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05:52
文档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1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内容1.1企业信息化主要含义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即生产信息化,经营服务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它是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人力、财力与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工作流的融合与统一;促进传统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产值利润中的信息含量、比重及贡献率;提高职工信息意识与文化素质,企业信息化是指信息在企业各种活动的导向作用与信息技术作用不断增强的
推荐度:
导读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1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内容1.1企业信息化主要含义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即生产信息化,经营服务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它是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人力、财力与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工作流的融合与统一;促进传统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产值利润中的信息含量、比重及贡献率;提高职工信息意识与文化素质,企业信息化是指信息在企业各种活动的导向作用与信息技术作用不断增强的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

1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内容

1.1 企业信息化主要含义

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即生产信息化,经营服务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它是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人力、财力与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工作流的融合与统一;促进传统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产值利润中的信息含量、比重及贡献率;提高职工信息意识与文化素质,企业信息化是指信息在企业各种活动的导向作用与信息技术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能极大地提高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缩短产品研制生产周期与上市时间(T),提高产品质量(Q),降低成本(C),优化服务(S)。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 建设企业信息网络

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原有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用Internet技术改造成内联网(Intranet)和外联网(Extranet),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2) 发展与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各种资源优化组合。

通过收集、整理、加工以市场信息为重点的各种信息,以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结合深化改革进行企业业务过程重组(BPR),理顺信息流程、资金流程与物料流程,进行、机制与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这是企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

(3)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这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和宗旨。

∙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实现产品设计自动化,不断开发出新产品;

∙推广计算机控制技术,包括数控(CNC)、程控(PLC)、分布式控制(DCS)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优质、高产、低耗;

∙推广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规划管理(ERP)、商业智能(BI)、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OA)技术,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包括网上广告、网上营销、网上支付和网上售后服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4) 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高职业信息文化素质。

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强化在职培训,开展信息技术、信息化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各级领导、管理干部、科技人员、业务人员、广大职工信息意识与文化素质,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企业信息化顺利开展的保证。

2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

2.1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广度与深度

(1) 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 

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及业务工作中普及应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例如:辅助设计(CAD)普及率指CAD在企业设计部门,设计人员中普及的程度,采用CAD的产品数占企业产品总数的百分比。

(2) 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

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重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例如:CAD覆盖率是指企业设计工作总量(包括设计计算与绘图)中采用CAD完成的比率;MIS覆盖率是指企业由MIS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管理工作总量的比率。

(3) 网络化程度,企业信息网络的规模与水平

· 企业联网的计算机台数占企业计算机安装总量的百分比。

· 企业上网及网站的数量与质量。

· 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化程度,如CAD/CAM网络化程度,指利用网络实现本地或异地设计制造的规模和能力。

(4) 集成化程度,管理控制一体化程度

· 初级集成: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信息集成与共享,实现初步一体化。

· 中级集成:过程集成、数据库集成、网络集成,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体化。

· 高级集成:企业集成,企业内部各分厂,分公司的之间集成,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集成。

(5) 智能化程度与水平

· 控制智能化程度,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智能控制的普及率、覆盖率来表示 

· 管理智能化程度,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普及率、覆盖率来表示。

· 决策智能化程度,知识库规则库的数量及水平。

· 商业智能, 商业智能软件应用水平,数据挖掘工具,决策专家工具的普及率。

2.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 数据库的数量与规模(企业建立数据库的种类、数量、容量等),数据仓库的数量与规模(企业建立数据库的种类、数量、容量等)。

(2) 信息资源的覆盖率,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如国内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等覆盖的范围。

(3) 数据处理与挖掘深度,对企业领导决策支持程度。

2.3 IT设备(计算机通讯设备)装备率

(1) 企业累计计算机拥有量(指大中小型机、服务器、工作站、PC机拥有量的总和);通讯设备的数量;路由器、交换机的累计量。

(2) 企业网的规模:企业内部网、外联网的总节点数,网络带宽(kbps或Mbps)。

(3) IT投资额,即每年用于购置计算机、通讯设备及软件的总金额。即每年IT投资额占企业总收入的百分比。

(4) IT累计投资总额指历年IT投入的累计总金额。即IT资产占固定资产总值的百分比。

2.4 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状况

(1) 职工信息技术培训率,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职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

(2) 信息技术人员数量与质量,信息技术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及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3) 企业领导、信息主管的信息文化素质与水平。

2.5 信息技术的贡献率

(1) 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收入,产值利润的贡献率,指采用信息技术后产生的企业经营收入、产值、利润的增加值,经济效益的增加值。

(2) 信息化投资回收期与投入产出比。

3 企业信息化水平分类

3.1  初级信息化,初等程度信息化──企业实现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初级信息化

(1) 初级生产信息化,CAD/CAM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生产过程自动化,PLC、DCS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

(2) 初级管理信息化,OA/MIS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基本建成企业MIS、OA、生产计划调度管理(CAPP)系统,开始采用MRPII与ERP部分功能模块,初步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能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MRPII与ERP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

(3) 初级管理控制一体化,实现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初步信息集成,初步一体化。

(4) 初级经营服务信息化,初步开展电子商务,进行网上发布产品信息,网上洽谈签约,网上营销,网上收集客户信息,电子商务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

(5)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建立企业基本数据库,能为领导决策初步提供信息,信息资源的覆盖率达30%~40%

(6) 信息技术贡献率达5%~10%。

3.2 中级信息化,中等程度信息化──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中级信息化

(1) 中级生产信息化,制造业加工过程实现柔性加工制造(CNC、FMS),生产数据管理(PDM),流程工业主要工艺过程DCS、FCS基础上实现先进控制(APC),实现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CAD、CNC、FMS、DCS、FCS等信息技术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

(2) 中级管理信息化,基本实现MRP/II,ERP主要功能,初步实施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MIS/OA,MRP/II,ERP的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

(3) 中级管理控制一体化,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体化,实现网络,数据库集成基础上过程集成。

(4) 中级经营服务信息化,实现网络营销、非支付型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部分产品能网上支付。

(5)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实现计算机辅助决策,DSS系统能提供各种决策方案进行优选,建立数据库、信息资源库,初步建立数据仓库,开展数据挖掘,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信息资源的覆盖率达60%~80%。

