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论文
论《西游记》对《封神演义》的影响
指导教师:
系: 中文系 年级专业:09级汉语言文学1班
提交日期: 2013.5.10 答辩日期: 2013.5.18
答辩委员会(签名):
评阅人(签名):
2013年05月19日
摘 要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它的问世,对明代神魔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吴承恩运用大胆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异的世界。《封神演义》是一部成功的神魔小说,奇特魔幻的想象、典型人物的塑造、对时政的讽刺批判,都是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但是和《西游记》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论文以《封神演义》为例,从写作手法、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通过对比,找出《封神演义》对《西游记》的借鉴和发展,从而发现《西游记》对明代神魔小说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西游记;封神演义; 神魔小说;影响
Abstract
"Journey to the west" is a Chinese classic novels, its birt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ction. Wu Chengen uses bold imagination and unique creativity, depicts a magical world for us. This book from the wa born visions began, to the end of Jiang Ziya letter of gods and zhouwuwang closure princes. The Na Zha make the sea, Jiang Ziya came down from the mountain, King Wen Fang Xian, three grab the gods, the fairy fight a battle of wits, plot, showing the rich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FengShenYanYi" is a successful novels, strange magic imagination, typical characters of the political satire, criticism, are this novel is one's own knack in. But compared with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deficiencies. Based on the "FengShenYanYi"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writing style, the story, characters, connotation, thorough analysis, by contrast, find out the "FengShenYanYi" mod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ey to the west", "journey to the west" to find influence which produces to the novels of Ming generation.
Keywords: "journey to the west"; "Fengshen kingdoms; novels; influence;"
引 言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它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了时间、空间、生死,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在夸张得甚至有些荒诞的故事情节中,将真实与虚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现得入情入理;小说对现实极尽批判之能事,“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让我们清楚的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明代文人所创作的神魔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那么《西游记》对明代神魔小说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又包括哪些方面,具体又有什么表现,有没有什么经典的作品可以体现这些影响,笔者在本文中将《封神演义》与《西游记》进行了横向比较,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西游记》综述
(一)《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是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自幼天资聪颖,又喜好博览群书,写诗做文章,下笔立成;年长后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直到中年时才补上“岁贡生”,出任长兴县丞。但吴承恩难以适应明代官场的黑暗,于是愤而辞官。晚年在南京以卖文为生,终日饮酒作诗,后终老于家,有后人缉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存世。
《西游记》故事取材于玄奘取经——发生在唐代的真实历史事件。全书一共分为三大部分,从第一回到第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这部分安排了本作的“男一号”孙悟空出场,详细交代了孙悟空的出身、师承、能耐、性情,同时还通过孙悟空入东海夺金箍棒、入地府改生死簿、偷吃蟠桃和大闹天宫等故事,带领读者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出了这四个境界的风貌,建立一个神异的立体活动空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写了唐僧出世、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交待了唐僧西天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则写唐僧在取经路上收降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并在众徒弟尤其是孙悟空的保护下,沿途降妖伏魔,弘扬佛法,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顺利到达西天大雷音寺礼佛,取得大乘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二)《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1.以诡异的想象创造出奇异幻境
