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编号 | |
修改状态 |
受控状态:
生效日期:
版 本 | 修改范围或修改条例 | 修改日期 | 修改人 | 审 核 | |||
A/0 | 新编制 | ||||||
会签部门 | 会签人/日期 | 会签部门 | 会签人/日期 | ||||
综合部 | 研发中心 | ||||||
品管部 | |||||||
审 核 | |||||||
批 准 |
为了确保线束的质量及元器件与导线连接的可靠性,特制定此规范。
2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产品所用导线的检验。
3 定义
目标条件:一种近乎完美的情况。是一种理想状况,而非总能达到,且对于保证组件在其运行条件下可靠性并非必要条件。
可接受条件:组件不必完美但要在其使用环境下保持完整性和可靠性的条件。
制程警示条件:没有影响产品的外形、装配、功能或可靠性的情况。
缺陷条件:产品在其最终使用情况下不足以确保外形、装配或功能的情况。
4 线束检验要求
4.1导线长度检验
长度误差如下表
线长(单位:mm) | 误差范围(单位:mm) |
0+3 - 0 | |
100+5 - 0 | |
500+10 - 0 | |
3000+20 - 0 | |
7500+2% - 0% | |
4.2.1 外观检验:查看导线型号、规格、颜色等是否符合图纸和下线表的要求。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导线的导体切断面垂直于导线纵轴线 所有股线长度一致;导线没有刮伤、刻痕、断开、压扁或其他损伤。 | |
可接收条件判定 | 导线的导体切断面大致垂直于导线纵轴线;所有股线长度大约一致;存在的毛刺不会在后续加工和装配期间脱落;股线散开,但未超过1倍股线直径或绝缘皮外径;股线未打结;绝缘皮允许留下轻微而规则的压痕,允许热处理引起的轻微变色但不允许烧焦、破裂或开裂。 | ||
制程警示条件判定 | 股线有刮伤、刻痕或以切断,但单根导线损伤或断开的股线数未超过表一规定范围 | ||
缺陷条件判定 | 各股线的长度不一致影响到导线压接区全深度安装;作为表一的列外,股线的部分或不完全切口处于压接区域;作为表一的列外,股线的部分或不完全切口处于焊接连接区或没有接触全部需要缠绕的股线;损伤的股线数超过了表一的规定范围。 |
股线根数 | 允许的最多刮伤、刻痕或切断的股线根数 |
<7 | 0 |
7-15 | 1 |
16-25 | 3 |
26-40 | 4 |
40-60 | 5 |
61-120 | 6 |
≥121 | 6% |
注二:对于有镀层的导线,不暴露金属基材的视觉异常不看做是损伤
剥线后绝缘皮不合格现象说明:
4.2.2 尺寸检验:下线长度按下线表要求、剥线长度要求见下表。
线规(mm2) | 端子型号 | 剥线长度(mm) | 范围(mm) | 工具 |
0.25 | H0.25/10 | 8 | 7.5-8.5 | 电脑切线剥皮机 |
0.5 | H0.5/14 | 11 | 10-12 | |
FUT/FOT1.25 | 13(对折) | 12-14 | ||
ZH0.75/15 | 11 | 10-12 | ||
0.75 | H0.75/14 | 11 | 10-12 | |
FOT2、FUT2 | 13(对折) | 12-14 | ||
ZH1.0/15 | 12 | 11-13 | ||
OT1.5 | 13 | 12-14 | ||
1.0 | H1.0/14 | 11 | 10-12 | |
FOT1.25 | 7 | 6.5-8 | ||
ZH1.0/15 | 12 | 11-13 | ||
1.5 | H1.5/14 | 11 | 10-12 | |
FOT1.25 | 7 | 6.5-8 | ||
ZH1.5/15 | 12 | 11-13 | ||
OT1.5 | 7 | 6.5-8 | ||
2.5 | H2.5/14 | 11 | 10-12 | |
FOT2 | 7 | 6.5-8 | ||
ZH2.5/18.5 | 13 | 12-14 | 电脑切线剥皮机 | |
4 | H4.0/17 | 15 | 14-16 | |
FOT3.5 | 8 | 7.5-9 | ||
ZH4/22 | 15 | 14-16 |
6 | H6.0/20 | 15 | 14-16 | 气动剥线机、三重动作剥线器 |
FOT5.5 | 9 | 8.5-10 | ||
ZH6/25 | 20 | 19-22 | ||
OT6 | 10 | 9.5-11 | ||
10 | H10/22 | 15 | 14-16 | |
OT10-4 | 11 | 10.5-12 | ||
16 | JG16 | 17 | 16~18 | |
