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钢件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2012年10月
铸钢件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保证热处理质量。
2.热处理方式
按加热和冷却条件不同,铸钢件的主要热处理方式有:退火、正火、均匀化处理、淬火、
回火、固溶处理、沉淀硬化、消除应力处理及除氢处理。
3.热处理操作要求
3.1.退火
退火是将铸钢件加热到Acs 以上20~30℃,保温一定时间,冷却的热处理工艺。退火的
目的是为消除铸造组织中的柱状晶、粗等轴晶、魏氏组织和树枝状偏析,以改善铸钢力学性
能。碳钢退火后的组织:亚共析铸钢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共析铸钢为珠光体,过共析铸钢为
珠光体和碳化物。适用于所有牌号的铸钢件。图1—1为几种退火处理工艺的加热规范示意图。
表l—1为铸钢件常用退火工艺类型及其应用。表1-2铸钢件退火工艺及退火后的硬度。
图1—1为几种退火处理工艺的加热规范示意图
| 类别 | 主要内容 | 规格 | 应用范围 |
| 完全退火 | 细化组织,软化铸态组织,消除铸件内应力 | 加热到Ac3以上30~50℃,保温后,炉冷(对高合金或厚大铸件冷速度控制小于50℃/h),炉冷至小于500℃后空冷 | 一般工程用钢及低合金钢铸件 |
| 不完全退火 | 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消除应力,但组织细化程度略低于完全退火 | 加热到Ac1以上30~50℃,保温后,炉冷(对高合金或厚大铸件冷速度控制小于50℃/h),炉冷至小于500℃后空冷 | 由于加热温度低、工艺过程短,提高了热处理炉的利用率,故使用较广 对于工具钢或其他特殊条件的过共晶钢铸件,可作为淬火前的预处理 |
| 球化退火 | 使碳化物球化,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 | 加热到Ac1以上20~40℃,保温后,冷却到略低于Ac1,可再次重复上述过程数次后再缓冷 | 共析钢或过共析钢铸件,可作为淬火前的预处理 |
| 均匀化退火 (工艺代号:5111d) | 消除晶内偏析和枝晶偏析,使铸钢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 加热到Ac3以上120~200℃,保温足够长时间后,空冷 | 合金钢铸件只有在必要时使用,因所需时间长、热消耗大、成本高,且长时间处于高温下,铸件表面氧化脱碳严重 |
| 低温退火 (消除应力退火) (工艺代号:5111e) | 消除内应力,便之达到稳定状态 | 加热到Ac1以下100~200℃,保温后空冷或炉冷至200~300℃后出炉 | 一般铸钢件常用 |
| 材质牌号 | 含碳量 (质量分数,%) | 退火温度/℃ | 保温① | 冷却方式 | 硬度 HBS | |
| 铸件壁厚/mm | 时间/h | |||||
| ZG230—450 ZG270—500 ZG35SiMn IE1076 IE1074 | 0.20~0.30 0.35~0.38 0.35~0.38 0.25~0.33 0.19~0.27 | 880~850 850~820 850~820 880~850 880~850 | <30 30~100 | 1每增加30mm,增加1h | 炉冷至620℃后出炉空冷 | 133~156 143~187 143~187 133~156 133~156 |
| ①生产中大件或特大件的保温时间按每增加100mm保温时间增加2~ 4h计算,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而定。 | ||||||
3.2.正火
正火是将铸钢件目口热到Ac。温度以上30~50oC 保温,使之完全奥氏体化,然后在静
止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图1—2为碳钢的正火温度范围示意图。表1-3铸钢件正火工艺及
退火后的硬度,表1-4常用低合金铸件正火或正火+回火工艺及硬度。正火的目的是细化钢的
组织,使其具有所需的力学性能,也司作为以后热处理的预备处理。正火与退火工艺的区别
有两个:其一是正火加热温度要偏高些;其二是正火冷却较快些。经正火的铸钢强度稍高于
退火铸钢,其珠光体组织较细。一般工程用碳钢及部分厚大、形状复杂的合金钢铸件多采用
正火处理。
图1—2为碳钢的正火温度范围示意图
正火可消除共析铸钢和过共析铸钢件中的网状碳化物,以利于球化退火;可作为中碳钢以及
合金结构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以细化晶粒和均匀组织,从而减少铸件在淬火时产生的缺陷。
| 材质牌号 | 含碳量 (质量分数,%) | 正火温度/℃ | 回火① | 硬度 HBS | |
| 温度/℃ | 冷却方式② | ||||