(6) 信息技术贡献率达15%~20%。

3.3  高级信息化,高度信息化──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高度信息化

(1) 高度生产信息化,实现最优智能控制,如CAD/CAM,DCS/FCS普及率80%~90%以上。

(2) 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实现ERP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实现智能化管理。ERP、SCM、CRM的普及率覆盖率达80%~90%以上。

(3) 高级管控一体化,管理控制高度集成化,实现CIMS、CIPS、企业集成,企业集团内部与外部企业集成。

(4) 高级经营服务信息化,经营服务高度信息化,全面实现B2B、B2C支付型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覆盖率达达80%~90%,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及时精良生产,通过网络营销网上支付,实现零库存。

(5)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实现商业智能,管理决策智能化, 信息资源的覆盖率达80%~90%。

(6) 信息技术贡献率达25%~30%。

4? 加快发展企业信息化的措施建议

4.1 分阶段实现不同层次的企业信息化

(1) 大中型企业,近期以中级企业信息化为目标,统筹规划,在完善巩固初级信息化成果基础上,分期实施中级信息化。

(2) 中小型骨干企业,近期以初级信息化为目标,统筹规划,在总结推广示范企业的成果经验基础上分期实施初级信息化。一般中小型企业近期以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为主,为实现初级信息化打好基础。大部分中小企业推广单项信息技术,部分中小型骨干企业分期实现初级信息化,建立几个中级信息化示范企业,为今后推广积累经验

(3) 部分国家重点企业、大中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包括已经实施CIMS示范工程的部分大型骨干企业向高级企业信息化发展,培值若干个企业高级信息化示范企业,创造经验。

“十五”期间企业信息化将有很大发展,“十五”及2010年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的建议,见表1。

大型企业目标2005年2010年
高级信息化2%-3%8%-10%
中级信息化20%-25%60%-65%
初级信息化60%-65%20%-25%
普及信息技术7%-18%0%-12%
中小型企业高级信息化0.5%-1%

2%-3%
中级信息化4%-5%15%-20%
初级信息化25%-30%50%-60%
普及信息技术64%-70%17%-33%
4.2 多样化方式开展企业信息化

(1) 企业信息化开发方式

· 外包式: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由系统集成商,专业化的ASP公司承包,提供解决方案、成套设备、系统实施及技术服务。

· 内外合作式:企业与系统集成商ASP、计算机软硬件厂商合作,联合开发应用软件。合作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 自主式:企业有信息化的队伍,在采购成熟软硬件系统设备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

上述3种方式,各类企业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今后应该提倡采用外包方式、内外合作方式,而且企业必须进行、机制改革创新,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这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2) 企业网站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式

① 企业自主建立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平台。

② 企业委托ISP、ASP或租用其设备建立网站及电子商务平台。

③ 企业参加行业性,地区性组织的商品交易中心,专业网,开展电子商务。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多数企业应提倡第②、③方式来建设网站及电子平台,以多、快、好、省的途径开展电子商务。

4.3 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组织领导,建立各级领导岗位责任制

国家有关部委、地方各级电子办要切实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宏观领导,制订规划及,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环境,组织和培育典型样板企业,引导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推广企业信息化。企业一把手要对信息化建设负全面领导之责,要有主要领导分管信息化工作,要设立信息主管或信息管理总监(CIO),统一领导、管理信息化与生产自动化工作,把企业信息化的业绩列入领导考绩内容,

4.4 加快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构件化、模块化、商品化

各级科技,信息产业及行业主管部门在评测优选“九五”科技成果与总结示范试点工程经验基础上,组织有关开发单位,系统集成商,软件公司对有关企业信息化的EC、BI、CIMS、ERP、DSS、PDM、FMS、FCS、AI、ES等应用软件进一步构件化、模块化、商品化,尽量采用有跨平台特点的Java技术,减少同水平重复开发,建立相应构件库,组织开发研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及其软硬件产品,为各类企业发展初级、中级、高级不同水平的企业信息化提供产品及技术服务。

4.5 “产、学、研、用”结合、树立各类不同层次的企业信息化典型样板,分批推广

各行业各地区通过招标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树立本行业本地区初级信息化、中级信息化、高级信息化的各类样板,包括针对中小型企业低成本的企业信息化典型解决方案及示范企业,逐步分期分批大面积推广。

4.6 制定与贯彻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经济

国家经贸委、科技、信息产业及行业主管部门要制订推进企业信息的技术经济,如集资投资(如增加银行对企业信息化信贷支持,在基建技改投资中规定一定比例用于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信息专项基金,其额度为企业年营业额的1‰~5‰,经上级批准可在税前列支等)、标准化(首先解决统一编码问题,制定有关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技术标准)、技术装备(首先制订企业信息化技术装备采购,企业信息化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指导各类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鼓励等。

4.7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职工信息文化素质

企业要建立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举办各种信息技术培训班、,轮训各级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及工人,提高职工信息文化水平,通过脱产短期进修,工作实践培养及自学进修等多种方式培养既懂行业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从事企业信息化的专职队伍。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及综合评价

1.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 

按企业信息化主要含义内容:即生产信息化,经营服务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信息化工作组织与管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 

1.1信息技术在企业主要业务工作中应用广度、深度水平测度指标 

1984年首次提出计算机应用普及率、覆盖率的概念,作为应用水平广度、深度衡量指标。IT在企业主要业务工作中应用广度、深度水平用普及率、覆盖率作为测度指标 

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及业务工作中普及应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例如:辅助设计(CAD)普及率,指CAD在企业设计部门,设计人员中普及的程度,采用CAD的产品数占企业产品总数的百分比。 

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重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例如:CAD覆盖率是指企业设计工作总量(包括设计计算与绘图)中采用CAD完成的比率;MIS覆盖率是指企业由MIS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管理工作总量的比率 

1.1.1 IT在工业企业主要业务中的应用水平测度指标 

对于工业企业主要业务是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生产业务保的应用水平测度指标如下: 

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2)计算机生产制造过程控制(DCS、FCS、PLC或CNC、FMS、CAM)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3)计算机在生产调度监控、管理(SCADA 、PDM、CAPP)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4)先进控制(APC)、智能控制(AI、EC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对于非工业企业,商业、金融企业各有主要业务工作,IT在主要业务中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1.1.2 IT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测度指标 