《西游记》中充满了神奇和魔幻的元素,吴承恩运用大胆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异的世界。
在“西游”这个度的空间里,世界“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在这个世界里,天外有光怪陆离的宫殿,地下有阴森可怕的冥府,西天有庄严肃穆的佛址,海外有洞天福地和长生不老的散仙,水中有富丽堂皇的水晶龙宫,山野有吃人饮血的妖精魔怪;子母河虽是“澄澄清水,湛湛寒波”,但饮用后不论男女都会怀孕,火焰山中烈焰冲天,“若要过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要化成汁”,西梁女国儿中,“长裙短袄,粉面油头,不分老少,尽是妇女”。
除了地理环境的奇特,西天路上的妖魔鬼怪,也是各具特色、魔幻怪异。圣婴大王红孩儿一口三味真火喷出,便是龙王驾到,亦不能灭火;黄眉老怪一个金铙和一个“人种袋”,就将孙悟空和普天神将打得毫无脾气;百眼魔君脱下衣服,两肋下一千只眼迸放金光,就足以“把个齐天大圣,困在金光黄雾中”。
2.在虚幻中映射黑暗现实
明代中后期,宦官当权,皇权衰微,明朝初期构建起的政治,早已形同虚设,由太监掌权的司礼监、东厂、西厂、锦衣卫成为了实际上的最高机构。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国外蒙古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沿海地区倭寇犯边,辽东在名义上虽归属明朝,但由于明统治者的压迫,女真贵族早已有反抗之心。这时候的大明帝国,已经逐渐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文学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反映,明中后期社会的黑暗以及官场的,曾经做过小吏、对封建制度深有感触的吴承恩自然也将之写进了《西游记》。比如《西游记》第四十四回里讲述唐僧师徒到达了灭僧敬道的车迟国,遇见了被道士奴役的和尚,孙悟空问和尚们为何不逃走,和尚们的回答如下:
“老爷,走不脱。那仙长奏准君王,把我们画了影身图,四下里长川张挂。他这车迟国地界也宽,各府州县乡村店集之方,都有一张和尚图,上面是御笔亲题。若有官职的,拿得一个和尚,高升三级;无官职的,拿得一个和尚,就赏白银五十两,所以走不脱。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我们没奈何,只得在此苦捱。”
明朝中后期厂卫特务活动猖獗,东西二厂麾下的特务们四处活动,凡异己者,均立即处决,导致无数冤案的发生。特务活动的猖獗,使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吴承恩实际上是借和尚之口,道出了对明代臭名昭彰的厂卫特务制度的不满和批判,进而反映人民对黑暗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二、《封神演义》对《西游记》的借鉴
《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商周列国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西游记》之后著名的神魔小说,成书于明天启年间,由许仲琳、李云翔据民间创作改编而成。全书共一百回,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法破敌、斩将封神的故事。作品中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还有姜子牙、哪吒、杨戬等生动、鲜明的形象。
该书从女娲降世显圣开始,到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束。其中的哪吒闹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访贤、三抢封神榜、众仙斗阵斗法等情节,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作为和《西游记》同类型的小说作品,《封神演义》对《西游记》借鉴是明显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故事背景
《西游记》是以唐朝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事件作为背景的,但是在小说叙事中,作为历史背景的取经事件被淡化了,作者所构建的,其实是孙悟空在西行路上斩妖除魔、潜心的过程。
和《西游记》一样,《封神演义》也选取了真实历史事件作为背景,这个历史事件就是姜子牙辅佐周室灭商纣的历史事件。作者在这里想要描写和表现的,其实也并不是商周易代时期的历史演义,而是各路神仙从降生到走向封神台的过程。从第一回纣王题诗亵渎女娲而被女娲报复起开始,一直到最后姜子牙登坛封神,小说所描写的主要内容,都是神魔斗法之事。
对于这一类神魔小说来看,历史背景只是一个点缀,在历史这个框架内所要表现的,才是这部作品的真实内容。虽然《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都将真实的历史作为背景,但是它们和历史演义所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并不相同的。笔者认为,《封神演义》将历史背景虚化,融入作品之中,在保证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加入了魔幻元素,有力地提高了作品的观赏性。
(二)主题设置
小说作品中通常都有着贯穿全作的基本思想,即小说主题。小说主题是作者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的。《西游记》的主题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抨击时政,意思宣扬三教合一思想。
首先是抨击时政方面。自明中叶以来,政治,统治黑暗;宦官专权,廷臣结党;皇室贵族和宦官大量侵占民田,甚至连皇帝也带头兼并土地,建立皇庄,致使民不聊生;再加上东南沿海的倭寇和辽东崛起的后金。这时的明朝,遇到了内忧外患,可谓是危难重重。
现实社会的种种黑暗,吴承恩自然感受深刻。于是在《西游记》里,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明朝中后期社会面貌的一些影子。比如车迟国国王好道,尊虎力、鹿力、羊力三个妖怪为国师,毁灭佛寺,奴役僧侣。和尚们诉苦道:“只因呼风唤雨,三个仙长来此处,灭了我等,哄信君王,把我们寺拆了,度牒追了,不放归乡,亦不许补役当差,赐与那仙长家使用,苦楚难当!但有个游方道者至此,即请拜王领赏;若是和尚来,不分远近,就拿来与仙长家佣工”。而明朝嘉靖皇帝好道,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据史料记载,嘉靖帝“尊道教、敬鬼神”,迷信丹药方术,喜好服用道士们炼制的所谓长生不死丹药。为了满足自己修道和淫乐,他还多次下诏遴选民女入宫。由于不堪忍受重负,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趁嘉靖帝熟睡之时,企图用麻绳将之勒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壬寅宫变”。事后,嘉靖帝竟然认为自己大难不死是有神灵庇佑,因此比以前更痴迷于丹药方术。
