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46:39
文档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2、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
推荐度:
导读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2、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 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 解题  

      1、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          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 写作背景

[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十月,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中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党人和广大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 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四、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五、 讲读第一段

[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灯片]: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讲读第2节

          [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     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解析]: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田田(多)

。                       荷叶   亭亭(美)

         [板书]:              零星点缀、白(色)       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    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提问]: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

[解答]: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

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

[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五)讲解第五节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提问]: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解答]:泻、浮、洗。

[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流动

[板书]: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六)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七)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七 讲读第三段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在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随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用坐标轴来表示:

   

感情

                                 

          淡淡的喜悦 --------------- 恰是到了好处   我什么也没有         

                                          

                                 独处的妙处                         

                            颇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什么声息也没有     

                 家门      小路       荷塘      四周      家门       地点                      

八、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附注:板书

     一、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田田(多)

。 二、                荷叶   亭亭(美)                  形态美

                                零星点缀、白(色)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荷                     流水:脉脉(态)    静态美

     塘                     

     月               (正面)月光:   如流水—流动

     色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和影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          远山:隐隐约约

           (自远而近)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蝉鸣、蛙叫

                 

    三、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布置作业:

(一)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    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

                                             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二)《荷塘月色》第四段写荷塘,先后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荷塘月色》第四段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九.

(三)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具有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特点,请结合《荷塘月色》的例证简要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品位语言美:

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

⑷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⑸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①“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

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对。”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⑹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mÌ)的美。

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叠词的巧妙使用。

(四)背诵4-6三节

   

(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1. 加强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导出“文读百遍其情自现”),品味文章的4-6小节 

【示范教案】

荷 塘 月 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十月社会主义,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中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 2 节)——荷塘(第 4 节)——月色(第 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 6 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二)讲读第 2 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三)讲读第 3 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讲读第 4 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 5 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附: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荷叶像裙            形态美

荷花似

 

文档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2、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