1)办公自动化(OA)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2)管理信息系统(MIS)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3)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MRPII、ERP)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4)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5)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1.1.3 IT在经营服务中应用水平测度指标——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1)网上广告、网上发布信息、网上洽谈、签约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2)网上销售应用水平(网上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比率,网络营销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3)网上采购率 (网上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的比率) 

4)网络营销、网上支付型电子商务普及率、覆盖率 

1.1.4 信息技术应用集成化水平,集成化程度,管理控制一体化程度 

1)初级集成: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信息集成与共享,实现初步一体化。 

2)中级集成:过程集成,数据库集成,网络集成,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体化 

3)高级集成:企业集成,企业内部各分厂,分公司的之间集成,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集成。 

1.1.5 信息技术应用智能化程度与水平 

1)控制智能化程度,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智能控制的普及率、覆盖率来表示 

2)管理智能化程度,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普及率、覆盖率来表示 

3)决策智能化程度,知识库规则库的数量及水平 

4)商业智能,商业智能软件应用水平,用数据挖掘工具,决策专家工具的普及率、覆盖率来表示。 

1.2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水平 

1.2.1 信息技术设备装备率 

1)企业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指大中小型机、服务器、工作站、PC机的拥有量的总和)通讯设备数量路由器,交换机的安装量。 

2)企业网的规模:企业内部网、外联网总节点数,网络带宽(kbps或Mbps)。 

3)IT投资额,即每年用于购置计算机、通讯设备及软件的总金额。IT投入占年收入的比例%,指每年IT投资额占企业总收入的百分比。 

4)IT累计投资总额指历年IT投入的累计总金额占固定资产%,指IT累计投资即IT资产占固定资产总值的百分比。 

1.2.2 企业信息网络的规模与水平 

1)企业联网的计算机台数占企业计算机安装总量的百分比 

2)企业内联网及外联网规模:节点数、终端数、网络带宽 

3)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化程度,如CAD/CAM网络化程度,指利用网络实现本地或异地设计制造的规模和能力。 

4)网站功能、访问量、信息更新周期。 

1.3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3.1 企业信息资源开发水平 

1)数据库的数量与规模(企业建立数据库的种类、数量、容量等),数据仓库的数量与规模(企业建立数据库的种类、数量、容量等) 

2)信息资源的覆盖率,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企业外部信息资源,例如,:国内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等覆盖的范围。 

数据处理与挖掘深度,对企业领导决策支持程度 

1.3.2 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1)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挖掘深度、商业智能应用覆盖率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企业领导决策支持程序(初级:提供信息,中级,提供方案,高级:提供优化方案及预测结果) 

1.4 企业信息化效益 

1.4.1 经济效益 

1)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前后企业绩效的增长率)增收效益:实现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经营收入、利润的增加率 

节支效益:实现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成本的降低率 

初级:5~10% 中级:15~20% 高级:>25~30% 

2)信息化投资回收期与投入产出比 

初级:产出比1:3,回收期≥5年;中级:1:5 ,3~5年;高级:≥1:8, 1~3年 

1.4.2 社会效益 

1)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升率 

初级:5~10% 中级:15~20% 高级:≥25~30% 

2)对职工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的提升率 

初级:5~10% 中级:15~20% 高级:≥25~30% 

3)对行业发展、社会稳定的贡献率 

初级:5~10% 中级:15~20% 高级:≥25~30% 

1.5 企业信息化工作组织与管理力度 

1.5.1 领导班子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和领导力度 

1)“一把手”原则落实情况,信息化建设列入领导议事日程及领导信息化的力度等 

2)CIO设置及信息机构工作状况和效率 

1.5.2 信息化建设规划、计划实施力度 

规划、投资、实施方案适宜度及落实执行情况。 

1.5.3 企业改革、业务流程重组状况 

1)企业改革成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状况 

2)业务流程重组、机构与工作扁平化状况 

1.5.4 企业干部职工信息化意识、培训、技能水平 

1)职工信息技术培训率, 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职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 

2)信息技术人员数量与质量,信息技术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及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3)企业领导与信息主管的信息文化素质与水平。 

1.5.5 企业管理基础水平 

1)企业领导、中层、管理干部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水平 

2)管理基础工作与水平 

3)市场竞争力 

4)企业创新能力 

通过定性、定量分析评议组织管理力度,力度小为初级,力度中为中级,力度大为高级 

2.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化分初级信息化、中级信息化与高级信息化三个等级。 

2.1 初级信息化,初等程度信息化──企业主要业务、管理、经营服务初级信息化 

(1)主要业务初级信息化,如初级生产信息化与生产自动化 

(2)初级管理信息化,基本建成企业MIS、OA、生产计划调度管理(CAPP)系统,开始采用MRPII与ERP部分功能模块,初步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能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 

(3)初级管理控制一体化,实现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初步信息集成,初步一体化 

(4)初级经营服务信息化,初步开展电子商务,进行网上发布产品信息,网上洽 

谈签约,网上营销,网上收集客户信息。 

(5)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建立企业基本数据库,能为领导决策初步提供信息。 

(6)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应用初见成效。 

2.2中级信息化,中等程度信息化──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中级信息化 

(1)中级生产信息化 制造业加工过程实现柔性加工制造(CNC、FMS),生产数据管理(PDM),流程工业主要工艺过程DCS、FCS基础上实现先进控制(APC),实现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 

(2)中级管理信息化,基本实现MRP/II,ERP主要功能,初步实施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 

(3)中级管理控制一体化,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体化,实现网络,数据库集成基础上过程集成。 

(4)中级经营服务信息化,实现网络营销、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5)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实现计算机辅助决策,DSS系统能提供各种决策方案进行优选,建立`数据库,信息资源库,初步建立数据仓库,开展数据挖掘,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6)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3高级信息化,高度信息化──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高度信息化 

(1)高度生产信息化,实现最优智能控制。 

(2)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实现ERP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实现智能化管理。 