《封神演义》在抨击时政这方面,对《西游记》也有所借鉴。小说中的纣王沉溺妲己的美色,每日只知道和妲己饮酒作乐;又兴建“酒池肉林”以供玩乐。纣王的种种荒淫行为,引起了大臣的不满,虽然有比干等舍生觐见,劝诫纣王,但刚愎自用的纣王却听不进去,依旧每日嬉戏淫乐,荒废朝政,甚至以“炮烙”酷刑来反抗者,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笔者认为,这其实是在影射明朝的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对于朱厚照,史家对他的评论是“荒淫暴戾、怪诞无耻”,认为他是少有的无道昏君之一。朱厚照贪好玩耍,登基后也是玩性不改。他嫌紫禁城生活枯燥无味,于是于正德二年始建造豹房,并住了进去,以豢养虎豹为乐;又常常在豹房中广招乐妓,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封神演义》中的纣王,与荒淫的明武宗是何其相像,作者利用小说这一特殊载体,将现实写进小说里,借古讽今,抨击时政,批判封建帝王的荒淫无道和的。
其次是宣扬三教合一思想。《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是明代“三教合一”思潮的产物,但这里面的“三教合一”是有所侧重。在《西游记》里,儒其实是立身之本,吴承恩以儒家的价值观、道德观来评判万事万物;道教是的其中一个过程,孙悟空保唐僧取经后,神仙们见了他都说“大圣弃道从释,可喜可贺”,由此可见,道家并非的最高境界;佛家是的顶峰,唐僧师徒成了佛之后,才是真正的修成正果。《封神演义》的“三教思想”和《西游记》的略有不同,它不是简单的将佛道儒合而为一,而是将它们形象化,用教派的形式表现出来。关于这一点,笔者会在下文详细分析。
(三)故事结构
小说作品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被称为小说结构,它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小说结构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要素。
《西游记》的故事结构是从东往西的单线结构。小说第一部分写孙悟空出世,地点便是东胜神洲傲来国海外的花果山;第二部分叙述唐玄奘身世、取经缘由,地点也是在东方;第三部分写唐僧奉命取经之时,是在东土大唐出发,一路向西,最后到达灵山佛境。整部书结构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在结构方面,《封神演义》对《西游记》的借鉴也是明显的。许仲琳、李云翔也采用了单线结构的模式来叙述故事,唯一不同的是,《西游记》是从东向西的模式,而《封神演义》主要是自西向东。
贯穿于《封神演义》的主线是:姜子牙为首的西岐人马代表正义的一方,纣王的殷商方面的人物代表的非正义的一方,两方在从西岐通往朝歌的路上展开多次厮杀,最终西岐一方得胜。
(四)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缺乏鲜明人物形象的小说作品,就失去了灵魂。虽然中国古代小说向来有注重叙事而轻视写人的传统,但是《西游记》不仅为读者讲述了曲折神奇的取经故事,而且还描写了众多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同样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有勇有谋的姜子牙、忠义两全的闻太师、天真活泼但法力高强的哪吒、善于土遁迅行的土行孙以及杨戬、哼哈二将等脍炙人口的角色,都使读者过目难忘。
当然,两部作品所选择的,都不是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只是借着一点儿历史的影子,将人物神魔化了。比如《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在取回真经后成佛;《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是昆仑山元始天尊的弟子,有“仙人”的身份,身负封神之重任。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封神演义》对的借鉴《西游记》都是显而易见的,两部作品都有着不少相似甚至是相同的人物,杨戬、雷公等自不必说,单是哪吒这一角色,就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经典的形象。
关于哪吒,《西游记》里是这样描述的:
“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
而《封神演义》里的哪吒除了是李天王的儿子外,还是灵珠子化身。他出生时,“满地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塊红绫,金光射目”。七岁那年,哪吒在九湾河玩水嬉戏,打死了东海龙王傲光之子傲丙,又将意图上天“告御状”的东海龙王制的服服帖帖;水淹陈塘关时力战四海龙王,“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魂飞魄散之际得太乙真人帮助,化成了莲花身,在姜子牙兴兵灭商的时候做先锋,杀敌无数,后来得以封神。
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两部作品里的哪咤有着如下相似点:
一是年纪幼小却法力高强。《西游记》中的哪吒年纪尚幼便踏倒水晶宫,连龙王都对其无可奈何;《封神演义》里的哪吒除了杀死龙太子,还用乾坤弓和震天箭射死了石矶娘娘的门人碧云童子,在伐纣时与杨戬一道降服七怪。许仲琳、李云翔以“西游版”的哪吒为原形,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润色,将原本就法力高强的哪吒表现得更加神勇,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满血肉。
二是经历相似。两个哪吒都因为“闹海”得罪了龙王而身死,最后化作莲花身。《西游记》中的哪吒是被逼自杀的,因李天王担心哪吒日后惹事生出后患,哪吒只能举刀自尽,后由佛祖救活;《封神演义》里的哪吒则为了不连累父母,一人做事一人当,在父母和四海龙王面前自尽。与“西游版”的哪吒相比,“封神版”的哪吒,则多孝义的因素,当他得知四海龙王抓住其父母时,哭着道“子作灾殃,连累父母,其心何安”。这样的话在一个七岁小儿口中说出,感人肺腑、动人心肠,如此“孝义”的哪吒,较之《西游记》中的哪吒,在客观上更加高接近于“人”的形象,少了几分“神仙气息”,多了几分“凡人”的味道。
除了描写相似的人物,许仲琳、李云翔还借鉴了《西游记》的手法,将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凸显人物性格。
