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单选:第1题(2分) |
|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毛、韩四家,东汉以后,其中三家先后亡佚,仍然存在的只有( ) |
| 齐诗 |
| 鲁诗 |
| 毛诗 |
| 韩诗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2题(2分) |
| 《陌上桑》中诗句"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用来表现罗敷的美属于( ) |
| 正面描写 |
| 侧面描写 |
| 细节描写 |
| 心理描写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3题(2分) |
| 在我国先秦历史散文中,艺术性最高的著作是:( ) |
| 《国语》 |
| 《战国策》 |
| 《左传》 |
| 《春秋》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4题(2分) |
| 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的人是( ) |
| 孟子 |
| 孔子 |
| 荀子 |
| 老子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5题(2分) |
| 李白诗歌的主要风格是:( ) |
| 沉郁顿挫 |
| 豪放飘逸 |
| 幽冷绮丽 |
| 自然清雅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6题(2分) |
| 李长吉体是指哪位作家所形成的独特诗风?( ) |
| 李白 |
| 李商隐 |
| 李贺 |
| 李清照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7题(2分) |
| 被称为唐代词人之冠的作家是( ) |
| 苏轼 |
| 李白 |
| 白居易 |
| 温庭筠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8题(2分) |
| 辛弃疾《摸鱼儿》中有这样一句话"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句话的寓意是( ) |
| 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女子的深深思念之情 |
| 表现了作者对日渐衰落的国事的关切与忧虑 |
| 表达了闺中女子的孤寂落寞之情 |
| 表现了作者对暮春景色的留恋之情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9题(2分) |
| 下列不属于"唐宋家"的作家是( ) |
| 曾巩 |
| 苏洵 |
| 欧阳修 |
| 元稹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10题(2分) |
| 《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 |
| 欧阳修 |
| 韩愈 |
| 柳宗元 |
| 苏轼 窗体底端 |
| 单选:第11题(2分) |
| 下列元杂剧作品不属于历史剧题材范围的是( ) |
| 《赵氏孤儿》 |
| 《梧桐雨》 |
| 《窦娥冤》 |
| 《汉宫秋》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12题(2分) |
| 戏曲《西厢记》表现的是( ) |
| 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
| 书生柳梦梅与杜丽娘鬼魂相爱,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喜结良缘的爱情故事. |
| 崔莺莺和张生冲破封建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故事 |
|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悲欢爱情故事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13题(2分) |
| 中国小说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不包括( ) |
| 形成较晚 |
| 雅俗分流 |
| 同中有异 |
| 轨迹清晰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14题(2分) |
| 下列代表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 |
| 《儒林外史》 |
| 《聊斋志异》 |
| 《红楼梦》 |
| 三言二拍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15题(2分) |
| 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 ) |
| 《新潮》 |
| 《新青年》 |
| 《诗刊》 |
| 《中国新诗》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16题(2分) |
| 现代诗歌流派中强调"纯诗"理念,力求将东西方诗歌审美艺术融为一体,并且重视诗的思维诗的情绪诗的内在韵律,而不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的是( ) |
| 新月派 |
| 象征派 |
| 七月派 |
| 现代派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17题(2分) |
| 下列不属于现代文学散文集中发表的刊物是( ) |
| 《小说月报》 |
| 《语丝》 |
| 《燕山夜话》 |
| 《新青年》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18题(2分) |
| 1906年,李叔同等人受日本的欧化戏剧影响,在东京成立春柳社,成为中国最早的新式戏剧社团,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的该剧团公演的剧目是( ) |
| 《黑奴吁天录》 |
| 《终身大事》 |
| 《获虎之夜》 |
| 《兰芝与仲卿》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19题(2分) |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是( ) |
| 《孔乙己》 |
| 《阿Q正传》 |
| 《狂人日记》 |
| 《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单选:第20题(2分) |
| 王安忆的"三恋"不包括( ) |
| 《倾城之恋》 |
| 《小城之恋》 |
| 《荒山之恋》 |
| 《锦绣谷之恋》 窗体底端 |
| 判断:第1题(2分) |
| 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商代,终于出现了题材成熟、内容丰富、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2题(2分) |
| 《古诗十九首》经萧统定名,其中绝大多数诗歌是他的诗作。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3题(2分) |
| 《左传》主要记载了当时游说权谋之士的斗争、谋划和说辞。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4题(2分) |
|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5题(2分) |
|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得"诗圣"之名。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判断:第6题(2分) |
| 初唐时期的"上官体"的主要特征是继承了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传统。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7题(2分) |
| 词作为一种文体,是指依唐代流行的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8题(2分) |
| 秦观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9题(2分) |
| 唐宋两代的古文运动继承了秦汉散文和六朝骈文这两份遗产,集以往散文之大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10题(2分) |
|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记叙和议论都紧紧围绕着赞颂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而展开。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判断:第11题(2分) |
| 孔尚任以"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为宗旨,创作出了著名戏曲《桃花扇》。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12题(2分) |
| 《窦娥冤》是关汉卿爱情风月剧的代表作。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13题(2分) |
|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多以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为记叙内容。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14题(2分) |
|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15题(2分) |
| 新月派在中国现代诗坛颇有建树,徐志摩所提出的"三美理论"更是为人称道。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判断:第16题(2分) |
| 七月派是在胡风影响下,以理论家艾青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他们的创作趋向现实主义,追求诗歌的政治性和战斗性。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17题(2分) |
|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散文集,这一集子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蒙田的影响。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18题(2分) |
| 巴金的散文笔调质朴而抒情色彩突出,是一个富于诗人气质的散文家,《随想录》《画梦录》均是他的代表作品。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19题(2分) |
| 《农村三部曲》是剧作家洪深的代表作,其中的《五奎桥》影响最大。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 窗体顶端 判断:第20题(2分) |
| 《创业史》是柳青的作品,其主人公是林道静。 |
| 正确 |
| 错误 窗体底端 |
论述:第1题(10分)
|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50字。 |
| 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窗体底端 答:《诗经》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热切关注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各种矛盾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次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其三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句型参差错落,活泼自然;《诗经》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
| 窗体顶端 论述:第2题(10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60字。 |
| 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 窗体底端 答:"狂人"形象的象征寓意:"狂人"的幻觉中从古到今"吃人"的普遍现象,"被吃"者加入"吃人"的行列的现象,其中蕴涵着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揭示;"狂人"从"仁义道德"字面中看出"吃人",对封建制度文化虚伪性的揭示;"狂人"对"从来如此"的挑战与反思,渴求"真的人"社会出现的含义;以上都要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来展开分析。最后总结:对封建文化道德虐杀人的精神的揭露,是反对封建道德文化的战斗檄文;对人的发现,体现了现代意识,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