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大学 成果类别:文学
申报等次:三等奖
成果名称:《大学语文教学理论建设与教学模式研究》
完成单位:湖北大学
| 成果主要完成人:余兰兰 杨建波 刘颖 陈鑫 周作菊 | ||||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所在单位 |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
| 余兰兰 | 讲师 | 湖北大学文学院 | 268 | 主持项目申报、研究及实施 |
| 杨建波 | 教授 | 湖北大学文学院 | 退休 | 参与项目研究与实施 |
| 刘颖 | 讲师 | 湖北大学文学院 | 330 | 参与项目研究与实施 |
| 陈鑫 | 讲师 | 湖北大学文学院 | 226 | 参与项目研究与实施 |
| 周作菊 | 讲师 | 湖北大学文学院 | 306 | 参与项目研究与实施 |
|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大学语文》课程是全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对其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目前已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研究,往往单纯进行理论探讨,或者单纯进行实践研究,并且对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又大大超过了对于教学理论的探讨。同时,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又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外延伸。 本课题的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衔接,适应了时代变化与课程发展,具有时代性与综合性的特色。形成了一个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材与课件相辅相成、系统完整、富有创新、独具特色的教学整体。 首先,本课题突出了理论建设。科学而先进的教学理论能很好地指导教学实践。项目组认真总结、反复研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理论(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改革并制定了新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增强了大学语文教师的理论意识,提高了大学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其次,本课题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都是“以人为本”,突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同时具有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意义,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一个科学的教学模 式一旦从理论上建立并且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就能成为一种规律性的思想与方法 被长期运用,直接指导和促进《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 | ||||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湖北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为了及时总结湖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的优秀教学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深化新时期湖北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发展,项目组由湖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骨干教师、武汉地区暨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秘书长余兰兰主持,以《大学语文教学理论建设与教学模式研究》为题,于2009年3月向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申报研究课题,并获准立项。项目组采取师生座谈、专家访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通过三年多的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一)深入探讨和系统归纳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理论。
科学而先进的教学理论能很好地指导教学实践。项目组认真总结、反复研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理论(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改革并制定了新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增强了大学语文教师的理论意识,提高了大学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二)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科学而系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同时具有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意义,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依据湖北大学《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项目组认真总结和完善了符合教育规律、适应时代变化、富有湖北大学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既各有特点又互有交叉,在教学实践中既能使用又能综合运用。其核心思想都是“以人为本”,突出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对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了积极而良好的作用。
1、理论(规律)教育模式,立足于给学生文学欣赏规律与方法的指导。
2、情感(审美)教育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观。
3、文化教育模式,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
4、人格教育模式,立足于用文学和文化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5、比较教育模式,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比较的阅读与学习方法。
6、师生互动教育模式,立足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7、课内向课外延伸(自主学习研究)教育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修订高质量的《大学语文》教材,研制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项目组第三次修订了湖北大学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既有文学史概述与文学作品精选,又有阅读欣赏指导读物和语言文化读物,内容丰富,视野新颖,体现了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编写体系和编写模式都独具特色,富有创新性,在国内同类教材中处于领先水平。
针对湖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所使用的特色教材以及教学模式,项目组精心设计和制作了与之相配套的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里,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大学语文》课程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本课题的研究,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注重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并重、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互融,适应了时代变化与课程发展,具有时代性与综合性的特色。系列教学研究论文已经在省级以上重要报刊公开发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项目研究成果目前已在湖北大学全校公共必修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大力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学语文教师的理论意识普遍增强,理论素养普遍提高,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科学而系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理论。富于湖北大学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既各有特点又互有交叉,在教学实践中既能使用又能综合运用,已被其他兄弟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所借鉴和采用。修订的《大学语文》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3版)特色鲜明,体现了先进的教育观念,已被湖北大学、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以及省内外许多高校所使用,获得广泛好评。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参加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2010年举办的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比赛,荣获一等奖,获得了全国大学语文教育界专家及同行的好评。
本课题的研究,直接促进了大学语文教师理论素养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大学生语文水平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益。同时,对国内同类课程还具有积极的借鉴参考作用和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