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是中国知名家电企业,电脑如何进一步发展,公司管理者进行了详尽的SWOT分析,现在摘录一些简要内容,仅供参考。海尔集团经营理念中所说:“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过去一年时间里,在海尔计算机本部本高以成的带领下,海尔电脑获得了空前成功,这与其敢于挑战困难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6月,海尔润眼上市周年庆典暨商用PC、军用笔记本上市仪式在深圳五洲宾馆拉开了帷幕,高以成首次披露了海尔电脑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海尔电脑营销全球化的思路,同时大张旗鼓地宣布挥师进军商用市场。
外界认为海尔过去中国IT业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业绩使整个市场受到很大震撼。这种震撼来自海尔不断,这种性为海尔笔记本电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海尔电脑不景气的市场迎来了一个春天。正是这种震撼和,使得英特尔和微软对海尔电脑鼎立相助。当天,英特尔亚太区渠道总监Marcus和微软中国副总经理、OEM事业部中国区总裁李世杰均出席了发布会。海尔电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李是目前出席海尔发布会的微软最高。据悉,微软的下一代操作系统VISTA将全面与海尔进行合作。事实上,执掌计算机本部一年时间里,高以成很好的梳理了海尔电脑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使得英特尔、微软以及的零部件供应商,纷纷拿出最好的资源与海尔电脑合作,令海尔电脑在采购成本上具有了相当的优势。
除了采购成本的优势,海尔电脑还充分依托海尔集团的强大平台,共享物流资金平台,利用各地工贸公司管理优势,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高以成认为,“有了这些优势,在产品上海尔电脑追求‘两高’原则:同样的价格我们配置比别人高,同样的产品我们的性价比比别人高。”
基于以上优势,海尔电脑首次披露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传达的核心思路就是:放眼全球立足差异化,具体策略是“两界、三情、三市、三化”。海尔告诉记者,“2006年海尔要提供两界,眼界和境界,眼界是放眼全球,做国际性的品牌,境界是不仅做好家用电器更要做好IT产品。海尔本身是文化品牌,不但关注国内,同时放眼世界;同时,我们更希望在IT里面做强,海尔会根据当前的情况随时调整,一是海尔所有的产品的价格,都会根据行情来制定,二是每时每刻都会通过我们的终端来掌握情况;此外,海尔在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必须要获取的份额;最后,海尔电脑一定要做到产品专业化,研发优势化,服务个性化。”当天,公司还公布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决定,即海尔电脑营销全球化的发展愿景。据了解,其思路首先是市场的全球化,在欧洲市场,将以西欧市场为基础,走进北欧、东欧、南欧市场;在亚洲市场,以中国、韩国为中心,向东亚、南亚、中东地区辐射;在标案市场,以古巴、巴西,辐射南美市场,同时以孟加拉为中心,辐射南亚市场。其次是服务的全球化,建立海尔电脑的全球网站,同时实现产品的全球联保。最后是营销的全球化,主要是实现产品的当地化和人才的本地化。“未来在产品上,我们会开发出更多创新产品,尤其是全新外观、全新配置的产品;在渠道合作上,我们希望和大家更加紧密合作,一起追求梦想,共同成长。”海尔强调。
挥师进军商用市场。PC市场,众多PC厂商备受同质化困扰,海尔电脑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信奉“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海尔人并没有气馁,反而在其它PC厂商困惑、迷茫之际,冷静地寻找机会,这造就了润眼台式电脑和润清笔记本电脑的成功,现在海尔电脑希望在商用市场创造另外一个市场奇迹。目前海尔电脑有95%通过零售市场销售,很多竞争对手在家用市场上落后海尔很多,但是依靠在商用市场的优势,市场份额和排名都超过海尔,这说明商用市场的重要性。目前商用市场占有整个电脑市场65%的市场份额,不进入商用市场很难在市场份额和排名上有所提高。笔记本市场家用和商用的比例大约在1:3左右,尤其近两年来笔记本市场的整体增幅高于台式机,因此商用笔记本市场无疑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市场。不过商用市场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竞争也非常激烈,这一市场聚居了众多的国内外厂商,各个品牌的占有率非常分散,使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厂商份额也不足10%,这种竞争态势为海尔笔记本进军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当前的商用笔记本市场是海尔笔记本进军的最有利的时机。高以成指出,海尔电脑经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已经在技术、资源、品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已完全具备进军商用市场的条件。国际化的研发团队保证了海尔笔记本在产品研发方面的专业性,完整的产业链也为海尔笔记本制造、品质管理、产品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海尔笔记本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为其进军商用提供良好的品牌效应。
