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群内专业结合各自特点,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兄弟院校教学专家、优秀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委员会章程,受疫情影响尚未召开线下会议。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业群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期内逐渐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技术技能为特长,素质教育为主线,形成了以结果为导向,以1+X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索实施“校企协同、文化育人、1+X”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德企企业深度合作,在企业的平台下,与东北地区以农夫山泉为代表的灌装生产线应用企业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灌装生产线实训基地,成立了跨企业培训中心。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专业建设融入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形成专业特色文化,实现文化育人,课程建设融入1+X证书考核标准,实现课证融通。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协同、文化育人、1+X”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施1+X证书引领下的“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与上海公司深入合作,企业全程参与到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按协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企业全程了专业课程1/3的教学任务。在疫情常态下,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实时调整,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不断完善,系统的推进了课程改革。形成了“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1+X证书引领下的“岗、课、赛、证”融通关系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按着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调试岗位需求,结合1+X证书中“工业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的内容体系,构建了以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调试、维修为主题的课程体系,对接省教育厅主办的高职技能竞赛“协作机器人应用”、“机器人应用技术”、“机器人集成应用”竞赛项目,省人社厅主办的“智能制造单元装调”—电工、“智能制造单元装调”—装配钳工竞赛项目,实现了岗、课、赛、证融通。
三、探索实施1+X证书引领下的“双主体、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北京企业合作,在全国与多家高职开展了不同层的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渗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就业、师资培养各个方面。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企业与我校自2019级开始合作,全面参与学生培养,承担了50%以上的专业课程,共建了物联网专业相关实训基地,特色鲜明,已经校企共建编写了部分教材,待成熟后逐步出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引导阶段,专注学生德技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加强通识教育,通过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的学习和校园文化教育活动熏陶,创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专业群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职业素质养成阶段,加大校企产教深度。根据合作企业的产业优势,在职业教育过程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通过企业讲师、技能大师进入课堂授课,通过企业虚拟项目和真实项目结合方式,让学生对企业管理、企业流程、项目管理等方面逐步提高认识,锻炼职业技能和素养。
职业角色转换阶段,开拓专创培养方式。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着力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双创竞赛,顶岗实习方式,帮助学生快速转换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