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说
高考作文想得高分,就必须训练自己文章的构思方法,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安排方面,看看自己哪个部分做不到位,就必须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很多同学起题太慢,没有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承题不明显,没有针对材料或者话题进行议论以表明自己的看法。转题最重要,可是几乎没有,老是在就事论事,没有引申联想,也没有借题发挥,更没有亮出对比性的材料或者例子以证明话题之是与非——好象在传东西,你从上一个人手中接过来,也没有看清楚,就马上传给下一位了,我们看不出你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结题虽有,但不精练,不深刻,没有起到应有的强调的作用。
因此,高中生有必要认真了解一下起承转合式的文章结构。
起承转合式结构,有其固定的特性,但并非一成不变。
首先,“起”有不同的“起”法:有的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有的只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心论点不在开头的某一具体语句,而是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
“承”也有不同的“承”法:有紧承上文正面论述的“正承”,也有紧承上文反面论述的“反承”;有作为“起”与“转”之间过渡的“短承”,也有作为全文重要论证部分的“长承”。
“转”也有不同的“转”法。“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上文是“正承”,下文则“反转”,上文是“反承”下文则“正转”。上文是“正承”,下文还可以“进转”。上文是“短承”下文也可以“长转”,重在下文;上文是“长转”,下文则“短转”或“不转”,重在上文。
“合”也有不同的“合”法,侧重点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不同,或重在理论,或重在实践。
就“承”和“转”的性质而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变式:
(1)起——正承——反转——合
(2)起——正承——进转——合
(3)起——反承——正转——合
当然,起承转合在每一篇文章中也并非一应俱全,可以无“起”(卒章显其志),也可以不“转”(“承”的部分就是全文中心),有时甚至可以不“合”。因此,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也不必囿于某一结构模式,而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取舍。
2 例文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起——起题: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2、承——承题: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转——转题: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4、合——合题: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简析]
这是一篇历代传诵的翻案名作。全文共九十多字,而无一句闲语,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起承转合,特别明显,是短篇文章中的典范。
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反承——反转——合。
孟尝君曾为齐相,《史记》有《孟尝君列传》。千百年来,世人皆称孟尝君能养士,连鸡鸣狗盗之徒也能为他所用,发挥一技之长。对此,历史上从未有人发过异论。王安石指出孟尝君养士,只获得鸡鸣狗盗的帮助,实际并未算真正的士,这是读史的新见解。可谓翻历史定案,发人所未发,言人所不敢言,又言之成理,使人耳目一新。而文章极为精悍,毫无枝叶,又可谓字字千钧。不愧为读书心得之名作。
读书与成才
缪群
走进北京西四新华书店门口,“祝你成才”四个大字列在橱窗里,引人注目,自然使我思考着读书与人才、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于是想说几句话。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把书籍比作阳光对人类那么重要。人类社会的前进与书籍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方志敏自幼喜爱读书,读西洋史,想做拿破仑;读中国史,又想做穆。后来,他读了《党宣言》、《资本论》等书,在实践中,成为伟大的主义战士。彭德怀年轻时读了《资治通鉴》,开始认真的考虑军人应对社会负有什么责任的问题。“司马光笔下的战争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只给人民带来痛苦——很像我自己的时代里中阀之间的混战。为了要使我们的斗争有一些意义,为了实现长期的变革,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彭总是这样和谈的。当他读了《新青年》杂志,才知道了社会主义;读了《党宣言》、《资本论》简介、《新社会》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再悲观,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彭总的实践,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无产阶级家。方志敏、彭德怀等同志的事迹表明,读思想进步、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书,可以使人们走向道路,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受到启发、教育、鼓舞,长志气,得知识,增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以往这样的例证不少,今后也还会不断证实。歌德把读一本好书,比作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要提倡读好书,对读书要有所选择。