比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玉帝召上天庭,封为弼马温,负责掌管御马监。“新官上任三把火”,悟空在御马监也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都养得肉肥膘满”。但是当他得知弼马温不过是个根本不入流的芝麻小官后,猴颜大怒,当即打出天庭,回到花果山。他跟随唐僧西天取经时,在路上遇到拦路抢劫的匪徒,拿出金箍棒,“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唬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笔者认为,孙悟空因得不到天庭重视反出天庭,以及不分青红皂白就打死劫匪,从这些矛盾冲突中体现出了孙悟空敢作敢为、要强好胜的性格特征。
《封神演义》对此的借鉴也较为明显,以闻太师为例。他领兵讨伐西岐,与姜子牙的在绝龙岭交战。由于“成汤合灭、周室当兴”,与闻太师一样出身于截教的神仙,都倒戈相助,为姜子牙出力。闻太师虽摆下“十绝阵”,可是却被相助姜子牙的神仙们一一破去,最后闻太师也被云中子所杀。这里的矛盾,是以姜子牙代表的周室力量和以闻太师为代表的殷商力量之间的相互争斗,双方各为其主,爆发了冲突,由于天命使然,闻太师是注定要失败的,但他仍然和对手力战,从这个冲突中,闻太师精忠报国、贞烈高洁的性格,就体现了出来,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五)语言表达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小说内容中充斥着大量的诗词。除小说中人物自己吟咏唱和的诗词外,还有作者特意引用的诗词。随便翻开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不论是传奇、话本还是章回体小说,又或者是各式各样的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几乎都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的诗词。
古典小说中的这种现象,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内容,曾长期在传统文化中占据正统地位。古代的小说作者为了丰富自己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语言艺术、增强自己作品的艺术效果,满足读者的不同的欣赏兴趣的需要,尽可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于是就在小说中大量引用诗词。
作为古典小说作品,《封神演义》自然也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引用诗词的这一“优良传统”。作品里的诗词,除少部分是有作者自行创作的之外,其余的大都是借鉴了《西游记》的。
下面笔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封神演义》对《西游记》诗词的直接借鉴。
一是《西游记》第四十一回描写红孩儿三味真火时这样叙述:
“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好火:
炎炎烈烈盈空燎,赫赫威威遍地红。却似火轮飞上下,犹如炭屑舞西东。这火不是燧人钻木,又不是老子炮丹。非天火,非野火,乃是妖魔成真三昧火。五辆车儿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肝木能生心火旺,心火致令脾土平。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彻通灵。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长空万物荣。妖邪久悟呼三昧,永镇西方第一名。”
这首诗用夸张、形象的描写,将红孩儿三味真火的威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封神演义》第七十一回在描写火灵圣母的火焰时,也模仿了这首诗:
“火灵圣母招动三千火龙兵冲杀进大营来。好利害!怎见得好火,有赋为证,赋曰:炎炎烈焰迎空燎,赫赫威风遍地红。却似火轮飞上下,犹如火鸟舞西东。这火不是燧人钻木,又不是老君炼丹,非天火,非野火,乃是火灵圣母炼成一块三昧火;三千火龙兵勇猛,风火符印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肝木能生心火旺,心火致令脾土平,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彻通灵,生生化化皆因火,火燎长空万物荣。烧倒旗门无拦挡,抛锣弃鼓各逃生,焦头烂额尸堆积,为国亡身一旦空。正是:洪锦灾来难躲避,龙吉公主也遭凶。”
二是《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中写师徒四人到达西天后,沐浴更衣准备拜佛时,用了这样一首诗:
“遂此四众牵马挑担,同入观里,却又与大仙一一相见。即命看茶摆斋,又叫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了,好登佛地。正是那: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魔尽果然登佛地,灾消故得见沙门。洗尘涤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
而《封神演义》第七十一回《姜子牙三路分兵》写准提道人收伏孔宣时也用了相类似的诗句:
“孔宣大笑曰:“一派乱言,又来惑吾!”道人曰:“你听我道。我见你有歌为证,歌曰: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成本性合天真。 天开于子方成道,九戒三皈始自新。 脱却羽毛归极乐,超出凡笼养百神。 洗尘涤垢全无染,返本还元不坏身。”
诗词的融入,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使得小说这种“俗”文学有了“阳春白雪”的味道。《西游记》中的诗词可读性和文学性都较强,《封神演义》对《西游记》诗词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有力的提升了作品的层次。
三、《封神演义》对《西游记》的发展
(一)形成了中国神界尤其是道教神仙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名词。神仙是儒教《礼记》中所规定的“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风雨雷电以及宗庙鬼神。神仙分为三类,分别是“天、地、人鬼”。由于儒教平民对神仙的崇拜和祭祀,于是这些神仙就在道教里被人们广泛崇拜。《山海经》中就已经记载了有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上、不死树,以及提炼不死药物的人物"巫祝"的描述,后来开始出现了彭祖、赤松子和洪崖先生等一些长生不老的神奇人物。到了战国,出现一批专为求仙为职事的方士,史称方仙道,同时也形成了为独特的学派——神仙家。班固的《汉书》收录了十几种神仙家著述。先秦时期对神仙论述较多的是道家,尤其是《道德经》和《庄子》的论述对后来的神仙思想影响巨大。
《西游记》中所构建的神仙,是结合了道教和佛教的,天界以玉帝为首,有四方诸神、漫天星宿;地府以十代阎王为主,统领各路鬼仙;水中有龙王和水族;西方有如来、文殊、普贤等众佛,再加上各路散仙、妖怪,可以说《西游记》初步构建了一个的神仙体系。而《封神演义》则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对这个神仙体系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笔者认为,作者对道教神仙体系的补充主要体现在对道教神位进行增添和补充。