H16/24 | 15 | 14.5~16.5 | ||
25 | JG25 | 20 | 19~21 | |
H25/30 | 19 | 18.5~19.5 | ||
35 | JG35 | 24 | 23~25 | |
H35/30 | 19 | 18.5~19.5 | ||
50 | JG50 | 22 | 21~23 | |
H50/36 | 23 | 22.5~24.5 | ||
70 | JG70 | 25 | 24~26 | |
95 | JG95 | 25 | 24~26 | |
120 | JG120 | 25 | 24~26 | |
150 | JG150 | 30 | 29~31 | |
185 | JG185 | 30 | 29~31 | |
网线 | 网线接头 | 13 | 12-14 | 网线压接钳 |
0.75 | GTC2L-24 -09PC-Y插针、插孔 | 15(对折) | 14-16 | 电脑切线剥皮机 |
2.5 | 9 | 8.5-9.5 | ||
0.5 | 12芯针、孔 | 13(对折) | 12-14 | |
0.75 | 7 | 6.5-7.5 | ||
0.75 | 20芯针、孔 | 13(对折) | 12-14 | 电脑切线剥皮机 |
1.5 | 7 | 6.5-7.5 | ||
0.5 | 1601760 000孔 | 8 | 7.5-8.5 | |
0.75 | 8 | 7.5-8.5 | ||
0.5 | IGBT插片 | 5 | 4.5-5.5 | |
0.75 | 5 | 4.5-5.5 |
4.3.1 导线、压接端子、压接工具的组合与图纸及工艺文件相一致。
4.3.2 导线需要焊接时,导线芯线必须预上锡。
4.3.3 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外观检验:
端子各区域图示
4.3.3.1 绝缘皮支撑压接部分外观: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单根或多根导线压接时绝缘皮完全进入并伸过绝缘皮压接翼;绝缘皮压接不能切断或损坏绝缘皮;绝缘皮压接翼需全部包覆并加紧绝缘皮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绝缘皮表面有轻微变形但未切入或割破绝缘皮表面;绝缘皮压接翼夹住绝缘皮至少达180度并且两压接翼均接触到绝缘皮顶部;压接翼包住了大部分导线但未在顶部会合,顶部留下的开口只有45度或更小 | ||
缺陷条件判定 | 压接翼刺破绝缘皮;对绝缘皮的支撑不够180度;两个压接翼没有接触绝缘皮顶部;压接翼区域内夹有导体;压接翼包围导体但在顶部留的开口大于45度。 |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绝缘皮和导体的界线位于检查窗的中间。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在检查窗内可同时看到绝缘皮和导体。 | ||
制程警示条件判定 | 绝缘皮与导体压接区平齐但未进入压接区(1);绝缘皮与压接翼平齐但未进入绝缘皮检查窗区域(2)。 | ||
缺陷条件判定 | 绝缘皮进入导体压接区域;绝缘皮和导体分界线在绝缘皮压接区域内。(箭头所示位置) |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导体压接区域内没有绝缘皮;导体末端伸到刷尾检查窗中间;没有破损的或折返进入到压接区的或没有被导体压接翼夹住的导体股线;压接点位于压接区、压痕均匀、接头或锁紧翼未变形;导体股线没有被扭曲、切断或改变,以适合与接线柱的配接。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接头的轻微变形未改变外形、装配、功能或可靠性。 | ||
制程警示条件判定 | 压痕不均匀但未改变外形、装配、功能或可靠性。 | ||
缺陷条件判定 | 绝缘皮伸入到导体压接区域内;接头或接线柱的变形影响了外形、装配、功能或可靠性;在压接区外有松散的、残留的或折返的导体股线。 |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导体压接区两端都有钟形压口;导体入口端的钟形压口高度是接头/接线柱金属材料厚度的2倍。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导体压接端只在导体入口端有钟形压口(1),导体刷尾端没有(2);导体入口端的钟形压口可辨认,但其高度小于接头/接线柱金属材料厚度的2倍。 | ||
