身于这样舒适的环境中,真叫人心旷神怡!你知道重阳节登高的来历吗?
:我听我爷爷讲过这个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个地方出现了瘟魔,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就会来传播瘟疫,让百姓们苦不堪言。一位名叫桓景的年轻人,决心除掉瘟魔,他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山里的神仙,刻苦跟神仙学习武艺。一年之后,桓景就要下山了。临行前,神仙不仅送给他一把青龙剑,还给了他一包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回家后,桓景给每个人一片茱萸叶,让每个人都喝了一口菊花酒,这样大家就不怕瘟魔了。九月初九这天,瘟魔又像往年一样出现了,桓景与他搏斗了整整一天,终于砍下了瘟魔的头。世世代代为了纪念桓景,也为了大家重新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便臂插茱萸,肩背菊花酒,外出登高。这便是传说中 “重阳节” 登高的来历。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重阳节”自古还有敬老的含义。江南一带,出嫁的姑娘要在这一天回娘家探亲,孝敬父母长辈:儿子要在这一天为老人置办过冬的棉衣,换上松软的被子。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他寄托了儿女对父母、青年人对老年人的深深热爱与敬重。
:重阳节正值仲秋季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现在请听(陈佳豪 )为我们朗诵诗两首
《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夕阳红》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哪一个角落不在弘扬着敬老爱老的文化传统?
:常把老年人比作“夕阳”,虽然已至暮年,但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散发出正午时耀眼的光芒,至今仍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夕阳的余辉多灿烂!
古往今来,有不少伟人是我们敬老爱老的榜样:恩格斯的父亲死后留下大笔遗产,可恩格斯的弟弟却蛮横地要恩格斯放弃继承权,为了不使身患重病的母亲因兄弟间的纠纷加重病情,他毅然放弃了继承权,他说:“我还会有成百上千个企业,但我永远只有一个母亲。” __回故乡时,请韶山老人毛禹珠来吃饭,并特地向他敬酒,白发禹珠老人说:“敬酒,岂敢岂敢!”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如尽己所能去和他们交往,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愉快的情绪;虚心向老年人请教,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行,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老年人一起学习,让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放宽眼界,激发对生活的兴趣……
:虽然老人节已过,但我们不能忘掉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美德,我们要时时刻刻尊敬老人,爱护老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像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也规定:我们要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平等待人……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因此,尊敬长辈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道德。现在同学们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悉心照顾。然而在平日里,可曾孝敬过为你们无私付出关爱和辛劳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501班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去尊敬、关爱每一个老人。
不管是在重阳节,还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有尊老的行为、敬老的心!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身边做起,了解老人,尊敬老人,关爱老人,为天下的老人们能拥有一个灿烂美好的夕阳而献上我们一份诚挚的爱心吧!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样短暂,让我们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我们的广播,谢谢收听。
同学们,再见。
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背景音乐。
甲:敬爱的老师们
乙:亲爱的同学们
甲乙:大家好!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
甲:我是黄洪滔
乙:我是卢瑶
甲:卢瑶,你知道刚过去的星期二是什么日子吗?
乙:当然知道了,那天是农历九月九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甲:为什么把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呢?
乙: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两九相重,故而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甲:重阳节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
乙: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
甲:人们对这个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中国历代有很多文人雅士,每当这个时候,就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乙: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甲:最有名的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乙:这可算是咏重阳节的代表诗作。诗歌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甲: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着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乙:
话说东汉时,XX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但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从此以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甲:关于重阳节,民间还有很多的习俗
乙:首先是登高。在古代,因为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样的风俗开始于东汉。登高所到的地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或登高塔。
甲:其次是吃重阳糕。根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很随意,没有一定的方法。 九月九日天刚亮时,用一片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乙:还有,就是赏菊和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和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来的人们仿效他,于是就有重阳节赏菊花的习俗。北宋的时候,因为重阳赏菊的习俗,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甲:最有是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乙: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现在的重阳节,已经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的结合起来了,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我国在1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甲: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乙:敬老、爱老不能仅仅表现口头上,更应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甲:在公交车上,要主动为老人让个座。
遇到老人过马路主动搀扶。
多去看望老人,陪陪老人,说说他们关心的事。
对老人多些文明礼貌,多些宽容体贴等等。
乙:愿敬老、尊老之风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让我们的老人感受到温暖、幸福,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和谐,充满爱!
甲:最后,送给大家儿歌一首
乙:小朋友,要记牢,敬重长辈很重要。晚上睡前要问安,早上见了要问早。
进出家门要招呼,礼貌用语不可少。天天做到不能忘,长辈见了哈哈笑。
甲:今天的红领巾广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再见!
内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