有些书籍玷污人类尊严,败坏社会风气,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鲁迅斥之为粪便和鼻涕。对于坏书,我们不能任其泛滥。英国小说家菲尔丁譬喻“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为了战胜敌对思想,某些专门单位和某些专门人员需要对某些坏书或反面教材进行研究,这是必要的,但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年纪轻,阅历浅,经历少,知识贫乏,辨别能力差,他们需要的精神食粮应是有益的营养品,应该提倡他们读好书。可是,有的青年,见书就买,买了就读,读了就信,甚至不加分析地就模仿,分不出真、善、美与假、恶、丑。别林斯基说:“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变得更无知。”有些青年读者正是中了坏书的毒,由无知变得更无知,甚至走上邪路,其教训是颇为深刻的。
一段时间内,社会上神怪、侠义、公案旧小说和侦探推理、惊险小说畅销行时,对这类书出版发行太多,就会对精神世界造成污染,甚至产生公害。现在,很多同志开始认识到重任在肩,应当为广大读者多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贡献力量;但是,也有极少数同志迁就甚至迎合某些读者精神空虚的庸俗趣味,把重要的思想宣传阵地,变成赚钱的场所。我们的出版工作者是做惟利是图的出版发行商,还是要做的出版发行家?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和选择的问题。
严和爱
张汉清
“严”和“爱”是辨证统一的。“严”体现了“爱”,“爱”表现在“严”,二者交融渗透,不可割裂。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和“高”因果相依,师傅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带出高明的徒弟来。老一辈无产阶级家深明此道,总是从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的子孙后代。
董必武教育子女“要做有补丁精神的战士”,根据党的需要随时准备“补”上去;刘少奇要求孩子学好一门技术,为人民服务;朱德甚至让岁的孙子自己洗衣服,以便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他们谁不爱孩子呢?正是因为爱,这才要求严。如果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不劳而获,或者百依百顺,姑息迁就,而对他们的思想、学习却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能叫做“爱”吗?这其实是“害”。孩子娇纵惯了,久而久之,有可能目空一切,胡作非为,甚至走上犯罪堕落的道路,又怎能成为有用之才?老一辈家所以寓“爱”于“严”,正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的。
高尔基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我们不能使“爱”停留于低级的庸俗的狭窄圈子里,要把亲子之爱与国家大业紧密相联,以“严”见“爱”,“爱”中求“严”,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否则,溺爱过分,纵容庇护,势必事与愿违,自食恶果。杭州“二熊”不就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反面典型吗?
无数事实证明,“严”是“爱”,“爱”须“严”,把“严”和“爱”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领导、老师、家长对青年、学生、子女从严要求,无疑是真正的爱,爱之愈深,求之愈严嘛。对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并且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
请容纳生命的个性
(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作家要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不都该如此吗?(起)
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漂亮的花。而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承)
显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正转)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是多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答案又何必强求一律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朵玫瑰,画家看色彩和构图,哲学家必定要用“默默无闻”的价值观来赞叹一番,而商人肯定考虑花的销路和利润。不怪他们,只因花儿有形状色彩,有内在气质,有市场需求,所以尊重个性应在情理之中。(正转)
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其答案有几十种之多。在让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答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个性是如此神奇。前一阶段,上海有个叫韩寒的中学生,文学才情极佳,为了能有更深的发展,他毅然冲破各种阻挠,决定退学搞创作。我想,只要他能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这种文学才华和鲜明个性的结合,说不定能给中国未来文坛树立一座丰碑。(正转)
反之,窒息个性,扼杀个性,强求一律,众口一词,必将摧残创造力,久而久之,社会还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正如一位哲人说:在船上,如果众人都站在一边肯定不是好事,在社会上亦如此。(反转)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请容纳生命的个性。(合)
[简析]
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正承——正转——合
本文暗合“起承转合”的写法。
开头从一位作家的话引起,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是“起”。
接着对“几何图形”的选择、玫瑰园、下雨三种现象进行初议,证明观点,这是“承”。