(3)高级管控一体化,管理控制高度集成化,实现CIMS、CIPS、企业集成,企业集团内部与外部企业集成。 

(4)高级经营服务信息化,经营服务高度信息化,全面实现B2B、B2C支付型电子商务,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及时精良生产,通过网络营销网上支付,实现零库存。 

(5)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实现商业智能,管理决策智能化。 

(6)企业信息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3.企业信息化水平评测办法 

3.1 按企业信息化指标数值划分等级 

3.1.1 初级信息化(C级) 

各类主要指标数值,IT应用普及率、覆盖率计算数值 30~50%;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5~10%,其他指标定性、定量分析评为初级。 

3.1.2 中级信息化(B级) 

各类主要指标数值,IT应用普及率、覆盖率计算数值 60~80%;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15~20%,其他指标定性、定量分析评为中级。 

3.1.3 高级信息化(A级) 

各类主要指标数值,IT应用普及率、覆盖率计算数值 ≥85~90%;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25-30%,其他指标定性、定量分析评为初级。 

3.1.4 细分 

C级: C-或C级 30~40% C+或CC级 40~50% 

B级: B-或B级 60~70% B+或BB级 70~80% 

A级: A-或A级 85~90% A+或AA级 ≥90% 

3.2 企业信息化指标加权打分,百分制评价 

五类指标加权系数 

IT应用水平 百分加权系数0.4或40分 

基础设施 百分加权系数0.15或15分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百分加权系数0.15或15分 

企业信息化效益 百分加权系数0.2或20分 

企业信息化组织与管理 百分加权系数0.1或15分 

按指标分值定级 

30~50分 初级信息化 

60~80分 中级信息化 

85分以上 高级信息化 

3.3 企业自查自评,由行业专家评议,上级主管部分审核最后确定企业信息化等级 

评定初级、中级、高级信息化标准值要按行业、地区及全国信息化的发展定期(如每5年)调整。 

4.加快发展企业信息化的措施建议 

4.1分阶段实现不同等级的企业信息化 

大中型企业,近期以中级企业信息化为目标,统筹规划,在完善巩固初级信息化成果基础上,分期实施中级信息化。 

中小型骨干企业,近期以初级信息化为目标,统筹规划,在总结推广示范企业的成果经验基础上分期实施初级信息化。一般中小型企业近期以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为主,为实现初级信息化打好基础。大部分中小企业推广单项信息技术,部分中小型骨干企业分期实现初级信息化,建立几个中级信息化示范企业,为今后推广积累经验 

部分国家重点企业、大中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包括已经实施CIMS示范工程的 

部分大型骨干企业向高级企业信息化发展,培值若干个企业高级信息化示范企业,创造经验。 

“十五”期间企业信息化将有很大发展,“十五”及2010年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的建议 

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 

目标 2005年 2010年 

大中型企业 高级信息化 2-3% 8-10% 

中级信息化 20-25% 60-65% 

初级信息化 60-65% 20-25% 

单项信息技术 7-18% 0-12% 

中小型企业 高级信息化 0.5-1% 2-3% 

中级信息化 4-5% 15-20% 

初级信息化 25-30% 50-60% 

单项信息技术 -70% 17-33% 

4.2多样化方式开展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开发方式: 

1)外包式: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由系统集成商,专业化的ASP公司承包,提供解决方案、成套设备、系统实施及技术服务。 

2)内外合作式:企业与系统集成商ASP、计算机软硬件厂商合作,联合开发应用软件。合作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3)自主式:企业有信息化的队伍,在采购成熟软硬件系统设备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 

上述三方式,各类企业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今后应该提倡采用外包方式、内外合作方式,不管哪种方式企业必须进、机制改革创新,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这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企业网站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式 

1)企业自主建立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平台 

2)企业委托ISP、ASP或租用其设备建立网站及电子商务平台 

3)企业参加行业性,地区性组织的商品交易中心,专业网,开展电子商务。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尚是起步阶段,对多数企业应提倡第2、3方式来建设网站及电子平台,多快好省的开展电子商务的途径。 

4.3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组织领导,建立各级领导岗位责任制 

国家有关部委、地方各级电子办要切实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宏观领导,制订规划及,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环境,组织和培育典型样板企业,引导企业分阶段分等级的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推广企业信息化。企业一把手要对信息化建设负全面领导之责,要有主要领导分管信息化工作,要设立信息主管或信息管理总监(CIO),统一领导、管理信息化与生产自动化工作,把企业信息化的业绩列入领导考绩内容, 

4.4加快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构件化、模块化、商品化 

各级科技,信息产业及行业主管部门在评测优选现有科技成果与总结示范试点工程经验基础上,组织有关开发单位,系统集成商,软件公司对有关企业信息化的EC、BI、CIMS、ERP、DSS、PDM、FMS、FCS、AI、ES等应用软件进一步构件化、模块化、商品化,尽量采用有跨平台特点的Java技术,减少同水平重复开发,建立相应构件库,组织开发研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及其软硬件产品,为各类企业发展初级、中级、高级不同水平的企业信息化提供产品及技术服务。 

4.5“产、学、研、用”结合、树立各类不同等级的企业信息化典型样板,分批推广 

各行业各地区通过招标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树立本行业本地区初级信息化,中级信息化,高级信息化的各类样板,包括针对中小型企业低成本的企业信息化典型解决方案及示范企业,逐步分期分批大面积推广。 

4.6 制定与贯彻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经济 

国家经贸委、科技、信息产业及行业主管部门要制订推进企业信息的技术经济,如集资投资(如增加银行对企业信息化信贷支持,在基建技改投资中规定一定比例用于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信息专项基金,其额度为企业年营业额的千分之1~5,经上级批准可在税前列支等);标准化(首先解决统一编码问题,制定有关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技术标准);技术装备 (首先制订企业信息化技术装备采购,企业信息化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指导各类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鼓励等。 

4.7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职工信息文化素质 

企业要建立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举办各种信息技术培训班、、轮训各级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及工人,提高职工信息文化水平,通过脱产短期进修及工作实践培养,自学进修等多种方式培养既懂行业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从事企业信息化的专职队伍。 

参考文献 

[1] 龚炳铮 试论我国2000年计算机应用发展目标与水平《计算机技术》1985年第3期 

[2] 龚炳铮 计算机应用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第三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 

