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8:48:54
文档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名词。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防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
推荐度:
导读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名词。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防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名词。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防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认识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两者的内涵与区别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人们在实践中,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产生和形成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感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产生是主体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事物的各种状况、属性等信息的刺激,并将客体的信息通过神经传达到大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它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一个局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全貌。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高一级的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觉反映。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感性认识是主体的意识同客体的直接联系,它既不是人脑中先验的东西,也不是客观对象的信息自然而然地流入人脑的结果,而是在主体同客体的实际相互的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事物的表现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感觉、知觉和表象经过多次反复,对感性认识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概括,便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一次飞跃而进入理性认识。

同志在1946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当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的数字,只是现象,而现象是暂时的、可变的、临时性的因素,属于感性认识。代表反动的是暂时多变的,而代表进步和正义的则是稳定的,本质是稳定的因素。如果只看现象,是肤浅的认识,而抓住本质,长远地看问题,才是高水平的理性认识。同志的认识正是抓住了当时种种现象中的可靠的东西,才有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中国党正是以此正确认识为指导才鼓舞了斗志,提出了有力对策,使取得胜利。

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现象不是本质,现象再丰富仍然是现象,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相比较,其正确性和可靠性当然无法与正确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相比,感性认识不是理性认识。所以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当我们正确地认识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对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变化,企业兴衰的原因的理解就深刻得多;当我们理解了热的本质和热力学规律,对各种热现象的认识也就深刻得多了。

二、两者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两者与各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观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具体的,具有间接性。②两者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器官相互接触,形成关于认识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式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③两者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次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而且是辩证统一的。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把人脑比作一个“加工厂”,把理性认识的成果比作成品的话,感性认识就是“原材料”或“半成品”。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主义。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获得理性认识去能动地指导实践。必须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承认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的感觉是理性的感觉,犬的嗅觉大大地超过人的嗅觉,但它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远不及人类。人的感觉又必须通过理性来表达,不仅有词语、语句,还有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知识去感知外部对象。同样,理性中感性的因素,理性的东西也通过感性来表达现。对抽象的概念、理论的解释,往往如果 用一个形象比喻、图示表示,往往可以使人豁然开朗,这都需要借助于感性形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是,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与飞跃,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三、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主观认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而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第一性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感性认识和现象,理性认识和本质、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为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 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将反映与被反映的对象混同,也就是将主观与客观混同。

误区之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必然存在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况。从这两个角度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之分。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得出感性认识不正确,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结论,关键是看它们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此外也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正确而又可靠的感性认识,我们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实现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误区之三: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并不是感性认识的机械相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质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即使占有 了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而没有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那么感性认识也只能是感性认识,而不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误区之四: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二者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所不同,在二者的关系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所以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也不管是何种途径获得的认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因此,认为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文档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名词。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防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