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中议论文结构训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13:24
文档

高中议论文结构训练

高中议论文结构训练(一)总-分-总”式结构一、概念解说1.结构图示分总分总分2.结构解说(1)本式的特点是:先总说,提出论点或论题,然后分几方面论述,最后再总起来说(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分述时,有时各层次间表现为并列关系,有时则表现为对比关系。这种结构适用于各种体裁的议论文,尤其是写作关系型的题目。(2)总分总结构的常见变体:总—分,分—总。“总——分”式:其特点是没有结论部分。在引论提出论点后,或分若干论点阐述证明,它常在分述的部分进行小结;或分举若干论据进行分析。最后没有总收照应,也
推荐度:
导读高中议论文结构训练(一)总-分-总”式结构一、概念解说1.结构图示分总分总分2.结构解说(1)本式的特点是:先总说,提出论点或论题,然后分几方面论述,最后再总起来说(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分述时,有时各层次间表现为并列关系,有时则表现为对比关系。这种结构适用于各种体裁的议论文,尤其是写作关系型的题目。(2)总分总结构的常见变体:总—分,分—总。“总——分”式:其特点是没有结论部分。在引论提出论点后,或分若干论点阐述证明,它常在分述的部分进行小结;或分举若干论据进行分析。最后没有总收照应,也
高 中 议 论 文 结 构 训 练

(一)总-分-总”式结构

一、概念解说

1.结构图示

总     分      总

       分

2.结构解说

(1)本式的特点是:先总说,提出论点或论题,然后分几方面论述,最后再总起来说(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分述时,有时各层次间表现为并列关系,有时则表现为对比关系。这种结构适用于各种体裁的议论文,尤其是写作关系型的题目。

(2)总分总结构的常见变体:总—分,分—总。

“总——分”式:其特点是没有结论部分。在引论提出论点后,或分若干论点阐述证明,它常在分述的部分进行小结;或分举若干论据进行分析。最后没有总收照应,也没有针对论点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

“分——总”式:议论时不是先提出论点,而是先分若干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归纳,进而明确总论点,做出结论。

3.注意事项

  (1)分说必须与总说在中心主旨上保持一致,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相互之间不可重复、交叉。

  (2)总分式的结构优点是布局严谨,层次井然,便于作者掌握议论文的层次,也便于读者阅读,但也容易形成固定化的模式而显得呆板。

二、随堂演练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使用“总-分-总”式结构。(上海高考)

   

(二)并列式结构

一、概念解说

(一)分论点并列式

1.基本方法:在本论部分围绕中心论点列出几个平行的分论点,从各个方面阐释中心论点。基本形式为:中心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

2.具体要求

  (1)从数量上说,分论点一般为三个,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2)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

  (3)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 

3.阅读议论文<杂是一种生命的奇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分论点并列式”特点。

二、随堂演练

以《转折》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使用“总-分-总”式结构。

(三)对照式结构

一、概念解说

  1.对照式结构

所谓对照式,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一种结构模式。对照式结构大多是将正反两方面材料组合在一起,使二者互相对照、比较,或用另一种或几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是种事物(或一种意思),从而获得泾渭分明、是非立判的论证效果。 

  2.对照式结构写法

对照式结构的文章一般是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分析议论,最后进行总结。

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应有详有略,有轻有重,把作者的思想倾向作为论述的重点,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3.基本结构格式

    引论(提出论点)

                       正面提出论点     相

           正面论证    正面论据论证     反                  

    本论               正面小结         或

                       反面提出论点     相

           反面论证    反面论据论证     对                   

                       反面小结

   结论(总结全文)

4、阅读议论文《不要一味地坚持》,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对照式”特点。

5、读下文,完成结构提纲图。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因为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 。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引论:类比引论  类比体:                                  

                  本  体:                                  

                                     :不学习也就不会感到不足

        反面论证                     :比喻论证——井底之蛙

  本论                               :江郎才尽、楚人学舟

                  正面提出论点:                            

        正面论证  正面理论论证:                            

                  正面理论论证:                            

  结论  引用:                                              

        比喻:                                              

(四)层进式结构

一、概念解说

在论证思路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就是递进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

二、层进式的三种模式

(一)模式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大到小、由自然到人生、由个人到社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题目:寻找读书的幸福

          小时候不知道读书的幸福

提纲    后来品尝到读书的幸福

          现在正努力寻找读书的幸福

这个提纲按时间先后顺序写自己对读书幸福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由无到有,由浅人深,脉络清楚,符合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要求。

(二)模式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引论(提出论点或论题)

论证分论点1——回答“是什么”

本论   论证分论点2——回答“为什么”

论证分论点3——回答“怎么办”

结论(照应)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不一定是下定义,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对比说明。语言一定要简洁些。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三)模式三。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 ——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常常用在材料作文或时评的写作中)

三、随堂演练

以“孤独与幸福”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使用“对照式”结构。

文档

高中议论文结构训练

高中议论文结构训练(一)总-分-总”式结构一、概念解说1.结构图示分总分总分2.结构解说(1)本式的特点是:先总说,提出论点或论题,然后分几方面论述,最后再总起来说(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分述时,有时各层次间表现为并列关系,有时则表现为对比关系。这种结构适用于各种体裁的议论文,尤其是写作关系型的题目。(2)总分总结构的常见变体:总—分,分—总。“总——分”式:其特点是没有结论部分。在引论提出论点后,或分若干论点阐述证明,它常在分述的部分进行小结;或分举若干论据进行分析。最后没有总收照应,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