道教神仙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而民间则以玉皇大帝为最高尊神,统领世间万物。作者打乱了这一顺序,将各路神祗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封神榜”中所册封的各路天神。而道教的神仙体系也因为《封神演义》而增加了不少神位,或是作出了改变。现列举几个例子:
一是赵公明。这是《封神演义》增加的神位,《西游记》中并没有关于赵公明的叙述。赵公明在《封神演义》里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主管迎祥纳福,手下更是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十部下大神。因此,在《封神演义》流行开来后,民间始尊赵公明为财神,供奉于玄坛殿。在北京东岳庙东院玄坛殿,过去都有许多人到此来“拜财神”,祈求财神保佑自己发大财。
二是关于二郎神传说的变化。《西游记》里的二郎神是玉帝妹子与凡人相恋私奔后生下的,是玉帝的外甥;而到了《封神演义》里面,二郎神则变成了元始天尊徒孙、玉鼎真人的大弟子,是阐教人物。
最初,民间的二郎神神话是由李冰父子治水衍变而来。李冰次子“二郎”因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有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还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认为二郎神是隋朝时的赵昱。他力战蛟龙,为民除害,于是被奉为神明。但是在《封神演义》问世之后,二郎神就逐渐变成了杨戬。在小说里,杨戬的封号是“清源妙道真君”,这显然是赵昱的封号。可以说杨戬是作者综合考虑了多种版本的二郎神传说后创造出的人物,但是在《封神演义》问世之后,二郎神形象产生了变化,而这一变化甚至影响到了民间信仰。
三是东岳大帝及其子炳灵公的形象变化。东岳大帝乃泰山之神,神位在远古时期就已存在,而其子即炳灵公的封号,亦在宋代就出现了。《西游记》中对东岳大帝并无多少叙述,只是约略提到东岳大帝派门人协助孙悟空降妖。而在《封神演义》中,东岳大帝是西周开国武成王黄飞虎,炳灵公则是黄飞虎的儿子黄天化。黄飞虎在进攻渑池县时为张奎所杀,最后被封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人间的吉凶祸福。所以在《封神演义》问世并流行后,一般信奉的人,都受到了影响,认为东岳大帝是黄飞虎,炳灵公是黄天化。
以上只是几个笔者认为较为显著的例子,实际上本书对道教神位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封神演义》出现之后,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及神职神位各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突出了“三教合一”的观点
儒、道、佛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三教的分合,始终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史,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明代神魔小说创作中也是存在的。
《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同时宣扬“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这一带有儒教色彩的思想。在小说里,孙悟空大闹天宫,十万天兵都收拾不了他,这时候道祖太上老君、观世音菩萨、如来佛等都来帮忙;历史上唐僧取经本是玄奘不顾朝廷禁令,私自越境,前往天竺求学取经的个人行为,小说里却把他写成是奉君王之命取经,给唐僧加上了贤臣、忠臣的身份;孙悟空向车迟国国王说的“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最能体现《西游记》的三教合一思想。
《封神演义》也体现了三教合一观点:道教中的阐教,即道教正统;西方佛教;还有施行“仁政”的文王、武王,他们代表的是儒家。笔者认为,相比于《西游记》,《封神演义》更加着重地突出了“三教合一”观点,这体现在对“三教合一”的思想形象化。
为了更好表现“三教合一”,作者选择了商周易代这一时期作为小说背景,在这一时期,虽然佛教的释迦牟尼、道教的老子、儒家的孔子都还没有降生,但是道教典籍中记载的代表道的尊神传说已经存在,所以作者在小说里以道教鸿钧老祖为首,神化的老子列于第一位,虽领袖群仙,但不管实际事情,而以元始天尊为尊;对佛教则只称西方,并以准提道人为首。小说第十五回所提到的“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步雨兴云、善恶之神”中,三教指的是“阐教、截教和人道”。但是人道具体指的是哪一教派,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过了。
笔者认为,作者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手法,将后来历史上有姓名记载的佛、道、儒三教人物通通排除在小说之外,凡后来历史上有姓名记载的,均不列入,只采用传说中的古代神仙称号,以避免时代不符之嫌;同时作者又将佛教几位菩萨如文殊、观世音(慈航道人)、普贤列入元始天尊十二弟子之列,意在说明佛受仙传,由无生有,三教同源,皆属仙派。
笔者认为,《封神演义》实际是结合了明代三教合一思想,运用塑造形象、创造故事的方法,将“三教合一”具体化。作者站在道教思想的基础上,消灭了佛道儒三家对立的因素。这书流行以后以后,道观中也渐渐开始开始供奉慈航道人(即观世音菩萨),而《龙华经》中的“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由来是一家”诗句,也是受到了这部作品的影响。《封神演义》对于“三教合一”的描写和表述,进一步泯灭了三教间的界限,为佛道儒三教的进一步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封神演义》的不足
从总体上说,《封神演义》是一部成功的神魔小说,奇特魔幻的想象、典型人物的塑造、对时政的讽刺批判,都是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但是和《西游记》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故事叙述较多重复之处
《西游记》在进行故事叙述的时候,采用了“遇妖—降妖”模式,西天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我们很难从其中发现规律性的联系,虽然容易给人一种重复循环之感,但这只是为了说明修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磨难困苦,那些各式各样的困难险阻和妖魔鬼怪,“都是用来作为修心过程中障碍的象征”。
《封神演义》故事在叙述中的重复之处,尤其是在姜子牙起兵伐商之后,这种叙述上重复更是随处可见,最为典型的是在描写商周双方交战时常常采用“设阵—破阵”这样的模式。将领们各显神通、使用威力巨大的法宝互相战斗。笔者认为作者选择这种描写模式,虽然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加作品的观赏性,可是重复的摆阵斗法,更有千篇一律之感。
