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6.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5.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答〕 和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6.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⒎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三、文言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8226;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5、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6.从全文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
(2) ;(3) (3分)
7.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 博古通今
一
1、先世避秦时乱。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B
4、D
5、(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6.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二
1.(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5.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6.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7、C
三
1.(4分)①交错相通 ②值得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①渔人。(2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
5.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
6.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