[3] 龚炳铮 加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的思考“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 

《电子与信息化》 增刊1999年 

[4]龚炳铮 积极稳步地推进企业信息化《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邮电出版社,2001.7 

[5]龚炳铮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与分类《自动化技术博览》2001.8增刊,总108期 

[6]龚炳铮 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初探 《微型机与应用》2001年第10期 

*本文收编入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中国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探讨

摘要:在调查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层次和我国产业信息化实践及文献〔3〕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融合 评价指标 融合指数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The Problem of evaluation index and method for convergence informatization to industrialization

Gong Bingzheng

National Computer System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North China

P.O.Box 927 Beijing 100083 ***************.com

【Abstract】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content & level of China's information industry practice and the literature [3] on the basis , this paper proposed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methods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zation to industrialization,, presents its

evaluation benchmark and evaluation method

【Keywords】 evaluation index benchmark evaluation method convergence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

前言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分阶段推进,在文献〔3〕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含义、三层次、三阶段、实现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路径及突破口及融合程度的初步评价指标和方法,本文进一步阐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为、产业、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分析现状、制定规划和提供依据,有利于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推进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使我国早日进入和谐社会与信息社会。

1制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指标的依据

1.1基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含义理解确定评价内容

1) 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 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协调一致,信息化发展摸式与工业化发展摸式要高度匹配,信息化规划与工业化发展规划、计划要密切配合。

2)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相互渗透、融合能产生新的产品、工艺等科技成果,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能形成新的生产力。

3)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 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

4)虚拟经济与工业经济融合 虚拟经济与工业经济的融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孕育新一代经济即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1.2.基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三个层面分析确定评价对象与重点

1)宏观社会层面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确保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

2) 中观产业层面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升级换代,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式转变,推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

3) 微观企业层面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实现信息化,核心业务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评价对象与重点是传统产业、行业与企业

1.3按融合的广度、深度及融合的社会经济效益来设计评价指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总水平是要通过融合的广度、深度及融合的效益等三个一级指标来评价,根据涉及融合广度、深度及融合的绩效益的各核心要素,作为十个二级指标,再按它的各关键影响因素进一步分解为能采集数据的三级指标,分别给以识别和评价。

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指标

2.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广度评价指标

2.1.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普及率、覆盖率

(1)融合普及率%,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企业在行业企业中的比例

(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覆盖率,指含盖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战略、产品、工艺、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等方面融合的百分比%

业务战略融合  业务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配合与结合

技术融合 信息技术与行业技术的结合程度

产品融合 提高产品信息含量,采用信息技术研发,提高产品性能、质量

工艺融合 工艺流程与信息流程的结合 

设备融合 生产技术装备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

资源融合 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物质资源融合

人才融合 IT人员与领导、职工、业务人员的结合

2.1.2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信息技术产业(行业)应用普及率(%)覆盖率(%),指信息技术在整个产业(行业)中应用普及和覆盖的程度,用已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企业占产业(行业)企业总数的百分比%表示, 信息技术企业应用普及率(%)覆盖率(%)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普及和覆盖的程度.

按需要也可细化分析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ERP)应用普及率、覆盖率;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应用普及率、覆盖率;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应用普及率、覆盖率;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覆盖率;数据处理挖掘、商业智能应用覆盖率等。

2.1.3信息技术设备装备率

产业(行业)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每年人均信息技术设备(计算机、通讯设备硬件及软件)投资金额;每年IT投资额占年收入的比例%;IT累计投资总额占固定资产总值的百分比%。数控设备、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数量的百分比%,可分别统计产业(行业)及企业的两类计信息技术设备装备率.

2.1.4电子商务普及率(%)覆盖率(%)

(1) 电子商务采购率 电子商务采购量占总采购量的比例%,网上采购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

(2) 电子商务销售率 电子商务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比例%,网上定单量占总定单量的比例% ,网上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

(3) 电子商务交易率 电子商务交易率是指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比例%,电子商务交易额是指网上洽谈、签约、成交的合同金额,包括网上支付及网上签约、网下支付的交易额;产业(行业)电子商务交易率是指产业(行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网上采购额与销售额)占产业(行业)交易总额的比例%,或占产业(行业)总产值的比例%

2.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度评价指标

2.2.1产业(行业)创新度

IT与行业业务的融合导致核心业务创新,技术創新、产品創新、工艺设备創新、管理、服务创新。

2.2.2信息化应用创新度

应用模式创新,商務模式創新、机制创新、应用系统创新(包括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系统结构创新、硬件设备开发、应用软件创新、系统集成等创新)、服务创新

2.2.3行业信息化水平

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及商务与电子的融合程度可分三个层次或三个阶段:

(1)初级行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产业应用普及率(%)达30-50%;企业初级信息化的行业覆盖率达50-60%,初步建立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行业内中小型企业服务,初步建立行业数据库,为行业内30-50%中小型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提供服务

(2)中级行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产业应用普及率达60-80%;;企业中级信息化的行业覆盖率达70-80%;建立行业技术、市场、专业人才等行业信息资源数据库,行业信息资源能实现信息共享,为行业内各类企业提供服务

(3)高级行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产业应用普及率达80-90%以上,企业高级信息化的行业覆盖率(%)达80%以上,建立完整的行业技术、市场、专业人才等行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行业内各类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信息技术产业(行业)应用覆盖率(%),指信息技术在整个产业(行业)中应用普及和覆盖的程度,用已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企业占产业(行业)企业总数的百分比%表示.

2.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效果

1社会效益

(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产业(行业)创新能力及竞争力提升的贡献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前后产业(行业)创新能力及竞争力提升率

(2) 社会贡献与影响, 对上下游商务伙伴开展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带动作用,指对上下游商务伙伴推广普及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的影响力, 促进上下游商务伙伴企业上网,开展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带动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服务信息化.

