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用范围:高一必修四 编制时间:2014年 月 日
编制人:张彬 张岩 张一楠 审核:高一年部备课组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阅读鉴赏,让学生学习通过意象的分析、词句的品读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了解作品的风格,并能够联系已学的相关知识和所了解的作者生平思想,领悟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作品作比较深入的分析鉴赏,从而把握诗歌阅读的途径和方法
2、感受苏词中写景的豪放特点。
模块一 课前预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 ) 樯橹( )( )
一尊还酹江月( ) 同行( ) 吟啸( ) 一蓑烟雨( ) 料峭( )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杰出的英雄人物。
故垒:旧营垒。
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樯橹:
一尊:
酹: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竹杖芒鞋:
向来:
二、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 、 )。
苏轼(1036—1101),字 ,号 ,四川眉山人, 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派词。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 、“苏辛”(辛弃疾)”之说。
(三苏:苏洵、苏轼、苏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 豪放派词)
2、写作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定风波》:1.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 乌台诗案 ”,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 地方。
3、词牌、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是词牌名,题目是“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词牌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
模块二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学习目标】
1、把握词的内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课堂诵读赏析】
1、范读。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了解大意。
【课文分析】
探讨一:这首词是豪放词,大家齐读词作,体会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豪放之景 旷达之情
探讨二:以词之模式,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那上阕都写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由这些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明确: 大江 浪 故垒 乱石 惊涛——雄浑 开阔 波澜壮阔 充满力量
想到: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小结:作者眼中之景实是心中之景,乌台诗案的惊心动魄,历史风云的错综复杂,无不在作者眼前一一展现,心中有丘壑,自然眼中之景波澜壮阔。
探讨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作者眼前之水,是融入了人事之水,眼前这条滚滚而去的长江就不再是仅仅一条有形的长河,它幻化为波涛浩淼的历史的长河,无数的不可一世英雄人物在波涛中一一展现,又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浪”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砂砾,可见,这里的“浪”不只是长江中卷起千堆雪的浪,也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探讨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
明确: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拍”——夸张手法,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雪”——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小结:这些精妙的词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这种格调正与赤壁作为古战场的地理位置遥相呼应,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三国古战场,看到了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为下阕周瑜的出场做好铺垫。
探讨五: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明确:
承上启下。
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
启下:“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
美景如画——英雄如烟
小结上阕: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上阕心得:1、美景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
2、写作需要我们放飞“想象”这双的翅膀。
探讨六:词中上片重写景,下片 “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阕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雄姿英发”——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淡定
小结: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其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世所罕见,《三国》中对赤壁的描写,从其准备到战争结束用了大量篇幅,可以说赤壁之战是《三国》的精魂所在,战争结束了,这段历史便在血光中走向了没落,然而如此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却在东坡先生笔下写成了周瑜的“谈笑之间”,我们既要佩服周瑜的英雄盖世,又要赞叹东坡先生的惜墨如金了。
探讨七:我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苏东坡在描写这场战争时却偏偏插入了“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1、一个“初”字突出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
2、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潇洒的风姿。
小结:正如不可一世的英雄项羽,身边若没有美人虞姬,便少了些许侠骨柔情,英雄便不完整。一个细微之处,一个女子的入场,便使整首词有了无限情思。
探讨八:作者穿越幽幽的岁月,对周瑜无限仰慕,周瑜身上到底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
周瑜 我
年轻有为 早生华发
委以重任 被贬黄州
建功立业 千古留名 壮志难酬 英雄末路
探讨九:有人说,苏轼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小组交流,展示)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只有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鉴赏为例,试总结怀古诗或词的特点:
1、多为登高怀远之作
2、多用借古说今之法
3、风格多为慷慨悲壮
4、多抒壮志难酬之情
小结: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题中就可运用这些方法,对怀古诗或词进行鉴赏。
【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定风波》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
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课堂诵读赏析】
1、自主诵读,把握节奏,了解大意。
2、学生朗读。
【课堂探究】
1、讨论下列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明确:雨骤风狂。
(2)“何妨吟啸且徐行”,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明确: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明确: “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课堂小结】
《定风波》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业】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
模块三 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 B )
B. 千古风流人物 (杰出的) 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
C. B.羽扇纶(lún)巾 回首向来萧瑟处(一向,此处应为刚才)
C.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 料峭(形容微寒)春风吹酒醒
D.一尊还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江月
2.判断下面各项文学常识的正确一项是( C )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B.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同时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
C.词兴起于唐,兴盛于宋,词按字数可以小令、中调、长调。词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哪两项( AB )
A.终岁不闻丝竹声 B.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C.足下蹑丝履 D.君当作磐石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D)
A.大江东去 樯橹灰飞烟灭
C.天下云集响应 D.卷起千堆雪
二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在词的上阕中,描写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答案:(1)上阕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徐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解析:结合词文内容想象词人的外在形象,再从“莫听”、“ 何妨”、“ 谁怕”三个词语解读词人的精神。注意规范的答题格式:描写了一个……的抒情主体形象。
(2)“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该句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在大自然微妙的瞬间变化,此人得到了启示:自然界中的雨晴实属寻常,而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雨、荣辱得失有何足挂齿?“风雨”和“晴”表面上说天气变化,实际上都是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一语双关,表达诗人对外界的变化,不管有利无利,都不在乎的心情,反映了一种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也有的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请结合词文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答其中一种即可。)
解析:此题考点为炼字,答题思路:①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②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③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①该词有……的含义,采用……修辞手法,化……为……{解释词语、明确手法}。②写出了……情形, {描述景象}。③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了(前)后文的……(或“为……做了铺垫”){表感情、谈作用}。
(2)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片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词的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任答其中一种即可)
模块四 课外拓展
怀古诗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 “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5.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1)燕子 兴亡
解析: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
(2)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8.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自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蒌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风凰台
李白
风凰台上风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李白这首诗,一说写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一说写于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
两首律诗的结句都落在“愁”字上。试问:
(1)作者的愁情分别是什么?
(2)结合两诗的尾联分别谈谈作者是怎样抒发愁情的?
答:(1)崔诗因思乡而愁。李诗为报国无门而愁。
(2)崔诗融情于景,用“日暮”、“烟波”景色烘托乡关难觅的愁绪;李诗用“浮云蔽日”比喻奸臣当道,障蔽贤良,用“长安不见”写出了不被朝廷重用的惆怅。
9. 阅读下面两首元代小令,完成9-11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①。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注:①三国鼎分:指东汉覆灭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牛继马:相传建立东晋王朝的晋元帝是牛姓的私生子。
1.两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山坡羊•叹世》进行分析。
2.两作的结句用语相仿,可表达效果却不一样,试作简要分析。
1.以景衬情。(1分)《潼关怀古》写景气势不凡,而《叹世》的写景也是十分出色的。作者描写了寄情于渔樵之乐,流连于茅檐风光的隐居生活,山水如画,妻子儿女和我一样安于贫贱,种植养捕的劳动生活是这样的充实,渔夫樵子的朋友相见,除了交谈庄稼,再无世俗利禄的话题。这正是活用了陶渊明“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诗句,写出对宁静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赞美,情趣高雅,是此作动人之处。
2.张作警辟深沉,高度概括,富于哲理,发人深省;而陈作虽然用语生动,可是冷嘲热讽,抹杀是非,流于冷漠,失于消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