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青少年学生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规会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绪情感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尽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或恐惧、绝望等情绪。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
(3)外露性和内隐性 。青少年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他们既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的反应,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喜形于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能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带有很大的掩饰性,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心境化和持久性 。一方面青少年会因为成功或收获而使快乐情绪体验延长,表现为积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因挫折或失败会使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延长,表现为不良的心境,青少年的许多不良情绪往往具有情绪心境化色彩。
二、情绪的调节方法:
1、敏锐察觉情绪
2、平和接受情绪状态
3、正确调整情绪:(1)宣泄 (2)转移 (3)调节认知 (4)自我暗示
4、有效的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预测二:中学生异性交往
一、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1、对异性交往的渴望性。
2、盲目性
3、短期性。
4、朦胧性
5、幻想性
6、隐蔽性。
二、如何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二)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四)正确引导:(1)老师和家长要重视性教育,而且要把握好教育尺度,在传授性知识的时候,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被他们接受的方式为宜,而不是简单地把成人的知识教给孩子,或是单纯地迎合孩子的心理。(2)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组织男女学生共同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在活动中得到满足。
预测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
(1)过渡性:青少年保留儿童的某些心理特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心理品质。
(2)闭锁性: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含蓄、内隐的特点。
(3)矛盾动荡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青少年心理的不稳定,表现出各种矛盾的心理现象。
(4)社会性:在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使单纯的自然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5)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6)自我意识增强
二、如何青少年心理的引导
①引导学生认识到适宜的情绪状态
用言语、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的情境,即从不紧张到稍微有些紧张,最后再到很紧张,帮助学生积累各种情境下的情绪体验,做到“临场不乱”。
③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理解、解释,所以很容易遭受挫折。
预测四: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获得成功的归因观。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预测五: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分类:
结合材料去分析材料中体现了哪种迁移:一般常考的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二、迁移理论:(理解)
1.形式训练说
2.相同要素说
3.概括化理论
4.关系理论
三、影响迁移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2.迁移3.思维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动机的强度
四、如何有效促进迁移: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1)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3)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预测六:归因
一、韦纳成败归因理论中的六因素与三维度
维 度
| 因 素 | 成败归因维度 | |||||
| 稳定性 | 因素来源 | 可控制性 | ||||
| 稳定 | 不稳定 | 内在 | 外在 | 可控制 | 不可控制 | |
| 能力 | √ | √ | √ | |||
| 努力程度 | √ | √ | √ | |||
| 工作难度 | √ | √ | √ | |||
| 运气 | √ | √ | √ | |||
| 身心状况 | √ | √ | √ | |||
| 其他 | √ | √ | √ | |||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努力程度即内部的、可控的因素的归因,而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
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三、教师如何训练学生以培养正确归因观
教师训练学生的步骤如下:
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
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预测七:教学原则
一、我国目前教学原则有:
1.直观性原
.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二、教学方法:
1、讲授法2、演示法、3、实验法、4、实习作业法5、练习法6、谈话法7、参观法8、讨论法9、读书指导法10、实践活动法11、陶冶法
预测八:德育
(备注:每年材料分析必考题,但10年上半年已经考过,所以下半年的热度有多降低,但仍需要提高重视度)
理解:德育原则:
1、疏导原则知
2、行统一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疏导原则
8、长善就失原则
9、正面教育与纪录约束原则;
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榜样示范法
3、情感熏陶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评价法
6、道德修养法
预测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详细内容见书)
备注:以上的知识都是略微简略,(详细请参考《教育知识与能力》)
注意事项:
提醒各位考生们:
注意:在做材料分析题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要结合材料:
举例:(1)材料中体现的德育原则有:
①循循善诱原则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教师、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的王老师正是通过让学生评价电视节目中四张妇女化妆像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了朴素自然的美比化妆更漂亮。
②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材料中的王老师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大方向出发,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领悟到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
③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此原则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材料中的王老师针对化妆的问题与学生谈话,体现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另外,王老师没有对学生讽刺和挖苦,而是耐心地讲道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2)材料中体现的德育方法有:
①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真情实感来启发、引导学生,以影响其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材料中的王老师通过电视节目和学生讲明化妆的利害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
红色字体全部都是来自于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