(3)区域贡献与影响 本地区吸引外资增长率 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合实施后比实施前相应本地区吸引外资增长比例(%);对本地区开展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带动作用

2经济效益评价

产业(行业)信息化对产业(行业)绩效的贡献率

常用的有产业(行业)经营收入利润增长率、成本降低率、信息化投资回收期与投入产出比等。

(1) 成本降低率% 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合实施前后对比,商务活动成本所需费用降低之比例:

(2) 收益增长率% 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合实施后比实施前相应的商务活动所创收入增长之比例

(3)资金周转率提高率(%) 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合实施后比实施前每年资金周转次数增长之比例。

(4)投资回报率 指在对应的一个会计年度内,实施融合总投入的收益率。

1)投入/产出比 指在对应的一个会计年度内,实施融合总投入与总收入之比。

2)初始投资回收期 从投资信息化系统建设开始,经多长时间收回总投资。

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分析评估方法

3.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单项指标的评价标准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覆盖率为例,提出了以下评价标准、评估级别,分优、良、好、中、差五级;覆盖率 86-100%,76-85%,61-75%,41-60%,0-40%五级;100分制,依次为86-100,75-85,61-75,41-60,0-40分。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广度 融合普及率、复盖率,IT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5    优    高度融合,普及率、复盖率85-90%以上,85分以上

4    良    基本融合,普及率、复盖率70-85%,75-85分

3    中    中度融合,普及率、复盖率55-70%,60-75分

2    低    局部融合,普及率、复盖率30-55%,30-55分

1    差    尚未融合,普及率复盖率<30%,30分以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度

信息化应用创新度、业务、技术、设备、管理、服务创新覆盖率

5    优    创新程度高,创新复盖率85-90%以上,85分以上-

4    良    创新程度较高,创新复盖率70-85%,75-85分

3    中    有创新,创新复盖率55-70%,60-75分

2    低    业务流程改革创新复盖率30-55%,30-55分

1    差    无创新,业务流程无改革,30分以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效益

(1)社会效益评价

1)对社会带动作用可用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的增长率 

5    优,作用很大,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普及的增长率>30%。,85-100分

4    良,作用较大,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普及的增长率>20-<30%,75-85分

3    中,作用不大,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普及的增长率>10%—<20%,60-75分

2    低,作用较小,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普及的增长率>5%—<10%,30-60分

1    差,作用甚小,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普及的增长率≤5%,<20%以下

(2) 经济效益评价

1) 成本费用降低率 收益增长率 分五级; 

5    优    指成本费用降低幅度、收益增长率均>15%以上,85-100分

4    良    指成本费用降低幅度、收益增长率均>10%—15%,75-85分

3    中    指成本费用降低幅度、收益增长率均>5%—10%,60-75分

2    低    指成本费用降低幅度、收益增长率均>2%—5%,40-60分

1    差    指成本费用降低幅度、收益增长率均≤2%,0-40分

2)投入/产出比 分优、良、中、低、差五级; 

5    优    投入/产出比>10 

4    良    投入/产出比幅度高于>5—10

3    中    投入/产出比幅度高于>3—5

2    低    投入/产出比幅度高于>1—3

1    差    投入/产出比幅度高于≤1

初始投资回收期分优、良、中、低、差五级; 

5    优,回收期很短    投资回收期≤1年,85分以上

4    良,回收期较短    投资回收期>1—≤2年,75-85分

3    中,回收期不长    投资回收期>2—≤3年,60-75分

2    低,回收期不长    投资回收期>3—≤5年,40-60分

1    差,回收期很长    投资回收期>5年,40分以下

3.2 采用综合分析评价法

通过专家参照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系数,按评价标准对各单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打分,通过各级指标逐级加权计算,进行汇总,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水平,求得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的评分结果,把这综合评价分数可称它谓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

E=∑〔Ii*Wi〕,E表示融合指数(总评分);Ii表示i个评价指标; 

Wi表示i个指标的权重,∑Wi=1

融合广度的Wi=0.32,它的4个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Wi= 0.08, i=1--4

融合深度的Wi=0.32,它的4个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Wi= 0.08, i=1--4

融合效益的Wi=0.36 它的2个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Wi= 0.18 i=1—2

三级指标权重见下表,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一级评价指标    W1i    二级评价指标    W2i    三级评价指标    W3i

1    融合广度    3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普及率、覆盖率    8    实现融合企业占行业的比重    3

                   战略、技术、工艺融合的

覆盖率    3

                   复合型人员占职工比例

   2

           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8    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

企业普及率、行业普及率    4

                   信息技术(CAX)应用行业覆盖率    

4

           信息技术设备装备率    8    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    2

                   每年人均信息技术设备投资金额    2

                   信息化年投资额占年收入的比例%;    1

                   信息化累计投资总额占固定资产总值的百分比%    1

                   数控、自动化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数量百分比    2

           电子商务普及率(%)覆盖率(%    8    电子商务采购率    3

                   电子商务销售率    3

                   电子商务交易率    2

2    融合深度    32    产业(行业)业务创新    8    观念、内容;业务流程、方法创新,新任务、新思路、新方案    8

           技术创新    8    系统解决方案    2

                   软硬件设备创新    2

                   系统集成创新    2

           管理创新    8    组织机构扁平化    3

                   资源管理集中化    5

           商务模式创新    8    经营模式创新    4

                   盈利模式创新    4

4    融合绩效    36    社会效益    18    行业创新能力影响力    5

                   对上下游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化的带动作用    4

                   区域贡献与服务影响    5

                   地区吸引外资增长率    4

           经济效益    18    成本费用降低幅度    4

                   收益增长率%    6

                   资金 周 转 率 提 高 率 %    4

                   投 资 回 报 率    4

结束语

根据上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方法,可以对产业、行业或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进行评价,得出融合指数,据此可划分融合等级或阶段,

例如:E综合评分(融合指数) 30-50分, 为初步(局部)融合;

E综合评分(融合指数) 51-80分, 为中级(基本)融合;

E综合评分(融合指数) 81-100分,为高度(全面)融合。

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及评级标准,可根据不同行业、企业发展具体情况需要而调整。希望上述评价方法提供各有关单位试用,广泛征集专家意见,共同修改完善评价指标及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旭东、陈大为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讲话

《中国电子报》2007年11月 29日

2.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信息化与传统产业改造的研究 2004

3龚炳铮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探讨《中国信息界》2008年第1期p52-55

4.龚炳铮 电子商务工程评估体系与评价指标研究 《电子商务研究》2006年第2期p26-29

5龚炳铮 商务网站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 《第八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论文集》p.83-,2005

6龚炳铮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考  中国信息协会编《中国信息化理论实践文库》p82-88

《中国信息界》杂志社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北京

本文刊登在《中国信息界》杂志2008年第8期p52-56

 

分层次分阶段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战略的思考

——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战略的思考

摘要] 本文论述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战略,提出了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多样化多模式发展战略, 以及2010年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发展预测。

[关键词] 信息技术应用 企业信息化 行业信息化 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 发展战略 

Promotion IT application by layers and stages

——The thinking of strategy IT application strategy in China

Gong Bingzheng

The Sixth Electron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I 

P.O.Box 927 Beijing 100083 ***************.com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d an Approach strategy of IT application: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infomatization,E-commerce and E-government, put forward promotion by layers and stages ,multimodel multiform development,and forecast its develop in 2010.

