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24:08
文档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导语: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应忘记英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领我们一起去缅怀先辈。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
推荐度:
导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导语: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应忘记英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领我们一起去缅怀先辈。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应忘记英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领我们一起去缅怀先辈。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2.展示目标。

3. 交流有关“李大钊”资料。

(1) 过渡: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埋藏着许多回忆,是什么事情值得作者如此难忘?为什么过去了十六年还能这样清楚地记得。作者的父亲——李大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课题的耐人寻味,激发着我们强烈的好奇心。

(2) 简介李大钊(走进背景林)

李大钊是中国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播放《永远的丰碑——李大钊》视频)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词语过关(我会认)

学生认读词语,教师相机纠正指导。

书籍  含糊  抽屉  尖锐  僻静  恐怖  粗暴  制服  宪兵  魔鬼  

肥胖  苦刑  残暴  匪徒  拘留  窝头  姥爷  舅舅  严峻  乱蓬蓬

不慌不忙  一拥而入  怒气冲冲

2.理清脉络 (我会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理清文章的结构。

预设:课文主体部分可以按照被捕前(2-7)——被捕时(8-17)——被捕后(18-32,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法庭上和被害后)的过程,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这就是“顺序梳理法”)。

三、(学)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默读三部分内容,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者?边读边圈画关键词,边思考边做批注。

温馨提示:写人记事的文章往往是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可以从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外貌和神情的描写中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归纳主题。这就是“性格分析法”。(先自主学习,然后同桌交流。)

自主探究,深度学习: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留守北京,对事业高度负责。)

主题资料袋:

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⑶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4)课文7段。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指导朗读)

(5)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者。

2. 学生自由汇报“被捕时”部分

⑴ 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2)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的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小组合作读8-17段。(分角色朗读)

3. 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后部分

(1)19段从“乱蓬蓬”一词你想到什么?

(李大钊同志受过苦刑,但依旧坚强,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2)重点品析22段“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事业的信心”一段:

①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②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③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者。

④指导朗读

预设:从这段话中,我读懂了李大钊同志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3)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主题资料袋: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逮捕了,关在京师厅拘留所里。敌人对他软硬兼施,妄图逼他供出党的机密。李大钊坚贞不屈,不仅没有透露一点党的机密,他的“供词”却成了一篇宣传马克思主义必胜的宣言书。敌人对他施用了种种酷刑,并用竹签扎他的十指。十指连心啊,剧烈的疼痛折磨着他,手指骨都碎裂了。酷刑折磨得他死去活来,敌人却没有得到一点东西,只得把他押回牢房。 4月28日,敌人用绞刑杀害李大钊等二十位同志。李大钊同志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从容不迫,缓步登上刑台。当刽子手把绞绳套在他脖子上的时候,他面对十九位即将遇难的同志,发表了最后一次简短的演说:“我们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全国各地。这种子需要用鲜血浇灌,他们会开出艳丽的花。我深信:主义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

小结:父亲为了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

四、(研)品读课文,感悟特点 

品词析句,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哪些句子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讲给同学听。

请按照这样的句式来理解:从_______中,我读懂了(我体会到)_______。 

(学习报告单)

事件精神品质感悟心语
被捕前高度负责  忠于
被捕时不慌不忙  镇定自若  临危不惧
被捕后坚定沉着  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
五、(展)展示提升,情感升华 

过渡: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全国人民无不为之愤怒。

妙笔生花:

李大钊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日记本中。

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写 “我眼中的李大钊”。

(预设:李大钊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中国党的优秀缔造者,而且在于他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总结升华:

在人们的心中,李大钊成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评价(齐读):

——他对中国人民的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者的光辉典范。

总结写法:

1.文章中的父亲给我们每一个人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读下面的句子,再找出课文中和它相联系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再读课文(8-11自然段),想一想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李大钊的精神品质的?

预设: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写“敌人”时用“尖锐的声”和“纷乱的喊叫”来表现敌人的“虚张声势”;写“父亲”时用“不慌不忙”来表现李大钊的沉着镇定。

归纳学法: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学习记事的文章,要把握三个要素: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事,二是从事中体会到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三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中国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同志就这样走了。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者;在女儿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者的英雄气概。

  六、(练)主题阅读,拓展延伸 

(一)主题歌曲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英雄,他们用铮铮铁骨捍卫了一个党人的信仰,他们用满腔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例如:诸城的王烬美,他也是中国党的创始人之一。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老师也写了一则墓志铭,用来缅怀先烈。

  英雄儿女

  —致李大钊

留守北京,忠于;

不幸被捕,处变不惊;

法庭斗争,凛然正气;

英雄儿女,万古长青。

欣赏《英雄儿女》主题歌

  (二)主题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六年级下第3册)

1. 阅读《巧施葫芦计》,思考:

你认为巧施葫芦计时“巧”在哪里?认真阅读原文,把描写“巧”的句段画下来,多读几遍,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 阅读《“三个橘子”的故事(节选)》,思考:

“三个橘子”的故事体现了刘少奇怎样的优秀品格?你从这个小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七、作业乐园,探究实践 

1. 必做题:我给爸爸妈妈讲故事(收集先驱的事迹资料)。

2. 选做题:选择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并与伙伴交流。

3. 实践题:在清明节到来之际,主动参与祭扫烈士墓活动,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本上。

附: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前后照应

事  件     精神品质

被捕前 高度负责  忠于

被捕时 不慌不忙  镇定自若  临危不惧

被捕后 坚定沉着  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

参考文献

  1. 主题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六年级下第3册)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小学教材全解》六年级语文(下)(金星教育系列丛书)

文档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导语: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应忘记英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领我们一起去缅怀先辈。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