小说在讲述闻太师讨伐西岐之时,曾写闻太师请来请来秦天君等十人摆下“天绝阵、地烈阵、风吼阵、寒冰阵、金光阵、化血阵、烈焰阵、籓魂阵、红水阵、红砂阵”十绝阵,姜子牙知道阵法厉害,正踌躇之际,燃灯古佛到来,带领“十二代上仙”,一起出战。众人各显神通,将十绝阵破去。
为了表现燃灯古佛破除这十大阵法的过程,从第四十三回《闻太师西岐大战》开始,一直到第五十一回《子牙劫营破闻仲》,作者整整用了九章书,来叙述双方斗法经过。但是在这九章书里面,有不少内容却是相似的。燃灯古佛所带来的“十二代上仙”大多可以轻易破阵,可作者偏偏要在上仙们破阵之前,先派一两个法力平常的将领出马挑战,等到这些将领战败之后,上仙们才登场,施展大法力“秒杀”敌人。
比如破“天绝阵”时,文殊广法天尊领命出战,这时玉虚宫第五位门人邓华现身,自言是奉师命前来破阵。燃灯心道“数定在先,怎逃此厄!”邓华果然在阵中被杀,魂魄升入封神台。这时候文殊广法天尊出手,“把遁龙桩望空中一撒,将秦天君遁住了”。破“地烈阵”时亦如此,燃灯派出的韩毒龙被杀,“身体成为齑粉。一道灵魂往封神台来,有清福神祇引进去了”,然后才由惧留孙大显神通,将“地烈阵”破去。
破其余阵法的时候,情况也大致相同,总是先有“替死鬼”上前送死,然后才由上仙们压阵,打败敌人。
笔者认为,过多雷同的故事情节,每次开战就置阵破阵、斗法破法,这样的写法容易带给读者一种程式化的感觉,这一点影响了《封神演义》的艺术感染力。
(二)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缺乏个性
《西游记》除了描写了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在对人物的叙述和描写上,《西游记》较好地把握住了角色的身份,表现出了人物所该有的气质和神韵。比如唐僧,他是金蝉子转世,自幼就在寺庙出家。作为一个生长在佛门中的僧人,唐三藏对于佛经的理解,以及对佛祖的虔诚,是无人可比的;但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再加上是个凡人,所以他在遇到突发状况时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踏上取经路的唐僧,想到路途遥远,或是遇到妖魔的时候,往往手足无措,要么是“嘟起嘴”哭,要么就是祈祷徒弟孙悟空能早日将自己救出去。唐僧对佛家虔诚无比却又胆小怕事,熟读佛经可是却带有迂腐气息,笔者认为这样的气质特点,是很符合唐僧在小说里的身份。
而《封神演义》中虽然也有着众多的人物,单就人物数量而论,《封神演义》绝不逊色于任何一部明清小说。但是,作品中的大多数角色都给人一种平淡之感,即使通读了全作,也难以给人留下鲜明的记忆。甚至连姜子牙这一重要角色,也缺乏全面、细致的刻画。作为本作的男一号,姜子牙本应该是像诸葛亮吴用那般有智谋,或者是像关羽张飞一样神勇,只可惜姜子牙身上并没有这些特质。子牙在小说里出场的时候,已经是个七十二岁的老头子了。姜子牙在昆仑山师从元始天尊修道多年,却被元始天尊说“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只因子牙身负封神重任,虽无修仙之命,却有辅佐明君之责,于是天尊派他下山,辅助明主。
下山后的姜子牙经故人宋异人做媒,下山后娶六十八岁老处女为妻。为了生计,他也做起了小生意。卖笊篱,“直从早到午,卖到未末申初,也卖不得一个”;卖干面,谁知道“面都泼在地下,被一阵狂风将面刮了个干净”;开饭店,“从早晨到巳牌时候,鬼也不上门”再加上“天气炎热,猪羊肴馔,被这暑气一蒸,登时臭了”;卖家畜,不料因为“朝歌半年不曾下雨,天子百姓祈祷,禁了屠沽”,子牙的“牛羊牲口,俱被入官”;最后只得摆摊算命。这样的描写颇有无厘头的感觉。
我们再看看发迹后的姜子牙。这时候的他,遇见了明君,进了西岐,被封为右灵台丞相。位居人臣的子牙“治国有方,安民有法,件件有条,行行有款”。单从这些描写来看,姜子牙的形象似乎得到了转变,对此笔者认为,发迹后的子牙虽然不再“搞笑”,但仍然没有“贤臣圣人”的气质,反而有几分“无赖”之感。比如,子牙答应文王“不听诸侯之唆,以臣伐君”,可是当他一见时机成熟,便立即呈上出师表,率领“六十万雄狮竟出西岐”;答应武王解纣王之危,转脸就传令“擂鼓”。纣王昏庸无道,引起天下诸侯不满,因而起兵讨伐确实是在情理之中,但子牙答应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君王“永不伐纣”,却在后来推翻誓言领兵东征,这样的一个姜子牙,完全就像是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小人。作者似乎想把姜子牙这个商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描写成一个“贤臣”、“忠臣”,但是较为粗陋的人物刻画,使得姜子牙这一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打了折扣,而姜子牙作为主角和正面人物的气质也立时就被削弱了。
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作者思想带有“两极分化”观点所造成的。作者简单的将《封神演义》里的各类人物划分为“好人”就是“坏人”,不是“忠臣”就是“奸臣”,不是属于“殷商阵营”就是属于“西周阵营”。这样简单的人物分类,难以全面表现人物性格,而其中的矛盾冲突也因此被削弱了。
(三)全书弥漫着浓厚的宿命论观点
从《西游记》全书构架来看,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以及最终到西天取经修成正果,这三个部分实际上是隐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围绕着“”这一过程,通过唐僧师徒四人尤其是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困苦,“隐喻着明心见性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渐悟’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尤其是修心,是支撑着《西游记》故事的支点,吴承恩试图通过《西游记》这部作品告诉世人,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有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和险阻。
相比于《西游记》的“修心”观点,《封神演义》中则弥漫着浓厚的“宿命论”观点。天命注定,是小说暗藏的主题。“一则是成汤合灭,二则是周室当兴,三则神仙遭逢大劫,四则姜子牙合受人间富贵,五则有诸神欲讨封号”,《封神演义》第六回中的这句话,可以说是本作之总纲。从这句话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商灭周兴、众仙遭劫、子牙发迹、诸神受封,都是由天注定的,无论任何人任何事,都逃不过冥冥之中的宿命。
于是,本应该是高高在上、长生不老、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变成了朝不保夕,命不由己的凡人。为了自保,他们也只能抛弃应有的道德,扯下神秘的外衣,拿着看家法宝,加入到人间战争中来。因为神仙们的加入,使得本来轰轰烈烈的商周之战,演变成了各种派系的神仙们的帮派混战。