【Keywards】IT applica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E-commerce E-government Strategy

1.    前言

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包栝行业、地区、、企业各业务领域广泛深入的应用,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已有50年历史,取得巨大进展和成绩,但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总体水平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为贯彻落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有必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战略与推进策略。

作者多年来关注计算机应用、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及评价指标的研究,本文将在文献(5-10)及近年对信息技术应用调研分析基础上,提出行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的三个层次,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四个阶段,全面论述信息技术应用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多样化多模式发展战略,提出2010年我国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发展目标的预测。

2.分层次分阶段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战略

2.1分层次分阶段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倍增作用和影响力在社会经济各方面不断增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投入较大、周期较长、有风险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

信息通信技术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使各类信息系统具有开放式体系结构,软硬件模块化、组件化,信息系统分层次分阶段建设完全有了可能性;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评价指标的研究,为按应用水平划分层次和分阶段提供了依据。

2.2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三个层次、四个阶段

2.2.1企业信息化按信息化水平分成的三个层次或等级:初级、中级、高级信息化(6-8):

(1)初级信息化─企业在主要业务(如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中实现IT初级应用: CAD/CAM, PLC、DCS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能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OA/MIS、 MRPII与ERP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网上营销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 实现非支付型电子商务。信息化经济与社会效益初见成效,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5-10%

(2)中级信息化─企业在主要业务(如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中实现中级应用:

CAD、DCS、FCS等信息技术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基本实现MRP/II,ERP主要功能,初步实施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OA/MIS、ERP的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网络营销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信息化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10-15%

(3)高级信息化─企业在主要业务(如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中实现高级应用:

高度生产信息化,实现协同设计协同制造、最优智能控制,CAD/CAM、DCS/FCS普及率达80~90%以上,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实现ERP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管理, ERP、SCM、CRM的普及率、覆盖率80~90%以上。高级经营服务信息化,电子商务覆盖率达80~90%,全面实现协同电子商务,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及时精良生产,实现零库存。信息化取得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15-20%

我国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已实现中级信息化,部分大中型企业集团已进入高级信息化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4000多万家,相当部分(近半数)还没有开展信息化工作,

2.2.2.企业电子商务三个层次

企业电子商务,其应用水平及商务与电子的融合程度可分三个层次(11,12,14,15):

(1).初级电子商务,商务初级电子化、网络化,初步开展电子商务,主要实现信息流网络化,即进行网上发布产品信息,网上签约洽谈,网上营销,网上收集客户信息,实现网络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实现初级经营服务信息化。

(2).中级电子商务,商务中级电子化、网络化,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网络化,即实现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以供应链管理与客户管理为基础,实现中级经营服务信息化。

(3).高级电子商务,商务高级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开展协同电子商务,全面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三流的网络化。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及时精良生产,实现零库存。从产品原材料的网上订货采购、产品网上营销、物流配送交货、财务管理等,都通过网络使交易各方能够同步作业。

我国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已开展网上订货采购、网上营销,部分大中型企业集团已开展协同电子商务;中小型企业近半数还没有开展电子商务,部分中小型企业已在网上发布产品信息,搞网上营销,开展初级电子商务应用。

2.2.3.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四个阶段

国内外有诺兰模型信息系统六阶段、电子商务六阶段、企业信息化五阶段(14-20)等划分,划分界限缺乏评价指标而较模糊,用以上基于层次评价指标分成四个阶段较为适宜:

(1)起步入门阶段,企业上网,建电子邮箱,网上发布商品信息;财务,人事管理,办公应用,计算机辅设计,生产控制等单项应用 

(2)初级信息化阶段,主要业务局部监控,人财物管理及网络营销,初步集成应用

(3)中级信息化阶段,主要业务综合监控,企业资源管理及支付型商务,综合集成应用

(4)高级信息化阶段,主要业务智能控制,供应链管理及协同商务,协同、智能应用

已开展信息化的中小型企业大部分是单项应用的起步入门阶段,小部分中小型企业已实现初级信息化阶段,少数中小型骨干企业已进入中级信息化建设阶段。

三个层次或四个阶段划分标准可定期调正,与时俱进。

2.3行业信息化三个层次

按产业(行业)信息经济与产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将产业(行业)信息化(13)水平分成三个层次或阶段:初级、中级、高级信息化,分层次分阶段推进行业信息化:

(1)初级行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产业应用普及率(%)达30-50%;企业初级信息化的行业覆盖率达30-50%,初步建立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行业内中小型企业服务,初步建立行业数据库,为行业内30-50%中小型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提供服务

(2)中级行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产业应用普及率达60-80%;;企业初级、中级信息化的行业覆盖率达60-80%;建立行业技术、市场、专业人才等行业信息资源数据库,行业信息资源能实现信息共享,为行业内各类企业提供服务

(3)高级行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产业应用普及率达80-90%以上,企业初级、中级、高级信息化的行业覆盖率(%)达80-90%以上,建立完整的行业技术、市场、专业人才等行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行业内各类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2.4电子政务三个层次(三个阶段)

国内外电子政务有六阶段、五阶段、四五阶段等划分(14-20),划分界限缺乏评价指标而较模糊,用基于水平层次评价指标(8)分成三个阶段较为适宜:

(1)初级电子政务(信息化初级阶段):

