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萦带(yínɡ) 殷红(yīn) 元勋(xūn) 奠基(diàn)
B.郝叟(hǎo) 气氛(fēn) 猥琐(wěi) 孱头(càn)
C.塌败(tā) 滞笨(zhì) 愧怍(zuò) 荒僻(pì)
D.驿路(yì) 修葺(qì) 溯流(sù) 蔚蓝(wèi)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宛转 操炼 祈祷 狂澜 B.抱歉 小楷 枯槐 心不在焉
C.疮疤 哀悼 粗绌 惶恐 D.凝望 繁密 茏罩 沥尽心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马戏团里的猴子小心翼翼地走着钢丝绳,那模样真叫人忍俊不禁。
B.对于中国这个尚有众多贫困人口的国度来说,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更是任重道远。
C.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D.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个常常是一见如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B.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C.为了防止日本核泄漏放射性物质不再扩散,日本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
D.阅读名著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你明天什么时候出发?坐飞机?还是火车?请提前告诉我。
B.他走过来告诉我说,原定今天下午的会议已经改到明天上午。
C.家乡盛产的梨呀,柿子呀,猕猴桃呀,都是我从小到大喜欢吃的水果。
D.他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怎能承受那么大的打击呢?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文章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点明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
B.《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C.普希金,19世纪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他的创作对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迁主持编写的一部国别体通史。
7.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人格是什么? 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③一个人格猥琐、低劣的人,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
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 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基座。
A.①⑤④②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
阅读文章,完成8—10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
8.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2分)
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9.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10.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11.古诗文默写。(7分)
(1)《孙权劝学》中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 , 。
(2)《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行军神速的诗句是 ,
。用素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边塞奇特夜景的诗句是 , 。
(3)《陋室铭》中表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4)葱茏苍翠的树木给人无限生机,随风飘落的花瓣让人感动不已,龚自珍触景生情,用“ , 。”表达了自己甘于奉献的精神。
(5)《约客》中用梅雨,蛙声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气氛的句子是: ,
。
(6) ,贾生才调更无伦。
(7) ,决眦入归鸟。
12.语文实践活动。(7分)
为培养同学们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意志,七(1)班班委会准备召开一个以“探险”为主题的班会,特邀你去参加。
(1)请你为即将召开的主题班会拟一个响亮而富有诗意的名字。(2分)
。
(2)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3分)
(3)你都知道哪些探险英雄?请仿照示例举出两个。(2分)
示例:环球旅行的佛迪南·麦哲伦
① 。
② 。
13.名著阅读填空(6分)
① 所著的《海底两万里》书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船长 、自然科学家 、仆人康塞尔、捕鲸手尼德·兰、“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法拉格特,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
②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 》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三次买车又三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 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爱莲说(14分)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 (2)不蔓不枝( )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4)亭亭净植( )
1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花之富贵者也
D.濯清涟而不妖 学而不思则罔
16.将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17.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4分)
。
(二)撒丁岛的少年鼓手(13分)
佚名
1848年7月24日,打响库斯托扎战役的第一天,我军步兵团奉命前往某高地,去占领一所孤零零的房屋。他们快接近房子时,受到奥地利两个连士兵的突然袭击。
一向镇定自若的上尉这时开始显得不安,他正靠窗在纸上写着什么。
上尉折好纸条,用令人发抖的灰眼睛冷冷注视着一名少年,厉声说:“鼓手!”上尉把少年拉到窗口说,“在维拉弗兰卡村房子附近,有一片开阔地带,那里驻扎着我们的。现在你拿好这张条子,将条子交给你遇见的第一位军官。”少年把纸条放进胸前的口袋里。
“你要小心,我们分队的希望就靠你的勇敢和两条腿了。”上尉说。
少年几分钟后就到了地面。上尉伸着头,从窗口急切地观望山冈下飞跑的少年。
上尉以为少年不会被敌军发现。可突然,在少年前后冒起五六股烟雾,少年突然跌倒在地上。
“完了,打中了!”上尉吼叫一声,但上尉的话音刚落,少年又重新站起来,随后在篱笆后面消失了。
敌人的子弹更密集、更猛烈地射击,又有一些士兵倒下去。这时,军士从阁楼跑下来,大叫:“援军到了!”
听到喊声,我军所有的士兵虎跃般地冲向窗口,重新猛烈地还击,我军取得了胜利。
第二天,尽管意大利顽强作战,但终因敌军数量太多而战败。
上尉负了伤,仍率领疲惫的士兵抵达了敏其奥河畔的哥依托。
上尉一进房间,就听到旁边有个很微弱的声音:“上尉先生!”
他转过身,原来是少年鼓手。他躺在吊床上,看起来消瘦、苍白。
“你也在这里?”上尉非常惊讶,“你真了不起!你已经尽职了。”
“我尽力而为了,”少年回答,“我弯着腰猛跑,还是被敌人发现了。要不是他们打中了我,我能早二十分钟到。”
上尉仔细看了看少年,说:“你身体这样虚弱,流了不少血吧。”“流血?”少年微笑着回答,“何止是流血,您看。”少年说着一下子掀开被单。
上尉骇然后退了两步。
少年只剩下一条腿,他的左腿已从膝盖上截断。
正在这时,一位穿着单薄的矮胖军医走过来,指着少年对上尉说:“上尉先生,真是不幸。要不是他发疯地拼命跑,那条腿本来是可以保住的。”
上尉皱皱又浓又密的白眉毛,凝视着少年,给他盖好被单,然后,慢慢地伸手,从头上摘下帽子。
“上尉先生,您这是干吗?”少年惊讶地连声问道。
此时,那个从未对部下说过温柔话的粗暴上尉,却热情亲切地回答道:“我只是一名上尉,而你,却是位英雄!”
