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组织行为学
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
知觉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形成对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而不是对事物个别部分和属性的局部反映。
3.
近因效应
就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强烈。如久聚而别的最后一幕。
4.
个性
个性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行为并使用个体和其他个体相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5.
态度
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6.
激励
组织行为学认为,极力是指对人的内动力的激发、导向、保持和延续作用。包括三个因素:
某一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动力的激发
行为导向某一目的物;
行为得以保持和延续。
7.
群体
群体是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8.
组织
组织是由共同目标统一在一起,各自承担不同的工作,又相互协作的一群人组成的协同体。
A02、二 混合选择(每题2分,合计20分)
1.
态度是由下面哪些部分构成的_____
个性部分
认知部分
情感部分
行为部分
2.
墨迹测量是由_____提出的
卡特尔
韦伯
赫兹伯格
罗夏克
3.
三种经营价值观包括______
最大利润型
企业价值最大
存在主义型
企业价值—社会效益最优
4.
关于态度的理论可分为_____
态度形成理论
态度改变理论
态度的发展理论
平衡理论
5.
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_____
兴趣
需要与动机
个性
经验和知识
6.
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今后可能要发生的情况的方法是_____
描述性研究
因果性研究
现场调查
预测性研究
7.
ERG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下例哪几种______
生理需要
安全的需要
关系的需要
成长的需要
8.
群体可分为_____
正式群体
亲缘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
非正式群体
9.
领导活动的三因素包括_____
计划
领导者
被领导者
环境
10.
组织变革的动力与压力包括_____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社会环境的变化
劳动力素质的变化与提高
新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的大量涌现
A03、三 简答题(每题8分 合计32分)
1.
简述群体冲突的定义及冲突的解决方法。
群体冲突的定义:指个人、群体、组织之间所发生的具有对抗性质的互相交往的行为。
解决群体冲突的方法有:竞争方式;回避型方式;体谅型方式;合作型方式;妥协型方式.(如能对每个方法给予适当的解释将会更好).
2.
简述知觉归类的内涵及其分类。
觉归类的内涵:所谓知觉归类就是按照一些原则更容易地把知觉对象组合成一个整体。也可能会使知觉对象在组合上出现更大的错觉。知觉归类的原则可分为:连续性原则、封闭性原则、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四种。
3.
简述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理论要点和作用。
理论要点:
第一,保健因素: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管理制度、安全保障、人际关系等。这些条件的改善,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不能使其非常满意。
即 不满意 没有不满意
第二,激励因素:指工作的挑战性、成就感、上下级的信任、业务的发展和职务上的晋升等,这些因素的满足会使职工非常满意。
即 没有满意 非常满意
双因素理论的主要作用有二:
第一,运用双因素理论改进工作设计,实现工作 的扩大化和丰富化以及弹性工时;
第二,双因素理论进一步引发学者对内在激励问题 的重视。
4.
简述领导的定义及领导权力的内容。
领导的定义: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领导的权力包括:
职位性影响力:
第一,法定权:来自领导者的职位、头衔、资历以及传统因素的影响。
第二,惩罚权(强制权):来自下属对可能受到惩处的畏惧感。
第三,奖励权:来自领导者对下属物质、精神上的奖励和诱惑。
非职位性影响力
第一,专长权(专家权):来自领导者丰富的知识以及管理技能(技术、人际关系、概念技能)。
第二,丰富的知识以及管理技能(技术、人际关系、概念技能)。
A04、四 论述题(10分)
1.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您对组织变革必须性与重要性的看法。
1、社会发展的特点及需要;
2、自己所在企业或组织的现状及您的设想和看法。
1)如不变会怎样?
2)为什么要变?怎样变?
A05、五 案例题(14分)
1.
案例:有的日本企业为了控制企业中的情绪,化解员工的消极情绪,采用“泄气室”的方法进行情绪管理。所谓泄气室是给员工提供一个让其发泄情绪、表现不满并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的场所。它一般分成几个区,进行逐层作业,分别组成了三种情绪疗法:
幽默疗法
宣泄疗法
倾听疗法
在刚进门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哈哈镜做屏风,这用的是“幽默疗法”。满心怒气的员工一走到门口,在哈哈镜上看到自己扭曲的形象,难免禁不住笑开了口,特别是看到盛怒之下“变形”的脸,不免自嘲。这有利于高度紧张的缓解。
转过屏风,有一个用塑胶做的总经理的塑像,旁边放着一个大棒。员工可以取下大棒向总经理塑像任意挥打,以泄私愤。这用的是“宣泄疗法”。在异常愤怒之下,人有很强的攻击倾向,这时积蓄了很大的能量,冲昏头脑,使人丧失理智。这股能量不宣泄掉,人难以恢复理智。这时人变得不可理喻,无论怎样给其讲道理,都是苍白无力的。宣泄疗法就是把人聚集的恶性能量宣泄掉,把负面情绪排解掉。这就像是医疗上的排脓。
最后来到泄气室的内室,这里坐着人事部高级经理,有时是主管副总经理,充当调解咨询员。员工进来后在其对面坐下,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继续发泄残余的火气。这时咨询员并不插话,也不表态,而只是认真地、聚精会神地倾听。这时用的是“倾听疗法”,一来是使对方感到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二来是让对方把话说尽,以全面了解情况。
连过三关以后,来访的员工一般是怒气已消。这里应了孙子兵法“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论点。这时咨询员才开始发言。首先对员工前来咨询表示感谢,然后再根据了解的情况,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解释、劝导或说服工作,如有必要,还要给予具体的答复或安排继续谈话。
泄气室的做法乍看起来十分可笑,但它既符合日本的文化特点,也确实符合人们情绪的特点,粗陋中见细腻,简朴中见真理
问题
1. 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与组织中的人您觉得您的压力合适吗,您平时是怎样释放压力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的领导者必须给予自己及其下属和员工以一定的工作压力,但当压力过大时就会造成下属和员工在心理上的挫折感,同时会产生不利于企业凝聚力和影响企业工作效率的负面情绪。当企业领导者要及时发现并利用一定的手段,让员工的这一由挫折感引起的不满和牢骚发泄出来,以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2. 日本的“情绪宣泄法”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人们在遇到挫折时,有时并不是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就是要把心中这种不满和烦恼的情绪发泄出来,以减轻自己由于心理压力所造成的不平衡,同时,人在负面情绪的主导下往往无理性可言。所以,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这时并不要作一个员工的教育者,而只要作一个好的倾听者就行,让员工知道你在重视和关心他,愿意听他倾诉与宣泄就行,当员工的不满情绪在宣泄完平复下来以后再和员工交换意见,通过与员工的沟通来增强员工的工作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