| ZG230—450 ZG270—500 HT200 IE1076 IE1074 | 0.20~0.30 0.35~0.38 3.20~3.40 0.25~0.33 0.19~0.27 | 880~850 850~820 800~780 880~850 880~850 | — 550~650 — 550~650 550~650 | 133~156 143~187 170~220 133~156 133~156 | |
| ①铸件形状复杂者可在正火后回火,一般不必回火。 | |||||
| 钢号 | 正火温度/℃ | 回火温度/℃ | 硬度 HBS |
| ZG40Mn ZG40Mn2 ZG50Mn2 ZG20Mn ZG35SiMn ZG20MnMo ZG35SiMnMo ZG40Crl ZG35CrlMo ZG42CrlMo ZG35CrMnSi ZG55CrMnMo | 850~870 850~870 820~840 900~930 860~880 900~920 880~900 830~850 860~880 850~870 850~900 840~870 | 550~620 550~600 590~650 580~600 600~620 550~660 550~650 520~680 550~600 550~600 550~600 460~650 | ≥163 ≥179 — ≥156 — ≥156 — ≥212 — — ≥217 — |
| 注:1.实际生产中大型铸钢件采用的正、回火温度常略高于表中的数据。 本表钢号采用标准:JB/T02—1992。 | |||
3.3.淬火
淬火是将铸钢件加热到奥氏体化后(Ac。或Ac•以上),保持一定时间后以适当方
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有水冷淬火、油冷淬火和空冷淬火
等。铸钢件淬火后应及时进行回火处理,以消除淬火应力及获得所需综合力学性能。图1—3
为淬火回火工艺示意图。表1-5铸钢件淬火、回火工艺及硬度。表1-6常用低合金铸件调质工
艺及硬度。
图1—3为淬火回火工艺示意图
铸钢件淬火工艺的主要参数:
(1)淬火温度:淬火温度取决于铸钢的化学成分和相应的临界温度点。图1—3为铸钢件淬
火工艺温度范围示意图。原则上,亚共析铸钢淬火温度为Ac。以上20~30oC,常称之为完
全淬火。共析及过共析铸钢在Ac。以上30~50oC 淬火,即所谓亚临界淬火或两相区淬火。
这种淬火也可用于亚共析钢,所获得的组织较一般淬火的细,适用于低合金铸钢件韧化处理。
(2)淬火介质:淬火的目的是得到完全的马氏体组织。为此,铸件淬火时的冷却速率必须
大于铸钢的临界冷却速率。否则不能获得马氏体组织及其相应的性能。但冷却速率过高易于
导致铸件变形或开裂。为了同时满足上述要求,应根据铸件的材质选用适当的淬火介质,或
采用其他冷却方法(如分级冷却等)。在650~400oC 区间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速率最快,
因此铸件淬火时应保证在此温度内快冷。在Ms 点以下希望冷却缓慢一些,以防止淬火变形
或开裂。淬火介质通常采用火、水溶液、油和空气。在分级淬火或等温淬火时,采用热油、
熔融金属、熔盐或熔碱等。
| 含碳量(质量分数,%)和材质牌号 | 淬火温度/℃ | 回火温度/℃ | 回火后硬度 HBS |
| 0.35~0.45 (小实验件) | 850~830 (水淬) | 300~400 400~450 510~550 540~580 580~0 | 3~444 321~415 241~286 228~269 192~228 |
| 0.45~0.55 (小实验件) | 830~810 (水、油淬) | 550~630 450 550 650 --- | 220~240 ≈269 ≈248 ≈228 --- |
| ZG270~500 (0.30~0.40) (一般生产常 用工艺规程) | 840~880 (水、油淬) | 520~550 530~560 540~570 550~580 | 229~269 217~255 207~241 187~229 |
| ZG310~570 (0.40~0.50) (一般生产常 用工艺规程) | 820~840 (水、油淬) | 530~560 550~580 560~590 570~600 | 229~269 217~255 207~241 187~229 |
| 钢号 | 淬火温度/℃ | 回火温度/℃ | HBS |
| ZG40Mn2 ZG35SiMn ZG35SiMnMo ZG40Crl ZG35CrlMo ZG42CrlMo ZG50CrMo ZG30CrNiMo ZG34Cr2Ni2Mo | 830~850 860~880 840~860 830~850 850~880 850~860 830~860 860~870 840~860 | 530~600 580~600 550~650 520~680 590~610 550~600 540~680 600~650 550~600 | 269~302 ≧195 — — — 200~250 200~270 ≧220 241~341 |