宿命,是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祸福、贵贱等或者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预先安排,是人无法改变的。而“宿命论”,是《封神演义》中极其典型的观点之一。笔者认为,作者之所以在《封神演义》中强调“宿命论”,一是为了给小说情节的发展提供一个根据,而这个根据就是宿命、就是命运,在命运车轮的转动之下,无道的商朝走向灭亡,仁义的周室走向兴盛,宿命,是整部小说的一个支撑点,它支撑着小说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局;二是由于“天命思想”是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宣扬。《封神演义》作者不是伟大的思想家,无法摆脱历史局限性。中国古代一直都在强调“天命王权”,尤其是一个当一个王朝出现之际,那些有志于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军阀们,都会强调“天命在我”,用以告诉世人,自己“造反有理”,阻挡之人,都是违背“天命”的,注定要失败。
于是,在“封神”的世界里,周武王当兴、商纣当灭是命中注定定,所以忠心耿耿的闻太师倾尽全力,也无法阻止殷商灭亡;封神是三教会谈预定的名单。所以到了最后商周双方将领都得到封神。正是带有这样的创作思路,作者是非不分、邪正同炉,到最后不论好人坏人,都到封神台上受封。这样有点类似于“大团圆结局”的结尾,可以说是《封神演义》一个最大的缺点。
笔者认为,过分强调“宿命论”之作用,有两个坏处:
一是故事毫无悬念,使作品在可读性和观赏性方面大打折扣。一部以叙事为主的小说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去阅读,故事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读者在阅读叙事性小说的时候,通常会在内心判断这个故事对自己是否有吸引力,而这个吸引力,和故事题材、写作技巧息息相关。《封神演义》是一部神魔小说,题材上具有新奇、独特的特点,这样的一部作品,在当时自然是极受追捧的。但是,由“宿命”决定一切的故事内容,在最初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新鲜感,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新鲜感就会渐渐失去,原因无他,正是因为失去了悬念。被“宿命”所决定了的战争,无论殷商方面有多少忠臣、义士和神仙助阵,最终都注定是要失败的;无论周朝方面形势多么险恶,周武王姜子牙等人处于何等危难之中,最终都会获胜。既然一切都由上天安排好了,谁也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那么是死是活、是胜是败,只需要安心等待就是了,这样单调的情节,对于作品的可读性,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是完全忽视人(或神)的主动性作用。对命运感到无奈的,并非只是凡人,小说里那些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神仙,一样逃不出冥冥中的天意。神仙,有着高强的法力、长生不老的身体,他们本应是超世脱俗的一类物种,但是却无法逃脱“宿命”的安排,只得硬着头皮去应对劫难,加入到了商周双方的大战之中,将人的战场变成了神的战场。《封神演义》里的神仙们,就像小孩子玩游戏那样互相战斗。笔者认为,这样的创作手法虽然在客观上使神更加贴近人的形象,但却完全抹杀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历史是由人所创造的,因为有人的不断进取、奋斗,历史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从古到今,莫不如是。周部族的首领文王、武王,有志于讨伐殷商、进取中原,进而一统天下,可是在“宿命”之掌控下,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去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因为“天命”是站在他们这一方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只要挺一挺就会过去的,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去付出多艰巨的努力,只要振臂一呼,自然有大把法力高强的神仙,驾驭着威力巨大的法宝,来为他们杀开血路,进取中原。而神仙们更是一样,不论是周阵营还是商阵营的,也不论是好神仙还是坏神仙,只要参加了商周之战,最后就可以登上封神台得到册封。可以说,浓厚的“宿命”观点,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得所有历史都随着安排好的剧情发展,失去了积极意义。
(四)一再宣扬“红颜祸水论”,削弱了小说的积极意义
“红颜祸水”,是自古就有的说法,意思大致是指美女贻误国家的意思。历史上,一些昏君把天下的美女红颜选进后宫,玩弄戏亵,夜夜笙歌,沉迷于三宫六院及酒色之中,不理朝政与国事,引起国家动荡,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周幽王因美色而“烽火戏诸侯”,最后在犬戎进犯时无人救援而亡国;陈后主叔宝迷恋张玉华,以至于“隋兵入城时尚不知情”;唐玄宗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最终祸起萧墙,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由于有史为鉴,似乎谁靠近美人谁就自取灭亡,于是,“红颜祸水”的成语便产生了,“红颜祸水论”也开始渐渐流行起来。
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自宋以来,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学,明代科举考试更是以“程朱”著述为考试内容,长期的思想禁锢,再加上强调所谓的“三从四德”,女性在社会的地位更是低下。诞生在明代的小说作品如《水浒传》、《金瓶梅》,都是将女性摆在极其次要的位置。《水浒传》里的女性不是荡妇就是“母老虎”,而《金瓶梅》里的女性,更是任人欺辱的对象。
《西游记》由于题材和内容的原因,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并不多。《西游记》中的女性角色,包括妖精和人,都只是被当作修心过程中的“魔障”,要靠着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克服。笔者认为,虽然《西游记》将女性角色放在次要地位,但就总体而言,作者并没有对女性角色有太多的贬谪和批判,女性角色只是被形象化,变成了西行路上的“难”而已。
而《封神演义》对女性的描写则不一样。许仲琳和李云翔意图在作品里向读者们传达“红颜祸水论”这个观点:红颜者,祸水也。漂亮的女人都是祸害,尤其是在伴在君主身边的红颜,她们以“美艳之姿、温柔之体”,使得国君沉溺于温柔乡中不能自拔,荒废了政事,导致国家陷入危难之中。