缺陷条件判定 | 压接区导体入口端没有钟形压口(1);由于压接过度或导线规格过小导致钟形压口过大(2)。 |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导体股线从导体压接端稍微伸出一点,形成“导体刷”;导体刷聚集在一起为向外张开。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导体末端齐平于钟形压口末端(1);导体股线没有深入到接线柱的配接区;导体股线张开但未超过压接筒的外周边(2)。 | ||
缺陷条件判定 | 导线末端没有伸出钟形压口的末端;导体股线超出了压接筒的外周边;导体股线伸入到接头配接区。 |
端子各区域图示
4.3.4.1 绝缘皮支撑压接外观: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导线绝缘皮伸入到绝缘压接筒内;绝缘压接被均匀地成型并且接触导线绝缘皮且未损坏导线绝缘皮;接线柱绝缘套压痕清晰未损坏。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不规则的绝缘压接接触到导体绝缘皮起到支撑作用;接线柱绝缘套压痕清晰;导线绝缘皮未损伤; | ||
缺陷条件判定 | 导线绝缘皮不在绝缘压接区内;绝缘皮支撑压接不能支撑导线;导线股线折回或可见于绝缘压接区;接线柱的绝缘套没有牢固的包住接线柱。 |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导体股线略微突出导体压接末端;压接点位于导体压接区的中心;接线柱绝缘套没有损坏两端有明显的钟形压口;导线全部被包住且伸出的导线平齐。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导线与钟形压口平齐或伸出的长度不等且没有伸入配接区;两端有明显的钟形压口。 | ||
缺陷条件判定 | 导线末端没有伸出钟形压口或伸入到配接区;绝缘套损坏露出金属;压痕不清晰。 |
端子各区域图示:
4.3.5.1 绝缘间隙外观: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导线绝缘皮与接线筒之间的间隙(C)小于导线外径(D)的50%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在绝缘皮和接线筒之间可看到导体,但不大于1倍导线线径。 | ||
缺陷条件判定 | 绝缘间隙大于1倍导线线径;暴露的导体违反最小电气间隙;绝缘皮伸进接线筒内。 |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导体伸进接头底部;导体股线占满了检查窗;接头外没有导体股线。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导体只占了检查窗的一部分;接头外没有导体股线。 | ||
缺陷条件判定 | 在接头的检查窗内看不到导体股线或可以看到导线的绝缘皮;导体压接区域外有导体股线。 |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压痕位于压接区中间;接线筒四周压痕分布均匀且深度一致;导线股线没松散;接头无裂纹、裂缝或暴露的金属基材。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检查窗或导线入口边缘未因压接而变形。 | ||
缺陷条件判定 | 导线没有压紧;接头上有裂纹、裂缝;接线筒变形弯曲;压痕位于压接区以外。 |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压接端子与绝缘皮间的间隙小于导线线径;压痕清晰且位于中间位置;导线全被包住。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压接端子和包皮之间的间隙为0.1-1.0mm。 | ||
缺陷条件判定 | 导线未被全部包住;压接位置偏移;导线伸入配接区或断面不能看到导线末端;压接端子与绝缘皮间隙大于1mm。 |
当线束的线径为0.5mm2-16mm2时,芯线伸出端子紧固孔端面的长度为1.0~2.0mm;当线束的线径大于或等于16mm2时,芯线伸出端子紧固孔端面的长度:2.0~3.0mm。
4.3.7 JG端子压接连接外观: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压接端子与绝缘皮间的间隙小于导线线径;压痕清晰且位于中间位置。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压接端子与绝缘皮间隙线缆规格为16-95时,压接端子和包皮之间的间隙为0-2.0mm;线缆规格为120-300时,压接端子和包皮之间的间隙为0-3.0mm。 | ||
缺陷条件判定 | 压接端子与绝缘皮超过要求间隙值或包住绝缘皮,压痕不清晰。 |
屏蔽线去除屏蔽层长度要求表
