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15:25
文档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
推荐度:
导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

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哪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有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自学思考题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2、中间四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了诗人内心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3、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写静,只剩下钟磬声音。与常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是吻合的。

4、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_________的环境,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手法。

深幽寂静;以动写静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6、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文档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