2005年底召开的“海尔创业21周年暨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研讨会”透露,预测2005年海尔实现总营收为1039亿元,较2004年增长30亿元(作者按:此前,海尔在各种媒体上宣布2004年实现营收1016亿元;如果这个数据是正确的,那么,2005年的营收增长应该是23亿元,而不是30亿元。)。据悉,这30亿元的增长由两部分构:一是海外营收增长约亿元,二是国内营收负增长34亿元。
这里须注意两个事实:第一,海尔2005年营收增长率不足0.3%;第二,国内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2004年底,海尔一度宣称进入世界500强已成定局,最终却以微弱差距失之交臂。在许多人看来,海尔只要稍加努力,就不难晋身其中,然而,海尔给我们的却是另外一份答卷。海尔已经走到了瓶颈期,从昔日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增长停滞,海尔正在遭遇市场与品牌的双重制约。
海尔无疑是“中国家电第一品牌”,无论品牌价值还是企业总营业收入。目前,海尔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均为三强品牌,彩电、整体厨房表现也不错。因为有一批而不是有一个产品表现优秀,所以,海尔的总营收比别的企业高很多。从50分到80分易,从80分到90分难。现在,海尔国内市场的最大问题就是难以实现持续性突破基本上只能以维持现状为主。以彩电为例,虽然海尔整体品牌形象十分强大,但是,海尔彩电却始终难以跻身第一军团行列,原因在哪里呢?一方面因为市场竞争太激烈,没有给海尔留下太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海尔彩电优势不明显。在国际市场上,海尔也在进步,但是速度慢了点。目前,海尔国际市场的成绩,基本上是由增加销售网点带来的,而不是得益于竞争力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提高。在海尔主导产业国内市场增长空间不大、甚至已经触及到天花板的情况下,适时地把市场主体由国内调整为国际,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 另外,在竞争力构成上,我们发现海尔过度依赖服务这张牌,这在中国市场是有效的,在国际市场未必有效。国际市场更看重的是技术和产品因素,恰恰在这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上,海尔无法和国际级竞争对手形成抗衡。 显然,海尔要想实现企业持续快速成长,必须实施多头突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市场空间突破,尽快加大国际市场对企业的贡献率,完成由国内型企业向国际化企业的转型。
和国内大多数企业相比,海尔堪称优秀企业,但是,当我们把参照系改换成国际级企业的时候,我们发现海尔不过是一个以中国为主的中型企业。近年来,海尔对国际化的追求可谓不遗余力,在多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始终坚持自有品牌打市场的理念不动摇,也是海外营销推广力度最大的企业,2005年一度传出海尔要收购美国著名家电企业美泰的消息。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海尔是一个极具国际化进取意识的企业。但是,海尔国际化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是海外营收占海尔集团总收入比例偏低,其次是品牌影响力仍然以中国为主,再次是始终没有培育出赢利市场。因此,海尔国际化有几分力不从心的色彩。品牌的短板被认为是最大的短板之一。
和国内大多数企业相比,海尔是一个较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但是,和国际企业相比,海尔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这一点从海尔缺乏原创产品、重大改进型产品就可以窥见一斑。虽然海尔冰箱已经跻身全球三强,但是,海尔却没有一项足以影响产业的冰箱技术。其他产品情况类似。严格说来,海尔并未逃脱营销主导型企业的宿命,和大多数中国企业相比,海尔并不具有本质的区别。海尔和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区别是:它对新技术的追随比别的企业快了半步。这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国际市场向来是创新主导型企业的天下,而不是技术追随型企业的天下。这一点看看三星、诺基亚、LG、夏普、松下、索尼就知道了。我们说海尔存在两大根本型短板,一个是品牌,一个是技术。如果深究起来,这两大短板并非等量齐观。应该说,核心技术无法突破对海尔长远利益的影响还要大一些。因为产品是企业存在的最根本价值,如果在最根本价值上缺乏话语权,企业怎么可能建立绝对优势呢?
可以说,今天海尔的形势比过去任何一天都更严峻,迈过这道坎阳光灿烂,迈不过这道坎风雨如晦。国际化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从实施品牌与技术的点式突破开始,逐步实现企业战略的全面突破,是摆在海尔面前最现实也最严峻的课题,相信海尔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