工作电压 | 去除屏蔽层长度 | 备注 |
600V以下 | 20-30mm | 工艺文件中有特殊要求的按照工艺文件操作。 |
600V-3000V | 30-50mm | |
3000V以上 | 50-70mm |
4.3.10 网线外观检验
4.3.11 IGBT插片焊接要求
a) 焊锡不能过多或过少,加锡位置见下图;
b) 焊锡之后周边要干净、光滑、平整,无毛刺、拉尖、锡瘤等现象;
c) 焊接完毕要吹上一层Φ3的黑色热缩套管(长度23~26mm),进行隔热绝缘保护;
d) 短接IGBT插片一般要求整根吹上一层Φ3的黑色热缩套管。
焊接高度不能超过此位置
线芯位置
4.3.12 管状端子芯线伸出端子端面的长度为0 ~1.0mm。将前端的芯线剪平齐。
4.4 线号:
4.4.1 带“+”线用棕色套管,带“-”线用蓝色套管,U、V、W用黄、绿、红,接地线用黄绿套管,其它无特殊要求一般用白色。如有特殊情况,应在工艺文件中标注。
4.4.2 导线标记字体为宋体,字体清晰,热缩后字高不小于2.5mm。导线标记热缩管的长度和内径的确定应符合下表数值。
线规(mm2) | 端子种类 | 热缩管规格 | 热缩管长度 |
0.25 | H0.25 | φ3 | 20 |
0.5 | H0.5 | φ3 | 20 |
FOT1.25 | φ5 | 20 | |
0.75 | H0.75 | φ3 | 20 |
FOT2 | φ6 | 20 | |
1.0 | H1.0 | φ4 | 20 |
FOT1.25 | φ5 | 20 | |
1.5 | H1.5 | φ4 | 20 |
FOT1.25 | φ5 | 20 | |
2.5 | H2.5 | φ5 | 20 |
FOT2 | φ6 | 20 | |
4 | H4.0 | φ6 | 20 |
FOT3.5 | φ8 | 25 | |
6 | H6.0 | φ8 | 25 |
FOT5.5 | φ8 | 25 | |
10 | H10 | φ8 | 25 |
FOT10 | φ8 | 20 | |
16 | H16 | φ12 | 25 |
JG16 | φ12 | 25 |
25 | H25 | φ12 | 25 |
JG25 | φ12 | 25 | |
35 | H35 | φ16 | 50 |
JG35 | φ16 | 50 | |
50 | JG50 | φ18 | 50 |
70 | JG70 | φ30 | 50 |
95 | JG95 | φ30 | 60 |
JG120 | JG120 | φ30 | 60 |
JG150 | JG150 | φ40 | 60 |
JG185 | JG185 | φ40 | 60 |
外观 | 目标条件判定 | 字体清晰且不能歪斜;热缩后与端子压接区末端平齐且不松动;线号无破损。 | |
可接受条件判定 | 字体轻微缺损可辨认;字体稍微偏离中间位置不影响读识;热缩后与端子压接区有轻微的不平齐; | ||
缺陷条件判定 | 字体模糊;热缩后能看见压接区基材或包住配接区;线号破损或严重歪斜。 |
检查端子最小拉伸强度, OT端子可以用公司内部的数显式推拉力计检测,管状端子送外检测。
开式压接或预绝缘压接拉伸强度标准值(根据GBT 18290.2-2000)
导线尺寸(AWG) | 导线尺寸(mm2) | 最小拉伸强度(N) | 导线尺寸(AWG) | 导线尺寸(mm2) | 最小拉伸强度(N) | |
#24 | 0.25 | 30 | #10 | 4.0 | 300 | |
#20 | 0.5 | 60 | #8 | 6.0 | 400 | |
#18 | 0.75 | 80 | #6 | 10.0 | 500 | |
#17 | 1.0 | 100 | ||||
#16 | 1.5 | 140 | ||||
#13 | 2.5 | 200 |
预绝缘压接指具有永久固紧的绝缘层的压接端子,并且通过该绝缘层进行压接(如:FOT端子)。
闭式压接拉伸强度标准值(根据GBT 18290.2-2000)
导线尺寸(AWG) | 导线尺寸(mm2) | 最小拉伸强度(N) | 导线尺寸(AWG) | 导线尺寸(mm2) | 最小拉伸强度(N) | |
#24 | 0.25 | 40 | #9 | 6.0 | 750 | |
#20 | 0.5 | 75 | #7 | 10.0 | 1000 | |
#18 | 0.75 | 100 | #5 | 16.0 | 1500 | |
#17 | 1.0 | 150 | #3 | 25.0 | 2000 | |
#16 | 1.5 | 210 | #2 | 35.0 | 2400 | |
#13 | 2.5 | 320 | #0 | 50.0 | 3100 | |
#11 | 4.0 | 500 | #000 | 95.0 | 3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