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5.散文两篇教学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12:10
文档

15.散文两篇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课题15.《散文两篇》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备课组语文组审核语文组审批教导处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等词语。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4.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教学重点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
推荐度:
导读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课题15.《散文两篇》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备课组语文组审核语文组审批教导处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等词语。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4.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教学重点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课题15.《 散文两篇 》

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
备课组语文组审核语文组   

审批教导处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等词语。

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4.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教学重点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1.《 永久的生命 》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1.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2.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2.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五.总结要点,盘点收获:(师生共同进行)

生命是什么?它是青藏高原上那辽远的天穹,它是峡谷中那激荡的长江水,它是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的绿色。生命是一次性的筷子,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是徐徐升起的风筝,只能高飞岂能停滞,生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只能走下去,尽管你会摔倒…… 我们的生命可以伟大,也可以渺小,但不管怎样我们要挺直生命的脊梁,把生命努力进行到底,善待生活、善待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定义吧!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200字左右。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讨论: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寓言导入  

   百年不遇的旱灾,大地干涸,动物们纷纷出逃。黄鼠狼、山羊、黄莺一行向着传说中的诺亚雨林走去。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他们又累又饿,头顶盘旋的秃鹫不停地叫道:“活着多累啊,倒下吧,让我吃了你们吧!”

黄鼠狼不屑道:“我还年轻,还没活够呢,我不能死!”小黄莺深情地望着远方道:“不行,如果我倒了下来,妈妈一定会伤心的,我不能死!”山羊先生也不例外,他笑着对秃鹫说道:“秃鹫先生,等我把动物王国的《史记》写完,那时你也许会有吃我的机会吧,现在,不行!”

提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回答?(你用什么理由来支撑自己活下去?)(学生回答)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着的理由的权利,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今天来聆听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

爱因斯坦曾说:“读罗素的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画出表现罗素活着的理由的关键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提问: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明: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板书]

 

2.研读文本

1.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而活着的三个了理由,自然会生出“为什么”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2-4段,分别概括作者追求爱情、寻求知识、以及同情苦难的原因。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明:它给人带来狂喜,摆脱孤寂,在爱的结合中能见到天堂的缩影。

提问: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天堂的缩影”应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学生回答)   

资料一:《致伊迪斯》

(2)爱情让罗素平静、安宁、心满意足。他当真心满意足了吗?接着我们来看一看,在基本满意之余,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明:一是渴望了解人的心灵(这是属于哪个领域的知识?——人类世界)

一是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同上——自然科学) 

一是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同上——社会知识)

D3最后一句说“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真的不多吗?

资料:罗素一生追求知识。

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人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作为数学家,他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 

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 

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 1950年,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

(幻灯上的东西我们不必一一细看,单凭“百科全书”这四个字和这满页的字符,我们也能想象得到,是罗素谦虚了)

(3)爱情有了,知识有了,在满足了自身的条件之后,罗素开始从天堂走向人间,他眼里的人间是怎样的一副景象?

提问2:他希望怎么办?(渴望减轻这些不幸……)

是啊,罗素不仅仅是渴望“减轻这些不幸”,更是身体力行。下面我们来读一则材料,看看罗素是怎么样同情人类不幸,保卫世界和平的。 

资料: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话)

四.问题探讨

1.既然人类世界充满了那么多的苦难,既然这一切的一切使他觉得痛苦,甚至深深地伤害过他,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他还是那么坚定地说:“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归纳:他睿智,他博大精深;他渴望知识、追求真理;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也不顾,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这就是罗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因此,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

 

2.罗素无疑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众多知识的汲取和开拓,更在于他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读完本文之后,同学们对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呢?

小组讨论:你认为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怎么活?

 

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   ——毕淑敏

 

3.让我们满怀着对他的崇敬之情,齐读一下课文! 

五.结语 

爱默生说:“思考是行为的种子。”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罗素那样丰富的经历,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拥有像罗素那样的人生理想与目标。希望同学们能好好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祝同学们的生命能更加精彩!

文档

15.散文两篇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课题15.《散文两篇》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备课组语文组审核语文组审批教导处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等词语。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4.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教学重点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