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99年国庆节开始,实行了春节、五一、十一3个7天长假制。这个全国集中、统一放7天长假的做法,从2000年起被称为“黄金周”。
2000~2007年国内旅游与黄金周旅游增长比较表
| 年份 | 分项 | 全年国内旅游 | 黄金周旅游 | 黄金周占全年比例% | ||
| 年增长% | 年增长% | |||||
| 2000 | 游客人次/亿 | 7.44 | 3.5 | 1.26 | — | 16.9 |
| 旅游收入/亿元 | 3175.5 | 12.1 | 574 | — | 18.1 | |
| 人均花费/元 | 426.6 | - | 455.6 | — | ||
| 2001 | 游客人次/亿 | 7.84 | 5.3 | 1.83 | 45.2 | 23.3 |
| 旅游收入/亿元 | 3522.37 | 10.9 | 736 | 28.2 | 20.9 | |
| 人均花费/元 | 449.5 | - | 402.2 | — | ||
| 2002 | 游客人次/亿 | 8.78 | 12.0 | 2.19 | 19.7 | 24.9 |
| 旅游收入/亿元 | 3878.36 | 10.1 | 865.0 | 17.5 | 22.3 | |
| 人均花费/元 | 441.7 | - | 395 | - | ||
| 2003 | 游客人次/亿 | 8.70 | -0.91 | 0.99 | - | |
| 旅游收入/亿元 | 3442.27 | -11.24 | 346 | - | ||
| 人均花费/元 | 395.7 | - | 384 | - | ||
| 2004 | 游客人次/亿 | 11.02 | 26.6 | 2.68 | - | 24.3 |
| 旅游收入/亿元 | 4710.71 | 36.9 | 1077 | - | 22.9 | |
| 人均花费/元 | 427.5 | - | 401.9 | - | ||
| 2005 | 游客人次/亿 | 12.12 | 10.0 | 3.02 | 12.7 | 24.9 |
| 旅游收入/亿元 | 5285.86 | 12.2 | 1243 | 15.4 | 23.5 | |
| 人均花费/元 | 436.1 | - | 411.6 | - | ||
| 2006 | 游客人次/亿 | 13.94 | 15.0 | 3.57 | 18.2 | 25.6 |
| 旅游收入/亿元 | 6229.74 | 17.9 | 1512 | 21.6 | 24.3 | |
| 人均花费/元 | 446.9 | - | 423.5 | - | ||
| 2007 | 游客人次/亿 | 16.1 | 15.8 | 4.17 | 16.8 | 25.9 |
| 旅游收入/亿元 | 7770.6 | 24.7 | 1816 | 20.1 | 23.4 | |
| 人均花费/元 | 482.6 | - | 435.5 | - | ||
| 年份 | 黄金周旅游人次占全国比例% | 黄金周旅游收入占全国比例% | 全年旅游人均 花费(元) | 黄金周旅游人均 花费(元) | |
| 1999国庆节 | 5.6 | 5.0 | 394 | 352 | |
| ●2000 | 16.9 | 18.1 | 426.6 | 455.6 | |
| 2001 | 23.3 | 20.9 | 449.5 | 402.2 | |
| 2002 | 24.9 | 22.3 | 441.7 | 395.0 | |
| 2003国庆节 | 10.0 | 10.0 | 395.7 | 384 | |
| 2004 | 24.3 | 22.9 | 427.5 | 401.9 | |
| 2005 | 24.9 | 23.5 | 436.1 | 411.6 | |
| 2006 | 25.6 | 24.3 | 446.9 | 423.5 | |
| 2007 | 25.9 | 23.4 | 482.6 | 435.5 |
1、2000年统计春节的人均消费达815元,为历年“黄金周”人均消费的2倍,不合常情,可能样本选取有误或统计、计算有误。因此该年“黄金周”人均旅游消费高于全年人均旅游消费不实。
2、2003年由于“非典”,五一长假期间停止旅游活动,为非常态年份,2004年属恢复性增长,其增长率亦无参照意义。
数据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从表中可以看出:
1,从2001年至2007年中,除2000年与2003年外,3个长假期的旅游人次占同年全国旅游总人次的1/4左右。这就是说,3个长假21天的旅游人次占了全年365年的1/4。“黄金周”期间的旅游密度之高,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是独有的,至少是少有的。
2,从2001年至2007年中,除2000年与2003年外,3个长假期的旅游收入的占同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的1/5~1/4左右,其份额一直低于人次份额1至2个百分点,3,除2000年外,历年“黄金周”的人均旅游花费均低于同年国内旅游人均旅游花费,有时低幅达10%。
旅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常识是,游客人均花费是衡量旅游产业的质量与效益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旅游产业其他经济效益(如旅游企业效益、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等)的基础。“黄金周”期间游客人均花费徘徊不前、增长缓慢,不仅影响了其间的旅游经济质量和效益,而且直接影响了全年旅游经济质量和效益。
如果再考虑“黄金周”期间行政管理人力、企业劳动力、设备、能源、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投入或损耗远大于平常时期,考虑“黄金周”期间游客的花费要高于平日同样的休闲/旅游项目,而休闲/旅游的质量要低于平日,从供给与消费两个方面都说明黄金周的旅游增长主要是数量与规模的增长,而不是质量与效益的提高。靠黄金周式拉动的旅游增长,基本上是一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外延扩张式和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这种增长方式在我国旅游起步阶段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越来越不适应我国旅游向成熟阶段提升的要求。
调整过于集中的、人潮蜂拥与冷冷清清反复循环、大起大落的国民休假方式,向分散的、错开的、平稳的、有序的、常态的国民休假制逐步过渡,是落实全国、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提升旅游产品素质、提高国民休闲旅游质量、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实现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