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领域(
| 课程名称) | 语文 | 学习情境、子情境(课题) | 《我爱这土地》 | 课时计划 | 2课时 | ||
| 教学日期 | 5月18日第三节 | 教师 | |||||
| 目标群体(授课对象) | 2011(11)班全体学生 | ||||||
| 教学环境(授课地点) | 教室(含多媒体) | ||||||
| 教材名称及版本 | 语文 | ||||||
| 教学方法 | 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 ||||||
| 教学准备(含教具) | PPT课件 | ||||||
| 学习目标 | 专业能力目标 |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 |||||
| 方法能力目标 |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 ||||||
| 社会能力目标 |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 ||||||
| 教学对象分析 | 授课对象为职专一年级学生, | ||||||
| 教材分析 |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本学期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 ||||||
| 学习重点 |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 ||||||
| 学习难点 |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 ||||||
| 教学思路 | 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 ||||||
| 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 学习任务(工作任务) | 教学方法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1分钟) |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写了一首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让我们—起来感受它。 | 学生聆听,初步感受 | 通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 ||
| 背景资料介绍(1分钟) | 了解写作背景 | 展示写作背景 | 阅读、了解写作背景 | 为了理解诗歌的意蕴 | |
| 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 深情地朗读 | 诵读法 | 指导阅读、适时点评 | 1、听朗读录音, 2 、自读课文。
3 、小声跟读课文录音。 4 、齐读课文。 | 1、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读准字音,初读理解诗歌内容 3、用沉郁悲壮的调子来读,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
| 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 细腻地体味 | 探究欣赏法 | 初读诗歌我们知道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借助鸟的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那么这只鸟歌唱的内容有哪些呢? | 同学们读诗找意象: 土地、河流、风、黎明 | 引导学生找意象 |
| 诗中出现的“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了什么? | 土地:象征国家 对祖国的热爱 河流:象征人民 对人民的赞扬 风:象征斗争 对侵略军的痛恨 黎明:象征前景 对未来的憧憬 | 帮助理解诗歌意蕴 | |||
| 第二节一问一答有何用意? | 直抒胸臆 | ||||
| 教师小结:全诗巧妙地通过多种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从而激励着当时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 齐读全诗 | 读出深沉、激昂、悲壮之情 | |||
| 诗歌的比较《中国的土地》和课文《我爱这土地》 | 比较阅读法 | 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的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2、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者的赞扬等情感。《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 自由读两至三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 帮助理解诗歌意蕴,体会作者感情 | |
| 作业 | 古往今来表达爱国之情的诗歌有很多,请同学们上网查找古诗词中找出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 仿写诗歌 | 巩固提高 |
1、目标达成反馈
2、学生作业反馈
3、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学习质量评价(表)
说明:学材、任务书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另行编制,附于教案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