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09:50
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领会和学习本
推荐度:
导读《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领会和学习本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 

5、故事发生时秦、晋、郑三国的地理形势?战争形势?(画图)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2、分析课文第一段。

[教学步骤]:

一、全班朗读全文

二、相关背景介绍

简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三、讲解课文。 

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围郑 

2、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

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锦|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4、写法探究

开篇交代围郑的原因,有何作用?

明确: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四、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二段和第三段

[教学步骤]:

一、朗读第二段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2、重点讲解: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不能。已:同“矣”, 句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 

郑  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 

讲解第三段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c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肆其西封             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四、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第四段以及烛之武说服秦的艺术。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朗读第四段

二、讲解第四段.--晋师撤离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②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③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2、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一)、第一个人物—-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嫉妒、红眼病。 

(三)、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四、写作特点。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五、作业:

点金训练(石室金匮) 

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反思:

附1:文言字词 

1. 词类活用 

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附2:归纳基础知识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领会和学习本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