苏妲己,是体现作者“红颜祸水论”的代表性角色。这位纣王的宠妃是千年狐狸精幻化的,美艳动人,纣王沉迷于她的美色,日日与之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诚然,纣王迷恋妲己、不理朝政,是导致殷商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一个朝代由兴起到强盛再到灭亡,是有一定规律的,笔者认为,将一个朝代灭亡的责任完全推到一个女人的身上,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
其实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其大力经营东南,将重心转往长江下游地区,使得中原一带空虚,周人才得以趁机起兵,占得了大便宜。众所周知,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本名为“辛”,也叫做“帝辛”。帝辛“孔武有力,能手格猛兽,神勇冠绝一时;兼通音律,性好美色,更刚愎自用”。公元前1047年,帝辛对有苏部落发动进攻,得到了绝世美女苏妲已。妲己的美貌吸引了帝辛,于是,这位戎马一生的商朝君主,便拜倒在了妲己的石榴裙下,寄情于声色之中。
就在这时,居于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族逐渐强盛起来,由于周文王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在前往朝歌朝觐时,曾为妲己的美色所迷而对妲己展开热烈的追求,触怒了帝辛,于是帝辛下令将伯邑考剁成肉酱,赐食姬昌,并把姬昌囚禁在朝歌两年。虽然经过周部族的多方营救,姬昌最终得以释放,但是商周两大部族之间已结下了深仇大恨。综合实力得到增强的周部族趁着商朝大力经营东南而无暇西顾的时机,出兵伐商。他们宣布了帝辛的“十大罪状”,并将妲己丑化成一个淫荡恶毒的蛇蝎美人。
商周双方在牧野展开大战,最终周阵营取胜,纣王,妲己也被武王所杀。可以说,周文王和周武王之所以出兵灭商,完全是基于部族政治扩张和私人仇恨,而在宣传上丑化妲己,则是为了达到凝聚人心目的的一种政治手段。
所以,如果硬是把商朝亡国的责任推到一个女人身上,就常识的观点看,也是很难令人苟同的。妲己之所以留下如此恶名,是因为周部族对纣王怀恨在心,加之要打心理战而刻意丑化的。
《封神演义》的作者将“红颜祸水”观点在小说中发挥到了极致,商朝灭亡的所有的责任,都被推到了一个柔弱女子的身上,美丽的苏妲己成为了导致商朝灭亡的原因。笔者并非质疑《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李云翔的文化素养,而是认为他们缺少对朝代兴衰、以及历史规律的了解和研究,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是客观发展的,并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改变。我们说“时势造英雄”,便是这个道理,社会是怎样的形势,便会有人利用这个形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红颜祸水论”缺乏理性和客观的思考,一味责怪女性,从根源上说,“红颜祸水”现象, 是在男权社会日益发展、而女性个性遭到全面压抑和控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这种现象, 是男性一手造就的, 他们以此作为摧毁女人的精神, 洗脱自己的罪恶的借口。
结 论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都是神魔小说中的经典作品,《西游记》是以唐朝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事件作为背景的,但是在小说叙事中,作为历史背景的取经事件被淡化了,作者所构建的,其实是孙悟空在西行路上斩妖除魔、潜心的过程。和《西游记》一样,《封神演义》也选取了真实历史事件作为背景,这个历史事件就是姜子牙辅佐周室灭商纣的历史事件。作者在这里想要描写和表现的,其实也并不是商周易代时期的历史演义,而是各路神仙从降生到走向封神台的过程。从第一回纣王题诗亵渎女娲而被女娲报复起开始,一直到最后姜子牙登坛封神,小说所描写的主要内容,都是神魔斗法之事。本文从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分析比对。《封神演义》在背景、结构、人物等方面对《西游记》进行了较全面的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中国神仙谱系的完善、三教合一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和《西游记》相比,《封神演义》仍然有着不足之处,尤其是作品中弥漫的浓厚宿命论和红颜祸水论,更是成为了致命硬伤,对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西游记》才是明代神魔小说中的典范性代表。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8-03
[2]许仲琳、李云翔.封神演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06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
[4]钱海永.新编上下五千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中华书局,2010-01
[5]薛金星.高中历史新课标——政治文明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5
[6]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0
[7]魏文哲.天命观:神话与谎言[J]。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00-03(3)
[8]刘清扬.二郎神形象的演变[J]. 载于韶关学院学报,2008-08(5)
[9]冯汝常.明清神魔小说研究八十年[J].载于闽江学院学报,2004-02(25)
[10]郭旭东.封神演义与殷末史的流传[J].载于殷都学刊,2003-04(5)
[11]刘清扬.二郎神形象的演变[J]. 载于韶关学院学报2008-08(5):30-32
[12]潘百齐、刘亮.论封神演义的道教文化[J].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00-04(4)
致 谢
本论文在XX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她的博学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我。从课题的选择,到提纲的撰写,再到论文的写作,XX老师始终给予我耐心的指导和详尽的分析,让我获益匪浅。在此向XX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此外,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也与四年来对我悉心栽培的各科任课老师有关。感谢你们的教导,使我能够较好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工作。在此,我向XXXX学院中文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您们在这四年中的关心与悉心栽培。
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