通过网站发布政务及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如法规、指南、手册、联络方式等。除了在网上发布与服务项目有关的动态信息,还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实现与企业和公民之间的单向与双向沟通 ,网上传递文件数占传递公文总数的比例30-40%, 网上办公的业务工作量占办公业务工作总量的30-40%,网上采购量占采购总量的比例30-40%,信息资源初步利用,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对领导决策提供初级支持。 

(2)中级电子政务(信息化中级阶段):

网上办公的业务工作量占办公业务总量的比例50-70%,网上审批项目占审批项目总数的50-70%,网上采购量占采购总量的比例50-70%,网上采集信息占采集信息总量的比例50-70% ,内部实现主要数据共享; 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各种方案,对领导决策提供中级支持。能够与企业和公民主动在网上双向互动。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的各类表格,还可将填好的表格通过上报到相关部门。可以随时就某事项或议题,在网络上征询公民的意见, 公民或企业也可以就感兴趣的事项,向提出建议,发扬电子民主,使公民更好地参与的管理与决策。机构内部进行资源整合, 能为企业和公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3)高级电子政务(信息化高级阶段):

机构之间进行垂直、水平整合,开展协同政务,网上办公的业务工作量占办公业务总量的比例达80-90%以上,网上采购量占采购总量的比例达80-90%以上,全方位的网上处理事务 ,的公共服务全方位电子化, 通过网络提供各项公共服务, 企业和公民直接在网络上完成交税、交费等事项。完全通过网络与联系。能为领导决策分析评价比较各种方案,优选出最佳方案,提供最优决策,对领导决策提供高级支持。建立电子服务,提供以公民为中心, 能为企业和公民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服务,企业和公民对高度满意。 

目前大多的信息化处于初级阶段。实现初级电子政务,部委与京沪粤部分省市开始进入中级阶段,开始实现中级电子政务。要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电子政务。

3. 信息技术应用多样化、多模式发展

3.1.多样化、多模式发展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11,12)

3.1.1企业类型多样化

(1)行业业态多样化,企业类型多样化,多种业态的企业,需要多样化的信息化、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企业与消费者参与电子商务形式的多样化,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结合;

(2)多模式:多种开发模式:外包、内外合作、自主开发;与行业建立行业性及地区性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企业与消费者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电子商务与信息化。

3.1.2根据企业自身状况,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开发模式。

(1)外包式: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由系统集成商,专业化的ASP公司承包,提供解决方案、成套设备、系统实施及技术服务。

(2)内外合作式:企业与系统集成商ASP、计算机软硬件厂商合作,联合开发应用软件。合作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3)自主式:企业有信息化的队伍,在采购成熟软硬件系统设备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

上述三方式,各类企业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应该提倡采用外包方式、内外合作方式,不管哪种方式企业必须进行管理、机制改革创新,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及合作伙伴,这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3.1.3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多种方式:

(1)企业自建网站;

(2)企业委托ASP.ICP或租用设备建立主页和网站;

(3)企业参加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龙头企业组织的电子商务平台与交易市场;

(4)企业参地区性组织的电子商务平台与电子交易中心或交易市场。

3.1.4消费者参与电子商务的多种方式:

(1)个人电脑、掌上电脑、移动电话上网购物;

(2)家庭电脑、信息家电上网购物;

(3)社区居民点服务站上网购物;

(4)传统商场上网选购商。

3.1.5推进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多种方式:

(1)通过电子政务(网上纳税、年检、审批等)带动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2)引导与推动ASP、ICP、电信运行商等第三方服务商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3)推动地区、行业及龙头企业建设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

(4)通过培植各类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示范典型,推进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3.2.多样化、多模式发展信息化

(1)外包式:今后信息化建设主要由委托系统集成商,专业化的软件公司承包,提供解决方案、成套设备、系统实施及技术服务。

(2)内外合作式:与系统集成商、计算机软硬件厂商合作,联合开发应用软件,合作进行信息化建设。

(3)自主式:有信息化的队伍如信息中心,在采购成熟软硬件系统设备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主要依靠部门自身力量从事信息化建设。

上述三方式,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应该提倡采用外包方式、内外合作方式,必须进行管理改革创新,进行业务流程优化重组,这是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4. “十一五”全国企业信息化(含电子商务)及电子政务应用发展预测

4.1“十一五”全国企业信息化(含电子商务)发展预测

过去所作预测(11,12)因未考虑半数中小企业未开展信息化而欠准确,根据有关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情况及调查(1,3,4),对十一五”发展预测现调正如下:

“十一五”企业信息化(含电子商务)发展预测

Forecast develop of enterprise infomatization & E-commerce in 2010

   目标    2005年    2010年

大中型企业    高级信息化    2~3%    9~10%

   中级信息化    20~25%    48~50%

   初级信息化    60~65%    30~32%

   单项IT应用    7~18%    0~3%

中小型企业    高级信息化    0.5~1%    2~3%

   中级信息化    4~5%    8~10%

   初级信息化    15~20%    35~40%

   单项IT应用    25~30%    30~35%

   未开展信息化     44~55.5%    12~25%

表中%数为全国企业未开展信息化、实现单项IT应用、初级、中级、高级信息化(含电子商务)的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百分比。

“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信息化广度与深度有大幅度提高,2010年,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实现信息技术单项应用(30~35%)及初级信息化(35~40%),小部分中小型骨干企业实现中级信息化(8~10%),少数(2~3%)建设成高级信息化示范企,为今后推广积累经验。

根据(1,4)部分省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如辽宁省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到2010年,CAG/CAPP/CAM 普及率达100%,ERP普及率达70%;广州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目标:中小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90%,网上采购、销售普及率达50%;内蒙电脑普及率达40%,上述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量化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4.2“十一五”全国电子政务发展预测

根据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理解及目前各级门户网站建设情况(4),按上述电子政务三个层次,对“十一五”全国县级以上电子政务发展预测如下:

“十一五”电子政务发展预测

Forecast develop of E-govement in 2010

   目标    2005年    2010年

电子政务

文档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1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内容1.1企业信息化主要含义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即生产信息化,经营服务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它是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人力、财力与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工作流的融合与统一;促进传统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产值利润中的信息含量、比重及贡献率;提高职工信息意识与文化素质,企业信息化是指信息在企业各种活动的导向作用与信息技术作用不断增强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