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学习重点、难点 :
1、学习观察方法;
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3、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字词 (加点字注音,查字典并写出含义)
惊惶( ): 。
苛( )捐杂税: 。
缴( ):① 。② 。
攀谈: 。
酣( )然入梦: 。
蜷( ): 。
呜咽( ): 。
多音字注音组词
┏ ( )( ) ┏( )( )
嚼 ┫ 盛 ┫
┗( )(口语)( ) ┗( )( )
形似字注音组词
缀( ) 掇( ) 辍( )
啜( ) 裰( )
辨析词语
①矗立──耸立──伫立。
三个词语都有“立”的意思。但是,它们的各自侧重点不同。“矗立”,高耸地直立着。“耸立”,高高地直立。“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②峭壁、绝壁:前者是陡直的山崖,后者是极其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③惊惶──惊慌
基本意思一样,都是“害怕紧张”的意思,“惊慌”多用与口语,而“惊惶”多用与书面语言。
④奇观──壮观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气少见的事情。“壮观”,雄伟的景象。“奇观”重在奇特、罕见。
⑤疲倦──疲惫
“疲倦”,疲乏,困倦。“疲惫”,非常疲乏。“疲惫”程度深于“疲倦”。
2.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宣传、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建国后,是第八届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二、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毛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无产阶级家陆定一用回忆录的形式,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提示: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概括故事内容:
2、理清结构层次。
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本文是如何这样安排的?
(三)课文探究
1、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呢?请圈画并整理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活动 |
第一天下午 | |||
傍晚 | |||
天黑 | |||
夜里 | |||
半夜 | |||
第二天 黎明以后 | |||
第二天下午 |
4、试从课文中选择适当的词句(或概括内容)填入下表。
面临困难 | 困难情况 | 战士态度 | 中心思想 |
走路难 | |||
睡觉难 | |||
吃饭难 | |||
处境难 |
5.课文主旨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检测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骨碌( ) ⑵蜷曲( ) ⑶点缀( )
⑷打颤( ) ⑸澎湃( ) ⑹咀嚼(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方格中
景致 惊惶 悬涯峭壁 白雪皑皑
道谦 灌输 酣然入梦 大显伸手
闪烁 攀谈 千锤百练 苛捐杂税
订正 |
A、这回翻山使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
B、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C、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D、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 (A、叹息B、轰响C、轰鸣),大概是在 (A、哭泣B、叹息C、怒吼)自己的命远;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5、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我们顶着天啦! ( )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学习重点、难点 :
1、 学习观察方法;
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3、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思考理由。
3、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列出纲要;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4、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可由学生展示学习卡片完成):
第一部分( 自然段):
第二部分( — 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 --- 段)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第 --- 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在“之”字拐的路上行军;山腰露宿(表现 );
第三层:(第 — 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表现 )
第四层:( — 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
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5、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讨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
6:(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朗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在这节中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4)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二)小结全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在中国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堂检测:
1: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2、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23节。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