下面“转”说开去,由上文面的议论转入“点”的议论,一是自然界的玫瑰,二是素质教育,侧重谈对韩寒的看法,比之上文,这是由面及点的推进式深“转”。再接下去用“反之”承上启下,说扼杀个性的危害,这是从反面来证明论点的反转。有了这部分,内容就深刻、丰富多了。
最后一节是合,结束全文,再次强调论点。
语言畅通,显示出有较强的功底。但也偶有语病。第3节开头“虽然”这个词错用,因为上下句不存在转折关系,应改“显然”或删去。
曾在《元史》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材料。“许衡尝暑中行路,渴甚,道旁有梨,众争取啖,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主而取之不可也。’或曰:‘此梨无主。’曰:‘此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起题)
也许有人会笑许衡“迂腐”,但“我心有主”却正意味着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承题)
遥看古今中外,能人贤士无一不“我心有主”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司马迁的勇于直谏最终使他遭受到人生最大的一次变故——受宫刑。在那样一个年代,这不仅是其肉体上的极大摧残,更是对其人格尊严的一种践踏。但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就因为他的心“有主”。你似乎可以看到北风呼啸的夜里,一位中年男子正托着他那与其年龄极不相符,极度虚弱的身体在昏暗的灯光下坚持创作。也许正是因为司马迁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使《史记》流芳百世。(转题一,正转)
“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希望能够在官场上有作为,使楚国能在诸侯中称雄。但天不如人愿,当时的楚国内忧外患,屈原处处受到排挤,屡次遭到陷害,心灰意冷的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只能含恨投汩罗江葬身鱼腹之中。“其心有主”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转题二,正转)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转题三,正转,略写)
明末抗清将领洪成畴,在兵败被俘之后,虽一度保持宁死不屈,不畏严刑的硬汉形象。但在孝庄的温情跟前,他那看似坚不可摧的爱国之心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最终,他对清朝俯首称臣,成了“亡国贱俘”一般的叛徒,最后,身败名裂,为后人所耻笑。这难道不是“其心无主”所致吗?(转题四,反转)
清朝乾隆时期大贪官和绅,从一介锦衣卫,到最后攀爬到朝中最重要的大臣,其拍马屁,阿谀奉承的功夫堪称一绝,但他在担任如此要职,乾隆皇帝对其信任有加之时,所作所为,不是为造福百姓,而是尽其全力追名逐利,中饱私囊。据说其所有家产比清十年的财政收入还多,不愧为古今公认的贪官之首。乾隆驾崩,嘉庆皇帝登基之时,也成了和绅倒台之日。这不是他过分追名逐利而导致的吗?(转题五,反转)
在社会高度发达的现在,“我心有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品质。“心有主”则能克服一切困难,迈向成功;“心无主”则禄禄无为,虚度一生。(合题)
[简析]
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正承——正转——反转——合
创造月亮
作家 张丽钧
唐传奇当中,有这么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和《留月》。“纸月”的故事是讲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月亮照明:“取月”是说另一个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说第三个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起题)
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
自然惊叹古人想得奇,想得妙。将一个围绕地球运行的冷冰冰的卫星想成了自我的襟袖之物;更加慨叹那不知名的作者“创造月亮”的非凡立意。不由得想,能够作出如此想象的心,定然无比澄澈清明。那神异的心壤,承接了一寸月辉,即可生出一万个月亮。(承题)
叩问自己的心:你是不是经常犯“月亮缺乏症”?阴晦的日子,天上的月亮隐匿了,心中的月亮也跟着消亡。没有月亮的时候,光阴在身上过,竟有了鞭笞的痛感。“不是我在过日子。而是日子在过我。”我沮丧地对朋友说。回忆自己走在银辉中的模样,是那样的神清气爽,是那样的诗意盎然,是那样的海阔天空……但今天的手却是绝难伸进昨天——我够不着过去那个淋浴着月亮清辉的自己。行走在没有月亮的灰暗的日子里.我发现世界陡然缩小,小到只剩下了我和我的烦恼。
我常常想,苦的东西每每被我们的口拒绝,苦口的药,也聪明地穿起讨好人的糖衣服。苦,攻不破我们的嘴,便来攻我们的心了。而我们的心,是那样容易失守。疾患之苦、耕耘之苦、挫败之苦、误解之苦……苦,在我们的心里奔突,如鱼得水,尤其是夜晚来临,只有枕头知道怀揣了诸多苦情的人是怎样地辗转难眠。白天被忽略的痛,此刻被无限放大,心淹在苦海里,无可逃遁。这时候,月亮在哪里?天空没有月亮,心空呢?
想没想过,剪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
创造一个月亮,其实是创造一种心情。痛苦来袭,我们习惯慨叹,习惯呼救。我们不知道,其实自我的救助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个女孩被掩埋在废墟下达八天之久,在那难熬的日日夜夜里,她不停地唱着一首一首的歌,开始是高声唱,后来是低声唱,最后是心里唱。她终于幸存下来。她不就是那个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的人吗?劝慰着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怀里取暖。这样的人,上帝也会殷勤地赶来成全。(转题)
人的生命历程,说到底是心理历程。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扫除心中的阴霾。给月亮一个 升起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机缘,让我们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合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