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我班学生袁志林,男,11岁,身强力壮、活泼好动,语言能力不强。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编一些谎话骗老师,是我们班有名的“捣蛋鬼”。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比如拽小女孩的辫子、用橡皮屑砸别的小朋友、随便讲话等,要么情绪低落,一声不吭,埋头做小动作,游离于课堂之外;下课经常胡乱打闹,与同学闹矛盾。几乎每天都有人告状,说他无缘无故打人、破坏别人的游戏等。卫生习惯差,经常把自己的课本、练习本丢到地上,弄得自己的座位周围一片狼藉。经常要在老师的督促和提醒下,才胡乱把地上的学习用品捡起来塞到抽屉里。同学们既讨厌他又害怕他,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耍。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班主任告状。
二、问题分析:
袁志林身上出现问题后,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家长总是为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寻找各种理由。作业完不成询问原因时,家长就说:“这个怪我们,昨天我们带着他出发了,一直在车上,所以没做作业。”甚至一听到孩子回家说和哪个小朋友闹了矛盾,家长就背着老师,直接到教室去批评那个小朋友。直到有一次,他用一个大石块从背后砸到了一个小朋友的后脑上,致使那名小朋友缝了许多针。当请他的妈妈到学校交流时,家长仍然在说别人的不是。看到家长一味这样袒护孩子,我把小赵袁志林支开,把家长带到了教室。当着家长的面问班内的学生对袁志林的印象时,六十几学生争先恐后说起了袁志林的不是。这时候,家长才觉得问题严重了,当她问学生:“你们是不是都不喜欢他?希望他别来上学了?”想不到六十几个同学竟然异口同声、震耳欲聋的回答:是!家长最后流着泪走出了教室。此时,她才说,没想到原来孩子回家反应的情况和事实完全相反。也表示的确是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自己也感到很气愤,也经常在家教育和批评孩子。并由衷地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共同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让孩子学会与同学和平相处。
三、教育引导:
作为教师,只有给予孩子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才能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我多次与袁志林家长交流和沟通,告知家长这种心理和不良行为是是完全可以矫正的。但需要家长的配合,同事孩子的转化液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建立自信、认识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长处。体会身强力壮不能作为欺负他人的手段反而应该成为帮助他人的条件。使其弱化以自我为中心,以不良行为博取关注的心理。明确想得到他人尊重和认可的唯一方法就是做一个健康、快乐、尊重别人的人。
具体辅导方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兴趣和爱好。针对他有上进心,书写认真,字迹工整漂亮的优点,大力赞扬。
2、老师在此时要比以往给予其更多的关注,要让他感到老师可近可亲、值得信赖。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3、要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关注该生,尽可能的发现他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自信。多参加各项活动从而使其获得成就感。恢复与学生的正常人际关系。
4、父母工作繁忙,就要求他的亲戚平时多关心他,多和他交流,多鼓励他:相信自己,你能行!
四、教育效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平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主动退让,比较在乎同学和老师对他的评价,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不会想要什么就非得到不可,脾气也有所收敛。他从一个令人讨厌的孩子,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他能按时完成作业,改变了以前与同学相处时毫不在乎的态度,和同学友好相处,不随便打人,积极为集体做事,在期末考试中,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我相信他通过他自身的努力,今后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我们要运用教师的综合素质去影响他们,通过我们的笑脸创造和谐,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内心,用我们的真情换取他们的真心。
五、感受与反思:
面对袁志林同学的实例,让我更加认识到学生的激励的作用。因而针对类似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我们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地改变,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弱化他以“武力”获取关注的心理,最终养成认真学习、与小朋友愉快相处的好习惯。