3.4.回火
回火是将淬火或正火后的铸钢件加热到Ac,以下的某一选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
适宜的速率冷却,使淬火或正火后得到的不稳定组织转变为稳定组织,消除淬火(或正火)应
力以及提高铸钢的塑性和韧性的一种热处理工艺。通常淬火加高温回火处理的工艺称之为调
质处理。淬火后的铸钢件必须及时进行回火,而正火后的铸钢件必要时才予以回火处理。回
火后铸钢件的性能取决于回火温度、时间及次数。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除使
铸钢件的淬火应力消除外,还使不稳定的淬火马氏体转变成回火马氏体、托氏体或索氏体,
使铸钢的强度和硬度降低,而塑性显著地提高。对一些含有强烈形成碳化物的合金元素(如铬、
钼、钒和钨等)的中合金铸钢,在400~500oC 回火时出现硬度升高、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
二次硬化,即回火状态铸钢的硬度达到最大值。一般有二次硬化特性的中合金铸钢需要进行
多次(1~3次)回火处理。
铸钢件的回火按温度不同可分为低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1)低温回火:一般在150~250oC 温度范围内进行。回火后可空冷、油冷或水冷。其目
的是在保留铸件高强度和硬度的条件下,消除淬火应力。主要用于渗碳、表面淬火及要求高
硬度的耐磨铸钢件。
(2)高温回火:高温回火温度为500~650oC,保温适当时间后冷却。主要用于在淬火或正
火后调铸钢的组织,使之兼有高强度和良好韧性的碳钢和低、中合金钢铸件。回火脆性是制
定合金钢铸件回火工艺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在下列两个温度范围内均可发生。
在250~400oC 发生的脆性:经淬火成为马氏体组织的铸钢,在此温度范围内都会产生
回火脆性。如稍高于此脆性温度区回火,则可消除此回火脆性。而且以后再在上述温度范围
内回火时,也不会再出现回火脆性,故常称之为第一类回火脆性。
在400~500oC(甚至650oC)发生的脆性:这对多数低合金铸钢都会发生,即发生铸钢的
高温回火脆性。如将已在此温度范围内产生脆性的铸钢件再加热到600oC(或650oC)以上,之
后在水或油中快冷,即可消除此种脆性。然而已消除脆性的铸件,如又加热到产生回火脆性
的温度,脆性又会出现。这常称之为第二类回火脆性。
3.5.固溶处理
固溶处理是将铸件加热至适当温度并保温,使过剩相充分溶解,然后快速冷却以获得过
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固溶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使碳化物或其他析出相溶解于固溶体中,
获得过饱和的单相组织。一般奥氏体不锈耐热钢、奥氏体锰钢及沉淀硬化不锈耐热钢铸件均
需经固溶处理。固溶温度的选择取决于钢种的化学成分和相图。奥氏体锰钢铸件一般为
1000~1100oC;奥氏体镍铬不锈钢铸件为1000~1250oC。铸钢中含碳量越高,难熔合金元
素越多,则其固溶温度应越高。含铜的沉淀硬化铸钢,由于铸态有硬质富铜相在冷却过程中
沉淀,致使铸钢件硬度升高。为软化组织、改善加工性能,铸钢件需经固溶处理。其固溶温
度为900~950oC。经快冷后可得到铜的质量分数为1.0%~1.5%的过饱和单相组织。
3.6.沉淀硬化处理(时效处理)
铸件经固溶处理或淬火后,在室温或高于室温的适当温度保温,在过饱和固溶体中形成
溶质原子偏聚区和(或)析出弥散分布的强化相而使金属硬化的处理称为沉淀硬化处理(或时效
处理)。在高于室温下进行的称为人工时效。其实质是:在较高的温度下,自过饱和固溶体中
析出碳化物、氮化物、金属间化合物及其他不稳定的中间相,并弥散分布于基体中,因而使
铸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和硬度提高。时效处理的温度直接影响铸钢件的最终性能。时效温度过
低,沉淀硬化相析出缓慢;温度过高,则因析出相的聚集长大引起过时效,而得不到最佳的
性能。所以应根据铸钢件的牌号及规定的性能要求选用时效温度。奥氏体耐热铸钢时效温度
一般为550~850oC,高强度沉淀硬化铸钢为500oC,时间为1~4h。含铜的低合金钢和奥氏
体耐热钢铸件以及低合金的奥氏体锰钢铸件多采用时效处理。图1-4为截面25mm 试样的时效
效果。
图1-4
3.7.消除应力处理
其目的是消除铸造应力、淬火应力和机械加工形成的应力,稳定尺寸。一般加热到Ac,
以下100~200oC 保温一定时间,随炉慢冷。铸件的组织没有变化。碳钢、低合金钢或高合
金钢铸件均可以进行处理。
3.8.除氢处理
目的是去除氢气,提高铸钢的塑性。加热到l70~200oC 或280~320oC,长时间保温进
行处理。没有组织变化。主要用于易于产生氢脆倾向的低合金钢铸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