(选自《意林》)
18.请你简述这则故事的内容。(3分)
19.有同学认为,文中画线的语段删除后不影响文章中心的表达,你认为其能否删除?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20.下面句子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分析文中少年鼓手的形象。(4分)
(二)列昂诺夫:太空漫步第一人(13分)
温莎
对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来说,半个世纪前那场历时12分钟的太空漫步尽管短暂,却是人类进军宇宙的一大步。这一壮举也因此超越了政治藩篱,为后世传颂。
宇宙中的一切过目难忘
今年80岁的列昂诺夫精神矍铄。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楚记得自己拥抱太空的感受。
“地球是圆的。”列昂诺夫告诉法新社,从黑暗的太空俯瞰地球,他惊讶地发现,祖国苏联清晰可见,“我立刻看到了黑海和克里米亚半岛,然后向‘左’看到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还有一小部分意大利。这副印在脑海中半个世纪的画面,不是地图,而是我亲眼所见。”
“我还找到了波罗的海和我生长的加里宁格勒湾。”透过护目镜,列昂诺夫贪婪地观察着浩瀚的宇宙,“星星围在我身边,阳光极其刺眼,光线好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天地间仿佛只剩我一个人,整个世界万籁俱寂。”列昂诺夫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网站采访时承认,进行太空行走过程中,绝对的死寂令他心生恐惧。“我可以十分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现在想起这种感觉,我依然感到难受。”
太空漫步背后险象环生
“上升2号”发射前夕,经过18个月强化训练的列昂诺夫正踌躇满志,却得悉飞船可能有点问题。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继续等待9个月,或者坐上有缺陷的飞船“拼一把”。
当时,美国的太空行走计划已进入最终阶段,苏联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我们选择了后者,这与勇气无关,我只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列昂诺夫告诉英国《卫报》。
1965年3月18日10点整,“上升2号”顺利点火升空,不久便进入既定轨道,开始自由飞行。时不我待,全身披挂的列昂诺夫小心翼翼地打开气闸舱的舱盖,由一条15.35米长的特制安全带拴着,踏出了人类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辉煌壮丽的宇宙让列昂诺夫有些迷失,而当他冷静下来,一连串麻烦已接踵而至。他发现,出舱后的气压差令宇航服急骤膨胀,“8分钟后,我明显感到宇航服的变化……我的指尖感受不到手套的存在,我的脚在靴子里晃荡,我甚至无法按到相机的快门。”
飞船一点点接受日落轨道,宇航员必须在暗夜降临前返回。然而,肥大的宇航服将他卡在了舱外。知道时间紧迫,列昂诺夫飞快地计算一番,果断调低了宇航服内部的压力。
即便险象环生,他还是很快忘记了疲惫。因为,飞船里的同伴正兴奋地向地球报告:人类已走进太空!
(选自《今日文摘》2015年第13期,有删改)
22.宇宙中的一切过目难忘,50年前列昂诺夫在拥抱太空时有哪些发现?(3分)
23.太空漫步背后险象环生,具体产生了哪些险情?列昂诺夫是怎样应对的?(4分)
24.航天事业危机重重,需要勇敢地去面对,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的勇敢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
25.我国目前也在大力发展航天事业,你觉得我国航天人应向列昂诺夫学习些什么?(3分)
三、写作(40分)
26.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________________依然
(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正在一天天长大的你,回首走过的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那些往事:妈妈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微笑,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学习上的一个感悟,天边的一片云彩,黎明的一道曙光……回忆往事,会让生命感动,让生活精彩……
请以“往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
积累与运用 1---5题A B D D A 6——10:D B C D B
11、(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6)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2、(1)示例:探险——生命因你而精彩
(2)示例:探险是一种勇气,一种向困难挑战的勇气;探险是一种气概,一种勇往直前、藐视一切的气概;探险还是一种精神,一种无往不胜的精神……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共话“探险”!
(3)示例:环球旅行的佛迪南·麦哲伦①第一个到达北极的罗伯特·皮尔瑞②最早到达南极的阿蒙森③走进中国的马可·波罗④下西洋的郑和
13、(凡尔纳、尼摩、阿龙纳斯)(《骆驼祥子》、祥子和车、虎妞)
14、(1)可爱者甚蕃(多) (2)不蔓不枝(长枝节)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亭亭净植(竖立)
15.( D )
16.(1)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贴近去玩弄。
(2)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17.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
18.在库斯托扎战役中,一名少年为传递消息营救队伍,在拼尽全力甚至牺牲了一条腿后完成了任务,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敬意。
19.不能删除。医生的话语更加凸显少年奋不顾身、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衬托出少年的英雄形象。
20.采用了动作描写。“凝视”“盖好”“伸手”“摘下”表现出上尉动作的轻柔和内心的复杂情绪,体现了他对少年勇敢行为的敬意。
21.小男孩接受任务后奋不顾身的表现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躺在病床上微笑着回答表现了他勇敢乐观的性格。
22.地球是圆的,可以看到祖国的一些标志性地点和一些周边国家;星星围在他身边,阳光极其刺眼,光线好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整个世界万籁俱寂,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
23.险情1:得悉飞船可能有点问题;应对1:决定坐上有缺陷的飞船“拼一把”。险情2:出舱后的气压差令宇航服急骤膨胀;应对2:果断调低了宇航服内部的压力。
24.勇敢地坐上有缺陷的飞船,战胜天空绝对的死寂带给他的恐惧,冷静面对一连串麻烦,勇敢地去解决。
25.示例:我国航天人可以学习列昂诺夫刻苦训练、全面发展的特质,学习他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学习他沉着冷静面对突发情况,从而取得最终胜利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